代序
關燈
小
中
大
心靈中進行著,這是一個不同的沖動之間的鬥争,這個鬥争的結束決不是主角的消逝,而是他的一個沖動的消逝;這就是說,鬥争必須在自我克制中結束”。
王老師筆下的俠士俠女,則在“自我克制”實現之後,其心靈深處的波動,猶遠遠不會停止。
所以,他的作品不僅是性格悲劇,而且鮮明地具有上述心理悲劇的美學特征-後來李丹荃老師告訴我,王老師在三四十年代确實讀過不止一部-ヂ逡戀潞統川白村的作品-這又使我感到,王老師雖然寫的是傳統形式的武俠小說,但他與大部分通俗小說作家完全不同,思想一點不舊,他不僅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潮,而且也接受了西方的現代文化思潮,并且幾乎不露痕迹地化人了自己的作品之中,這在中國現代通俗文學作家中,是十分雞能可貴的。
在查閱王老師“鶴鐵五部作”的過程中,我不僅讀了他的其他俠情小說,而且知道他還寫過許多社會言情小說。
我想,研讀這些社會言情小說,一定有助于進一步了解他的思想和創作。
李老師告訴我,王老師的主要作品幾乎全都寫于青島,她已多年未回青島,很想去一次。
于是,我決定帶五名研究生前往青島查閱原始資料,并在那裡和李老師相會。
五月的青島氣候宜人,風光秀美。
我們無暇領略海濱景色,一頭鑽進市檔案館,查閱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九年以《青島新民報》為主的有關報章。
時間緊迫,舊報雖殘缺不全,數量仍極龐大。
于是決定每人負責一段,通檢每天的報紙,重點閱讀所載王老師的社會言情小說;回校後以請故事“接龍”的方式錄成音帶,再據錄音整理出每部小說的情節内容。
檔案館不對外辨公時,我們就訪問李老師和其他知情人。
李老師向我們介紹了王老師孤苦而坎坷的一生經曆-詳見拙著《俠的蹤迹——中國武俠小說史論》第一二七至一三O頁。
當她談到王老師很喜歡納蘭性德的《飲水詞》時,我仿佛又發現了一條接近王老師情感世界的捷徑。
納蘭性德雖為清初滿族貴要-王老師則出身于貧困旗人家庭-,他的詞卻以哀怨騷屑著稱,其邊塞詞則于金戈鐵馬中彌漫看蒼涼清想的情調。
這也正是貫穿于王老師俠情小說的情感色調。
三十年代,王老師颠沛流離于晉豫陝甘,貧困的生活、孤傲的性格、内向的心态,與蒼茫的黃土高原景色交相融彙,強化了他自幼即已形成的納蘭性德式的審美情趣。
這種審美情趣與其小說創作的性格——心理悲劇構思互補互滲,就輻射為作品中不斷湧現、不斷疊加的悲涼而孤寂的情調了。
我們在青島收集到王老師六部社會言情小說的資料一後來李老師還寄來幾種複印件,我又在天津一家區級圖書館發現了幾種,這些作品多寫現代青年的愛情悲劇。
在通俗文學史上,早期言情小說所表現的是倫理悲劇即“父與子”的沖突所造成的悲劇,而在王老師的社會言情小說裡,這一沖突已退居次要地位,他所著力展示的是“物”與“人”的沖突所壤成的悲劇,也就是金錢對人性和愛情的摧殘、腐蝕。
他的這些作品不僅在通俗文學史上标志看言情小說的一個新時代,而且與“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也是認同的。
這些作品中往往都出現帶有俠氣的人物,但是他們的俠義行為比王老師俠情小說裡的主人公受著更大的限制。
這裡反映著作者對現代生活的清醒認識。
黑格爾說過,如果說古代英雄可以“根據自己性格的獨立自足性”去“承擔和完成自己的一切事務”,那麼這種獨立自足性在現代則被破壞無餘了,因為在現代人“後面的那種市民社會秩序有不可動搖的威力,對這種威力他們簡直無法抵抗”。
王老師在一部社會小說中也曾以-谝蝗順瞥雒嬉槁鄣潰合辣暇挂丫成為被“時代所
王老師筆下的俠士俠女,則在“自我克制”實現之後,其心靈深處的波動,猶遠遠不會停止。
所以,他的作品不僅是性格悲劇,而且鮮明地具有上述心理悲劇的美學特征-後來李丹荃老師告訴我,王老師在三四十年代确實讀過不止一部-ヂ逡戀潞統川白村的作品-這又使我感到,王老師雖然寫的是傳統形式的武俠小說,但他與大部分通俗小說作家完全不同,思想一點不舊,他不僅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潮,而且也接受了西方的現代文化思潮,并且幾乎不露痕迹地化人了自己的作品之中,這在中國現代通俗文學作家中,是十分雞能可貴的。
在查閱王老師“鶴鐵五部作”的過程中,我不僅讀了他的其他俠情小說,而且知道他還寫過許多社會言情小說。
我想,研讀這些社會言情小說,一定有助于進一步了解他的思想和創作。
李老師告訴我,王老師的主要作品幾乎全都寫于青島,她已多年未回青島,很想去一次。
于是,我決定帶五名研究生前往青島查閱原始資料,并在那裡和李老師相會。
五月的青島氣候宜人,風光秀美。
我們無暇領略海濱景色,一頭鑽進市檔案館,查閱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九年以《青島新民報》為主的有關報章。
時間緊迫,舊報雖殘缺不全,數量仍極龐大。
于是決定每人負責一段,通檢每天的報紙,重點閱讀所載王老師的社會言情小說;回校後以請故事“接龍”的方式錄成音帶,再據錄音整理出每部小說的情節内容。
檔案館不對外辨公時,我們就訪問李老師和其他知情人。
李老師向我們介紹了王老師孤苦而坎坷的一生經曆-詳見拙著《俠的蹤迹——中國武俠小說史論》第一二七至一三O頁。
當她談到王老師很喜歡納蘭性德的《飲水詞》時,我仿佛又發現了一條接近王老師情感世界的捷徑。
納蘭性德雖為清初滿族貴要-王老師則出身于貧困旗人家庭-,他的詞卻以哀怨騷屑著稱,其邊塞詞則于金戈鐵馬中彌漫看蒼涼清想的情調。
這也正是貫穿于王老師俠情小說的情感色調。
三十年代,王老師颠沛流離于晉豫陝甘,貧困的生活、孤傲的性格、内向的心态,與蒼茫的黃土高原景色交相融彙,強化了他自幼即已形成的納蘭性德式的審美情趣。
這種審美情趣與其小說創作的性格——心理悲劇構思互補互滲,就輻射為作品中不斷湧現、不斷疊加的悲涼而孤寂的情調了。
我們在青島收集到王老師六部社會言情小說的資料一後來李老師還寄來幾種複印件,我又在天津一家區級圖書館發現了幾種,這些作品多寫現代青年的愛情悲劇。
在通俗文學史上,早期言情小說所表現的是倫理悲劇即“父與子”的沖突所造成的悲劇,而在王老師的社會言情小說裡,這一沖突已退居次要地位,他所著力展示的是“物”與“人”的沖突所壤成的悲劇,也就是金錢對人性和愛情的摧殘、腐蝕。
他的這些作品不僅在通俗文學史上标志看言情小說的一個新時代,而且與“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也是認同的。
這些作品中往往都出現帶有俠氣的人物,但是他們的俠義行為比王老師俠情小說裡的主人公受著更大的限制。
這裡反映著作者對現代生活的清醒認識。
黑格爾說過,如果說古代英雄可以“根據自己性格的獨立自足性”去“承擔和完成自己的一切事務”,那麼這種獨立自足性在現代則被破壞無餘了,因為在現代人“後面的那種市民社會秩序有不可動搖的威力,對這種威力他們簡直無法抵抗”。
王老師在一部社會小說中也曾以-谝蝗順瞥雒嬉槁鄣潰合辣暇挂丫成為被“時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