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二十一

關燈
受正通七衆律儀。

    彼記雲。

    問。

    瑜伽雖有菩薩三聚。

    自聚之義。

    未知得通七衆以否。

    答。

    準黑字占察善惡業報經。

    具通七衆。

    乃至式叉摩那亦自受故。

    雲雲。

    彼經雲。

    若衆生願總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

    至心于道場自誓。

    而受菩薩律儀。

    其未出家者。

    當剃發被服法衣立願自誓受菩薩三聚戒。

    名得波羅提木叉。

    又出家戒名比丘比丘尼年未滿二十者。

    當先誓受根本戒及受沙彌戒。

    若沙彌尼亦已十八者。

    當自誓受式叉摩那六法及受。

    比丘尼一切戒聚。

    雲雲。

    于是興正所立人皆信伏。

    從爾已降。

    乘通受羯磨自誓受戒成就苾刍。

    是興正之賜也。

    或雲。

    占察經外國僧菩薩登撰。

    彥琮傳一決僞經。

    為火所焚。

    南山亦以為僞經。

    少經為證不成。

    本邦南都贈僧正藏俊亦初為僞經不信取。

    已貞元釋教六十二十五紙同二十八十八紙西明寺圓照等擇入正緣。

    雲雲)必不可假别受儀故。

    一羯磨。

    七衆無别。

    羯磨一故七衆無别也。

    乍去。

    随相門。

    七衆條然無亂。

    強用别受軌則。

    别受比丘戒盡形舍也(雲雲)今雲。

    西大寺所傳。

    通受别受混合。

    如是混合通别二受。

    以釋此文。

    則背章主意。

    故雲非必然也又興正釋無表唯自受句。

    以方便得時别會為未穩當(雲雲)今謂樞要示無證師有證師自誓通自他受無表。

    此章彰唯無表但是自受雲無表唯自受。

    唯言通無表及自受二。

    頌中如及言通上下也。

     【章】廣說受戒五相鈔曰。

    五相者。

    一者所受人遠方便(先發大願)二者同近方便(請師禮佛乞成等)三者能授人近方便。

    四者正授戒羯磨。

    五者後方便回向。

    今雲。

    受戒五相者。

    一者受者請戒。

    二者能授人問發菩提願不。

    三者正授戒羯磨。

    四啟白請證。

    五俱起供養。

    受戒法勝主梵網疏雲。

    羅什法師雲。

    受戒法本出梵網律藏品中。

    盧舍那佛與妙海王。

    王千子授戒為戒師法。

    是出家菩薩。

    具足五德。

    一堅持淨戒。

    二年滿十﨟。

    三善解律藏。

    四妙通禅思。

    五慧窮玄宗。

    堪為師也。

    雖有此說。

    然經此間未翻。

    是故今依瑜伽略述。

     從他受菩薩戒法(大唐三藏法師自西域正法藏所傳法)先前加行(一年或下至七日。

    持齋禮拜悔過)次三歸(三反)次三意(一反)次唱言從今已往。

    稱佛為師。

    不敢歸餘邪魔外道。

    唯願三寶慈悲攝受(先已歸三寶竟人不及授是)次于現前師請菩薩戒文曰(弟子某甲等。

    今于師所求受菩薩戒。

    大德于我不憚勞者。

    慈愍故。

    說次戒師答曰。

    好)次教令請釋迦尊文殊彌勒等。

    次請釋迦牟尼佛為戒和上(文别在三說)次請文珠為羯磨阿阇梨(文别在三說)次請彌勒為教授阿阇梨(同上)次請十方諸佛為證戒師(同上)次請十方菩薩為同法侶(同普賢觀經如是說相。

    上但不論有像無像雲雲)次發菩提心說法(說已)次問言(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我今問汝。

    随汝意答。

    汝發菩提心未(答雲已發)次忏悔(文在别)次說菩薩三聚戒相。

    說已告言(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我今問汝随汝意答。

    汝是菩薩非。

    答言是(言菩薩者。

    信是身中實有菩薩姓。

    堪受菩薩。

    淨戒。

    名為菩薩。

    非已有證名為菩薩)次下授菩薩戒羯磨(璎珞經。

    此處說十重禁。

    一一問能持否。

    答能持。

    彼經但說初律儀戒故。

    是亦通受戒。

    非别受法。

    以一軌式出家在家同受故。

    非如聲聞有七衆别受軌)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汝等今于我所求受一切之處。

    求受一切菩薩淨戒。

    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此諸學處。

    此諸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

    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

    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

    不得犯。

    能持不。

    答言能(三說三答)次能授師啟白請證(佛菩薩形在高處。

    起立。

    手取香品。

    若師在高座。

    不須起立)唱曰弟子某甲等。

    仰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

    今于此索诃世界一四天下南贍部洲人主地某聚落某伽藍。

    此道場中有衆多菩薩求于我處。

    三說求受菩薩戒。

    我已為作證唯願慈悲亦為作證(禮拜三請)次說為說三品心受戒。

    于十方諸佛所。

    有三品相現。

    或涼風。

    或妙香。

    或異聲。

    或光明等。

    種種相現。

    彼諸菩薩各各問佛。

    何因緣故有此相現。

    彼佛各答雲。

    于某方處索诃世界。

    在某處所。

    有某甲衆多菩薩。

    于某甲師處說受菩薩戒。

    今證明。

    所以有此三品相現。

    彼彼菩薩鹹生歡喜。

    各各皆言。

    于如是等極惡處所。

    如是具足雜染煩惱惡業有情。

    能發如是極勝之心。

    受菩薩戒。

    甚為稀有。

    深生憐愍。

    于汝等所起同梵行心。

    是故汝等宜應至心護持淨戒。

    不惜身命。

    而勿毀犯。

    次為說持犯之相。

    先說四重他勝處法一自贊毀他戒二悭不施與戒三求悔不忍戒。

    四讀菩薩藏戒一一有唱法。

    如勸發菩提心集。

    次發願回向(文長如菩提心集中)。

     【章】應對如來像到(雲雲)鈔曰第四十一說彼曰。

    又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

    若不會遇具足功德補特伽羅。

    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菩薩淨戒律儀。

    應如是受。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或蹲跪坐。

    作如是言啟白。

    羯磨我如是名。

    仰啟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衆。

    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薩處誓受一切菩薩學處。

    誓受一切菩薩淨戒。

    謂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如是學處。

    如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具。

    未來一切菩薩當具。

    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

    于是學處。

    于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學。

    未來一切菩薩當學。

    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我今盡未來際能持。

    唯願慈悲為我證明。

    三說)說已應起。

    所餘一切*如前應知。

     【章】得表時鈔曰。

    斷戒體章下雲。

    其無表色應語發得之時。

    非其表業應别有得表時也。

    然浪立表戒名。

    自為見欺矣。

    我未知瑜伽等論有表戒之若名若義也。

    乃依瑜伽雲乞戒之時。

    而得表戒全乖矣。

    縱許表戒之名。

    不可聚乞戒之時也。

    若知表戒之名不是。

    自知當。

    無别有得時也。

    續芳決雖破不當。

    以報恩吼破斥為好。

    舊譯經論說作戒又名教戒。

    此即表戒。

    何雲無表戒之名義耶。

    舊婆娑及雜心等說成就作戒。

    成就是得也。

    何非得表耶。

    又舊婆娑說求戒時成就教戒。

    是即豈非得表時耶(已上恩吼)。

     【章】近因(乃至)為轉因鈔曰。

    斷戒章下雲。

    身語正發而相續時。

    向思随轉次第為因。

    故雲轉因。

    此亦刹那等起義也(雲雲)恩吼斥雲。

    不知唯識俱舍性相作此妄解。

    轉與随轉二因。

    如次因與刹那。

    彼所言二因二起雷同無别也。

    又自誓問決中分二等起。

    别配表無表。

    其表無表連次引生。

    名為二起。

    問決之妄迷。

    千倍于環庵。

    謂。

    表業何無刹那等起。

    無表亦何無因等起。

    彼不識别二因。

    于焉可見(雲雲)今雲。

    恩吼破問決。

    實允當矣。

    問決主不知性相故作此說也。

     【章】心上中下(雲雲)鈔曰。

    大乘教說三品心如伽五十三如說。

    即前所引八律儀中五六七。

    如前具出小乘說。

    如婆娑百十七說。

    光記引之曰。

    如是問頗有新學苾刍成就上品律儀。

    而阿羅漢成就下品律儀耶。

    答有。

    謂。

    有新學苾刍以上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

    有阿羅漢以下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

    如是新學苾刍成就上品律儀。

    而阿羅漢成就下品律儀(雲雲)釋此三品心有五家别。

    一者俱舍晖抄曰。

    若為建立佛法等心受戒即上品。

    若為白依食等下品戒也(雲雲)二者遁麟記曰。

    準毗跋律(行事抄上三引文)雲。

    受者發心。

    我今求道。

    當救一切衆生。

    衆生皆惜壽命。

    是下品心。

    若言我為正心向道。

    解衆生疑惑。

    為一切津梁。

    自濟濟他。

    名中品心。

    若言我正心向道。

    求泥洹故。

    為趣三解脫門。

    為成菩薩三聚淨戒故。

    為令佛法久住故。

    名上品心(雲雲)三者林玩記曰。

    章心上中下者。

    明非唯勝不立表戒。

    得戒須是勝上心故。

    若依正解。

    取其上品。

    中下不得。

    于理何失(雲雲)(恩吼評是雲。

    守千于三品中唯取上品者。

    非此中意)四者廣章第五雲。

    于下中上三品戒。

    大乘有二解。

    初解同律毗婆娑。

    謂。

    五戒是征品。

    十戒是中品。

    具足戒此上品。

    後解同俱舍說(雲雲)五瑜伽五十三曰(如前文二左引釋)今詳曰。

    此中麟記所釋大乘所說。

    非今所用。

    惠晖所言亦不辨所據。

    栖玩為謬。

    廣章說亦非此所用。

    俱舍婆娑說不知何等為上中下心差别。

    但以瑜伽五十三所說釋應辨也。

    瑜伽三品心說。

    二乘通門故。

    如上已引釋處分。

    康熙字典雲。

    又分别也。

    晉書杜預傳雲。

    處分既定。

    乃啟請伐吳之期。

    世說謝太傳。

    送兄征西葬還曰。

    莫雨駛小人皆醉。

    不可處分。

    公乃于車中。

    手取車柱撞馭人。

     【章】是事如是持時得鈔曰。

    就論此得時古來有三家别。

    一者定賓義。

    第三羯磨雲誰不忍者說之說字時得(羯磨竟說某甲為和上者默然誰不忍者說之說字時得)二者南山義。

    第三羯磨已後。

    說僧已忍與某甲授具足戒竟之竟字時得。

    三者今家義。

    第三羯磨竟後說僧已忍與某甲授具足戒竟。

    某甲為和上。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之持字時得。

    就如是三家得時之别。

    近來亦有三家師。

    評取各别。

    一者環庵取賓賓斥今家。

    斷戒體章下曰。

    得無表時是根本業道方成刹那也。

    今據羯磨文。

    克取業道究竟之時。

    第三說誰不忍者說時是也。

    章雲如是持時得。

    不詳羯磨言也。

    謂。

    羯磨言。

    三說大德(乃至)誰不忍者說而結三說。

    又說僧已忍與某甲授具足戒竟。

    某甲為和尚僧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此文雲與竟。

    故知第三說。

    竟時是共戒時。

    當得戒時。

    何待如是持耶(雲雲)斷戒章雲得無表時是根本業道方成刹那(雲雲)今詳曰。

    環庵混合大小乘之法相。

    智者不可依用也。

    小乘立表無表同時得故。

    以得無表時為根本業道。

    此是以實有表無表為業道義也。

    故若有犯戒則失此業道。

    此即俱舍婆娑等義也。

    又大乘立得表在動思初念。

    以此初念熏種為根本業道。

    此熏即得無表之所依也。

    故若有犯戒則失此無表戒。

    不失根本業道。

    此即瑜伽論及本業璎珞經等所說不失戒之義也。

    如下章辨。

    故環庵不知大小乘菽麥。

    妄作臆斷。

    學者不可依用也。

    二者慧光取南山斥慈恩。

    自誓問決曰。

    慈恩以為盡結文者未是穩當。

    何則言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但總結和辭。

    南山所謂通收雲僧已忍與某甲授具足戒竟。

    是羯磨竟處亦受戒竟者。

    進退的當。

    宜其信用。

    若複通受亦第三羯磨答言能持時得。

    然如自誓通受。

    不須通收知辭。

    正是第三羯磨竟得(雲雲)三者信培明環庵斥南山。

    又救慈恩。

    報恩吼五曰。

    又環庵意。

    據羯磨文克取得時。

    文既雲與竟。

    是故指示第三說竟時。

    甚有其理。

    南山破定賓未可。

    何今據羯磨論得時者。

    此就無他诃而受法成者。

    若有诃者則受戒不成。

    今唯決判受法成者之得時。

    其不成者非今所論。

    若如南山等。

    約決定時者。

    此亦不然。

    無诃之時此人前既得戒。

    然一例總括以為後得。

    此延早得以屬晚類。

    遲速失時。

    僧位越階。

    豈是正判耶。

    又救慈恩曰。

    又慈恩說亦踐古轍。

    全非草創。

    章中雖言第三羯磨竟等。

    而非必據智論。

    章主意謂。

    僧衆法事全成之時。

    受者所邀勝願方滿。

    是故指示如是持時得。

    非意必在羯磨文焉(雲雲)基辨今評取曰。

    破斥定賓如南山業疏三下(一左)辨(如首已載)又破斥南山如恩吼辨(如前已明。

    又恩吼中立自解曰。

    竊以。

    當今具縛凡僧。

    揩定他得戒之漏刻。

    甯自得決知。

    金口所說授受如法。

    則方第三羯磨竟時納得戒體。

    無他唯以此聖訓為準為繩而已。

    豈唯不知他量而已。

    其登壇受具之人。

    于斯頃間。

    周遍法界恒沙善法。

    一純而入于己身中。

    然不夢知。

    觸一毫芥法。

    其言第三羯磨竟朵抱戒體。

    乃是唯佛與佛之境界也。

    雲雲。

    基辨詳曰。

    恩吼之所言固執實有戒體。

    設納得朵抱之言。

    如此師等固執之人。

    豈可識發得無表時耶。

    如彼所言。

    令堕不思議境界。

    而蔽彼智不及。

    如瑜伽顯揚言。

    有五種不可思議。

    此得無表時非其五種。

    如何雲唯佛與佛之境耶。

    有智之人必可思議。

    第三羯磨竟時者。

    是何之時耶)今詳總破曰。

    雲第三羯磨竟者。

    以雲是事如是持時為羯磨竟時。

    雲授具足戒竟之竟是授戒竟之竟。

    而非羯磨竟之竟。

    汝等何故不辨二竟之别。

    猥破今家耶。

    問。

    何故以是事如是持為第三羯磨竟耶。

    答。

    如前二羯磨。

    未辨僧忍不忍故。

    不唱總結和辭。

    至第三遍。

    僧忍默然故直唱總結和辭。

    是亦第三羯磨文攝。

    是即結僧忍默然文故。

    不至唱是事如是持已。

    則非第三羯磨文竟。

    故今家雲出家大戒第三羯磨竟是事如是持時得也。

    例如菩薩戒。

    答雲能持時為第三羯磨竟(凡不雲持則非羯磨竟也)菩薩戒自誓受故。

    受者自雲能持而得。

    又出家大戒僧忍授故。

    雲僧已忍與授戒竟。

    而雲僧已忍默然是事如是持。

    受者無言。

    羯磨師雲。

    如是持而得。

    又不至是事如是持言。

    則僧法事未具足。

    故未結僧已忍默。

    則期願未滿。

    故非今家所言得時也。

    由此可知。

    定賓南山不識第三羯磨竟故皆是妄談也。

    如環庵慧光。

    謬釋自可知。

    如吼主救今家。

    不救職此章主意一分(是事如是持為羯磨竟。

    亦僧法事期願滿竟。

    無表起時故)。

     【章】其菩薩戒(雲雲)鈔曰。

    論及羯磨文雲。

    證明師作羯磨竟告言。

    汝能受否。

    答言能受。

    又受菩薩戒法雲。

    汝能持否。

    答言能(雲雲)今章據受菩薩戒法。

    文集雲。

    受雲正受時初。

    持通始終。

    正作法時必須依章(雲雲)今雲。

    無受則無持。

    若無持受。

    何益之有。

    故雲能受。

    言含能持。

    能持言含能受。

    自可知已。

    又顯業抄曰。

    今文以通受羯磨受大比丘戒之證文也。

    正受出家大戒處之文故(雲雲)今雲。

    此所言大害章全篇。

    此文但說菩薩戒無表得時之文也。

    非以通受羯磨受大比丘戒之證文之也問。

    今此第一類正明出家大戒無表得時之文。

    若此文非以通受羯磨受大比丘戒之證文。

    則為何舉菩薩戒無表得時攝此第一類耶。

    答。

    雖通受與别受羯磨有别。

    至第三羯磨竟得無表時同故。

    攝第一類。

    羯磨既别。

    何應雲以通受羯磨受大比丘戒證文耶。

    故顯業所言妄談也。

    問。

    既票别解脫得其第一類。

    攝菩薩戒得時。

    明知。

    以通受羯磨受大戒之證文。

    雲何斥此解耶。

    答。

    雖如瑜伽說别解脫名是聲聞戒。

    今此立三類。

    但在無表得時别。

    若以菩薩戒得時不于此第一類而論。

    别立第四類而論。

    則卻為相濫。

    以與第一類相同者立别類故。

    次類中亦有出家在家異。

    故應立為别類也。

    菩薩戒雖非别解脫。

    此菩薩戒中有一切性戒。

    其戒中以聲聞戒為菩薩戒屍羅莊嚴故。

    其莊嚴中苾刍戒尤為莊嚴故。

    今與苾刍戒無表得時相并說得時也。

     何雲以通受羯磨受比丘戒之證耶。

    問菩薩地說三聚淨戒雲律儀戒者。

    謂。

    諸菩薩所受七衆别解脫律儀。

    即是苾刍戒。

    苾刍尼戒正學戒。

    勤策戒。

    勤策女戒。

    近事男戒。

    近事女戒。

    如是七衆。

    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應當如。

    是名菩薩律儀戒(雲雲)若由是。

    可雲以通受羯磨受出家大比丘戒。

    何故今不許耶。

    答。

    檢瑜伽論。

    以菩薩一切戒為二分戒。

    一在家分戒。

    二出家分戒依此二分戒說三種淨戒。

    一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

    三饒益有情戒。

    此中律儀戒如問者言。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