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義林師子吼鈔卷第十九

關燈
等流。

    故不舉長養等流。

    唯雲有後二等流。

    今此章中具舉三等流。

    故無相違(雲雲)又悉細釋。

    由伽抄及景師釋雲。

    法處色中若極略極迥無實色體。

    但是假想分折之時。

    心之相分得等流流。

    若無表色思種上假立。

    得有本性等流流。

    如善惡律儀有增盛義。

    亦有第二長養流。

    若定果色計所起色。

    亦是本性等流。

    二相增盛長養等流。

     【章】諸心心所等四因明心心所具三類。

    五十四說。

    諸心心所有等流流異熟生流第二相增盛長養流(已上論文)秋篠解雲。

    酬善惡業諸心心所。

    是異熟等流。

    善惡心法及威儀工巧變化等。

    是本性等流。

    即前善惡法由食等緣體相增名長養流。

    非是色法故無處寬遍長養。

    故雲無初長養也。

     【章】色略諸蘊除由等。

    約法辨流多少有四中。

    此下四約界辨長養具緣多少。

    五十四說。

    欲界諸色具由四食及餘一切長養因緣而得長養。

    色界諸色不由段食睡眠梵行而得長養(雲雲)秋篠解雲。

    段食以香味為體。

    色界無香味。

    故不由段食。

    凡睡眠起由三緣生。

    一由飲食。

    二依時節。

    三依心生。

    初之二緣通阿羅漢。

    後之一緣但在凡夫。

    上二界中無此等緣。

    故不由睡眠。

    此義廣說如遺教論。

    又由梵行持身唯在欲界。

    上二界中無此等。

    故不由梵行問。

    梵之修勝作意亦通上界。

    豈上界中無梵行耶。

    答雲上界天中雖修行意非持身。

    唯為得定而修作意故。

    上界蘊不由梵行之所長養。

    唯由等持之所長養。

    (雲雲) 【章】三界長養皆通長養。

    今雲。

    上二界中等持之所長養自易可知。

    若随難說。

    身在欲界修得上定。

    由彼定力養欲界色心故。

    欲界長養亦通等持。

     【章】内外聚中随應等明類異大造有三中。

    第三正辨類異大種造一切色。

    此中有四。

    初由論文辨造義。

    二舉證釋前文雲相依而有是造義。

    三結成大乘義簡非小乘。

    四舉異義釋。

    此即初也。

    或有三二一等者。

    辨随應之相。

    謂若扶根塵等。

    是有三類。

    又若五根色等。

    唯有二類。

    無本性等流。

    又若善惡假身語業色及外器等。

    唯等流流無餘異熟等。

    此但有一類也。

    又若外器雲有定長養亦通長養。

    可雲具二類。

    如是随應内外諸色具三二一類。

    此等三類各有能所造。

    各随其類名異熟大種造色或長養大種造色等。

     【章】随應說彼等下明互為造義。

    信培曰。

    此随應言不穩(雲雲)今雲。

    此随應言就互為造而言。

    故與上随應别。

    信培為粗評。

    不識之為不識。

    嗟乎慎哉。

    秋篠曰。

    此等三類大種造色更互相望各互得造。

    即釋斯義略有二門。

    一明三類四大各别造色。

    二明三類四大绮互造色(雲雲)由是應知。

    上随應言明三類四大各别造色也。

    下随應言明绮互造色也。

    說彼一切大種等者。

    或異熟大種造色(乃至)等流大種造色。

    随其所應互相造色。

    相依而有等者。

    是明互為造由。

    三類能造所造同一處相依有故為名造。

    次釋雲互得造義非定屬義故。

    非辨體故者。

    若自體辨生名造。

    則可雲定屬。

    三類決定各别造故。

    今大乘義不爾。

    三類大造相依而有名為造。

    故為互為造。

     四大造色别造绮互造圖。

     三類四大别造色圖。

     初異熟大種造内身中異熟十色(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 二長養大種造長養色根及内外十一處色。

    實色通二養(五根五境法處色合十一處色。

    法處色中假色除處寬遍)。

     三等流大種造等流外六處色(色聲香味觸及法處色也)。

     三類四大绮互造色圖 一異熟四大能造定長養色聲等(六十六雲。

    若定心思惟欲界有色諸法影像生起。

    當言欲界大種所造等雲雲此欲界大種即通異熟等。

    故雲定長養色從異熟大種所造)。

     二異熟四大能造等流色聲等(如異熟色聲能表内善惡思。

    即各等流色聲等此等流色聲得從異熟大造)。

     三長養四大能造異熟五根五塵(長養四大者。

    即飲食等長養四大及根塵此被長養已。

    亦令異熟根塵增勝寬廣。

    即由彼長大力異熟根勝。

    此即由假藉造。

    非親造也)。

     四長養四大能造等流色聲等(長養色聲能表善惡思業。

    即名等流色聲。

    故此流色聲從長養大造。

    所餘準知)。

     五等流四大能造異熟長養色等(如飲食體是等流能造。

    所造據此飲食。

    非但能生長養色聲等。

    亦複令異熟根塵增勝)。

     六飲食等中等流四大亦遠相依。

    令長養異熟色等或生或勝。

     今為标釋此等三類各别造色及互造義。

    故雲随應說彼一切大種造一切色等。

     【章】五十四說等正辨類異大造中。

    二引證釋前文雲相依而有是造義。

    依大種生者。

    景雲。

    初受生時先有大種。

    處其處所餘色依生即名為造(雲雲)此顯揚五說依大種有餘造色。

    攝在一處名大所造之義也。

    秋篠雲。

    論釋造義雲。

    是同一處攝持彼義。

    名之為造。

    謂地大攝持同處之色名為造也。

    今雲。

    同一處相依有名造義。

    是彰前所雲别造互造同一處具也。

     【章】故諸大種等同科中三結成大乘義。

    簡非小乘下。

    章主文也互得造義等者。

    正叙大乘簡小乘義。

    謂彼必異熟大種能造異熟色。

    長養大種能造長養色等。

    更不能造異類色故。

    小乘計雲定屬義。

    不造餘類類别決定相屬故。

    薩婆多等極微各别同聚體異。

    同類各别而住。

    不得互造是小乘定屬義。

    今以非言簡非是已。

    雲互得造者是大乘義也。

    大乘宗同類異類一切大種所造無别極微。

    随所有聚皆相涉入互得造義。

    謂若異熟類。

    若長養類若等流類。

    不問何類。

    同在一聚中相依而有皆名為造。

    非但異熟大造異熟色。

    長養大種但造長養色等。

    雲此彼互得造義也。

     【章】此中或可等同科中四辨異說。

    秋篠曰。

    此第二說也。

    對法決雲。

    問。

    四大有三。

    異熟長養等流。

    若得互造不。

    法師雲。

    各各别造。

    不互相造(已上決文)今引中雲自類造者。

    即當彼師義。

    然對法決中法師雲者。

    未詳何師(雲雲)(已上秋篠文)今雲。

    文中各依自類者。

    三類随應各依自類。

    此亦不然下。

    章主辨異說。

    相依有者随應等者。

    三類相依有中随其所應雲各互造。

    前說是大乘義故為盡理。

    簡異熟長養二種四大造其異熟長養根時。

    為前後造。

    為同時造。

    神泰師叙此義雲。

    若異熟根最初先生。

    長養後生。

    即異熟大先造異熟根。

    長養大種後造長養根。

    若異熟根同時有長養根。

    則二種四大同時造之(雲雲)問。

    此義為相依有互造義。

    為各各别造義(雲雲)答。

    約四長養義則初生但有異熟大。

    根先生後得長養緣故。

    第二念已後互為造義。

    又約五長養義初生時羯藍時赤白二谛不避不平等緣。

    異熟大種不造異熟根。

    初刹那時避不平等。

    長養大種與異熟大互相依有。

    可謂得互為造義。

    秋篠由對法決說。

    但就四長養。

    辨之為不盡理。

     【章】即離大種等第三辨即離大造。

    此中四初略明二造。

    二舉證明離質造。

    三明通即離二質造者。

    四明懸造義。

    今即初也。

    此标牒文現本作大種不是也。

    秋篠曰。

    準初标句應雲即離大造也(雲雲)今雲。

    秋篠之說尤好。

    謂所造色等。

    伽抄曰。

    造有二義。

    一實親造。

    此必同性。

    非異性造。

    必同類造非異類造。

    有漏非異。

    無漏必類同。

    必同界造非異界造。

    定散必同非異能造。

    此等名為即質造義。

    二假疏造。

    此疏相依亦得懸造。

    未必同性。

    初實親造唯在即質。

    後假疏造亦通離質(已上秋篠引用)。

     【章】五十四說等第二舉證明離質造。

    此中有二。

    初引瑜伽文證。

    二引顯揚論證。

    今即初也。

    秋篠曰。

    初即質造其義易解。

    後離質造難知。

    故引文證釋(雲雲)五十四論文曰。

    又離輪外所發光明所餘大種及與香等皆不可得(雲雲)伽抄釋雲。

    西方二說。

    一解雲。

    有離質造色。

    如日輪光遠從輪大造。

    非俱處有大。

    以此文為證五因中持因。

    此據離質大談。

    二解雲。

    亦有大造如光至大亦有别造。

    其光等有熱由本論中火大為緣故引生。

    微細不可得。

    此中言無。

    如光中豈無熱觸。

    熱觸言假。

    即以火大為體豈有熱觸離火生耶。

    故知亦有。

    若光大日中熱觸。

    還是日輪中火熱。

    分熱非造。

    光色火大也。

    聲準是知。

    問。

    何故無香味耶。

    答。

    香味輕故。

    光中即無。

    色及熱觸重故。

    定中亦有(已上抄之)。

     【章】無居處所依等謂除日輪上餘近遠處。

    是名居處。

    言所依者。

    能造大也。

    其光至處若近若遠。

    無别能造。

    但本日輪中有造光大。

    故雲居處所依也(已上秋篠)。

     【章】諸律儀戒等二引顯揚論為證。

    諸者定共道共别脫三種非一故雲諸也。

    依不現行法等者。

    範抄曰。

    理實而言。

    善惡無表種互相遮防。

    顯揚論中但望不善。

    善身語有防不防。

    故說律儀。

    就防彼惡身語令不現行。

    即于思種上從所防名色。

    故雲依不現行法也(秋篠引用)。

     【章】不律儀戒等範抄曰。

    其不律儀思種不防此惡身語故得現行。

    由思種發此現行色。

    故于思種上假立色性。

    其現行色雖有表彰。

    今不約現色。

    但思種功能非是惡身語表。

    故說思種名為無表。

    約實亦得從所遮善色說不律儀無表(雲雲)(秋篠引用之)。

     【章】即以所發等。

    問。

    若依現行法以所發惡身語色大種名造。

    則應非離質造。

    與現行惡色(身語)大種同時建立不律義無表色故。

    答與現行惡色大種同時雖惡無表色起。

    無表色于思種上防善功能立故。

    現行與種子性相既異。

    故名離質造。

    所除皆名。

    不相離造者。

    即質造如上所明。

    離質之外大種造色同處所者名即質造。

     【章】其極略極迥等。

    三明通即質離質者。

    秋篠曰。

    法處五中略标三色以明造狀(雲雲)周記曰。

    極迥離質極略即質(雲雲)今雲。

    所折粗色既通即離。

    依此極略迥亦通即離。

    造本粗色。

    能造大種通即離故。

    随此本質名即離二質造。

    遍計所起亦随本質可謂通已。

     【章】随本質釋等說法處色本質中有二說。

    初集量說。

    疏所緣緣一切心生決定皆有。

    佛地等說。

    無分别智緣真如時亦變影像。

    故諸心起定有本質。

    依此義則法處色必有本質。

    初極略色以欲色界十有色處及色無色定果實色以為本質。

    次極迥色以欲色界色處為質。

    無色界無别處所故。

    此中所說皆由折破粗色所生。

    故以為質。

    非有彼類說為本質。

    遍計所起以欲界十有色外及上二界中定所起色以為本望。

    皆可話彼變彰像故。

    故必有質。

    若無本境。

    皆用名教以為本質。

    計識行相通見必影。

    故知所緣定有影質。

    二成唯識說。

    疏所緣緣能緣或有。

    離外所托亦得生故。

    第八第六此諸心品所杖本質或有或無。

    疏所緣緣有無不定。

    若依此義極略極回遍計起色。

    拆緣諸色因名教者。

    本質如前。

    依自尋思計諸我法空華兔角過去未來劫盡常微不因他教。

    皆無本質。

    如章主對法抄二(五十二丁)說。

     【章】無色界無表等四明懸造義。

    秋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