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十三

關燈
(斷障章) 南都西京藥師寺傳法相 大乘沙門基辨撰 【章】斷障義略(至)問答分别鈔曰。

    自下斷障章大分為二。

    初牒章示門。

    後由門釋成。

    初科之中。

    斷障義三字牒章略以十門下。

    示門數。

    由門釋在中有十。

    即十門分别釋名者。

    釋斷及障之名出體者。

    出斷之障之體。

    依識分别者。

    以六識八識為依分别斷障依道分别者。

    道謂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四道。

    以此四道智為依。

    分别斷有斷伏。

    與障有體用别依觀分别者。

    觀有唯識人法二空聞思修等十種。

    分别斷障有别依行分别者。

    空無相等三行。

    粗苦等六行。

    四谛十六行别為依。

    分别斷障。

    依品分别者。

    界地九品為依。

    分别斷障依障分别者。

    煩惱所知二障。

    皮膚骨三住障為依。

    分别斷障。

    所依分别者。

    以所依身所依地。

    分别斷障。

    問答分别者。

    餘義問答。

     【章】第一釋名(至)故立障名鈔曰。

    此下第一釋名門。

    此中有三。

    初标牒。

    二釋障名。

    三釋斷名。

    今即初二也。

    障者覆義閡義者。

    此下釋障名。

    此六字釋障言義。

    秋篠雲。

    問。

    覆閡二義。

    有何差别所知名覆煩惱名閡耶。

    解雲。

    有說。

    覆義通二。

    閡義唯在煩惱(已上義鏡)基辨詳雲。

    此有說不盡。

    今由俗典。

    覆者有二意。

    一者所覆義。

    二者蔽蓋義。

    今二意俱存。

    由此俗典二意。

    約所知障體相釋。

    則反覆義。

    是所知障法執之相。

    謂如起法執。

    非有為有。

    非無為無等。

    皆反覆所知真實相起自心相。

    又法執所知障起。

    約令正智不生邊。

    則蓋覆義亦所知障法執之相。

    謂蓋覆一切所知實相。

    如其實相令正智不生也。

    此等以俗典釋為助文義。

    若由内典釋。

    三十論三說。

    覆者謂染法覆障為義。

    障聖道(無漏智)故。

    又覆者蔽義。

    謂能蔽心令不淨故(雲雲)由是則覆者障也蔽也。

    今章雲覆所知境之覆。

    具如是四義(上來釋覆義已)次閡義者。

    若由俗典釋。

    閡者藏塞義。

    障礙義。

    俗典閡亦作礙。

    南史引浮屠書作礙(雲雲)今文雲閡者。

    是障礙義也。

    礙大涅槃是煩惱體相。

    由此等義可謂覆義釋所知障之障。

    閡義釋煩惱障之障。

    故義鏡中有說。

    雲覆義通二。

    閡義唯在煩惱。

    不得章意。

    三十論疏中。

    亦雲障者覆礙覆所知境礙大涅槃(雲雲)此釋與今章文又同。

    以覆釋所知障。

    以閡釋煩惱障故。

    問。

    若爾秋篠有說次自解雲。

    二義二障通用。

    三十論疏一。

    雲障蔽涅槃障礙正解故(雲雲)此自義及三十疏釋與今章文相違。

    以何為正耶。

    答。

    釋二障名應由今章。

    若釋二障義。

    應由二義通用。

    煩惱障于有所知障處起故。

    覆與礙同一時處具足。

    故釋二障體義不以通用義。

    則不盡理故。

    秋篠自義有别意也。

    由所知障等問。

    此二由言八啭聲中何聲耶。

    答。

    若準成唯識第九。

    說雲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

    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随惑名為煩惱障。

    又雲所知障者。

    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為上首。

    見·疑·無明·愛·恚·慢等。

    而釋二障體。

    二障有别體相。

    若由此義。

    今文由義。

    第三轉之能作具聲。

    此二障體相為能作具故。

    覆閡所知涅槃雲由所知障由煩惱障。

    又若以末攝本。

    二障者即二執。

    則此由言。

    第五轉所因聲。

    謂所知障法執。

    遍轉覆所知境令正智不生。

    令覆正智不生即法執相。

    煩惱障我執。

    準之遍轉可知。

    令閡涅槃不證。

    即我執相。

    據此義。

    由謂因由。

    由故之義。

    故今雲。

    由所知障由煩惱障也。

    所知障者。

    秋篠雲。

    梵雲爾炎。

    此雲所知(雲雲)勝鬘經說雲爾炎。

    基法師疏雲。

    爾炎翻為境界。

    亦名智母。

    能生起故(雲雲)謂真俗二谛境相即智母。

    又勝鬘上宮疏等。

    雲爾炎雲智母智母謂真谛境(雲雲)此由覆無颠倒性作釋。

    與今家全無别。

    又三十論九說。

    覆所知境無颠倒性。

    能障菩提名所知障(雲雲)本疏釋雲。

    以有為無為所知境。

    以真如為無颠倒性故。

    上宮疏。

    攝相歸性雲真谛境。

    于理無違。

    所知之障所障受稱依士釋也。

    煩惱障者。

    秋篠雲。

    梵雲缬灑铄。

    此雲煩惱。

    三十疏一本雲。

    煩是擾義。

    惱是亂義。

    擾亂有情身心令縛(發業潤生)恒處生死(苦海)能障涅槃名煩惱障。

    體是縛法。

    煩惱即障。

    當體立名。

    大涅槃者。

    秋篠雲。

    問。

    大涅槃者。

    四涅槃中是何涅槃耶。

    若無住者斷所知得。

    何故文雲由煩惱障閡大涅槃耶。

    若有餘無餘彼滅非大。

    如何今雲閡大涅槃耶。

    解雲。

    如來所證四種涅槃者名為大。

    設雖住二滅中。

    智·非常運無息故通名大。

    故論九曰。

    由轉煩惱得大涅槃。

    轉所知障證無上覺。

    問。

    以何得知四皆名大。

    解雲。

    疏第一釋雲。

    又二乘等。

    雖得二滅住此二中。

    非為不住。

    解脫非真。

    以是假故(雲雲)由覆閡義等者。

    結覆(所知)閡(煩惱)二義二障名障。

     【章】斷者不續(至)名之為斷抄曰。

    此下第三釋斷名。

    此文有四。

    初以不續義名斷。

    二以除害義名斷。

    三以不生義名斷。

    四結三義具名斷障。

    初中文亦有四。

    初總釋斷言。

    二以種子不續義釋。

    三以現行不續義釋。

    四種現合釋。

    今即初二也。

    斷者不續義者。

    初總釋斷言由無漏道等者。

    二以種子不續義釋斷言。

    秋篠有釋。

    由無漏道者。

    由言有第五啭第三啭義。

    無漏道者無漏智。

    謂緣真如智起明來暗去。

    令斷種不續。

    無漏智遍轉斷種不續處。

    又以無漏智為能作具。

    有斷種不續義。

    是第三轉具聲。

    次由有漏之由言亦爾斷其種子者。

    斷二障種子。

    煩惱障種者。

    根本惑随惑心相染依他種子。

    無始時來熏習氣。

    所知障種者。

    一切法染依他種子。

    是亦無始時來熏習氣分。

    今雲斷不續者。

    無漏智明來。

    二障染依他生起闇法緣起道理息亡。

    則再不續。

    此所斷名斷也。

     【章】及由有漏(至)亦名為斷抄曰。

    三以現行不續釋斷言。

    由有漏等者。

    此由言含二意。

    一者由有漏道力。

    伏分别俱生現行。

    二者由無漏道力。

    伏俱生現行。

    今合作言。

    伏其現行者。

    伏二障現行。

    亦名為斷者。

    亦種不續。

    此為斷之斷言。

    伏名斷。

    此亦所伏名斷。

     【章】此釋即以(至)是持業釋抄曰。

    四種現合釋不續義。

    即以所斷等者。

    所斷種現不續名斷故。

    障即是斷等者。

    所斷二障種現不續。

    即斷障(種現)體持所斷不續業用。

    持業得名。

     【章】又釋斷者是除害義抄曰。

    釋斷名有四中。

    第二以除害義名斷。

    此亦四文。

    初總釋義。

    二明斷除。

    三明伏除。

    四合釋伏斷結成。

    今即初也。

    除害義者。

    今問。

    除與害二義有何差别耶。

    答。

    秋篠雲。

    有說。

    除是拔除義。

    害即拆害義。

    必取苗中稗。

    拔根喻種。

    拆莖喻現。

    由是除(種)害(現)二義為别。

    秋篠評是雲不然。

    二義互通故。

    論第十說損力益能轉雲。

    損本識中染種勢力。

    益本識内淨種功能言損害也。

    既雲損害種子。

    明知。

    二義互通(雲雲)基辨詳雲。

    秋篠所評不穩。

    謂檢諸論。

    既雲斷障雲伏害(應知除種。

    害現)縱雲斷害有害言故。

    此斷是伏。

    故害言必是伏現義也。

    除言若雲斷除則斷種義。

    若雲伏除則伏現義。

    今此章既雲除種。

    又雲害現。

    故知。

    除言斷除義也。

    害是害現義也。

    秋篠雖以損害種子為例未可也。

    既雲損染種勢用。

    故知。

    是亦非斷舍種。

    而但損害種用。

    損用有二。

    一伏現用。

    二伏種用。

    伏現行時。

    必損種子用故。

    對法·瑜伽說種現成不成。

    本疏(二本)以體與用成不成釋。

    由是可知焉已。

     【章】由無漏道除二障種抄曰。

    二明斷除。

    由言二義準前應知。

    除謂斷除。

    斷舍種體。

     【章】及由有漏(至)名之為斷抄曰。

    三明伏除。

    謂由有漏道力。

    伏害分别二障現行令不生起。

    名之為斷。

    又由無漏道力。

    伏害俱生二障現行令不生起。

    名之為斷。

    能伏有有無漏道别。

    所伏亦有分别與俱生别。

     【章】此釋即以(至)依主釋也鈔曰。

    合釋伏斷結成。

    謂此以除害義名斷之釋。

    以有漏無漏道力能伏害。

    現能斷除種義。

    總以能斷為斷(此斷言由此合釋。

    含伏現斷種二義)障之斷等者。

    示依主得名。

    障謂所斷之言。

    彰能與所别依。

    斷謂能斷。

    依所斷障之能斷道。

    依主得名名斷障也。

     【章】又釋斷者(至)亦依主釋抄曰。

    三以不生義名斷斷者體性等者。

    今謂以斷體釋斷言也。

    此第三義意者。

    斷謂滅也。

    今雲斷障之斷即滅谛也。

    滅谛斷之體性故。

    何者不證滅谛。

    則不得煩惱不生故。

    今此義以斷之體性滅谛釋斷之言也。

    能令障法等者。

    障法謂煩惱所知之二障法也。

    不生者。

    永離二障之義也。

    能令二字。

    謂證滅谛時。

    必有此永離不生之義雲能令也。

    此文意。

    謂斷之體性即滅谛。

    能令煩惱所知二障法不生為斷。

    對法論八(十五丁左)說。

    問。

    何故此滅複名無生耶。

    答。

    離相續生故。

    苦谛相者。

    續生已後自身衆分漸次圓滿。

    為翻彼相。

    此滅名不生。

    永離未來相續生故(雲雲)又同論說。

    問。

    何故名滅。

    答。

    當來彼果苦不生故(不生即滅)能成未來苦不生法故名為滅(雲雲)今雲。

    此對法說。

    約所依身釋滅所依身依煩惱起。

    煩惱從我執生。

    我執自法執起。

    今此章約障法談不生由本釋。

    對法論約所依由未論。

    至實義全無相違不生義是斷義者。

    秋篠釋是。

    雲以斷依釋斷義。

    道理雖通。

    今章以斷體釋斷言故為不穩也。

    性即真理等者下。

    釋斷者體性之言。

    此是對法論八(十二丁左)說滅谛相文意也。

    彼論文曰。

    滅谛相者謂真如。

    聖道煩惱不生。

    若滅依(煩惱所知)若能滅(智)若滅性(真如)是滅谛相(雲雲)又法華玄贊七四谛章曰。

    依诠顯實。

    真如亦是滅谛所攝。

    故對法論中說。

    滅性正是滅谛所攝。

    廢诠談旨即非滅谛(雲雲)性即真理者。

    斷之體性是即滅谛滅谛者謂真如。

    故雲斷性即真理。

    此義難解。

    故翻複雲理是斷性。

    若具言。

    則應言斷之性是滅谛。

    滅谛是真如理。

    真如理是滅谛。

    斷不生之性。

    謂此真理言。

    非廢诠境。

    由四谛章。

    依诠顯旨邊。

    可謂斷之性是真如理性。

    若約絕言邊非斷。

    非不斷故道是斷用等者。

    彰唯絕言真如邊。

    非今所言斷性。

    如何則今以真如理為滅谛名雲斷性。

    有無漏道之智顯能斷用。

    緣斷性真如理時始能令障法不生。

    是名為斷。

    故對法八雲。

    滅谛相者。

    謂真如聖道煩惱不生(雲雲)秋篠雲如逆次第配前三釋。

    三釋混合不分故為不穩。

    故對法第九等者。

    對法第九卷無此文。

    第八卷有如是文。

    然文少異。

    解三轉依等者。

    秋篠引此第八文釋雲。

    真如是滅依(是為心轉依)聖道是能滅(是為道轉依)煩惱不生是滅性(是為粗轉依)(已上秋篠書)今雲。

    章主引對法意非如秋篠。

    雲若所滅者。

    即所斷二障法(是粗重轉依)若能滅者。

    即能斷用。

    即有漏無漏道(是道轉依)若滅性者。

    能令不生滅谛也。

    即聖道緣真理時。

    所顯不生之滅也(是為心轉依)是章主解三轉依引對法意。

    秋篠所釋不穩。

    真理名斷等者。

    結釋第第三義。

    不生之滅所顯真理。

    名斷名滅谛也。

    障法不生之滅名斷故。

    斷障之名是依主釋。

    亦言亦前依主。

     【章】三義具足(至)斷障名也抄曰。

    四結以三義釋名。

     【章】第二出體者抄曰。

    當章十門之中。

    自下第二門大分為三。

    初标牒。

    二出所斷體性。

    三出能斷體性。

    今即初也。

     【章】所斷障以(至)而為體性抄曰。

    二出所斷體性。

    此中有六。

    初總出所斷體。

    二舉對法。

    出業及是所斷義。

    三舉經論證。

    成煩惱障及業果是所斷義。

    四舉證成所知障所發業果亦所斷。

    五舉業果攝二障之證。

    通難結俱是所斷。

    六以三斷三舍相攝。

    今即初也。

    二障者。

    若根本則人我執。

    若枝末則煩惱障。

    又若根本則法我執。

    若枝末則所知障。

    本論九曰。

    煩惱障者。

    以人我執為上首。

    所有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及二十二随煩惱為體。

    若所知障。

    以法我執為上首。

    所有百二十八根本煩惱為體。

    二障頭數何故齊等。

    煩惱依于所知障立能依所依故數等也(雲雲)。

    現行種子習氣者。

    無堪任性雲習氣。

    此三于二障各各有如常途釋。

    此業果者。

    此謂二障也。

    二障所有業果。

    雲此業果也。

     【章】故對法雲(至)見道所斷。

    抄曰。

    二舉對法成業及果亦是所斷障義。

    故對法者。

    論第四(七十右)文也。

    謂一切分别者。

    邪師邪教邪分别雲一切。

    分别者簡俱生。

    染污見疑者。

    簡淨見疑。

    淨見者無漏正見。

    如見道。

    又淨疑者。

    涅槃經說。

    若于佛性有無能起疑者。

    摧破無量煩惱如須彌山(雲雲)又法華序品。

    彌勒疑放光現瑞等。

    今簡是雲染污。

    見疑者。

    邪見見取戒取全分。

    身邊二見一分分别起者。

    此約現行。

    見疑是迷理惑。

    問。

    何故但雲見疑不雲餘惑耶。

    答。

    秋篠釋此問。

    雲以準見道障無我理二義。

    今雲。

    此釋泛漫難了。

    謂分别起惑以惡見不信為首。

    惡見故分别惑起不信疑故信等善心不生不善心生招惡果故。

    但舉見疑不雲餘惑也。

    及見處疑處者周記雲處者因義見疑種子。

    如十力中處非處是所以道理之義。

    所以即因也(雲雲)秋篠由此釋增加雲。

    見疑相應俱有因處·并種子因處處者所依義因為所依果方得起故名為處。

    相應俱有因。

    即是邊行·别境·并心王。

    非餘心所(雲雲)(非餘心所者。

    但見疑起時。

    相應起心所故。

    雖染污心所。

    非染污心所全分。

    非善心所自可知也)今雲。

    秋篠以相應俱有因及彼種子釋。

    由雜集論四所明師子覺之釋義。

    複釋處字為所依處。

    甚為充當。

    周記所釋。

    由四真釋。

    甚有道理。

    乃至及由見等者。

    由見等者。

    由分别起見疑等所發。

    所發身語業者。

    秋篠雲。

    所發身語業者。

    即通三行謂福·非福·及不動行(雲雲)今雲。

    此釋未盡。

    此文但明見所斷故。

    此業招三惡趣果。

    總業别業等。

    若爾非福業全分。

    福業一分(不生斷者)不動業一分(無想果報不生斷者)非福總業。

    福别業也次雲。

    一切惡趣相果相對業故。

    秋篠所釋泛漫難了。

    并一切惡趣等者。

    一切非福總别二業感之總報别報果。

    俱見斷故。

    今雲一切惡趣。

    人天别報非福業感。

    亦同見斷攝此一切之言也。

    等言等取無想天半擇迦二形北郁單越等。

    唯識本疏(八末五十三丁)雲。

    對法第四。

    瑜伽六十六等。

    說諸惡趣異熟趣體第八識等唯見所斷。

    及無想定等亦唯見所斷(雲雲)彼入善無記門。

    即修道攝。

    入依亡門。

    即唯見斷。

    彼等唯是分别煩惱皆斷。

    舍外道等所依身故。

    彼無想定等故亦不起(雲雲)問。

    此雲見道斷。

    此斷言有三種。

    一自性斷。

    謂染污法。

    二離縛斷。

    謂能斷緣雜彼煩惱。

    善無記法修道所斷。

    方究竟盡。

    三不生斷。

    謂斷彼依令永不起。

    如是三種斷中何斷耶。

    答非福業中三途總别業自性斷。

    人天别報業中一分非福。

    亦自性斷。

    其餘三惡趣。

    别報福業感不生斷。

    此有二種。

    一謂因亡果随喪。

    謂三惡趣果名見道斷。

    由因惑業無故果永不生故。

    二果盡因随斷。

    謂三惡趣别報善業亦見道斷所依果無因随亡故。

    無想天等引發煩惱。

    見位因亡果随見斷。

    半擇迦等多由分别煩惱正發故。

    入見時因亡果滅也。

    如本疏(八末)蘊處界者。

    果報故雲蘊處界即三惡趣等者下。

    結成業果所斷。

    總别二報果雲三惡趣。

    自性斷不生斷雲見道所斷也。

     【章】解深密經(至)初地所斷抄曰。

    三舉經論證。

    成煩惱障及業果所斷義。

    此中有四。

    此即初舉經。

    經第四卷地波羅蜜品說惡趣雜染愚者。

    惡趣言攝業果。

    雜染言攝人天起分别起别報業果。

    愚者經中雲愚癡。

    瑜伽論中但雲愚。

    三十論疏十末(三十九丁)曰。

    諸業果等雖體非愚。

    業是愚所起。

    果是愚所感。

    愚之品類亦名為愚。

    (雲雲) 【章】成唯識論(至)諸業果等抄曰。

    二舉論釋經。

    三十論疏(十本五十九丁)釋論引此經雲。

    諸業果等者。

    如次前等字。

    等取人天善趣中分别所起别報業及果等。

    直言惡趣不攝盡故。

    經中既言惡趣雜染。

    雜染之言。

    通善趣分别雜染故。

    前說無記。

     【章】無餘涅槃既是擇滅抄曰。

    三舉業果為所斷證。

    周記釋此意曰。

    身智等亡名無餘。

    無餘既名擇滅。

    明知。

    俱生惑助發業果是擇滅。

    由是知。

    分别所起業果亦是所斷也(雲雲)又秋篠釋曰。

    此即述理。

    證俱生惑所起業果亦是所斷。

    非謂證上初地所斷(雲雲)今雲。

    二家釋中周記為好秋篠未盡。

    謂此無餘涅槃文。

    舉俱生惑助發所起業果所斷。

    以理明分别惑起業果亦是所斷。

    故秋篠雲述理證俱生惑所起業果亦是所斷不盡之釋。

    周記為正。

     【章】故煩惱障(至)皆是所斷抄曰。

    四結成煩惱障等所斷義。

    此煩惱障正舉分别起。

    兼明俱生煩惱障也。

    俱生惑助發惡趣果故。

    次所知障正舉俱生。

    兼明分别起故。

    影略互顯自可知。

    問。

    正發助發差别如何。

    答。

    本疏八末雲。

    正發行者唯見所斷謂粗猛故。

    助者不定(見修二斷不決定也)謂助發人天總報之業。

    亦通修道斷俱生惑。

    助發惡趣總報之行。

    多唯見斷。

    發别報等少亦通修(雲雲)。

     【章】解深密經(至)種業趣愚抄曰。

    出所斷體性有六中。

    四舉證成所知障所發業果亦所斷。

    此有三文。

    初舉經證二種愚者。

    一微細誤犯愚。

    二種種業趣愚。

    今文不舉初愚。

    不雲業趣故。

    此業趣言。

    毀責名趣。

    實此愚所知障。

    種種業趣愚者。

    成唯識九釋言。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及彼所起誤犯三業(雲雲)本疏釋雲。

    此業能障第二地淨屍羅故。

    名趣毀責為名。

    如人惡趣。

    不可言能取趣名趣。

    不取惡趣故(雲雲)又雲。

    誤犯三業名愚者。

    愚之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