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十一

關燈
集所。

    論第二(十二丁)文。

    西域記九(十四丁)意同。

    西域記九曰。

    至空寂處。

    欲取無學果。

    勤求不證。

    既已疲息。

    便欲假寝不及伏禮。

    遂證羅漢至結集所。

    叩門白至。

    迦葉問曰。

    汝結盡耶。

    宜運神通非門而入耶。

    阿難承命。

    從鑰隙入。

    禮衆已畢進而複坐。

    與論文稍同。

    集藏傳雲等下。

    舉大衆部相傳說。

    申阿難結集行妝滅結漏盡者。

    周記曰。

    自思。

    久來奉事于佛。

    今日一旦而彼将去。

    遂及悲滅結根。

    而漏即盡(雲雲)來詣大會者。

    來迦葉結集大會也。

    修理衆僧和合一味雲修理也。

    迦葉舉聲等者。

    西域記九雲。

    于是迦葉。

    揚聲曰。

    念哉谛聽。

    阿難聞持如來稱贊。

    集素呾覽藏。

    優波離持律明究。

    衆所知識。

    集毗奈耶藏。

    我迦葉彼集阿毗達磨藏(雲雲)今雲。

    此記言迦葉集阿毗達磨。

    大乘相傳之說也。

    儀似山頂者。

    周記曰。

    儀容似須彌山頂也。

    (雲雲) 【章】魔聞名色(至)天稱勝善鈔曰。

    三明阿難降魔結集之相。

    此中二文。

    初申阿難降魔之相。

    後正申阿難結集之相。

    今即初也。

    此三所德者。

    迦葉阿難阿那律雲三所也。

    殘法者。

    佛滅後遺法出教者。

    魔王出教命。

    四兵者。

    喻貪瞋癡慢起化兵者。

    随煩惱等四種将主者。

    貪嗔癡慢根本惑嚴仗嚴重兵仗。

    頓駕者駕謂行也。

    羅漢應者。

    應供人也。

    迦葉我前者我言魔自雲我叉手者謹敬貌也。

     【章】迦葉敕衆(至)皆歸本行。

    鈔曰。

    後正申阿難結果相師子振欠者。

    涅槃經師子吼品說。

    如師子王。

    晨朝出穴頻申。

    欠呿發聲震吼。

    是為十一事。

    如前委明。

    譬阿難不怖大衆威儀嚴重。

    說聞如是等者。

    後分經曰。

    阿難如汝所問。

    如來滅後結集法義。

    一切經初安何等語者。

    阿難如來滅後結集法藏。

    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切時佛。

    住某方某處與諸大衆而說是經(雲雲)由是今說聞如是及一時等。

    皆是從佛意起。

    以為一藏者。

    第一素呾覽藏為二藏者。

    第二毗奈耶藏。

    大法者。

    對法疏一曰。

    阿毗達磨。

    大衆部名大法上法。

    迦延造竟持以上佛。

    佛言上法。

    是分别功德論所說。

    是為第三阿毗達磨藏也。

    得見道迹者。

    無漏智雲道。

    各各自得無漏智。

    今見得雲得見迹也。

    皆歸本所者。

    結集法藏已。

    各各歸本國也(已上集藏傳文也) 【章】驗此集四(至)阿難結果鈔曰。

    此下四辨諸部相傳有異說。

    此中五文。

    初章主評定上所舉集藏傳說。

    此傳說由大衆部所傳分别功德論說。

    四藏俱阿難一人結集。

    是餘部所無也。

     【章】智論雲(至)邬波鞠多鈔曰。

    二舉上所言三屍說違邬波鞠多。

    邬波鞠多。

    經說尊者鞠多。

    說法度人。

    其數極多。

    魔王欲燒衆心。

    施以寶冠。

    鞠多聖者悠受語雲。

    汝施以冠。

    我有寶環。

    謝之。

    取人蛇狗三屍。

    變作寶環。

    系魔頸下。

    魔喜返宮。

    至四王天。

    鞠多攝神力還作死屍。

    波旬憂惱不能除去等。

    乃至廣說。

     【章】智度論雲(至)智無明證鈔曰。

    三舉置如是我聞言。

    及阿難集經論二藏異說。

    論二(十二丁)文也。

    次下章主雲不辨何部說轉法輪經等者。

    出雜阿含十一。

    别譯為兩本。

    一名轉法輪經。

    二名佛說三轉法輪經。

    是千阿羅漢等者。

    來集論議阿羅漢。

    若是雲千人選取之千。

    則似大乘相傳之說。

    又以阿難俱集四含。

    雲集修多羅。

    用轉法輪經言。

    則似小乘說。

    誠難究何部說。

    七多羅樹者。

    勝鬘述記曰七多羅樹者。

    一樹高七仞。

    一仞者高七尺。

    總一樹高四十九尺也。

    七樹者即說三百四十三尺也(雲雲)無滅者。

    阿那律也。

    周記曰。

    由因挑燈令不滅故雲無滅。

    從因為名。

    阿難如是集等者。

    智論文雲。

    迦葉語阿難。

    從轉法輪經至大般涅槃。

    集作四阿含。

    增一·中·長·相應阿含名修始路。

    (雲雲)五怖畏者。

    智論二雲。

    何等五怖畏應遠。

    一者殺生·二盜·三邪淫·四妄語·五飲酒(雲雲)又華嚴經及佛地論二說。

    超五怖畏即三業清淨。

    出諸怖畏無犯戒等諸惡趣等怖畏因故。

    一者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畏·四惡趣畏·五怯衆畏(經雲大衆成德畏)如是五畏證得清淨意樂地時。

    皆已遠離(雲雲)(華嚴經說。

    初地菩薩遠離此五怖畏。

    玄贊四)五罪(今雲。

    五逆罪欤)五怨。

    謂貪·嗔·癡·慢·疑也。

    受無量苦者。

    身心受苦無量。

    智無明燈等者。

    周記曰。

    惠是彼無明之燈。

    依主釋也。

     【章】又雲彌勒(至)為菩薩藏鈔曰。

    四明大乘三藏結集。

    此中二文。

    初舉智論說。

    第一百(二十五丁)文于鐵圍山間者。

    鐵圍山與鐵圍山之間私雲。

    表大乘教理出于三界外。

    雲兩鐵圍之間欤。

    深意非凡智所識知。

     【章】西域記雲(至)大乘三藏鈔曰。

    後舉大乘者說。

    釋将阿難。

    記九(十四丁)之文。

    我迦葉波集。

    今雲迦葉為上座。

    阿難集素多覽。

    優婆離集毗那耶。

    富婁那集阿毗達磨之說。

    薩婆多部相傳之說。

    迦葉集阿毗達磨。

    阿難集素多覽。

    優婆離集毗那耶大乘者相傳之說。

    大乘三藏等下。

    章主評定記文西域相傳者。

    記之所說亦于此山者。

    亦小乘三藏此山者。

    指耆阇崛山窟内結集之處同處者。

    與小乘同處。

     【章】部執疏雲(至)集于三藏鈔曰。

    五明窟外結集異說。

    迦葉令阿難等下。

    欲明窟外先辨窟内。

    雲令富婁那誦阿毗昙。

    是薩婆多傳說。

    令言迦葉為上座故。

    下命令令誦出也。

    此時乃有等下。

    正明窟外結集。

    此時者。

    彰與窟内結果同一時事。

    簡法藏部所雲富婁那後來重結集。

    無量比丘者。

    萬餘無學。

    如宗論疏所言不許令住界外者。

    雖界内界外一味和合。

    界内選取五百人羯磨訖故。

    令住界外如次下明。

    有阿羅漢等下。

    彰窟外亦以婆師婆為大衆主。

    一由羯磨訖等下。

    明分窟内外二衆由羯磨訖者。

    四分律雲。

    大迦葉即作白。

    大德僧聽。

    諸比丘為僧所差。

    若僧時到僧思聽僧。

    令往王舍城集共論法。

    比丘白。

    如是作白已。

    俱往毗舍離。

    比丘從毗舍離往王舍城(雲雲)得偷蘭遮罪者。

    明了論解雲。

    偷蘭為粗遮那為過。

    故雲偷蘭遮那。

    粗有二種。

    一是重罪方便。

    二能斷善根等(雲雲)(事鈔中一雲)此中重罪方便者。

    七聚中初二聚(波羅夷僧殘)方便罪。

    義含輕重。

    及有果罪諸偷蘭遮。

    如用人皮石缽人發露形等(定賓四分戒本衆上二十丁)是七聚中第三聚雲偷蘭遮二由不令衆雜者。

    三論玄雲。

    五百人皆聰明故。

    今雲不令雜鈍衆也故不聽等者。

    以窟外人不許入窟内衆也雖有二處等者。

    彰雖分内外居二處情見同一和合。

    又周者法事周圓已。

    阿阇世王等者。

    示結集時檀越。

    衣缽者。

    猶雲衣食。

    儭謂施也。

    号為多衆者。

    示窟外衆名大衆部由。

    界内之衆下。

    示窟内衆名上座部由。

    此時有上座大衆二部名。

    雖爾情見一味和合全無乖競。

    及大天五事亂興。

    遠襲此二部名偏黨二分。

    其年二十月下。

    示結集已大衆亦歸本所。

    四分律說等下。

    舉法藏部說。

    此說但說王舍城集三藏。

    不說窟内外别處。

    阿難集經論二藏。

    富婁那後來請迦葉重結集之三事。

    與薩波多異。

    初有五百人。

    後富婁那與五百應真來合為千人。

    似會大乘雲選取千人。

    與雲薩婆多分窟内外二處結集合為一說(還是阿難等二句。

    次行後成一千之句次應入也。

    次具辨焉) 【章】五百初集(至)結集緣起鈔曰。

    明阿難結集法藏五文中。

    五舉異說會。

    同真谛說者。

    此五百初集。

    同真谛言薩婆多說也。

    此前句雲阿難集二藏。

    同西域記大乘相傳而不同真谛師所雲薩婆多。

    由是知。

    前所雲還是阿難等二句。

    後成一千句之次句。

    西域記句上應置。

    還是之還謂亦。

    亦後成一千也。

    後成一千。

    阿難集二藏二事。

    同西域記。

    阿難集二藏。

    同智度論也其集藏傳下正會。

    文意易了集處既别等者。

    真谛雲王舍城七葉岩。

    今章主亦用此名。

    如宗輪疏。

    集藏傳雲僧伽屍城北。

    西域記九雲。

    耆阇崛山北門。

    行一裡餘有伽蘭陀竹園。

    其園西南行五六裡有大石室。

    大迦葉波結集之處。

    此章前文雲三說同也。

    但以智論雲耆阇崛山結集為非。

    明非由雲。

    此耆阇崛山在王舍城正北十四五裡。

    接北山之陽。

    結集處在大城北門外。

    記迹現存。

    故知非也記·疏·傳三文名異。

    處所相同。

    是為好。

    故指智論說雲集處既别人複不同者。

    智論雲得九百九十九人唯除阿難。

    真谛雲得四百九十九人唯除阿難。

    集藏傳雲八十千。

    但申窟外。

    四分律雲後富婁那至更有五百。

    然先有五百結集與餘說同。

    但智論說為違故。

    雲又複不同總是下。

    結第一結集緣起門已。

     【章】第二名數增減者鈔曰。

    集此章十門之中第二名數增減門也。

    此中有七。

    初明二藏名數。

    二示三藏名數。

    三明四藏名數。

    四示五藏。

    五示六藏七藏。

    六示八藏九藏。

    七示餘藏。

    今标牒第二門。

     【章】經量部師(至)第一卷說鈔曰。

    當門大分七中。

    第一明二藏名數。

    此中有三。

    初申經部說。

    二申大乘說。

    三示獨覺藏亦名聲聞藏。

    此即初也有别部類者。

    部謂部帙。

    類謂部類。

    若經與律部部帙成異。

    義類亦差。

    非知如對法無别部帙。

    俱經中诠惠處為對法義類也。

     【章】然大乘中(至)廣自建立鈔曰。

    二申大乘說。

    亦依機行等者。

    亦言亦經量部但立二藏。

    依機行下。

    明大乘分二藏所由。

    經部分二。

    由部帙部類有差别今大乘不爾。

    菩薩與聲聞。

    所被機異。

    所修觀行差。

    自能诠教示。

    亦随以分二。

    立二藏名也。

     【章】由彼獨覺(至)涅槃等說鈔曰。

    三申獨覺藏亦名聲聞藏。

    此通伏難。

    難雲。

    獨覺亦機行别。

    教示亦應别。

    何故不立獨覺藏名。

    但雲菩薩聲聞二藏耶。

    為通此難申今文義從多者。

    獨覺來教。

    少分與聲聞别。

    多分從聲聞說。

    即依半滿等者。

    舉攝說二藏。

    證涅槃經五。

    說半滿二教以分此二藏。

    故獨覺者等下。

    具明獨覺攝聲聞中。

    如文可知又初發心下。

    獨覺初發心。

    亦與聲聞同。

    至忍位與聲聞行同修。

    至忍悟入成獨覺。

    如賢聖品廣說。

    故雲說名聲聞。

    嘉祥中論疏廣明。

    如法華等者。

    二經中處處。

    但說二乘不别舉說。

     【章】然大乘中(至)故别開也。

    鈔曰。

    當門七科中。

    第二示三藏名字。

    此有二門。

    初明大小二乘俱說經律論三藏。

    二明說聲緣菩三藏。

    然大乘中下初文。

    如毗婆沙者。

    新論第一(三丁)舊論一(四紙)大乘教者。

    教謂教示即藏也。

    前緣起門出之故略普曜經等下第二文。

    普曜經者。

    全有八卷。

    竺法護譯。

    經一(二十丁)以兔馬白象渡水喻。

    說聲緣菩三機不同。

    機别教異。

    故說有三藏也。

    阿阇世至者未考前以行等下。

    會前說二藏不說獨覺。

    今據機果下。

    明今說獨覺為三機者聲聞下根。

    獨覺中根。

    果者聲聞随他教證。

    獨覺自悟證。

    行者聲聞四谛觀行獨覺十二緣起觀。

    如是有少分殊。

    别開今為三也。

     【章】或說四藏(至)廣解四别。

    鈔曰。

    當門七科中。

    第三示四藏名字。

    此中大分二。

    初明大衆部四藏。

    後明犢子部四藏。

    初中二文初由本說明。

    後由傳說明。

    即初也。

    僧祗律者。

    四十二(十紙)分别功德經者。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有三卷八十四紙。

    名分别功德論。

    上卷(九紙)申四藏同大衆部等者。

    與窟外結集大衆部四藏。

    律及功德經說四藏全同。

    謂但诠定等下。

    明藏外立雜藏由。

     【章】集藏傳說(至)不能煩引鈔曰。

    明大衆部四藏中。

    後由傳說明。

    此亦分三。

    初明傳說。

    次别釋雜藏名。

    後章主評釋。

    今即初也迦旃延造竟等下。

    釋大法名此衆經明者。

    此謂大法。

    衆多經之破癡益世明燈故名大法。

    有二複次等者。

    分别功德論中委說。

    故雲不能煩引。

     【章】佛說宿緣(至)是名雜藏鈔曰。

    明傳說中。

    次别釋雜藏名。

    佛說宿緣下。

    約能說人交雜。

    釋雜之言。

    周記曰。

    天魔外道等者。

    此天魔等。

    由佛加故亦說衆因(雲雲)于中有多偈頌等者。

    約所說相别能證智彼彼證。

    釋雜之言。

    周記曰。

    問。

    十二緣此各異者。

    問答此十二因緣。

    十二一一别相而智證故雲異入。

    于中者。

    于雜藏中有多偈頌。

    現章文多脫落。

    異入者别别悟入也。

     【章】今觀北傳(至)彼傳第二鈔曰。

    明傳說中。

    後章主評釋。

    此傳者集藏傳也。

    初釋之意者。

    雲前約能說人交雜名雜藏。

    第二釋意等者。

    雲後約于一法相各各智解證别悟入交雜名雜藏。

    章主意。

    此第二釋。

    智解交雜為诠惠學。

    今此初解等者。

    會合本說與傳說違。

    今此初解者。

    指前本說合二(戒定。

    或定惠等)合三诠名雜藏。

    當彼傳第二者。

    當次傳說後解。

    智解交雜。

    兼有解戒惠有。

    又有解定惠者故名雜藏也。

     【章】複次犢子(至)非此能诠鈔曰。

    明四藏中。

    後明犢子部四藏名數。

    此中文二亦說四藏下。

    正今明四藏。

    其三世無名下簡濫。

    五法藏約所诠雲藏。

    今明四藏。

    約能诠教有别立為四藏。

    此章所明諸藏皆爾。

     【章】法藏部中(至)及菩薩說鈔曰。

    當門七科中。

    第四示五藏名數。

    此亦有二。

    即于此四下。

    初正明法藏部五藏。

    此四者。

    前所舉犢子部四藏。

    一經·二律·三對法·四明咒·五菩薩戒成實論中下。

    後明成實者五藏。

    此于大衆部加菩薩藏。

     【章】然大乘中(至)可分成九鈔曰。

    當門七科中。

    第五示六藏七藏名數。

    此亦有二。

    初示六藏。

    後示七藏。

    此即初也。

    瑜伽者。

    論二十五(七紙)顯揚者。

    六(八紙)對法者。

    論十一(初丁)攝論者。

    唐譯一(五丁)法華經言下。

    明菩薩聲聞各有三藏。

    證經安樂行品。

    亦有三藏者。

    亦小乘三藏。

    獨覺教少下。

    申不立獨覺三藏由。

     【章】義可有七(至)然無别文鈔曰。

    此後示七藏名數小乘說四者。

    以大衆部等說四藏小乘。

    對大乘三藏。

    義可雲七藏。

    彰無所據教雲義成無文。

     【章】又胎藏經(至)各有四故鈔曰。

    當門七科中。

    第六示八藏九藏名數。

    此說有二。

    初八藏後九藏。

    今即初也胎藏經者。

    菩薩處胎經。

    有一部五卷。

    姚泰竺佛念譯經五說八藏雲。

    一胎化藏。

    二中陰藏。

    三摩诃衍方等藏。

    四戒律藏。

    五十住菩薩藏。

    六雜藏。

    七金剛藏。

    八佛藏也(雲雲)大衆部又說下。

    如前所說四藏。

    于菩薩聲聞說之。

    各四合成八藏。

     【章】或可說九(至)故義立九鈔曰。

    此後立九藏。

    普曜等經者。

    經第一說三獸渡水喻。

    以有聲緣菩三種機等言等阿阇王經。

    聲緣菩三。

    各有經律論故。

    義立九藏。

     【章】或為八萬(至)名數增減鈔曰。

    當門七科中。

    第七示餘藏結當門已八萬四千法藏者。

    即八萬四千法蘊。

    小乘說如婆沙七十四(十七丁)俱舍界品。

    若大乘說。

    大集經十五·賢劫經·佛地經論。

    無性攝論八·智度論五十九·對法論十一·對法疏九具釋。

    今大小乘合說。

    當明八萬四千聚集相。

    俱舍界品一說。

    如實說者。

    所化有情有貪嗔癡等八萬别。

    對治彼八萬行故。

    世尊宜說八萬法蘊(文)光記(一之餘四十九丁)曰。

    依大數說但言八萬。

    若具足說。

    有八萬四千。

    真谛師解曰。

    十随眠為十。

    一一各有九随眠為方便。

    一一具十成一百(此現在當念者也。

    貪為主九随為伴。

    嗔為主餘九為伴等。

    餘準應知)此有前分一百後分一百(加行已起者雲前分。

    猶雲前念。

    後念未起者雲後分也)合成三百。

    置本一百(置謂舍置也。

    本一百者。

    現在當念起一百雲本也)就前分一百。

    一一皆以九随眠為方便成一千。

    後分一百。

    亦以九随眠為方便。

    複成一千(問。

    何故舍置現在當念本一百。

    但于前後念一百。

    雲以九随眠為方便耶。

    答。

    孔目章雲。

    現在一百。

    時促不論相助。

    于過未二百。

    亦各以一使為首。

    九使為助。

    共成二百也)兼本一百成二千一百。

    已起有二千一百(上來所雲本一百前後二分合今雲已起。

    已起上前後分故)未起有二千一百(此上所雲之餘後念将起者。

    于此上亦有前後分相助故。

    雲二千一百也)足滿四千二百。

    約多貪多瞋多癡(偏增者雲多也)着我(此亦偏增非無餘)思覺(疑惑散亂此亦偏增)此五人。

    一一有四千二百。

    合二萬一千。

    更就貪嗔癡等分四人。

    以配一一。

    有二萬一千。

    遂成八萬四千(雲雲)(上來由光記文難解。

    以圓晖頌疏中。

    由光記住文。

    間加私意解釋之已)問。

    此中所雲三毒等分四人者雲何差别耶。

    答。

    此有二說。

    一雲。

    三毒之等分依主釋。

    俱舍本義鈔(東大寺尊勝院宗性僧正撰述)曰。

    此依主得名義有四。

    一者貪與嗔等分起一人。

    二者貪與癡等分起一人。

    三者瞋與癡等分起一人。

    四者三毒等分起一人。

    合雲四人也。

    此意由智度論五十九卷(十四紙)說(波論曰。

    般若能除八萬四千病。

    貪嗔癡等分淫欲病分二萬一千。

    瞋恚愚癡各二萬一千。

    三毒等分二萬一千也雲雲)第二說雲。

    三毒及等分四人相違釋。

    一多貪二多嗔三多癡四等分。

    合為四人。

    多貪者。

    于上上品境多生染着也。

    嗔與癡自應準知。

    等分有二解。

    一雲。

    一切有情。

    平等有貪嗔癡三法名等分。

    二雲等分者。

    于中品境上起中品貪名等分貪。

    嗔與癡類是知(雲雲)此是賢愚經所說意(圭夆華嚴經行願品抄第三十八丁引賢愚經成此義。

    已上本義抄)此第二說中。

    于中品境者。

    雜集論十三雲。

    等分行者。

    遠離猛劣住平等位諸煩惱故。

    随境界勢力煩惱行故(文)(已上基辨私注加之)問二說之中以何為正邪。

    答。

    前說為勝。

    後說濫偏增者故。

    前既雲約多貪多嗔多癡。

    以舉偏增者竟。

    所以今雲前說為勝也(已上本義抄)基辨評二說雲。

    必但說前不可為勝。

    後說亦有道理。

    前說約能迷智分四人也。

    後說約所迷境。

    有上中品多貪等為四人。

    由境差别分人故。

    與偏增不同。

    故後說亦為有道理。

    基辨雲。

    今問。

    大乘經中說三毒等分經證如何。

    答。

    大集經十五雲。

    一一衆生有八萬四千諸行皆能了知。

    所謂貪欲行二萬一千。

    瞋恚行二萬一千。

    愚癡行二萬一千。

    等分行二萬一千。

    是為八萬四千諸行(雲雲)又賢愚經雲無極品說。

    八萬四千法門者。

    從成道始至涅槃終。

    都三百五十度大會說法。

    度者遍也。

    始從第一修習度。

    第二名光曜度(乃至)第三百五十名論布舍利度。

    一一說法皆具六度。

    即三百度各有六。

    故成三六一千八百。

    更五十度亦成五六三百。

    總合成三千一百。

    将是對治多貪嗔癡等分四人也。

    即對治有情心行八千四百。

    除伏四大種。

    及六無義所生過失。

    十轉合數八萬四千。

    修習此故。

    複得成就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三摩地等(雲雲)佛地論·智度論·無性攝論八。

    亦引此經具明。

    今雲。

    菩薩藏經無量義經曰。

    聲聞八萬。

    緣覺九萬。

    菩薩十億(雲雲)又悲華經雲。

    聲聞有八萬四千法聚。

    緣覺九億。

    大乘法藏有十億法聚(雲雲)由是應知。

    雲八萬法蘊。

    雲八萬四千法門。

    且約聲聞說。

    如雜集論十一說。

    如是三藏。

    具有八萬四千法蘊。

    謂是依聲聞乘。

    尊者阿難常所受持(雲雲)又本業璎珞經下曰。

    攝善法藏。

    所謂八萬四千法門。

    又曰。

    菩薩十重有八萬四千威儀。

    十重有犯無悔。

    得使重受戒。

    八萬四千威儀戒盡名輕。

    有犯得使悔過對首悔滅(雲雲)由是應知。

    梵網經所說八萬威儀者。

    是八萬四千威儀。

    今準上所說計是。

    十戒一一各有九戒為方便。

    一一具十成一百。

    此有前分一百後分一百。

    合有三百。

    置本一百。

    就前分一百。

    一一皆以九戒為方便成一千。

    後分一百。

    亦以九戒為方便。

    複成一千。

    合本一百。

    成二千一百。

    已起十重有二千一百。

    未起十種有二千一百。

    合上成四千二百。

    約事·意·樂·方便·煩惱·究竟之五相。

    一一有四千二百。

    合成二萬一千。

    更就因·緣·法·業之四。

    以配一一有二萬一千。

    遂合成八萬四千威儀也。

    傍論已竟。

    如此增減等者。

    如是之言承上。

    猶雲上來。

    七異者七差别也。

    次所雲二三四五等也。

    差别說有者。

    若不拘上來所說增減。

    而别約對治有情心行差别。

    說法藏數。

    為八萬四千法藏乘此廣說者。

    次下廢立門終雲。

    八萬四千随所治惑不增不減乘。

    此複成八百萬億諸法藏也。

    如對法論十一說(雲雲)由此教見今文。

    乘此者乘所對治十數。

    十數謂前所引賢愚經說。

    對治四大種及六塵所生過失之十數也。

    乘此十數計八四千心行。

    則成八十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