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十一

關燈
(諸藏章) 南都西京藥師寺法相 大乘沙門釋基辨撰 【章】諸藏略以(至)釋通疑難鈔曰。

    下諸藏章。

    此章大分為二。

    初牒章分門。

    後随牒門釋成。

    今即初也。

    藏者能诠言教。

    聖者教示能攝一切法雲藏。

    此有别類故雲諸藏也。

    次名數增減門廣明。

     【章】第一結集(至)學者難知。

    鈔曰。

    自下此章大文第二。

    随牒門釋成。

    此有十門。

    前列門名是也。

    第一結集緣起門中。

    大分為四。

    初舉所據傳論。

    二示結集處所。

    三正辨結集緣由。

    四正示結集時相。

    今即初也。

    一切經中等者。

    本邦所流名一切經。

    自趙宋時至大明代。

    采集東流三藏聖教以所崇敬也。

    問。

    章主所言一切經言。

    自漢明至唐初。

    取東流者顯然。

    隋衆經目錄有兩本以可知已。

    然今所雲結集三藏傳付法藏傳雲别有一卷。

    既是名傳雲何雲一切經中别有一卷耶。

    答。

    閱本邦所流明藏。

    付法藏傳一部六卷。

    元魏吉迦夜共昙曜所譯出。

    名付法藏因緣經。

    說自佛及迦葉至師子尊者付法傳承既别名經。

    今雲一切經中何妨之有。

    結集三藏傳亦名付法藏傳故。

    今雲有一卷欤結集者。

    佛滅後大迦葉應諸天請。

    恐正法盡留諸聖滅。

    欲為報佛法恩撰集如來所說三藏以利衆生。

    此結集之基也。

     【章】西域記雲(至)處所不異鈔曰。

    第一門中二示結集處所。

    記第九之文。

    述迦葉結集也。

    迦蘭陀竹園者。

    記九(十二丁)雲。

    耆阇崛山城北門。

    行一裡餘有精舍。

    石基磚室。

    東開其戶。

    如來在世。

    多居此中說法開化。

    導凡極俗。

    今作如來之像量等如來之身。

    初此城中有大長者迦蘭陀。

    時稱豪貴。

    以大竹園施諸外道。

    及見如來。

    聞法淨信。

    追惜竹園居彼異衆。

    以今天人師無館舍。

    時諸神鬼感其誠心。

    追逐外道。

    長者于是立精舍。

    請佛故名雲迦蘭陀竹園也。

    有大石室。

    今雲此石室為迦葉結集處。

    所謂分窟内窟外處也。

    法顯傳雲賓波羅窟。

    真谛雲七葉岩也。

    真谛雲等者。

    部執異論疏之說也。

    大智度論等者。

    論二(七丁)文。

    此示譯者之謬也。

    此山者耆阇崛山。

    今正示誤雲非也。

    三文名别者。

    西域記·部執疏·集藏傳三文。

     【章】大智度論(至)皆入寂滅鈔曰。

    此下第一門中三正辨結集緣由。

    此中五文。

    一舉佛入滅災變相現。

    二舉大迦葉以天眼見大涅槃。

    三舉諸天請迦葉令護遺法。

    四舉迦葉誡留諸聖入滅。

    五舉迦葉由懈怠比丘賀佛滅。

    思集法藏據法治犯。

    此為結集遺教正緣由。

    此即初也。

    大智度論者。

    論第二(三丁)文也。

    地六振動者。

    與涅槃經後分說相同。

    六謂有三别。

    一六時動。

    長阿含說。

    謂入胎·出胎·出家·成道·入涅槃。

    今雲地六振動者。

    入涅槃時。

    二六方動。

    大般若八說。

    謂東湧西沒。

    西湧東沒。

    南湧北沒。

    北湧南沒。

    中湧邊沒。

    邊湧中沒。

    是名為六。

    三六相動。

    大般若說。

    謂動·湧·震·擊·吼·爆。

    此雲六相。

    搖動不安雲動。

    鱗隴凹凸雲湧。

    或六方出沒名湧。

    隐隐有色為震。

    有所相擊名擊。

    碎磕發響名吼。

    出聲驚異為爆。

    此各有三名十八相動。

    各有三者。

    般若經雲。

    謂動等動等極動(乃至)爆等爆等極爆。

    但爾小動名動。

    諸處通動名等動。

    大傾動名等極動。

    餘皆準知。

    今此舉總但名六動。

    唯是十八變中一振動也。

    勝思惟梵天經說有七目振動。

    一驚怖諸魔。

    二令時衆不起散心。

    三令放逸者而自覺悟。

    四令念法相。

    五令觀說處。

    六令成就者得解脫。

    七令随順問正義。

    (雲雲) 【章】西域記雲(至)入般涅槃鈔曰。

    二舉大迦葉以天眼見世尊入涅槃。

    記第九(十二丁)之文也。

    忽燭光明者。

    大迦葉宴坐山林。

    如來放光明忽照燭也。

    餘文應知。

     【章】智度論雲(至)忽然不現鈔曰。

    三舉諸天請迦葉令護遺法。

    論第二(四丁左)之文也。

    白迦葉言等者。

    諸天贊歎迦葉德已。

    請護持遺法之文也。

    文意易了。

     【章】真谛三藏(至)以示迦葉鈔曰。

    此下四舉迦葉誡留諸聖入滅(真谛部執異論疏說)此中四文。

    一舉迦葉至佛涅槃所(後分廣說今略說也)。

    二舉迦葉為未生怨王作藥槽(未詳所據)。

    三舉阿阇世王聞佛入滅悶絕。

    迦葉以王安藥槽令得活(後分無此說)。

    四舉迦葉欲誡聖留滅撰集三藏。

    今即初也。

    後經七日等者。

    涅槃經後分荼毗品曰。

    七寶大炬無數光焰。

    投香樓所亦皆殄滅。

    是時一切大衆。

    長時号哭一切供養。

    不知如來何緣未已。

    投火香樓荼毗不然。

    爾時世尊。

    大悲普潤待迦葉衆來至乃然。

    時大迦葉與五百弟子在耆阇崛山。

    去拘屍那城五十由旬。

    身心寂然入于三昧。

    于正中條爾心驚。

    舉身顫栗。

    從定中出見諸山地。

    皆大震動。

    即知如來已入涅槃。

    告諸弟子。

    我佛大師入般涅槃。

    告諸弟子。

    我佛大師入般涅槃。

    時經七日已入棺中。

    苦哉苦哉。

    應當疾往至如來所。

    恐已荼毗不得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真淨色身。

    迦葉以敬佛故。

    不敢飛空往如來所。

    即将弟子。

    尋路疾行悲哀速往。

    正滿七日至拘屍那城。

    城東路首。

    迦葉遇一婆羅門執一天華随路而來。

    迦葉問言。

    仁者何來。

    答佛般涅槃。

    我于荼毗所來。

    複問此是何華。

    答言。

    于荼毗所得此天華。

    迦葉就乞。

    答雲。

    不得。

    我期将歸。

    拟示六親家中供養。

    迦葉就藉着其頂上。

    便即悶絕昏迷躄地。

    喑咽悲哽良久乃蘇即與弟子疾共前進至拘屍那城(雲雲)今雲。

    上所言西域記與部執疏。

    同由此後分。

    并讀可知命屬徒衆者。

    西域記作尋命徒衆為是。

    若作屬命徒衆同意欤。

    逢外道等者。

    西域記作梵志。

    後分作婆羅門曼陀羅花者。

    法華贊曰。

    曼陀羅此雲适意。

    見者心悅。

     【章】迦葉往至(雲)内八槽中鈔曰。

    二舉迦葉為未生怨王作藥槽說八槽者。

    槽說文畜獸之食器(雲雲)和訓雲馬舟。

    又李賀詩。

    小槽酒滴真珠紅(雲雲)由此詩酒槽。

    和雲酒船。

    迦葉白未生怨王(阿阇世王)作八槽之說未考所據。

    迦葉未至佛涅槃處已前。

    告王作八槽。

    而後伴王至佛涅槃所之說。

    今真谛法師所言。

    大違後分雲王大悲哀速往。

    此是異部計執相傳異說。

    不可強責是非。

     章即于是曰(至)王便得居鈔曰。

    三舉王聞佛滅悶絕。

    迦葉須王安藥槽得居之說。

    由後分說。

    阿阇世王夜夢種種惡相。

    王問諸臣。

    臣答佛滅不祥之相。

    王聞此語已。

    夜半即來至拘屍那城(已上後分)由是真谛法師說大違。

    此亦部執傳說相違。

    不可強責。

     【章】佛于衣外(至)少有入滅鈔曰。

    四舉迦葉誡諸聖留滅撰集三藏之說佛于衣外等者。

    後分廣說曰。

    爾時迦葉。

    哽咽悲哀說是偈已。

    世尊大悲。

    即現二足千輻輪相。

    出于棺外回示迦葉。

    從千輻輪放千光明。

    偏照十方一切世界。

    爾時迦葉。

    與諸弟子見佛足已。

    一時禮拜千輻輪相(雲雲)西域記六(二十丁)如後分說。

    四部弟子等下。

    正迦葉誡諸聖。

    留入滅欲撰集三藏之由。

    未詳此說所據四部弟子者。

    亦雲四輩。

    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優婆塞·四優婆夷更無所持等者。

    西域記雲。

    法王去世人天無導。

    諸大羅漢亦取滅度(雲雲)與是意同語等下。

    正誡諸聖。

    我等應欲等下。

    正勸諸聖。

    令起撰集遺教三藏報佛恩志。

     【章】西域記雲(至)據法治犯鈔曰。

    此下第一門第三。

    正辨結集緣由有五文中。

    第五舉迦葉由懈怠比丘賀佛滅。

    思集法藏據法治犯。

    此中三文。

    初引西域記九(十三亍)次出真谛說。

    後舉結集三藏傳示分舍利相。

    今即初也懈怠比丘更相賀等者。

    涅槃經後分廣說曰。

    迦葉即與弟子疾共前進。

    至拘屍那城北門而入。

    于其城中入一僧坊見諸比丘。

    叢聚一處語迦葉言。

    汝等遠來深勞苦耶。

    安座待食。

    迦葉答言。

    我之大師已入涅槃。

    我有何情安此待食。

    諸比丘言。

    汝師是誰。

    答言。

    汝不知耶。

    哀哉痛苦大覺世尊今既涅槃。

    比丘聞已各大歡喜而作是言。

    快哉快哉。

    如來在世禁制我等。

    甚不堪忍不能依行。

    今已涅槃。

    嚴峻禁戒已應放舍。

    汝且待食有何急耶。

    佛神力故。

    掩諸天耳及迦葉弟子等耳。

    皆悉不聞惡比丘語。

    但有迦葉獨自聞之。

    于是迦葉。

    将弟子悲泣流淚。

    疾往佛所(雲雲)西域記由此後分略作此說。

    迦葉聞已等四句。

    述結集法藏思極。

     【章】真谛雲(至)極思結集鈔曰。

    二舉真谛說。

    述極思結集。

    文意易了。

    未詳所據。

     【章】集藏傳雲(至)起十塔已鈔曰。

    三引結集三藏傳示分舍利相。

    經後分聖軀廓潤品曰。

    爾時拘屍那城諸力士。

    得第一分舍利。

    即于國起塔供養。

    又波肩羅婆國力士。

    得第二分舍利。

    起塔供養。

    師伽那婆國拘羅樓衆。

    得第三分舍利。

    起塔供養。

    阿勒遮國諸刹帝。

    得第四分舍利。

    還國起塔供養。

    毗耨國諸婆羅門。

    得第五分舍利。

    還國供養。

    毗離國諸梨車。

    得第六分舍利還國供養。

    遮羅迦羅國諸釋子。

    得第七分舍利。

    還國供養。

    摩伽陀國主阿阇世王。

    得第八分舍利還王舍城。

    起塔供養。

    性熛婆羅門。

    得盛舍利瓶。

    還頭那羅聚落。

    起塔供養。

    必波羅延那婆羅門居士。

    得灰還國。

    起塔供養。

    爾時閻浮提中八舍利塔。

    第九瓶塔。

    第十灰塔。

    如是分布舍利已(雲雲)今雲。

    由後分有瓶塔。

    集藏傳。

    以佛床為塔。

    皆是部執之異。

    不可強責。

    西域記六(二十丁)亦說分舍利。

    問。

    今此結集緣起門中。

    但申此分舍利事。

    舉是雲何為結集緣由耶。

    答。

    不由佛涅槃處事。

    則不明結集起由。

    複不申分舍利事。

    則不明涅槃處事究竟。

    不辨此究竟。

    則次所申大迦葉擊大揵稚。

    集諸大弟子。

    結集三藏事。

    離涅槃所别處為會。

    其意不分明。

    為結前生後。

    引集藏傳略申分舍利事竟。

     【章】大智度論(至)唯除阿難鈔曰。

    第一結集緣起門有四文中。

    第四正示結集時相。

    此中三文。

    初舉結集處來集大衆多少數。

    二申除去居學地阿難。

    三明阿難漏盡共大衆結集三藏。

    初文中有五文。

    一舉大乘人相傳千人結集之說。

    二舉薩婆羅部傳說五百結集。

    三舉集藏傳大衆部說。

    四舉法藏部說。

    五明迦葉選集千人由。

    今即初也。

    大智度論者。

    論一(六丁)之文。

    西域記九(十二丁)文。

    今所引智論全文。

    非西域記全文。

    擊銅揵德者。

    西域記作擊大揵槌。

    梵雲鍵稚。

    此雲槌。

    由是誤作犍槌欤。

    得九百九十九人等者。

    大乘相傳說也。

    法苑珠林。

    此雲大乘結集。

    智度論為根本說處。

    金剛仙論中。

    亦雖有此說。

    真僞未決論故難依用也。

     【章】真谛雲得(至)唯除慶喜鈔曰。

    二明薩婆多傳說。

    由宗輪論疏。

    雲窟内有五百應真。

    外亦萬餘無學。

    是由菩薩處胎經說。

    今雲得四百九十九人。

    但取窟内應真也。

    阿育王傳付法藏傳雲五百人。

    是等有部傳說。

    名雲五百結集。

    雖有窟外大衆。

    非攝之雲五百。

    窟内居迦葉。

    為上座阿難結集素呾覽藏。

    優婆羅結集毗奈耶藏。

    富樓那結集阿毗達磨藏。

    是薩婆多部傳說也。

    次下廣明。

     【章】集藏傳雲(至)有學無學鈔曰。

    三舉集藏傳大衆部說。

    此傳說。

    不分窟内窟外及有學無學。

    得聖者八萬大衆(八十千者八萬也)迦葉請阿難結集四藏(經律論雜四也)此傳之說也。

    問。

    此傳之說何部所說耶。

    答。

    由下章文。

    此是窟外大衆部之說。

    西域記九(十四丁)曰。

    大衆部結集之處。

    諸學無學數百千人。

    不預大迦葉結集之衆。

    而來至此更相謂曰。

    如來在世同一師學。

    法王寂滅簡異我曹。

    欲報佛恩。

    當集法藏。

    于是凡聖鹹會。

    賢智畢華。

    複集素呾覽藏。

    毗奈耶藏·阿毗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

    别為五藏。

    而此結集凡聖同會。

    因而謂之大衆部(雲雲)今引集藏傳文。

    雲通說有無學。

    即此窟外結集。

    大衆部所傳之說顯然也。

    (今謂。

    第一迦葉結集時。

    雖分窟内外。

    然尚渾一知見。

    教示貝葉傳通所修學道未替。

    及大天五事亂。

    流傳異為二部。

    其時大天徒衆。

    襲窟外大衆稱大衆部。

    此集藏傳及西域記之說。

    大天已後大衆部所傳明。

    因不分窟内外。

    迦葉請阿難結集諸藏作此說明。

    學者審知) 【章】四分律雲(至)前後别也鈔曰。

    四申法藏部傳說。

    四分律者。

    五十四(九丁)之文也。

    彼意雲。

    大迦葉本俱五百人結集三藏已時雲富耶奢。

    更與五百阿羅漢。

    來至迦葉結集處欲聽。

    更為重集三藏故。

    根本迦葉五百人。

    與後富耶舍五百人合論雲有千人。

    至實義無相違(雲雲)(今雲。

    此律中會大乘相傳雲千人結集也)此是佛滅後第三百年。

    烏仗那國有化他部。

    從其分出法藏部傳說也。

     【章】真谛雲夏(至)供養舍利鈔曰。

    五申迦葉選取千人由。

    此中三文。

    初舉真谛說。

    次舉智度論說。

    後舉西域記說。

    今即初也真谛雲者。

    未詳所據今夏安居等者。

    入涅槃年。

    其夏安居。

    如佛在世。

    請諸佛弟子。

    朝暮日中三時。

    禮拜供養舍利。

    問。

    雲何此說為結集緣由耶。

    答。

    次所雲阿奢世王。

    供養千僧以令結集。

    是事自佛在世。

    如是供養。

    至入涅槃年之夏安居。

    三時供養舍利。

    其夏安居初十五日。

    大迦葉語阿阇世乞千僧食。

    為令意味連貫。

    舉真谛說為始。

    論為次。

    記為終也。

    以洴沙得道等者。

    洴沙謂頻婆沙羅王。

    論二(六丁)曰。

    頻婆沙羅王得道。

    八萬四千眷屬亦各得道。

    此時王教敕官中常設飲食供養千人。

    阿阇世王不斷此法。

    爾時迦葉思惟言。

    若我等常乞食者。

    當有外道強來難問廢阙法事。

    今王舍城。

    常設飲食供給千人。

    是中可住結集經藏。

    以是故選取千人不得多取(雲雲)是時夏安居等者。

    結集始日時也。

     【章】西域記雲(至)十五日集鈔曰。

    後舉西域記說。

    記第九(十四丁)文。

    此示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結集始日時也。

     【章】智度論雲(至)故留殘結鈔曰。

    示結集時相中。

    第二申除去居學地阿難。

    此中大分為三。

    初申阿難留殘結不令住。

    二申迦葉舉阿難罪不令住。

    三申阿難令去。

    今即初也。

    牽阿難出等者。

    西域記九曰。

    大迦葉召阿難而謂言。

    汝未盡漏。

    宜出聖衆。

    阿難曰。

    随侍如來多曆年所。

    每有法義曾未棄遺。

    今将結集而見擯出。

    法王寂滅失所依估。

    迦葉告曰。

    勿懷憂惱。

    汝親侍佛。

    誠複多聞。

    然愛惑未盡。

    習結未斷。

    阿難辭屈而去(雲雲)久可得道者。

    阿難自言。

    我能有力智疾應得道。

    但諸佛法。

    阿羅漢者不得随侍。

    我留殘結。

    故思供給左右。

    由此久謂疾也。

    故謂故思。

     【章】大迦葉言(至)故可聽度鈔曰。

    此下二申迦葉舉阿難罪不令住。

    此中六文。

    初舉度女罪。

    二舉索水不與罪。

    三舉不答罪。

    四舉蹈衣罪。

    五舉陰藏相示女人罪。

    六明舉罪違文。

    今即初也突吉羅忏者。

    對首忏悔也。

    至下具釋四分律雜揵度者。

    律四十八(十丁)犍度五十四(六丁)之說。

    此舉阿難答違文。

    犍度梵語此雲蘊。

    又雲法聚。

    真谛天親傳制為八伽蘭陀。

    即此間雲八犍度。

    伽蘭陀譯為結。

    亦雲節。

    謂義類各相結屬故雲結。

    又攝義令不散故雲結。

    義類各有分限故雲節(雲雲)雜者八犍度之一也。

    八謂一雜(明小乘不相似義)二使(百八煩惱)三智(十智)四業(三)五大(四)六根(練)七定(入)八見(六十二見也)大愛道尼者。

    摩诃波阇波提。

    此雲大愛道。

    佛摩耶夫人之妹佛姨母。

    具如大愛道比丘尼經中。

     【章】二者迦葉(至)令水清也鈔曰。

    二舉索水不與罪四分法雲者。

    律五十四(六丁)舉違文也。

    郁多羅僧者。

    此雲中價衣。

    如資明。

     【章】三者迦葉(至)非我惡心鈔曰。

    三舉佛問不答罪。

    若有能修等者。

    西域記七(十三丁)曰。

    庵沒羅國側有窣堵波。

    是如來告涅槃處。

    佛昔在此告阿難言。

    其得四神足者。

    能住壽一劫。

    如來今者當幾何。

    如是再三。

    阿難不答。

    天魔迷惑故也。

    阿難從坐而起。

    林中宴點。

    魔來請佛請入涅槃。

    佛許期。

    劫後三月吾當涅槃。

    魔聞歡喜而退。

    阿難林中感惡夢。

    驚問佛。

    佛告阿難。

    吾先告他。

    他為魔弊不時乞留。

    魔王勸我早入涅槃。

    許之期。

    斯夢是也(雲雲)又智度論(八丁)二曰。

    佛問汝。

    若有人四神足好修。

    可住壽一劫若減一劫。

    佛四神足好修。

    欲住壽一劫若減一劫。

    汝默然不答。

    問汝至三。

    汝故默然。

    汝若答佛。

    佛四神足好修。

    應住一劫若減一劫。

    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

    是汝突吉羅罪(雲雲)四神足者。

    四謂一欲·二勤·三心·四觀·此四皆以心所法中定為自性。

    言神足者。

    定所生果名神。

    謂神通變化靈妙德用也。

    足謂欲勤心觀四因所生等持名足。

    神之所依名足。

    從因定果(神變)名雲四神足也(從因與果者。

    此有兩重因果。

    初重謂欲勤心觀為因則四因。

    所生定為果。

    後重謂欲等四定為因。

    則此因所生果神變為果。

    因名足果名神。

    初重因果。

    以用四法用也。

    為因四法自性體定為果。

    後重因果。

    具四法用定為因。

    定所生神變為果) 【章】四者迦葉(至)蹈佛衣上鈔曰。

    四舉蹈衣罪僧伽梨者。

    三衣中大衣也。

    三衣者。

    一僧伽胝婆參。

    唐譯雲上衣。

    入王宮聚落。

    此衣最在上被故。

    或上講座得着。

    不得掃地及禮拜師尊等。

    舊雲僧伽梨。

    此雲雜碎衣。

    條相多故為名。

    二嗢怛羅僧伽波參。

    唐譯雲上被衣。

    在寺内即被七條。

    在五條上。

    嗢怛羅僧伽是上被義。

    婆參是衣。

    若上講座禮拜三寶着是。

    此亦雲中衣。

    在大衣下五條上故雲中。

    舊雲郁多羅僧。

    此雲中價衣。

    約衣财直可謂為賤。

    三安怛婆參。

    唐譯雲内衣。

    安怛内義。

    但三衣時。

    五條儭體故雲内衣。

    亦名少衣。

    亦名下衣。

    行路作務時着此小衣。

    舊雲安陀會。

    此雲下衣。

    若小乘教說三衣。

    以長阿含經二十二因緣品為根本。

    廣說如諸部律中。

    若大乘說。

    則以瑜伽二十四聲聞地出離品為根本說。

    廣據大乘諸師釋義。

    辨三衣條相者。

    由小乘諸師所言。

    下衣五條。

    一長一短。

    中衣七條。

    兩長一短。

    大衣有三。

    下品三謂九條·十一條·十三條。

    各兩長一短。

    中品三謂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

    各三長一短。

    上品三謂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

    各四長一短(此是薩婆多論之說也)若由大乘說。

    瑜伽聲聞地曰。

    謂有大衣。

    或六十條或九條等。

    或兩重刺名僧伽胝。

    被服受用。

    能正将護說名為持。

    中衣下衣條相同小乘說四分律雲等者舉違。

    五十四(六丁)五百結集法之文。

     【章】五者迦葉(至)而故破戒鈔曰。

    五舉陰藏相示女人罪。

    佛陰藏相。

    三十二相中之一相也。

    餘文易了。

     【章】四分律中(至)及不問戒鈔曰。

    六舉罪違文無此一種者。

    無前所明示陰藏相舉罪佛遣為侍者等者。

    涅槃經四十憍陳如品曰。

    佛意為欲令誰作給使耶。

    目連即便入定。

    見如來心在阿難許。

    阿難辭去。

    目連言佛意在汝。

    阿難立三願衆許。

    是故奉給如來(雲雲)是今雲阿難不肯為一罪。

    集藏傳等下。

    是亦所舉違。

     【章】智度論雲(至)迦葉語竟鈔曰。

    申除去阿難雲文中。

    第三申阿難令去雖說有六等三句。

    章主文四分律雲已下。

    五十四(六丁)取意也。

    文意易了。

     【章】便自閉門(至)空何所求鈔曰。

    正示結集時相。

    三文中第三明阿難漏盡共大衆結集法藏。

    此中五文。

    初明由阿難去喚憍梵波提不來入滅。

    二明阿難漏盡至結集所。

    三明阿難降魔結集相。

    四辨諸部相傳有異說。

    五舉異說會。

    今即初也。

    阿那律等下。

    申選取千人。

    阿難留結令去已阙一人故欲喚憍梵波提。

    阿那律梵雲阿泥律陀。

    此雲無滅。

    佛之黨弟也。

    雲阿婁陀訛也。

    憍梵波提梵雲笈房缽底。

    此雲牛相。

    前生從牛來。

    作牛蹄牛齝之相号曰牛相(已上玄贊)遣使請來者。

    此僧使名善覺比丘。

    常為衆僧作使至天上(是分别功德論之說也。

    法苑珠林三十四初丁引)汝可疾來者。

    迦葉指憍梵雲汝佛日滅那者。

    周記曰。

    問。

    西域記等言。

    迦葉登山擊槌時。

    彼三千聖憍梵已知。

    何故今問佛滅度耶。

    答。

    且為二釋。

    一自不知。

    問。

    二部說不同不旁會釋(已上周說)今雲。

    迦葉擊槌之時。

    憍梵入滅盡定。

    故不聞聲。

    佛法欲散大人等。

    散謂欲散滅也。

    大人者。

    周記曰。

    佛舍利弗俱名大人(雲雲)今雲。

    大人過去四字。

    恐應在佛法欲散之上。

    不爾佛入大人言義不成也。

    離欲大師者。

    周記曰。

    佛世尊也。

    和上者。

    舍利弗也。

    即起神變等下。

    明憍梵不來入滅集藏傳下舉違文。

    由此傳文不入滅不來也。

     【章】大智度論雲(至)衆睹感歎鈔曰。

    二明阿難漏盡至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