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十

關燈
(諸乘章) 南都西京藥師寺傳法相 大乘沙門釋基辨撰 【章】乘義略以(至)問答料簡鈔曰。

    自下諸乘章。

    此章大分為二。

    初牒章分科。

    後随科釋成。

    今即初也乘義者。

    乘謂運載義。

    若依俗釋乘駕也(廣雅)乘載也(周禮)若由攝論釋曰。

    六度萬行亦乘亦大。

    法性真如所乘六性。

    事性但能運載行者。

    自運運他至于彼岸。

    皆名為乘(雲雲)(已上玄贊)又曰。

    乘謂運載。

    教理行果健運之義(已上對法抄)義謂差别。

    一二三四五之運載。

    彼彼教理行果施設建立自成差别。

    此章中具明其差異。

    故雲乘義增減者。

    乘有一二三等。

    今明是雲明增減也。

     【章】第十明增減者鈔曰。

    自下此章大文第二随科釋成。

    此中有五。

    前列五門。

    第一增減門中有六。

    初标牒。

    二舉一乘說處。

    三舉二乘說處。

    四舉三乘說處。

    五舉四乘說處。

    六舉五乘說處。

    此即初也。

     【章】或說一乘(至)有一乘法鈔曰。

    此下二舉一乘名說處。

    此有五文。

    初引法花經證。

    二引勝鬘經證。

    三舉辨中邊論無上乘證四舉顯揚六因。

    五舉攝論十因。

    此即初也。

    法花經第一(方便品)之文也。

    經全文曰。

    說佛智慧故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實作二則非真(雲雲)玄贊釋曰。

    佛智慧者有三義。

    一雲。

    佛果上菩提涅槃智性慧用名智慧。

    二雲。

    唯真智。

    三雲。

    多說智性。

    此中以初義為正(已上玄贊取意今雲。

    若不言智唯言理。

    則佛證真淨法界遂自不彰故。

    智理并取為今家實義)又經曰。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雲雲)(今雲。

    上說佛智慧。

    今複說佛土中唯有一乘。

    此顯說智一乘即說四佛知見。

    下廢立門中雲。

    法花分明以智慧為一乘。

    隐說真如雲雲。

    又釋。

    雖說化城亦非真滅說大涅槃俱為寶所。

    而未分明說真涅槃。

    由二乘者所得涅槃俱名為化菩提全不得故。

    顯以智慧為一乘。

    令彼二乘欣求也) 【章】勝鬘經雲(至)世間善法鈔曰。

    此下二舉勝鬘一乘。

    此中引三個文。

    是第一文經曰。

    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

    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雲雲)此經述記曰。

    聲聞等四有因果二故成八。

    故說八大河(雲雲)(今雲。

    此經說涅槃界流出一切為涅槃界第一義乘。

    如下具明) 【章】及至又雲(至)即是一乘鈔曰。

    是第二文皆入大乘者。

    述記曰。

    小大對明攝入(雲雲)如下文言。

    勝鬘乃以真理為一乘不說智慧故。

    攝入(攝入二乘)出生(從涅槃果流出一切)二種俱盡。

    經說涅槃界第一義乘故。

    以小入大由是應知即是佛乘者。

    述記曰。

    因果對明攝入(雲雲)大乘是因佛乘是果。

    此經說涅槃界第一義乘。

    第一義乘今雲大乘。

    理一乘故為因是故三乘等者。

    述記曰三一對明攝入。

    三乘入一乘名總明攝入。

    (雲雲) 【章】又言若如(至)一義乘等鈔曰。

    是第三文。

    述記曰。

    若如來等下明攝入。

    于中有二。

    初明權。

    二明實。

    若如來等下初明權也。

    即法花經中破三歸一俱有攝入。

    即是如來随彼意欲而方便說。

    非真了義故名權說也(已上述記)又述記曰。

    二乘者下二明實也。

    今此經中具明出生攝入一乘。

    真谛了義不随他語名真說故。

    若法花經中說一乘是實二乘稱權。

    以于一佛乘分别說三故息處為二密遣二人等也。

    若此經中四乘是實一乘稱權。

    以有無種姓定姓二乘故。

    各别說說人為實。

    若隐種姓(種姓别運載)總說一乘。

    一乘是權。

    攝大乘論為引攝一類等頌破不定姓令歸大乘。

    非定姓故(已上述記)即第一義乘者等。

    下廢立中雲。

    勝鬘乃以真理為一乘不說智慧。

    如下具明。

     【章】辨中邊論(至)如彼廣說鈔曰。

    三舉中邊論無上乘。

    一正行無上者。

    有六種正行。

    一最勝正行。

    此有十二最勝行(論雲。

    十二最勝行者。

    一廣大最勝。

    終不欣來一切世間富樂自在。

    志高遠故。

    二長時最勝。

    三無數劫熏習成故。

    三依處最勝。

    普為利樂一切有情為依處故。

    四無盡最勝。

    回向無上正等菩提為窮盡故。

    五無間最勝。

    由自他平等勝解于諸有情發起施等波羅蜜速圓滿故。

    六無雜最勝。

    于他有情所修善法但深随喜令自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

    七自在最勝。

    由三摩地力令所修施等速圓滿故。

    八攝受最勝。

    無分别智之所攝受能令施等極清淨故。

    九發起最勝。

    在勝解行地最上品忍中。

    十至攝最勝。

    在極喜地。

    十一等流最勝。

    在次八地。

    十二究竟最勝。

    在第十地及佛地中菩薩如來因果圓滿故雲雲)二作意正行。

    謂聞思修三慧作意行。

    三随法正行。

    謂随法無散倒·轉變行。

    四離二邊正行。

    寶積經中所說中道行。

    五差别正行。

    十地所修十波羅蜜多行。

    六無差别正行。

    十地所修十波羅蜜于一一地亦修行也二所緣無上者。

    有十二所緣。

    一安立所緣。

    謂十波羅蜜多等安立法門為所緣也。

    二法界所緣。

    謂一真法界非安立谛之所緣也。

    三所立四能立。

    謂前二種波羅蜜多等差别法門。

    要由證法界以成故。

    一一有所立能立所緣。

    五任持所緣。

    謂聞慧任持義所緣。

    六即持所緣。

    謂思慧印持義所緣。

    七内持。

    謂修慧内别持所緣。

    八通達所緣。

    謂初地見道所緣。

    九增所緣。

    謂修道位無漏增長所緣。

    十證所緣。

    謂前七地所證境。

    十一運所緣。

    謂第八地任運所緣。

    十二最勝所緣。

    謂第九第十如來地之所緣境三修證無上者。

    有十種修證。

    一無阙修證。

    謂簡無姓大乘種姓修證。

    二不毀修證。

    謂勝解行地信解修證。

    三不動修證。

    謂勝解行地發菩提心堅固修證。

    四圓滿證。

    謂勝解行圓滿修證(四加行位)五現起修證。

    謂初地見道修證。

    六堅固修證。

    謂修道位善根長時積集成就有情修證。

    七調柔修證。

    謂八地上心調柔位即淨土因修證。

    八不住修證。

    謂八地上不住着生死涅槃無住處涅槃因修證。

    九無二障修證。

    謂佛地修證。

    十無息修證。

    謂四智示現無休息盡未來際修證二十唯識疏舉此三無上已曰。

    即由此教(唯識中道教)辨斯三義(正行·所緣·修證)名為大乘(雲雲)。

     【章】顯揚第二十(至)所說十因鈔曰。

    四明顯揚六因。

    不過攝論等者。

    顯揚六因攝論十因相攝如次章文。

     【章】攝論第十(至)如下當說鈔曰。

    五明攝論十因。

    次下廢立中具明。

     【章】或說二乘鈔曰。

    此下第一門六文中第三舉二乘名說處。

    此中三文。

    初标牒。

    二攝論文。

    三涅槃經二個文。

    今即初也。

     【章】世親攝論(至)有差别故鈔曰。

    此二舉攝論文。

     【章】涅槃又雲(至)大乘小乘鈔曰。

    此三舉涅槃二個文因示餘論亦有此例。

    涅槃又雲下涅槃經第一個文。

    北本五(二十右)如來性品文也又雲一者下同經第二個文也。

    普耀經二亦同說曰。

    菩薩在胎十月。

    開誨三十六載。

    諸天人民使立聲聞及諸大乘(雲雲)唯識攝論等下示餘論亦有斯例。

    唯識者。

    成唯識三(二十一丁)曰。

    若無大乘聲聞乘教亦應非有(雲雲)攝論者。

    無性一(七丁)亦有大乘聲聞乘文。

    亦名大乘等者。

    聲聞乘名小乘。

    如次下釋。

    處處論文名大小乘多在。

     【章】或說三乘鈔曰。

    此下第一門六段中第四舉三乘名說處。

    此中有三。

    初标牒。

    二舉涅槃經。

    三舉法花經。

    此即初也。

     【章】涅槃經雲(至)性為第三鈔曰。

    二舉涅槃經。

    北本十一(十五左)文也。

    譬如病人等下經約機别說四機中說有三乘。

    即以大乘等下章主釋文。

     【章】又有三乘(至)處處非一鈔曰。

    三舉法華經。

    故契經言等者。

    法華經序品文引之立菩薩獨覺聲聞三乘名此三乘文等者。

    章主示餘處說。

    普耀經五曰。

    爾時菩薩定坐六年現勤苦行。

    教授開化十二載。

    天人立之三乘。

    (文) 【章】或說四乘鈔曰。

    此下第一門六段中五舉四乘名說處。

    此中有三。

    初牒牒。

    二舉勝鬘四重任。

    三舉般若四乘說此即初也。

     【章】勝鬘經言(至)挍以大乘鈔曰。

    二舉勝鬘四重任。

    攝受正法等者。

    述記曰。

    今攝受正法能含四種衆生(雲雲)調離善知識等。

    荷第一重任無聞正法不由善法衆生即無姓有情。

    求聲聞者等者。

    荷第二重任。

    求緣覺者等第三重任。

    求大乘者等第四重任。

     【章】大般若經(至)為答所問鈔曰。

    三舉般若經四乘說。

    經五百九十卷(二十右)文也性決定者。

    今問。

    此性言雲理性欤。

    将指體性欤。

    如何。

    答。

    若理性者。

    雲何論決定不決定。

    謂理性是本淨涅槃其體真如淨法界。

    一切衆生凡聖共有故。

    論定不定者。

    應非理性。

    楞伽經說真故無别即理性。

    又樞要上曰一切衆生悉有佛性者約理性全說是也。

    由此道理今此性言應非理性。

    若爾以何為性。

    謂此性言指體性。

    體性者是體相。

    如計依圓三性經中說三性相亦雲性相别論或名相用别論。

    又問。

    體相者指何物耶。

    答。

    一切心相依緣顯現名體相别。

    體相别故相用亦别。

    楞伽經說俗故相亦别是。

    又樞要說悉有佛性者行性一分是。

    今既有定不定相别。

    明知此是心相緣起有定不定相别。

    而此定不定别非實有。

    非有似有如幻假有。

    若實有者同大衆部計。

    學者勿忽。

     【章】或說五乘(至)人天之乘鈔曰。

    此文第一門六段中第六舉五乘名。

    此中三文。

    初舉五乘名。

    初四句是。

    二人天乘之證。

    善戒經等已下文是。

    三舉五乘說處。

    又稱贊大乘等已下文是。

    已上第一明增減門已。

     【章】第二辨體性者(至)總名為乘鈔曰。

    自下第二門辨乘體性。

    此中有六。

    初标牒總舉乘體。

    二明一乘體。

    三明二乘體。

    四明三乘體。

    五明四乘體。

    六明五乘體。

    今即初也教理行果業者。

    此四有根本方便别。

    由天親法花論作此别已。

    如次廣明。

    此四之中教行果三就能乘名為乘。

    理是所乘非能乘。

    就所乘名為乘。

    雖有此别今總言為乘也。

    一乘章曰。

    明真實體者。

    根本大乘教理行果及能入大乘方便皆名一乘。

    鹹有運載之功能故。

    (雲雲) 【章】教一乘者(至)三藏教法鈔曰。

    二明一乘體。

    此中有五。

    初明教一乘。

    二明理大乘。

    三明行大乘。

    四明果大乘。

    五舉助一乘體結。

    初中有四。

    初标牒總明。

    二明根本教大乘證。

    三明方便教大乘證。

    四結根本方便二教大乘。

    今即初也。

    诠順等者。

    總明诠。

    謂能诠其诠順大乘故雲教大乘。

    問。

    今明教一乘以說大乘證文釋。

    又次不雲理一乘雲理大乘。

    一乘大乘名既成異。

    何故今如是混合耶。

    答。

    契經誠說為據勝鬘經說大乘即是一乘(雲雲)又曰。

    大乘者即是佛乘。

    是故三乘即是一乘也(雲雲)問。

    以何義故雲教大乘耶。

    答。

    诠順大乘三藏教等文義方廣名大。

    有健運功曰乘。

    是持業釋。

    如對法抄一(十六丁)問。

    成立大乘即是一乘唯今家說将他家亦成立耶。

    答。

    十二門論說。

    諸佛所乘故名為大。

    大士所乘故名為大。

    一乘但果如法花說。

    又嘉祥法華論疏上曰。

    問大乘一乘此有何異。

    答。

    有同有異。

    所言同者。

    即一而包故一乘稱大。

    即大無二。

    故大乘名一。

    故下經雲為諸聲聞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

    故知一大無二。

    所言異者。

    金剛般若雲。

    為大乘者說最上乘者說。

    故知大與一異。

    如智論雲。

    是乘從三界出至薩婆若中住至佛乘反名一切種智。

    不複名乘。

    故知一乘但果。

    又大乘通因果。

    如十二門論說。

    (先已引) 【章】故攝論言(至)本教大乘鈔曰。

    二明根本教大乘證。

    無性攝論第一之說也此正本教大乘者。

    此六字章主文。

    問。

    何故引阿毗達摩大乘經等為根本教大乘耶。

    答。

    能诠是大乘。

    名大乘經非如九部六法等入大乘名為大乘。

    但能诠方廣授記等言教名教大乘。

    又顯揚論八曰。

    無上大乘施設建立有七種者。

    一緣離言說一切法真如無分别平等出離慧。

    二此慧所緣。

    三此慧所依(因緣依增上緣依也)四此慧伴類(緣離言緣記有無漏。

    第六心所等)五此慧所作業(敬禮贊歎諸佛菩薩讀誦大乘經典念持咒陀羅尼佛名等以聞思慧聞持觀察淨法界等流敬法。

    聞思熏習及修造諸佛菩薩形像。

    供養大乘三寶護持大乘六波羅蜜等也)六助慧資糧(感勝異熟有漏善業及十勝行遣虛存實唯識觀等)七慧所證果(順解脫分順決擇分似所證果及見道已上地地所證真果如來位究竟圓滿所證果)于如是七種事施設建立名根本教大乘。

    若依二乘施設建立于四聖谛七種事為能诠說大乘名方便教大乘。

    瑜伽論中說真實義門根本大乘。

    随轉理門說是方便教。

     【章】又法華雲(至)便教大乘鈔曰。

    三明方便教大乘證法華者。

    經第一方便品文也。

    經文曰。

    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

    亦說于因緣·譬喻并祇夜·優婆舍經。

    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為本。

    随順衆生說。

    以故說此經(雲雲)又勝鬘經言等者。

    是亦方便教大乘證正法住等者如前章辨為大乘故者。

    無垢稱贊釋意由經意雲。

    住滅者。

    能學小乘經論善順益助大乘名大乘住。

    又能學小乘經論除障大乘除障名大乘滅。

    故雲為大乘故也說此六處者。

    處謂門即差别義方便義(淨影十地疏)此方便教大乘者此六字章主文結方便教。

     【章】故知诠順(至)皆教大乘鈔曰。

    四結根本·方便二教大乘若方便若根本者。

    原出天親法花論中。

    周記釋今文曰。

    故知诠順(至)教大乘者。

    能诠教若根本教方便教二皆名為順大乘也。

    行等言順亦準此知(已上周記)基辨詳雲。

    周記所釋之中且就教大乘根本方便順大乘義釋教大乘。

    所餘理行果為順大乘。

    委細差别如何。

    答。

    一乘章曰。

    真實體者。

    根本大乘教理行果及能入大乘方便四法皆名一乘。

    鹹有運載之功能故。

    根本教者。

    此品初雲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本論釋言阿含甚深(基辨雲。

    阿含者。

    此雲教。

    甚深者。

    難解難入之大乘也。

    若本論釋雲證其甚深。

    則約能證邊則行大乘根本。

    又約所證邊則現大乘根本。

    今為教大乘之證故。

    以釋雲阿含甚深而為證文。

    學者思惟應辨意已)又攝大乘雲阿毗達磨大乘經等(問。

    此文雲何為根本教大乘之證耶。

    答。

    阿毗達磨者議論決擇大乘性相也。

    經者大乘三藏教法之中佛說修多羅藏故。

    彰修多羅藏教即大乘今雲大乘經為證也)方便教者。

    此品下雲。

    或說修多羅伽陀等亦說于因緣譬喻等。

    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為本随順衆生說。

    以故說是經。

    勝鬘亦曰正法住等(等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為大乘故說此六處。

    故小三藏皆大方便根本理者。

    謂法性真如六度等行乘此真理能有所往(佛果大乘)故名大乘(今雲。

    前雲教大乘能诠此明理大乘所诠。

    又次明行大乘能觀能證智。

    對其智行則今明理大乘所觀所證也)方便理者。

    謂四谛理二乘所觀皆方便故。

    勝鬘雲。

    聲聞知有作四聖谛。

    佛知無作四聖谛。

    涅槃亦言。

    聲聞有苦有谛而無有實。

    菩薩具有。

    由此二(根本方便)理皆理一乘根本行者。

    謂六度等菩薩萬行(如次下具明)方便行者。

    小乘行等為大乘說。

    依三藏教進善滅惡修無漏行皆行大乘。

    由此二行皆行一乘根本果者。

    佛身所有菩提涅槃。

    又壽量品說法報化身皆果一乘方便果者。

    二乘所有菩提涅槃。

    此經下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次下如具明)羊鹿二車為求牛車出于火宅方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