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等。
經曰。
十方佛士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雲雲)然于此義學者相傳有其二解一雲。
由佛方便說有諸乘。
究竟皆歸無上大乘。
餘乘即是一乘方便。
故說二乘即是佛乘。
二雲。
理實非無五乘差别。
各于自乘證果究竟。
彼諸聖教說一佛乘。
約别意言。
非實唯一。
乃至立理如今章文(已上開發)法華經言等者。
經第一方便品之文也。
此舉唯一證。
如文可知涅槃亦言等者。
北本二十七師子吼品之文也。
如文可知。
何故乃言等者。
正問。
經雲聲聞及菩薩皆成佛。
又雲有心者皆得菩提。
然今何故乃言為說一乘引不定姓耶。
此初問意也。
【章】乃至五乘(至)不歸于佛鈔曰。
此二問雲有無種姓五乘一切等文涅槃經文乃至言略中何故究竟下正問。
經雲五乘一切有情皆大乘極果。
爾今何故雲究竟有被人天乘無種姓不歸佛耶。
此二問意也。
【章】答攝大乘(至)無二三等鈔曰。
自下二答。
此中有二。
初以十因六因答初問。
攝大乘十因顯揚六因如前既明今釋意者下與開發第二解同。
五乘各異者。
能運載教理行果有五。
如前成立。
爾說一乘為引一類不定姓。
非能運載唯一無二三四等乘也。
【章】法華論言(至)非餘二種鈔曰。
此下答中二。
答聲聞聞法皆成佛無疑之說非及一切聲聞。
此中有二。
初引法華論總答。
二别答。
今即初也。
法華論言等者。
瑜伽第八十(五十左)亦說四種聲聞。
如法華論。
列次第别。
【章】應化聲聞(至)即是此也鈔曰。
此下二别答。
有六文。
初引經明應化聲聞作佛。
二引論明為退心說一乘。
三立理及第二問答。
四引經明非皆成佛之說約行果。
五由經立皆作佛之說不及一切之理。
六結成今家義應依估。
今即初也即經所說者。
十卷楞伽第四(二十二丁)同七(六丁)七卷經三(二十四丁)四卷經二(三十二丁)之說也。
經曰。
味着三昧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
亦複不退還得諸三昧身。
乃曆劫不覺。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
彼覺法亦爾。
得佛無上身(雲雲)故為應化等下章主文也。
【章】舍利弗等(至)說一乘等鈔曰。
二引論明為退心說一乘。
智度論十二(四丁)所說也。
根本十住斷結之說也。
經曰。
舍利弗。
退者。
以施眼時。
前人嫌穢以是蹈破。
于是乃退起聲聞心也。
廣如彼經又本業纓絡經上第七住退(雲雲)。
【章】不爾便違(至)五種種姓鈔曰。
三立理及第二問而答。
意言。
若不用上來所立理雲一切有情皆作佛。
則違楞伽八·莊嚴論五所說五種姓說。
此是約行果現有無。
非約理性立五種姓。
此由樞要意也。
【章】又涅槃言(至)智得佛道鈔曰。
四引經明非皆成佛之說及一切全。
經北本三十四迦葉品之文也。
【章】若皆作佛(至)不解佛意鈔曰。
五由經立皆作佛之說不及一切理何故等下翻成非皆作佛義。
【章】故知但應如此中說鈔曰。
六結成今家義應依估。
由是應知。
說皆成佛或說一乘。
約理性說。
非約行性說。
若行性論則有五姓·五乘各别。
如前可知。
如顯揚十四說。
諸佛大智不可思議故刹生平等無差。
般涅槃法不般涅槃法性無二故。
是等皆約理性說也。
【章】問經自說(至)三五乘别鈔曰。
自下第三第二番問答。
此中有二。
初問後答。
今即初也。
破二破三等者。
他家意釋無二亦無三文言。
既破二乘破三乘雲唯有一乘法。
何故得雲有三乘五乘别耶。
此問意也。
【章】答依梵本(至)非真破也。
鈔曰。
自下答文。
此中有十。
此文初由梵本釋無二亦無三答問。
今家意答言。
無二者無獨覺乘。
無三者無聲聞乘。
隐無此二乘歸大乘一雲唯有一乘法也。
【章】法華自言(至)非所破也鈔曰。
二由餘二非真文答非破三。
經方便品文也。
若破三者等者。
破他家釋立今家雲大乘即菩薩乘之理。
若如他家破三乘立一乘。
則何故不言餘三非真但言餘二。
三乘中一不雲非真耶。
又三之中菩薩乘是大乘。
何但言不以小濟而不言不以大乘濟。
明知菩薩大乘雖三乘中一非破是也。
玄贊曰。
此經中第一周雲餘二則非真。
第二周雲密遺二人。
第三周雲息處故說二。
此等文但說二皆不說三。
故知不是總無三乘也。
【章】彼經又言(至)名為二三鈔曰。
三由前理會何有三之說。
經方便品文二謂第二者。
獨覺乘也。
三謂第三者。
聲聞乘也。
【章】勝鬘經雲(至)何況大乘·鈔曰。
四由勝鬘成非會大乘為一乘。
大乘即一乘故不會是一乘也故但會二下章主立理。
意言。
一乘即大乘故。
經中但會不定姓中聲聞獨覺二乘非會彼定姓二乘。
行果異故。
何況菩薩大乘雲何得會。
大乘即一乘故。
【章】又無三乘(至)斯理何爽鈔曰。
五成大乘即一乘之義。
此中有三。
初以即一義成大乘即一義。
無三乘等者。
經說無三言。
設解雲無三乘義。
顯三乘即一大乘即一義。
言說無三乘。
有何所違。
非破大乘等者。
大即一故。
若破大乘即破一乘。
故非破大乘之理何爽。
有證文故。
如經第二譬喻品說。
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雲雲)又曰。
汝等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雲雲)由是應知。
菩薩乘即佛乘。
故雲斯理何爽。
【章】若會破三(至)二牛何别鈔曰。
二由三車中牛車成大乘即一乘義若會破三者。
五字牒他家義。
意言。
若經無三言非雲第二第三。
會三乘破三乘者。
此牒他義意。
所許牛車者。
于宅内所許雲在門外牛車皆亦牛乘者。
亦宅内所許牛車。
出門所給大白牛車雲皆亦牛乘若破前牛者。
宅内所許牛車雲前牛。
後别與牛者。
後于門外所給大白牛車。
今謂。
若破前牛已下遮四車家說立今家義。
四車家雲。
如法華中宅内所指示門外三車誘引諸子令得出者。
是三乘教也。
界外露地所授大白牛車是一乘教也。
以三中牛車亦同羊鹿權引諸子務令得出。
是故臨門三車俱是開方便門。
四衢别授大白牛車方為示真實相。
又明所期差别雲。
以彼一乘非是界内先所許三。
是故界外四衢道中授諸子時。
皆雲非本所望。
又明德量差别雲。
謂宅内指外但言牛車不言餘德。
露地所授七寶大車。
謂寶網寶鈴等無量衆寶而莊嚴等是體具德也(已上四車家之說)今家義意言。
若宅内所指示牛車與四衢别授大白牛車别。
則何故同雲牛車耶。
若宅内所指示牛車四衢别授名為象車。
則是應别體。
既宅内所指示是牛車。
四衢别授亦是名牛車。
故言其體性則全是同也。
又以德量别立體别不應理。
今家以門外為果故雲菩薩亦非本所望也。
其體是一故同雲牛車也。
于宅内不歎德量。
未顯果智故。
又宅内開方便門。
四衢别授示真實相。
此亦不盡義。
雖宅内開方便門與門外示真實其體是一故。
同是牛車也。
故因果權實為一體自可知已(已上護命僧正解節記之意)二牛何别者。
破前所許牛已後所與給牛别。
則有何别所由二牛成别耶。
【章】又三中之大(至)成漸悟耶鈔曰。
六破異義。
意言。
又三乘之中大乘即是頓悟菩薩乘。
會頓悟菩薩乘令入一乘。
此即異義豈令頓悟二句正破。
會令入一。
此即漸悟。
不會令入直住雲頓悟。
雲何頓悟成漸悟耶。
【章】又大乘一(至)何獨言三鈔曰。
七成大乘一乘解行是一新發意菩薩等者。
舉經文成前理。
此方便品文如先已引恐于精進等者。
回心向大初修業菩薩于大乘行精進且壞起于成佛我無分疑将退入無餘般故。
令說我即彼彼即是我此既成佛彼亦成佛而得彼聞除其疑意。
此乃舍下位等者。
此謂疑網除也。
疑網除者乃舍下品心位令趣上品階不爾十地等者。
若不爾十地地地舍下品無漏智趣次地上品無漏智皆應亦名破三歸一。
若雲破三歸一。
則應言餘三非真何獨言餘二耶。
【章】勝鬘又言(至)不言三故鈔曰。
八成非都無二唯有一名真義立大乘即一乘義故會二乘等下章主釋經意章主意言勝鬘經中說會定姓二乘入于一乘。
此非說真實理。
以涅槃界與佛同故。
且約理性說入于一乘。
非與佛行果相同說故。
自成佛智邊見之。
非真實理。
經雖說言等下明開方便顯真實之文約不定姓說非及一切姓說示真實會入今說一乘者。
法華經說時雲今也令趣者。
能運載即乘義也極果者。
一義故。
令趣極果四字釋一乘名。
名為真實者。
結成會有不定種姓二乘者令入真實為真實會入。
非謂都無二等者。
意言。
會定姓二乘是非真實。
何況有會菩薩大乘耶。
菩薩大乘即是一乘故。
何會之有故法華言等者。
經第二信解品之文也。
大乘即一乘證。
今拜讀信解品。
長行文雲。
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
汝可詣彼語等(文)又頌文曰。
即以方便更遣餘人眇目矬陋無威德者(雲雲)是故今文并取長行·頌文取意引也。
玄贊釋曰。
實無二體。
設有二乘之教。
故雲密遣。
方便之教但化二乘。
故雲二人。
智慧狹劣名色憔悴。
神通不大名無威德。
又曰。
眇目者視不正也。
說文曰。
一目少也。
為二乘說安立谛教能诠顯義不圓名為眇目。
所诠生空理短故名矬。
無法身功德醜故名陋。
神用不廣故名無威德(雲雲)不言三人者。
示菩薩大乘即一乘。
又言息處故等者。
經第三化城喻品之文也。
今拜讀化城喻品。
此所引文頌中文。
長行文雲。
佛如是心性弱下劣。
以方便力而于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雲雲)玄贊釋曰。
怯弱大乘下劣樂小故。
于中道說二涅槃。
二機所學三智所證名二涅槃。
二涅槃體但是有餘(雲雲)不言三故者。
示菩薩乘即一乘也。
【章】若言迂會(至)所宜聞故鈔曰。
九破但直往雲一乘異義若言迂會下牒異義經論一乘下章主破異義。
若但直往名為一乘機有簡别故。
道理難成。
若依法華經所說一乘。
多分漸機所被少分頓悟所被。
如何雲但直往所入名為一乘。
總經論所論一乘或有被漸機。
或有被頓機。
實以不定為如實義。
開發曰。
此亦非理廣智名文。
遮餘說一非是一文體性不同。
法華經說唯有一乘。
本為二乘。
豈名直往者何雲會二乘令入二乘。
由直往名尚未了。
義安在焉(文)周記曰。
實不定者不定說彼真往人大名為一乘迂會入者即名大乘也今二行位等者。
開發曰。
三外一乘無有。
非有解行不殊。
大乘即是一乘。
教亦三階無别。
有依前義破釋一大行殊有已(雲雲)今二者。
一乘大乘之二。
此有何别耶。
所宜聞故者。
謂方便隐無二乘而說一乘。
如是所被機根是一會中在故。
【章】有說執佛(至)故但破二鈔曰。
十破由小乘曲見立義執佛三劫等者。
小乘人執。
婆沙·俱舍賢聖品中廣說三劫滿已猶是凡夫三十四念成菩提今破此執等者。
今謂。
指說一乘時或作有說時。
此執者。
小乘計有三十四念成菩提之佛之執。
有人說破此小乘執雲說一乘而說一乘亦破小乘中三乘不然下章主破有說。
此乃佛滅已後等者。
此三十四念成道所談佛在世起佛滅後增長說。
今由增長時雲佛滅已後也。
周記曰。
彼本意者學大乘者執大乘為極。
今破于名為破三也。
佛在世無大乘人執化身以為極者。
理實佛在小乘亦執化身為極。
然廣建立差别今佛滅後據增相談。
通應撿發智·阿含等經有明三十四念文(雲雲)豈是佛在等者。
正破。
意言。
作此丈六佛為真執在佛在世。
破此說一乘在滅後今時。
豈有如是前後理不盡事耶。
故此有說為妄說也。
故但破二者。
結成正義。
由是應知說一乘破二乘立此名。
【章】問何故立(至)乘三乘同鈔曰。
四第三番問答明藏·乘。
此中有二。
初問。
後答。
說有六藏瑜伽(二十五七丁)顯揚(六八丁)對法(十三初丁)世親攝論(唐譯一三丁)聲聞菩薩各有三藏阿阇世王經等言等菩薩經。
此舉藏·乘同難藏·乘異也二藏三藏者。
聲·菩為二。
聲·獨·菩為三也。
【章】答乘是運(至)然未見文鈔曰。
此下答中有二。
初明乘與藏或同或異。
藏是含容義者。
天親論(唐一)曰。
雲何緣名藏。
由能攝故。
謂攝一切所應知義。
未可即令等者。
以乘與藏不可雲皆同皆異。
【章】又準菩薩(至)又應齊責鈔曰。
二舉乘與藏不可雲皆同皆異之例證菩薩藏等者。
大寶積經三十五菩薩藏會也十度十弊者。
十度是十波羅蜜。
十弊謂是十障也。
如深密等說。
以十度對治十弊。
中邊第一說十度十障頌曰。
障富貴(施)善趣(戒)不舍有(忍)于失得減增(進)令趣入(靜慮)解脫(般若)障施等諸善無盡(方便雲雲)四輪八難者。
周記曰。
諸本文言四輪。
言古三者應撿菩薩藏經(雲雲)三輪者。
一神變輪。
二記心輪。
三教誡輪也。
諸藏章雲。
四輪八難其數不等(雲雲)。
【章】問答是運(至)妨立佛乘鈔曰。
五第四番問答明立佛乘。
如文可知。
【章】問何于有(至)不相違也鈔曰。
六第五番問答明不名獨覺乘。
【章】問既以果(至)自當廣釋鈔曰。
七第六番問答明不名佛乘聲聞獨覺等者。
此舉例彰難意難意雲。
普曜及阿阇世經說二藏·三藏。
此聲聞為因獨覺為果說。
何故菩薩因佛果不名佛藏耶。
如藏章中等者此答也。
諸藏章曰。
若名如來藏願行名字不弘。
欲顯願行名字深大弘遠。
但名菩薩藏不名如來藏(雲雲)又菩薩德行世易可成。
如來德世難可成。
欲勸有情令依此教易可成立。
但名菩薩藏不名如來藏。
又小乘之中聲聞為因獨覺為果。
從因小乘不名獨覺藏。
大乘之中菩薩為因如來為果。
從因小劣為稱不名如來藏也。
【章】問教理行(至)說為同異鈔曰。
八第七番問答明教理行果為一乘體同異。
一雨普潤等者。
法華經第三藥草喻品之所說也教同者。
同言是一乘之一。
下皆爾。
今教處同一雲教同也機異者。
生長異也。
三獸流河等者。
優婆塞戒經·普曜經一說理同者一河水也證真者。
淺深兔馬番象之異也六處大因等者。
勝鬘經六法。
小乘六法雲六處。
雲為大乘說故雲大因也行同者。
行同小乘修異者。
以心回大乘修三車誘引等者。
法華譬喻品果同者。
門外等一大白牛車設異者。
方便誘引宅内羊鹿牛三。
此但指示無體故雲設也或同或異者。
教理行果或同或異。
勝鬘會因等者。
說六法大乘因會行也。
說四智不究竟會果也。
顯唯教行等者。
法華經文顯不說真如故。
唯教行果顯說也密實有四者。
有教必有理故。
密四法悉說也。
如涅槃經等者。
周記曰。
涅槃經又說一乘。
說佛性為一乘等。
(雲雲)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十(尾) 安永五年(申)五月望日于皇都京極和泉式部境内通泉庵随講演早早注記之了 法相大乘末學沙門基辨大同坊(生五十九歲) 天明元年(醜)五月十五日于東武江府淺草延命院講此義林之砌任愚見作此注釋為講資了。
同六年(午)十二月三日于南都興福寺妙光院校正為明(末)年三月于京師京極善長寺開演此義林章用意。
寡學拙智謬錯多多。
後學乞改作已。
回向四恩法界海回向無上大菩提法相大乘受菩薩戒近住釋基辨(生年六十九歲法六十二)
經曰。
十方佛士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雲雲)然于此義學者相傳有其二解一雲。
由佛方便說有諸乘。
究竟皆歸無上大乘。
餘乘即是一乘方便。
故說二乘即是佛乘。
二雲。
理實非無五乘差别。
各于自乘證果究竟。
彼諸聖教說一佛乘。
約别意言。
非實唯一。
乃至立理如今章文(已上開發)法華經言等者。
經第一方便品之文也。
此舉唯一證。
如文可知涅槃亦言等者。
北本二十七師子吼品之文也。
如文可知。
何故乃言等者。
正問。
經雲聲聞及菩薩皆成佛。
又雲有心者皆得菩提。
然今何故乃言為說一乘引不定姓耶。
此初問意也。
【章】乃至五乘(至)不歸于佛鈔曰。
此二問雲有無種姓五乘一切等文涅槃經文乃至言略中何故究竟下正問。
經雲五乘一切有情皆大乘極果。
爾今何故雲究竟有被人天乘無種姓不歸佛耶。
此二問意也。
【章】答攝大乘(至)無二三等鈔曰。
自下二答。
此中有二。
初以十因六因答初問。
攝大乘十因顯揚六因如前既明今釋意者下與開發第二解同。
五乘各異者。
能運載教理行果有五。
如前成立。
爾說一乘為引一類不定姓。
非能運載唯一無二三四等乘也。
【章】法華論言(至)非餘二種鈔曰。
此下答中二。
答聲聞聞法皆成佛無疑之說非及一切聲聞。
此中有二。
初引法華論總答。
二别答。
今即初也。
法華論言等者。
瑜伽第八十(五十左)亦說四種聲聞。
如法華論。
列次第别。
【章】應化聲聞(至)即是此也鈔曰。
此下二别答。
有六文。
初引經明應化聲聞作佛。
二引論明為退心說一乘。
三立理及第二問答。
四引經明非皆成佛之說約行果。
五由經立皆作佛之說不及一切之理。
六結成今家義應依估。
今即初也即經所說者。
十卷楞伽第四(二十二丁)同七(六丁)七卷經三(二十四丁)四卷經二(三十二丁)之說也。
經曰。
味着三昧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
亦複不退還得諸三昧身。
乃曆劫不覺。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
彼覺法亦爾。
得佛無上身(雲雲)故為應化等下章主文也。
【章】舍利弗等(至)說一乘等鈔曰。
二引論明為退心說一乘。
智度論十二(四丁)所說也。
根本十住斷結之說也。
經曰。
舍利弗。
退者。
以施眼時。
前人嫌穢以是蹈破。
于是乃退起聲聞心也。
廣如彼經又本業纓絡經上第七住退(雲雲)。
【章】不爾便違(至)五種種姓鈔曰。
三立理及第二問而答。
意言。
若不用上來所立理雲一切有情皆作佛。
則違楞伽八·莊嚴論五所說五種姓說。
此是約行果現有無。
非約理性立五種姓。
此由樞要意也。
【章】又涅槃言(至)智得佛道鈔曰。
四引經明非皆成佛之說及一切全。
經北本三十四迦葉品之文也。
【章】若皆作佛(至)不解佛意鈔曰。
五由經立皆作佛之說不及一切理何故等下翻成非皆作佛義。
【章】故知但應如此中說鈔曰。
六結成今家義應依估。
由是應知。
說皆成佛或說一乘。
約理性說。
非約行性說。
若行性論則有五姓·五乘各别。
如前可知。
如顯揚十四說。
諸佛大智不可思議故刹生平等無差。
般涅槃法不般涅槃法性無二故。
是等皆約理性說也。
【章】問經自說(至)三五乘别鈔曰。
自下第三第二番問答。
此中有二。
初問後答。
今即初也。
破二破三等者。
他家意釋無二亦無三文言。
既破二乘破三乘雲唯有一乘法。
何故得雲有三乘五乘别耶。
此問意也。
【章】答依梵本(至)非真破也。
鈔曰。
自下答文。
此中有十。
此文初由梵本釋無二亦無三答問。
今家意答言。
無二者無獨覺乘。
無三者無聲聞乘。
隐無此二乘歸大乘一雲唯有一乘法也。
【章】法華自言(至)非所破也鈔曰。
二由餘二非真文答非破三。
經方便品文也。
若破三者等者。
破他家釋立今家雲大乘即菩薩乘之理。
若如他家破三乘立一乘。
則何故不言餘三非真但言餘二。
三乘中一不雲非真耶。
又三之中菩薩乘是大乘。
何但言不以小濟而不言不以大乘濟。
明知菩薩大乘雖三乘中一非破是也。
玄贊曰。
此經中第一周雲餘二則非真。
第二周雲密遺二人。
第三周雲息處故說二。
此等文但說二皆不說三。
故知不是總無三乘也。
【章】彼經又言(至)名為二三鈔曰。
三由前理會何有三之說。
經方便品文二謂第二者。
獨覺乘也。
三謂第三者。
聲聞乘也。
【章】勝鬘經雲(至)何況大乘·鈔曰。
四由勝鬘成非會大乘為一乘。
大乘即一乘故不會是一乘也故但會二下章主立理。
意言。
一乘即大乘故。
經中但會不定姓中聲聞獨覺二乘非會彼定姓二乘。
行果異故。
何況菩薩大乘雲何得會。
大乘即一乘故。
【章】又無三乘(至)斯理何爽鈔曰。
五成大乘即一乘之義。
此中有三。
初以即一義成大乘即一義。
無三乘等者。
經說無三言。
設解雲無三乘義。
顯三乘即一大乘即一義。
言說無三乘。
有何所違。
非破大乘等者。
大即一故。
若破大乘即破一乘。
故非破大乘之理何爽。
有證文故。
如經第二譬喻品說。
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雲雲)又曰。
汝等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雲雲)由是應知。
菩薩乘即佛乘。
故雲斯理何爽。
【章】若會破三(至)二牛何别鈔曰。
二由三車中牛車成大乘即一乘義若會破三者。
五字牒他家義。
意言。
若經無三言非雲第二第三。
會三乘破三乘者。
此牒他義意。
所許牛車者。
于宅内所許雲在門外牛車皆亦牛乘者。
亦宅内所許牛車。
出門所給大白牛車雲皆亦牛乘若破前牛者。
宅内所許牛車雲前牛。
後别與牛者。
後于門外所給大白牛車。
今謂。
若破前牛已下遮四車家說立今家義。
四車家雲。
如法華中宅内所指示門外三車誘引諸子令得出者。
是三乘教也。
界外露地所授大白牛車是一乘教也。
以三中牛車亦同羊鹿權引諸子務令得出。
是故臨門三車俱是開方便門。
四衢别授大白牛車方為示真實相。
又明所期差别雲。
以彼一乘非是界内先所許三。
是故界外四衢道中授諸子時。
皆雲非本所望。
又明德量差别雲。
謂宅内指外但言牛車不言餘德。
露地所授七寶大車。
謂寶網寶鈴等無量衆寶而莊嚴等是體具德也(已上四車家之說)今家義意言。
若宅内所指示牛車與四衢别授大白牛車别。
則何故同雲牛車耶。
若宅内所指示牛車四衢别授名為象車。
則是應别體。
既宅内所指示是牛車。
四衢别授亦是名牛車。
故言其體性則全是同也。
又以德量别立體别不應理。
今家以門外為果故雲菩薩亦非本所望也。
其體是一故同雲牛車也。
于宅内不歎德量。
未顯果智故。
又宅内開方便門。
四衢别授示真實相。
此亦不盡義。
雖宅内開方便門與門外示真實其體是一故。
同是牛車也。
故因果權實為一體自可知已(已上護命僧正解節記之意)二牛何别者。
破前所許牛已後所與給牛别。
則有何别所由二牛成别耶。
【章】又三中之大(至)成漸悟耶鈔曰。
六破異義。
意言。
又三乘之中大乘即是頓悟菩薩乘。
會頓悟菩薩乘令入一乘。
此即異義豈令頓悟二句正破。
會令入一。
此即漸悟。
不會令入直住雲頓悟。
雲何頓悟成漸悟耶。
【章】又大乘一(至)何獨言三鈔曰。
七成大乘一乘解行是一新發意菩薩等者。
舉經文成前理。
此方便品文如先已引恐于精進等者。
回心向大初修業菩薩于大乘行精進且壞起于成佛我無分疑将退入無餘般故。
令說我即彼彼即是我此既成佛彼亦成佛而得彼聞除其疑意。
此乃舍下位等者。
此謂疑網除也。
疑網除者乃舍下品心位令趣上品階不爾十地等者。
若不爾十地地地舍下品無漏智趣次地上品無漏智皆應亦名破三歸一。
若雲破三歸一。
則應言餘三非真何獨言餘二耶。
【章】勝鬘又言(至)不言三故鈔曰。
八成非都無二唯有一名真義立大乘即一乘義故會二乘等下章主釋經意章主意言勝鬘經中說會定姓二乘入于一乘。
此非說真實理。
以涅槃界與佛同故。
且約理性說入于一乘。
非與佛行果相同說故。
自成佛智邊見之。
非真實理。
經雖說言等下明開方便顯真實之文約不定姓說非及一切姓說示真實會入今說一乘者。
法華經說時雲今也令趣者。
能運載即乘義也極果者。
一義故。
令趣極果四字釋一乘名。
名為真實者。
結成會有不定種姓二乘者令入真實為真實會入。
非謂都無二等者。
意言。
會定姓二乘是非真實。
何況有會菩薩大乘耶。
菩薩大乘即是一乘故。
何會之有故法華言等者。
經第二信解品之文也。
大乘即一乘證。
今拜讀信解品。
長行文雲。
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
汝可詣彼語等(文)又頌文曰。
即以方便更遣餘人眇目矬陋無威德者(雲雲)是故今文并取長行·頌文取意引也。
玄贊釋曰。
實無二體。
設有二乘之教。
故雲密遣。
方便之教但化二乘。
故雲二人。
智慧狹劣名色憔悴。
神通不大名無威德。
又曰。
眇目者視不正也。
說文曰。
一目少也。
為二乘說安立谛教能诠顯義不圓名為眇目。
所诠生空理短故名矬。
無法身功德醜故名陋。
神用不廣故名無威德(雲雲)不言三人者。
示菩薩大乘即一乘。
又言息處故等者。
經第三化城喻品之文也。
今拜讀化城喻品。
此所引文頌中文。
長行文雲。
佛如是心性弱下劣。
以方便力而于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雲雲)玄贊釋曰。
怯弱大乘下劣樂小故。
于中道說二涅槃。
二機所學三智所證名二涅槃。
二涅槃體但是有餘(雲雲)不言三故者。
示菩薩乘即一乘也。
【章】若言迂會(至)所宜聞故鈔曰。
九破但直往雲一乘異義若言迂會下牒異義經論一乘下章主破異義。
若但直往名為一乘機有簡别故。
道理難成。
若依法華經所說一乘。
多分漸機所被少分頓悟所被。
如何雲但直往所入名為一乘。
總經論所論一乘或有被漸機。
或有被頓機。
實以不定為如實義。
開發曰。
此亦非理廣智名文。
遮餘說一非是一文體性不同。
法華經說唯有一乘。
本為二乘。
豈名直往者何雲會二乘令入二乘。
由直往名尚未了。
義安在焉(文)周記曰。
實不定者不定說彼真往人大名為一乘迂會入者即名大乘也今二行位等者。
開發曰。
三外一乘無有。
非有解行不殊。
大乘即是一乘。
教亦三階無别。
有依前義破釋一大行殊有已(雲雲)今二者。
一乘大乘之二。
此有何别耶。
所宜聞故者。
謂方便隐無二乘而說一乘。
如是所被機根是一會中在故。
【章】有說執佛(至)故但破二鈔曰。
十破由小乘曲見立義執佛三劫等者。
小乘人執。
婆沙·俱舍賢聖品中廣說三劫滿已猶是凡夫三十四念成菩提今破此執等者。
今謂。
指說一乘時或作有說時。
此執者。
小乘計有三十四念成菩提之佛之執。
有人說破此小乘執雲說一乘而說一乘亦破小乘中三乘不然下章主破有說。
此乃佛滅已後等者。
此三十四念成道所談佛在世起佛滅後增長說。
今由增長時雲佛滅已後也。
周記曰。
彼本意者學大乘者執大乘為極。
今破于名為破三也。
佛在世無大乘人執化身以為極者。
理實佛在小乘亦執化身為極。
然廣建立差别今佛滅後據增相談。
通應撿發智·阿含等經有明三十四念文(雲雲)豈是佛在等者。
正破。
意言。
作此丈六佛為真執在佛在世。
破此說一乘在滅後今時。
豈有如是前後理不盡事耶。
故此有說為妄說也。
故但破二者。
結成正義。
由是應知說一乘破二乘立此名。
【章】問何故立(至)乘三乘同鈔曰。
四第三番問答明藏·乘。
此中有二。
初問。
後答。
說有六藏瑜伽(二十五七丁)顯揚(六八丁)對法(十三初丁)世親攝論(唐譯一三丁)聲聞菩薩各有三藏阿阇世王經等言等菩薩經。
此舉藏·乘同難藏·乘異也二藏三藏者。
聲·菩為二。
聲·獨·菩為三也。
【章】答乘是運(至)然未見文鈔曰。
此下答中有二。
初明乘與藏或同或異。
藏是含容義者。
天親論(唐一)曰。
雲何緣名藏。
由能攝故。
謂攝一切所應知義。
未可即令等者。
以乘與藏不可雲皆同皆異。
【章】又準菩薩(至)又應齊責鈔曰。
二舉乘與藏不可雲皆同皆異之例證菩薩藏等者。
大寶積經三十五菩薩藏會也十度十弊者。
十度是十波羅蜜。
十弊謂是十障也。
如深密等說。
以十度對治十弊。
中邊第一說十度十障頌曰。
障富貴(施)善趣(戒)不舍有(忍)于失得減增(進)令趣入(靜慮)解脫(般若)障施等諸善無盡(方便雲雲)四輪八難者。
周記曰。
諸本文言四輪。
言古三者應撿菩薩藏經(雲雲)三輪者。
一神變輪。
二記心輪。
三教誡輪也。
諸藏章雲。
四輪八難其數不等(雲雲)。
【章】問答是運(至)妨立佛乘鈔曰。
五第四番問答明立佛乘。
如文可知。
【章】問何于有(至)不相違也鈔曰。
六第五番問答明不名獨覺乘。
【章】問既以果(至)自當廣釋鈔曰。
七第六番問答明不名佛乘聲聞獨覺等者。
此舉例彰難意難意雲。
普曜及阿阇世經說二藏·三藏。
此聲聞為因獨覺為果說。
何故菩薩因佛果不名佛藏耶。
如藏章中等者此答也。
諸藏章曰。
若名如來藏願行名字不弘。
欲顯願行名字深大弘遠。
但名菩薩藏不名如來藏(雲雲)又菩薩德行世易可成。
如來德世難可成。
欲勸有情令依此教易可成立。
但名菩薩藏不名如來藏。
又小乘之中聲聞為因獨覺為果。
從因小乘不名獨覺藏。
大乘之中菩薩為因如來為果。
從因小劣為稱不名如來藏也。
【章】問教理行(至)說為同異鈔曰。
八第七番問答明教理行果為一乘體同異。
一雨普潤等者。
法華經第三藥草喻品之所說也教同者。
同言是一乘之一。
下皆爾。
今教處同一雲教同也機異者。
生長異也。
三獸流河等者。
優婆塞戒經·普曜經一說理同者一河水也證真者。
淺深兔馬番象之異也六處大因等者。
勝鬘經六法。
小乘六法雲六處。
雲為大乘說故雲大因也行同者。
行同小乘修異者。
以心回大乘修三車誘引等者。
法華譬喻品果同者。
門外等一大白牛車設異者。
方便誘引宅内羊鹿牛三。
此但指示無體故雲設也或同或異者。
教理行果或同或異。
勝鬘會因等者。
說六法大乘因會行也。
說四智不究竟會果也。
顯唯教行等者。
法華經文顯不說真如故。
唯教行果顯說也密實有四者。
有教必有理故。
密四法悉說也。
如涅槃經等者。
周記曰。
涅槃經又說一乘。
說佛性為一乘等。
(雲雲)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十(尾) 安永五年(申)五月望日于皇都京極和泉式部境内通泉庵随講演早早注記之了 法相大乘末學沙門基辨大同坊(生五十九歲) 天明元年(醜)五月十五日于東武江府淺草延命院講此義林之砌任愚見作此注釋為講資了。
同六年(午)十二月三日于南都興福寺妙光院校正為明(末)年三月于京師京極善長寺開演此義林章用意。
寡學拙智謬錯多多。
後學乞改作已。
回向四恩法界海回向無上大菩提法相大乘受菩薩戒近住釋基辨(生年六十九歲法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