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等因者。
自在者。
事大自在天外道計。
等言等取自然·大梵·時·方·虛空·我等。
此等皆事自然者事大梵等。
因言諸世間士夫取受苦樂果等諸法。
從此等一因生計也。
或事自在天者。
計一切法從自在一因生等謂不平等因者計者。
或釋。
因一多果故。
以因果不平等雲不平等因者也。
義演雲。
彼外道以自在天。
與一切世間萬物為平等因。
而能生諸法。
然佛法家毀責因一多果。
以雲不平等因也(雲雲)以後義為好。
如莫醯伊濕等者。
成唯識疏(一末)曰。
若言莫(入聲)醯伊濕伐羅。
是大自在天者。
若長言摩(平聲)醯伊濕伐羅。
是事大自在天者。
如言佛陀是覺者。
若言抱徒憨是事佛者。
今破事大自在天者執(雲雲)今雲。
今亦雖應雲摩醯。
上句既雲随其所事即以為名故。
但取自在為名。
不雲事自在。
今非唯自在。
合取一切一因生計為此異論。
故于唯自在不雲事總上句中。
标牒雲随其所事也。
等言等取大梵等。
或執諸法者。
瑜伽·顯揚俱說。
凡諸世間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彼一切。
或以自在變化等。
由是此諸法言通所受苦樂果等也。
大自在天變化者。
提婆論說。
作如是說。
果是那羅延所作。
梵天是因。
摩醯首羅一體三分。
謂梵天·那羅延·摩醯首羅地是依處。
地主是摩醯首羅。
于三界中所有一切命非命物。
皆是摩醯首羅天生。
彼身者。
虛空是頭。
大地是身水是尿。
山是糞。
一切衆生是腹中蟲。
風是氣。
火是暖。
罪福是業。
是八種是摩醯首羅身。
自在天是生滅因。
一切從自在天生。
從自在天滅。
名為涅槃。
故自在天常生一切物。
涅槃因也(雲雲)倫記二曰。
彼計。
自在天有三身(是提婆破涅槃論說)一法身。
遍于虛空(謂此天法身遍常。
身如空量。
無别居處)二應身。
唯在彼天(如佛法立報身)三變化身。
随六道起(開随六道教化衆生。
然多住雪山北面。
或在南海末刺耶山頂。
雲雲)彼所計就法身而談。
或丈夫變化者。
論曰。
或餘丈夫變化為因(雲雲)周記曰。
章世間丈夫等者。
執有丈夫能與一切諸法為因。
與大自在天等相似(雲雲)倫記二曰。
丈夫神我也(雲雲)或大梵變化者。
提婆論說。
言大梵者。
圍陀論師說從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花。
從于蓮花生梵天祖翁。
彼梵天作一切命無命物。
從梵天口生婆羅門。
而譬中生刹利。
兩髀中生毗舍。
從兩腳生首陀。
一切大地是修福德戒場。
生一切花草以為供養。
化作山野禽獸·人中豬羊類等。
于戒場殺害供養梵天。
得生彼處。
名涅槃(雲雲)又是本際外道計。
提婆論第二十外道本生安荼論師。
彼說。
本無日月星辰虛空及地。
唯有火水。
時大安荼生。
如雞子。
周匝金色。
時熟破為二段。
一段在上作天。
一段在下作地。
彼二中間生梵天。
名一切衆生祖翁。
作一切有命無命物。
如是等物散沒彼處。
名涅槃(雲雲)或時方空我等者。
此中時外道如前。
何故兩處舉之耶。
謂前約去來時實有。
今約一因生邊。
又方者。
提婆論說。
方論師作如是說。
最初生諸方。
從諸方生世間人。
從人生天地。
天地滅沒還入彼方。
名為涅槃。
是故方常(雲雲)又空者。
提婆論說。
彼計。
虛空是萬物因。
最初生虛空。
虛空生風。
風生火。
火生煙。
煙生水。
水即凍淩堅作地。
地生種種藥草。
藥草生五谷。
五谷生命。
是故我論說。
命是食。
後時還沒虛空名涅槃。
虛空是常名涅槃因(雲雲)又我者。
如前事我。
等者等自然等。
自然外道計。
如剌荊針無人作。
孔雀等類種種晝色皆無人作。
自然而有。
為因者。
從此等随一因能生諸法。
問。
何因緣故起如是見耶。
答。
見諸世間。
于因果中不随意轉故。
作此計。
謂見有情。
欲修淨因。
不遂本心反更為惡欲生善趣。
反堕惡道。
意求受樂。
反受諸苦。
既不随意與受相違。
故知别有作者生者(已上開發瑜伽取意)問。
如是計執如何破耶。
答。
瑜伽·顯揚·廣百論中廣破。
複成唯識論同破。
量雲大自在天決定非常。
是能生故。
如地水等。
又量雲。
汝言無欲及緣起時。
欲緣應起。
許自在天體恒有故。
如餘起時。
此餘一因生計亦同此破。
【章】八害為正(至)皆得生天鈔曰。
八示第八異論。
以殺害為正法計。
故雲害為正法宗。
謂淨競劫等者。
論曰。
然于诤競惡劫起時。
諸婆羅門違越古昔婆羅門法。
為欲食肉。
妄起此計(雲雲)周記曰。
诤競劫起者。
成劫之末住劫之初名诤競也。
文意說。
此之大地名為福場。
欲以吐舍。
由依此場為祀初故。
故能所害及助伴等能生天等故(雲雲)若為祀祠等者。
論曰。
若于彼祠中咒術為先害諸生命。
若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諸助伴。
彼一切皆得生天(雲雲)破曰。
汝說咒述體是善者。
善法則應自感受果。
何顯待殺生後待咒術轉殺非法。
以為正法方感樂果。
不應道理。
【章】九邊無邊(至)俱不俱等鈔曰。
九第九異論也。
依止靜慮宿住通後方起此見。
于彼世間住有邊想。
住無邊想。
住世間亦有邊亦無邊。
住世間非有邊非無邊。
此中住有邊想者。
但觀壞劫間斷之時。
不見後成便起邊想。
次住無邊想者。
若見成劫不見壞時。
起無邊想。
次住亦有邊亦無邊者。
若依十方周遍廣求時。
于上下處所見極邊際。
起亦有邊想。
傍運神通至一二千界。
不至三千。
謂其無邊。
起亦無邊想。
由異生類神境智通不越三千故也。
若為治此執。
但依異文義無差别。
則于世間起非有邊非無邊想。
此準瑜伽第七·顯揚第十釋。
若由八十七說。
與是稍異。
彼雲。
若時憶念成劫。
生三妄想。
若一向憶上下邊際。
住有邊想。
若一向憶傍無邊際。
住無邊想。
若下上及傍二俱雙憶。
起亦有邊亦無邊。
若時憶念壞劫分位。
起非有邊非無邊想。
諸器世間無所得故。
成唯識疏·對法疏等。
由此八十七說。
各舉一執。
亦不相違。
俱不俱等者。
亦有邊亦無邊雲俱。
非句雲不俱也。
如瑜伽·顯揚具破。
如下六十一。
見章具辨。
【章】十不死矯(至)無亂外道鈔曰。
第十異論不死矯亂者。
外道自言。
我師所事天常。
名為不死。
已見谛理得無漏定。
名為不死。
故一不字以通二處。
又雖自謂不死無亂。
而實未得。
若人問不死法時。
以不解故。
于不死法假托餘事。
矯亂避之。
故名矯亂。
彼言。
我之所事不死淨天教命于我。
若有來問不應正答。
答則生過。
但應随問而生異答。
若得答不死天無亂問。
故得生彼天。
今毀之言。
名為矯亂。
此有四計。
一者念。
我不知善惡。
人問我。
我不得答。
我若答。
輕笑我無知。
故我不應說天秘密。
二者行谄曲者作是思惟。
我淨天之秘密。
皆非許記别。
如前說。
三者懷恐怖而無記别。
懷恐怖故。
如前說。
四有愚昧專修正行不能矯言。
但作是念。
有問我。
我當返诘。
随我所問。
我當一切随言無減。
而即順之。
具如三十論疏(六末)等由瑜伽而釋不死無亂外道者。
外道自言。
由答不死無亂問。
後得生彼天。
今毀之言。
名為矯亂。
自稱雲不亂。
毀雲矯亂也。
此四依怖妄語邪見無知愚鈍得起。
又四皆緣先所聞教。
皆前際攝(已上對法疏·三十論疏)如下六十二見章。
【章】十一諸法(至)無因而起鈔曰。
第十一異論也。
有二無因論。
一從無想天沒來生此問得宿住通。
不能憶彼出心已前所有諸位。
彼便執。
我本無而起。
諸法如我亦應一切本無而生。
便執我及世間無因而起(已上婆沙百九十五·三十論疏·對法疏等。
就無想天沒依靜慮得宿住通者而釋如是。
又倫記中景雲。
依靜慮及宿住随念。
過去空劫一切皆無。
後忽然有。
起無因見)二由尋伺不憶前身。
作如是執。
無因而起(此即瑜伽第七說。
論曰。
或複有時見諸因緣空無果報。
謂見世間。
無有因緣。
或時欻爾大風卒起。
于一時間寂然止息。
或時忽爾暴河彌漫。
于一時間頓則空竭。
或郁爾果大敷榮于一時間飒然衰悴。
由如是故起無因見。
雲雲。
對法疏等舉此二。
唯識說二無因識故。
又瑜伽八十七亦說二無因也。
如下六十二見章)今雲諸法無因故。
以二無因不論是。
則唯無想難雲諸法。
有後妄尋伺起無因故。
令一切無因。
我及世間之言亦攝一切盡。
【章】十二七事(至)七事斷滅鈔曰。
第十二異論。
成唯識等所言七斷論。
謂欲界人天為二。
色天合為一。
四無色為四。
故有七斷滅。
瑜伽·顯揚說。
我有粗色。
四大所造之身任持未壞。
爾時有病有癰有箭。
若我死後斷壞無有。
爾時我善斷滅。
如欲界諸天。
色界諸天。
若無色界。
空無邊處所攝。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所攝。
廣說如經。
謂說七種斷見論者作如是計(周雲。
除地獄等。
彼等是粗故。
雲雲)對法抄三曰。
七斷滅論者。
一我有色。
粗四大種所造為性。
死後斷滅畢竟無有。
見身死後有而無故。
若自若他之我。
皆以粗大種所造。
死後斷滅。
現在此身亦得。
後生他身亦得。
後皆準之(婆沙二百雲。
彼見此生受胎為初。
死後為後。
便作是念。
我受胎時本無而有。
若至死位有已還無。
名善斷滅)二我欲界天死後斷滅(婆沙曰。
我欲界天死後斷滅。
畢竟無有。
彼作是念。
我既不因産門而生。
本無而有。
有已還無如彗星等)三我色界天死後斷滅(同雲。
我色界天死後斷滅。
畢竟無有。
彼作是念。
我既不因産門而生。
本無而有。
由等至力有已還無。
又雲。
此第三斷見皆緣已離初靜廣染有情。
而起彼斷見已得定。
未得離初靜慮染所起天眼。
唯見下地起斷見也)四我空無邊處死後斷滅。
五我識無邊處死後斷滅。
六我無所有處死後斷滅。
七我非想非非想處斷滅(婆沙雲。
有執空無邊處為生死頂。
乃至有執非想非非想處為生死頂)此中。
後四執彼彼他為生死頂故(雲雲)彼計。
今自死滅之時業随身滅後若有身。
應不作因得果起。
果若起者。
便有不作而得果失(已上伽抄)破此計曰。
彼計蘊無常故。
既計無常展轉生起。
明非斷滅。
量曰。
未得阿羅漢諸死後蘊皆不斷滅。
計無常故。
如前生位。
【章】十三因果(至)一切皆空鈔曰。
第十三異論也。
皆空者。
皆謂一切。
空謂撥無。
因果者。
謗無因行即因空也。
謗無果異熟即果空也。
故雲因果皆空宗。
諸邪見外道計者。
總起撥無邪見通内外道。
謂般若等密說空教。
似都無而非一向空。
不能解故。
将為顯了撥一切空。
又于法相不如理思故。
便撥無諸法。
此即内道邪見。
外道邪見如今所論。
瑜伽·顯揚通内外道明此異論。
今但明其中外道。
故簡雲邪見外道計。
邪見數非一故雲諸。
又成唯識六及五十八。
說邪見差别。
執前際二無因論。
四有邊等論。
四不死矯亂論。
及計後際五現涅槃論。
如是邪見攝十五見。
今此所明不然。
除此等十五見所餘撥無諸見。
此見相寬。
如增上緣。
餘所不攝皆此攝故。
一者名寬。
不正名邪。
一切不正見皆此所攝。
二者義寬。
諸邪解者皆入此攝。
成唯識等就此義寬攝也。
如下六十二見章。
無愛養等者。
總舉邪見。
周記雲。
此計執雲。
我身不由父母等之所愛養(雲雲)即謗無父母雲無愛養。
等言等取無施與·無祠祀·無實事。
見行善等者。
釋因果空名。
撥無因果。
行謂是因。
趣謂是果。
或總诽等者。
釋皆空名。
今此文略。
具明外道邪見有六。
一無施與·愛養·祠祀二無妙行及果異熟。
三無彼世間無此世間。
四無母無父。
五無化生有情。
六無世間真阿羅漢(初無施無愛無祠有三解。
一雲。
如布絕經說。
無施者泛明布施。
無愛養者對悲田。
無祠者對教田。
二雲。
無施者謂敬田。
無愛者悲田。
無祠者不現前境。
三雲。
無施者對非親。
無愛者對已親。
無祠者不現前境。
又對法論中。
此撥無見為四。
一謗因。
謂無施·無愛·無祠。
即無妙行。
二謗果。
謂無善惡異熟果。
三謗作用有三。
一世間。
二父。
三他生等。
四謗異事。
謂無有學無學真福田也)具釋如對法抄。
問。
何因緣故起皆空見立诽撥論。
答。
撥布施者。
謂由世間靜慮及為性尋思。
見世施主一期壽命恒行布施無斷絕。
從此命終生下賤家貧窮匮乏。
彼作是思。
定無施與撥愛養者。
依世間靜慮見母命終已生而為女。
女命終已還作其母。
父終為子。
子還作父。
彼見父母不決定已。
作如是思。
世間畢竟無父無母。
撥無祠祀者。
無以财食供養三寶所生妙行。
又無殺人畜祀天等惡行(無惡行以妙行。
然撥無故是邪見)此等雖次撥妙行中攝。
撥無敬田過失重故别舉。
次撥妙行及果異熟者。
謂依世間靜慮。
見有一人一期壽中恒行妙行。
彼命終已堕于惡趣生諸那落迦。
又有一人一期壽中恒行惡行。
彼命終已往善趣生于天上樂世界中。
彼作是思。
定無妙行及與惡行。
亦無妙行惡行二業果熟。
此即撥無因果也。
三無彼世間無此世間者。
謂由世間靜慮。
見有一人。
刹帝利種命終之後。
生婆羅門·吠舍·戍陀羅諸種姓中。
或婆羅門命終之後。
生刹帝利·吠舍·戍陀羅種姓中。
吠舍·戍陀羅等亦複如是。
彼作是思。
定無此世刹帝利等。
從彼世間刹那刹等種姓中來。
亦無彼世刹帝利等。
從此世間刹帝利等種姓中去。
此等故無此世亦無彼世。
四無父無母者。
如前無愛養因緣。
撥無悲田故過失重。
亦别舉示。
五無化生有情者。
謂由世間靜慮。
複見人身。
此身命終或生無想。
或生無色。
或入涅槃。
求彼生處不能得見。
彼作是思。
決定無有化生衆生。
以彼處所不可知故。
六無世間真阿羅漢者。
謂或于自身起阿羅漢增上慢已。
臨命終時遂見生相。
彼作是念。
世間必無真阿羅漢。
廣破此等惡見如瑜伽·顯揚中。
【章】十四妄計(至)非梵王子鈔曰。
第十四異論也。
謂妄憍種姓論以立宗也鬥诤劫等者。
成劫末住劫初。
此時存在婆羅門名為鬥诤劫諸婆羅門。
是最勝種者。
論曰。
婆羅門是最勝種類。
刹帝刹等是下劣種類。
婆羅門是白淨色類。
餘種是黑穢色類。
婆羅門種可得清淨。
非餘種類(可得清淨者。
修行潔戒可得淨故)腹口所生者。
彼執。
大梵腹臍。
臍中生蓮華。
華生梵天。
梵天口生婆羅門。
臂生刹帝利。
髀生吠舍。
跟生首陀。
故婆羅門是最勝姓。
餘三下劣。
婆羅門從梵所出。
梵所變化。
梵王體胤。
餘姓非梵王子。
問。
何因緣故起如是見立姓勝論耶。
答。
以見世間真婆羅門性具戒故(謂見内出家真淨梵行諸律師等真波羅門。
雲性具戒也)有貪名利及恭敬故(謂彼見真淨律師真婆羅門。
而貪名利恭敬方便自顯自德驕故。
是妄計也)作如是計也。
【章】十五妄計(至)亦複如是鈔曰。
第十五異論。
此中有三類清淨妄計。
一者五現涅槃第一清淨。
二者水等清淨。
三者戒等清淨。
此中清淨者。
我解脫名清淨。
現法涅槃外道者。
即今此所雲于諸天微妙五欲堅着受用。
是即名得現法涅槃是也。
是略舉也。
若具言。
則名為五現法涅槃。
一見現在受人天五欲樂。
便謂得涅槃。
二厭五欲現住初定。
以為涅槃。
引在身中。
名為得樂。
見他現在住定亦爾。
下皆準知。
三厭尋伺故。
現住第二定。
以為涅槃。
四厭尋伺喜故。
現住第三定。
以為涅槃。
五厭諸欲及入出息。
現住第四定。
以為涅槃(此對法抄等意。
由瑜伽顯揚釋)二水等清淨外道者。
論曰。
若有衆生于孫陀利迦河沐浴支體。
所有諸惡皆悉除滅。
如于孫陀利迦河。
如是于婆湖陀河·伽耶河·薩伐底河·殑伽河等中沐浴支體。
應知亦爾。
第一清淨。
又西域記四曰。
閻牟那河東。
行八百餘裡。
至殑伽河。
河源廣三·四裡。
東南流入海處。
廣十餘裡。
水色滄浪。
波流浩。
靈怪雖多。
不為物害。
其味甘美。
細沙随流。
彼俗***謂之福水。
罪咎雖積。
沐浴便除。
輕命自沈。
生天受福。
死而投骸。
不堕惡趣。
揚波激流亡魂獲濟。
提婆菩薩破此執教誨。
如彼記(雲雲)又(第二)曰。
至于年耆壽耄。
死期将至。
嬰累沉痾。
生涯恐極。
厭離塵俗。
願棄人間。
輕鄙生死希遠世路。
于是親故知友。
奏樂餞會。
泛舟鼓棹。
濟殑伽河。
中流自溺謂得生天。
十有其一(雲雲)又(第五)曰大施場東合流口。
日數百人自溺而死。
彼俗以為。
欲求生天。
當于此處絕粒自沈沐浴中流。
罪垢消滅。
是以異國遠方相趨萃止。
七日斷食然後絕命(雲雲)又百論疏曰。
外道謂恒問是吉河。
入中洗者便得罪滅。
彼見上古聖人入中洗浴便成故。
就朝暝及日中。
三時洗也(雲雲)乃至廣說者。
瑜伽論中雖說水等清淨。
今略中故雲乃至廣說。
如次前引。
持牛狗戒等者。
外道持彼彼戒求道。
無利戒禁。
謂持此等戒得第一清淨。
即戒等清淨。
論曰。
複有外道計。
持狗戒以為清淨。
或持牛戒。
或持油墨戒。
或持露形戒。
或持塗灰戒。
或持自苦戒。
或持糞穢戒等計為清淨(雲雲)此中持狗戒者。
作狗聲食穢物以為狗法。
如是持戒生天。
又持牛戒者。
如俱舍論說。
合眼低頭食草以為牛法。
彼見牛死得生天上。
即尋此牛。
八萬劫來猶受牛身。
名達爾前有于天因。
謂牛死得生天。
是故相與持于牛戒。
持油墨戒者。
略纂曰。
以油和墨塗身為戒(雲雲)持露形戒者。
諸離系外道戒。
恩傳四曰。
離系之徒則露質标奇拔發為德。
皮裂足皴狀如臨河之朽樹(雲雲)離系清淨如上已明。
持塗灰戒者。
事自在天餔多之輩。
以灰塗體用為修道。
遍計身艾白。
猶寝竈之貓狸。
中印度惡醯掣呾邏國。
此輩尤多(恩傳四。
西哉記四)持自苦戒者。
如十種苦行。
以常立為道。
自隊高岩求道。
以赴火為道等。
西域記五曰。
中印度缽羅耶伽國大都城。
在殑伽河南。
閻牟那河北。
其合流口。
諸外道修苦行者。
于河中立高柱。
日将旦也。
便即升之。
一手一足執柱端蹑傍。
一手一足虛懸外申。
臨空不屈。
延頸張目。
視日右轉。
逮于晡暮方乃下焉。
若此者其徒數十。
冀此勤苦出離生死。
或數十年未嘗懈怠(雲雲)持糞穢戒者。
恩傳四曰。
征伽之流披服糞衣飲啖便穢。
腥臊臭惡。
譬如溷中狂豕(雲雲)問。
何因緣故。
起如是計耶。
答。
周記曰。
謂此外道得宿命智。
曾見有人溺有河水。
又牛食于草。
狗食不淨等。
以宿命智觀見。
此等死後皆得生天。
遂于水中者。
上真專持以為戒定。
問。
五現法涅槃計。
何因緣故起耶。
答。
論曰。
彼謂得諸縱任自在(此是總明諸自在者)一欲自在。
即天妙欲故。
境随意用故。
二觀行自在。
即前觀自在。
謂四靜慮自在。
今名五現法涅槃也。
具破如瑜伽等中。
【章】十六妄計(至)日月星等鈔曰。
第十六異論。
妄計吉祥者。
供養日月星辰最為吉祥故名。
曆算外道者。
論曰。
曆算者作如是計(雲雲)若日月薄蝕等者。
謂若世間日月薄蝕。
星宿失度。
所欲為事皆不成就。
若彼随順。
所欲皆成。
由是應勤供養日月及諸星宿。
若能如是。
最為吉祥。
應勤供養等者。
論曰。
精勤供養日月星等。
祠火誦咒安置茅草。
滿甕頻螺果及饷佉等。
問。
何因緣故起如是計耶。
答。
有獲得有漏靜慮。
世間同謂是阿羅漢。
有求當樂。
便往請問。
然彼不知業果之相應緣生理。
但答彼雲。
汝等應勤供養日月(已上論取意由開發。
薄蝕者。
周記雲。
常明日氣往回之薄虧毀曰蝕。
釋名雲。
日月即虧曰蝕。
稍毀虧也。
如蟲食草木葉也)倫記曰外道無知。
忽見衆生苦樂報熱。
遇當如是日月薄蝕星度如此行時。
即言日月等作。
(雲雲) 【章】乃至廣如(至)陳外道也鈔曰。
陳外論中第四總結成。
彼
自在者。
事大自在天外道計。
等言等取自然·大梵·時·方·虛空·我等。
此等皆事自然者事大梵等。
因言諸世間士夫取受苦樂果等諸法。
從此等一因生計也。
或事自在天者。
計一切法從自在一因生等謂不平等因者計者。
或釋。
因一多果故。
以因果不平等雲不平等因者也。
義演雲。
彼外道以自在天。
與一切世間萬物為平等因。
而能生諸法。
然佛法家毀責因一多果。
以雲不平等因也(雲雲)以後義為好。
如莫醯伊濕等者。
成唯識疏(一末)曰。
若言莫(入聲)醯伊濕伐羅。
是大自在天者。
若長言摩(平聲)醯伊濕伐羅。
是事大自在天者。
如言佛陀是覺者。
若言抱徒憨是事佛者。
今破事大自在天者執(雲雲)今雲。
今亦雖應雲摩醯。
上句既雲随其所事即以為名故。
但取自在為名。
不雲事自在。
今非唯自在。
合取一切一因生計為此異論。
故于唯自在不雲事總上句中。
标牒雲随其所事也。
等言等取大梵等。
或執諸法者。
瑜伽·顯揚俱說。
凡諸世間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彼一切。
或以自在變化等。
由是此諸法言通所受苦樂果等也。
大自在天變化者。
提婆論說。
作如是說。
果是那羅延所作。
梵天是因。
摩醯首羅一體三分。
謂梵天·那羅延·摩醯首羅地是依處。
地主是摩醯首羅。
于三界中所有一切命非命物。
皆是摩醯首羅天生。
彼身者。
虛空是頭。
大地是身水是尿。
山是糞。
一切衆生是腹中蟲。
風是氣。
火是暖。
罪福是業。
是八種是摩醯首羅身。
自在天是生滅因。
一切從自在天生。
從自在天滅。
名為涅槃。
故自在天常生一切物。
涅槃因也(雲雲)倫記二曰。
彼計。
自在天有三身(是提婆破涅槃論說)一法身。
遍于虛空(謂此天法身遍常。
身如空量。
無别居處)二應身。
唯在彼天(如佛法立報身)三變化身。
随六道起(開随六道教化衆生。
然多住雪山北面。
或在南海末刺耶山頂。
雲雲)彼所計就法身而談。
或丈夫變化者。
論曰。
或餘丈夫變化為因(雲雲)周記曰。
章世間丈夫等者。
執有丈夫能與一切諸法為因。
與大自在天等相似(雲雲)倫記二曰。
丈夫神我也(雲雲)或大梵變化者。
提婆論說。
言大梵者。
圍陀論師說從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花。
從于蓮花生梵天祖翁。
彼梵天作一切命無命物。
從梵天口生婆羅門。
而譬中生刹利。
兩髀中生毗舍。
從兩腳生首陀。
一切大地是修福德戒場。
生一切花草以為供養。
化作山野禽獸·人中豬羊類等。
于戒場殺害供養梵天。
得生彼處。
名涅槃(雲雲)又是本際外道計。
提婆論第二十外道本生安荼論師。
彼說。
本無日月星辰虛空及地。
唯有火水。
時大安荼生。
如雞子。
周匝金色。
時熟破為二段。
一段在上作天。
一段在下作地。
彼二中間生梵天。
名一切衆生祖翁。
作一切有命無命物。
如是等物散沒彼處。
名涅槃(雲雲)或時方空我等者。
此中時外道如前。
何故兩處舉之耶。
謂前約去來時實有。
今約一因生邊。
又方者。
提婆論說。
方論師作如是說。
最初生諸方。
從諸方生世間人。
從人生天地。
天地滅沒還入彼方。
名為涅槃。
是故方常(雲雲)又空者。
提婆論說。
彼計。
虛空是萬物因。
最初生虛空。
虛空生風。
風生火。
火生煙。
煙生水。
水即凍淩堅作地。
地生種種藥草。
藥草生五谷。
五谷生命。
是故我論說。
命是食。
後時還沒虛空名涅槃。
虛空是常名涅槃因(雲雲)又我者。
如前事我。
等者等自然等。
自然外道計。
如剌荊針無人作。
孔雀等類種種晝色皆無人作。
自然而有。
為因者。
從此等随一因能生諸法。
問。
何因緣故起如是見耶。
答。
見諸世間。
于因果中不随意轉故。
作此計。
謂見有情。
欲修淨因。
不遂本心反更為惡欲生善趣。
反堕惡道。
意求受樂。
反受諸苦。
既不随意與受相違。
故知别有作者生者(已上開發瑜伽取意)問。
如是計執如何破耶。
答。
瑜伽·顯揚·廣百論中廣破。
複成唯識論同破。
量雲大自在天決定非常。
是能生故。
如地水等。
又量雲。
汝言無欲及緣起時。
欲緣應起。
許自在天體恒有故。
如餘起時。
此餘一因生計亦同此破。
【章】八害為正(至)皆得生天鈔曰。
八示第八異論。
以殺害為正法計。
故雲害為正法宗。
謂淨競劫等者。
論曰。
然于诤競惡劫起時。
諸婆羅門違越古昔婆羅門法。
為欲食肉。
妄起此計(雲雲)周記曰。
诤競劫起者。
成劫之末住劫之初名诤競也。
文意說。
此之大地名為福場。
欲以吐舍。
由依此場為祀初故。
故能所害及助伴等能生天等故(雲雲)若為祀祠等者。
論曰。
若于彼祠中咒術為先害諸生命。
若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諸助伴。
彼一切皆得生天(雲雲)破曰。
汝說咒述體是善者。
善法則應自感受果。
何顯待殺生後待咒術轉殺非法。
以為正法方感樂果。
不應道理。
【章】九邊無邊(至)俱不俱等鈔曰。
九第九異論也。
依止靜慮宿住通後方起此見。
于彼世間住有邊想。
住無邊想。
住世間亦有邊亦無邊。
住世間非有邊非無邊。
此中住有邊想者。
但觀壞劫間斷之時。
不見後成便起邊想。
次住無邊想者。
若見成劫不見壞時。
起無邊想。
次住亦有邊亦無邊者。
若依十方周遍廣求時。
于上下處所見極邊際。
起亦有邊想。
傍運神通至一二千界。
不至三千。
謂其無邊。
起亦無邊想。
由異生類神境智通不越三千故也。
若為治此執。
但依異文義無差别。
則于世間起非有邊非無邊想。
此準瑜伽第七·顯揚第十釋。
若由八十七說。
與是稍異。
彼雲。
若時憶念成劫。
生三妄想。
若一向憶上下邊際。
住有邊想。
若一向憶傍無邊際。
住無邊想。
若下上及傍二俱雙憶。
起亦有邊亦無邊。
若時憶念壞劫分位。
起非有邊非無邊想。
諸器世間無所得故。
成唯識疏·對法疏等。
由此八十七說。
各舉一執。
亦不相違。
俱不俱等者。
亦有邊亦無邊雲俱。
非句雲不俱也。
如瑜伽·顯揚具破。
如下六十一。
見章具辨。
【章】十不死矯(至)無亂外道鈔曰。
第十異論不死矯亂者。
外道自言。
我師所事天常。
名為不死。
已見谛理得無漏定。
名為不死。
故一不字以通二處。
又雖自謂不死無亂。
而實未得。
若人問不死法時。
以不解故。
于不死法假托餘事。
矯亂避之。
故名矯亂。
彼言。
我之所事不死淨天教命于我。
若有來問不應正答。
答則生過。
但應随問而生異答。
若得答不死天無亂問。
故得生彼天。
今毀之言。
名為矯亂。
此有四計。
一者念。
我不知善惡。
人問我。
我不得答。
我若答。
輕笑我無知。
故我不應說天秘密。
二者行谄曲者作是思惟。
我淨天之秘密。
皆非許記别。
如前說。
三者懷恐怖而無記别。
懷恐怖故。
如前說。
四有愚昧專修正行不能矯言。
但作是念。
有問我。
我當返诘。
随我所問。
我當一切随言無減。
而即順之。
具如三十論疏(六末)等由瑜伽而釋不死無亂外道者。
外道自言。
由答不死無亂問。
後得生彼天。
今毀之言。
名為矯亂。
自稱雲不亂。
毀雲矯亂也。
此四依怖妄語邪見無知愚鈍得起。
又四皆緣先所聞教。
皆前際攝(已上對法疏·三十論疏)如下六十二見章。
【章】十一諸法(至)無因而起鈔曰。
第十一異論也。
有二無因論。
一從無想天沒來生此問得宿住通。
不能憶彼出心已前所有諸位。
彼便執。
我本無而起。
諸法如我亦應一切本無而生。
便執我及世間無因而起(已上婆沙百九十五·三十論疏·對法疏等。
就無想天沒依靜慮得宿住通者而釋如是。
又倫記中景雲。
依靜慮及宿住随念。
過去空劫一切皆無。
後忽然有。
起無因見)二由尋伺不憶前身。
作如是執。
無因而起(此即瑜伽第七說。
論曰。
或複有時見諸因緣空無果報。
謂見世間。
無有因緣。
或時欻爾大風卒起。
于一時間寂然止息。
或時忽爾暴河彌漫。
于一時間頓則空竭。
或郁爾果大敷榮于一時間飒然衰悴。
由如是故起無因見。
雲雲。
對法疏等舉此二。
唯識說二無因識故。
又瑜伽八十七亦說二無因也。
如下六十二見章)今雲諸法無因故。
以二無因不論是。
則唯無想難雲諸法。
有後妄尋伺起無因故。
令一切無因。
我及世間之言亦攝一切盡。
【章】十二七事(至)七事斷滅鈔曰。
第十二異論。
成唯識等所言七斷論。
謂欲界人天為二。
色天合為一。
四無色為四。
故有七斷滅。
瑜伽·顯揚說。
我有粗色。
四大所造之身任持未壞。
爾時有病有癰有箭。
若我死後斷壞無有。
爾時我善斷滅。
如欲界諸天。
色界諸天。
若無色界。
空無邊處所攝。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所攝。
廣說如經。
謂說七種斷見論者作如是計(周雲。
除地獄等。
彼等是粗故。
雲雲)對法抄三曰。
七斷滅論者。
一我有色。
粗四大種所造為性。
死後斷滅畢竟無有。
見身死後有而無故。
若自若他之我。
皆以粗大種所造。
死後斷滅。
現在此身亦得。
後生他身亦得。
後皆準之(婆沙二百雲。
彼見此生受胎為初。
死後為後。
便作是念。
我受胎時本無而有。
若至死位有已還無。
名善斷滅)二我欲界天死後斷滅(婆沙曰。
我欲界天死後斷滅。
畢竟無有。
彼作是念。
我既不因産門而生。
本無而有。
有已還無如彗星等)三我色界天死後斷滅(同雲。
我色界天死後斷滅。
畢竟無有。
彼作是念。
我既不因産門而生。
本無而有。
由等至力有已還無。
又雲。
此第三斷見皆緣已離初靜廣染有情。
而起彼斷見已得定。
未得離初靜慮染所起天眼。
唯見下地起斷見也)四我空無邊處死後斷滅。
五我識無邊處死後斷滅。
六我無所有處死後斷滅。
七我非想非非想處斷滅(婆沙雲。
有執空無邊處為生死頂。
乃至有執非想非非想處為生死頂)此中。
後四執彼彼他為生死頂故(雲雲)彼計。
今自死滅之時業随身滅後若有身。
應不作因得果起。
果若起者。
便有不作而得果失(已上伽抄)破此計曰。
彼計蘊無常故。
既計無常展轉生起。
明非斷滅。
量曰。
未得阿羅漢諸死後蘊皆不斷滅。
計無常故。
如前生位。
【章】十三因果(至)一切皆空鈔曰。
第十三異論也。
皆空者。
皆謂一切。
空謂撥無。
因果者。
謗無因行即因空也。
謗無果異熟即果空也。
故雲因果皆空宗。
諸邪見外道計者。
總起撥無邪見通内外道。
謂般若等密說空教。
似都無而非一向空。
不能解故。
将為顯了撥一切空。
又于法相不如理思故。
便撥無諸法。
此即内道邪見。
外道邪見如今所論。
瑜伽·顯揚通内外道明此異論。
今但明其中外道。
故簡雲邪見外道計。
邪見數非一故雲諸。
又成唯識六及五十八。
說邪見差别。
執前際二無因論。
四有邊等論。
四不死矯亂論。
及計後際五現涅槃論。
如是邪見攝十五見。
今此所明不然。
除此等十五見所餘撥無諸見。
此見相寬。
如增上緣。
餘所不攝皆此攝故。
一者名寬。
不正名邪。
一切不正見皆此所攝。
二者義寬。
諸邪解者皆入此攝。
成唯識等就此義寬攝也。
如下六十二見章。
無愛養等者。
總舉邪見。
周記雲。
此計執雲。
我身不由父母等之所愛養(雲雲)即謗無父母雲無愛養。
等言等取無施與·無祠祀·無實事。
見行善等者。
釋因果空名。
撥無因果。
行謂是因。
趣謂是果。
或總诽等者。
釋皆空名。
今此文略。
具明外道邪見有六。
一無施與·愛養·祠祀二無妙行及果異熟。
三無彼世間無此世間。
四無母無父。
五無化生有情。
六無世間真阿羅漢(初無施無愛無祠有三解。
一雲。
如布絕經說。
無施者泛明布施。
無愛養者對悲田。
無祠者對教田。
二雲。
無施者謂敬田。
無愛者悲田。
無祠者不現前境。
三雲。
無施者對非親。
無愛者對已親。
無祠者不現前境。
又對法論中。
此撥無見為四。
一謗因。
謂無施·無愛·無祠。
即無妙行。
二謗果。
謂無善惡異熟果。
三謗作用有三。
一世間。
二父。
三他生等。
四謗異事。
謂無有學無學真福田也)具釋如對法抄。
問。
何因緣故起皆空見立诽撥論。
答。
撥布施者。
謂由世間靜慮及為性尋思。
見世施主一期壽命恒行布施無斷絕。
從此命終生下賤家貧窮匮乏。
彼作是思。
定無施與撥愛養者。
依世間靜慮見母命終已生而為女。
女命終已還作其母。
父終為子。
子還作父。
彼見父母不決定已。
作如是思。
世間畢竟無父無母。
撥無祠祀者。
無以财食供養三寶所生妙行。
又無殺人畜祀天等惡行(無惡行以妙行。
然撥無故是邪見)此等雖次撥妙行中攝。
撥無敬田過失重故别舉。
次撥妙行及果異熟者。
謂依世間靜慮。
見有一人一期壽中恒行妙行。
彼命終已堕于惡趣生諸那落迦。
又有一人一期壽中恒行惡行。
彼命終已往善趣生于天上樂世界中。
彼作是思。
定無妙行及與惡行。
亦無妙行惡行二業果熟。
此即撥無因果也。
三無彼世間無此世間者。
謂由世間靜慮。
見有一人。
刹帝利種命終之後。
生婆羅門·吠舍·戍陀羅諸種姓中。
或婆羅門命終之後。
生刹帝利·吠舍·戍陀羅種姓中。
吠舍·戍陀羅等亦複如是。
彼作是思。
定無此世刹帝利等。
從彼世間刹那刹等種姓中來。
亦無彼世刹帝利等。
從此世間刹帝利等種姓中去。
此等故無此世亦無彼世。
四無父無母者。
如前無愛養因緣。
撥無悲田故過失重。
亦别舉示。
五無化生有情者。
謂由世間靜慮。
複見人身。
此身命終或生無想。
或生無色。
或入涅槃。
求彼生處不能得見。
彼作是思。
決定無有化生衆生。
以彼處所不可知故。
六無世間真阿羅漢者。
謂或于自身起阿羅漢增上慢已。
臨命終時遂見生相。
彼作是念。
世間必無真阿羅漢。
廣破此等惡見如瑜伽·顯揚中。
【章】十四妄計(至)非梵王子鈔曰。
第十四異論也。
謂妄憍種姓論以立宗也鬥诤劫等者。
成劫末住劫初。
此時存在婆羅門名為鬥诤劫諸婆羅門。
是最勝種者。
論曰。
婆羅門是最勝種類。
刹帝刹等是下劣種類。
婆羅門是白淨色類。
餘種是黑穢色類。
婆羅門種可得清淨。
非餘種類(可得清淨者。
修行潔戒可得淨故)腹口所生者。
彼執。
大梵腹臍。
臍中生蓮華。
華生梵天。
梵天口生婆羅門。
臂生刹帝利。
髀生吠舍。
跟生首陀。
故婆羅門是最勝姓。
餘三下劣。
婆羅門從梵所出。
梵所變化。
梵王體胤。
餘姓非梵王子。
問。
何因緣故起如是見立姓勝論耶。
答。
以見世間真婆羅門性具戒故(謂見内出家真淨梵行諸律師等真波羅門。
雲性具戒也)有貪名利及恭敬故(謂彼見真淨律師真婆羅門。
而貪名利恭敬方便自顯自德驕故。
是妄計也)作如是計也。
【章】十五妄計(至)亦複如是鈔曰。
第十五異論。
此中有三類清淨妄計。
一者五現涅槃第一清淨。
二者水等清淨。
三者戒等清淨。
此中清淨者。
我解脫名清淨。
現法涅槃外道者。
即今此所雲于諸天微妙五欲堅着受用。
是即名得現法涅槃是也。
是略舉也。
若具言。
則名為五現法涅槃。
一見現在受人天五欲樂。
便謂得涅槃。
二厭五欲現住初定。
以為涅槃。
引在身中。
名為得樂。
見他現在住定亦爾。
下皆準知。
三厭尋伺故。
現住第二定。
以為涅槃。
四厭尋伺喜故。
現住第三定。
以為涅槃。
五厭諸欲及入出息。
現住第四定。
以為涅槃(此對法抄等意。
由瑜伽顯揚釋)二水等清淨外道者。
論曰。
若有衆生于孫陀利迦河沐浴支體。
所有諸惡皆悉除滅。
如于孫陀利迦河。
如是于婆湖陀河·伽耶河·薩伐底河·殑伽河等中沐浴支體。
應知亦爾。
第一清淨。
又西域記四曰。
閻牟那河東。
行八百餘裡。
至殑伽河。
河源廣三·四裡。
東南流入海處。
廣十餘裡。
水色滄浪。
波流浩。
靈怪雖多。
不為物害。
其味甘美。
細沙随流。
彼俗***謂之福水。
罪咎雖積。
沐浴便除。
輕命自沈。
生天受福。
死而投骸。
不堕惡趣。
揚波激流亡魂獲濟。
提婆菩薩破此執教誨。
如彼記(雲雲)又(第二)曰。
至于年耆壽耄。
死期将至。
嬰累沉痾。
生涯恐極。
厭離塵俗。
願棄人間。
輕鄙生死希遠世路。
于是親故知友。
奏樂餞會。
泛舟鼓棹。
濟殑伽河。
中流自溺謂得生天。
十有其一(雲雲)又(第五)曰大施場東合流口。
日數百人自溺而死。
彼俗以為。
欲求生天。
當于此處絕粒自沈沐浴中流。
罪垢消滅。
是以異國遠方相趨萃止。
七日斷食然後絕命(雲雲)又百論疏曰。
外道謂恒問是吉河。
入中洗者便得罪滅。
彼見上古聖人入中洗浴便成故。
就朝暝及日中。
三時洗也(雲雲)乃至廣說者。
瑜伽論中雖說水等清淨。
今略中故雲乃至廣說。
如次前引。
持牛狗戒等者。
外道持彼彼戒求道。
無利戒禁。
謂持此等戒得第一清淨。
即戒等清淨。
論曰。
複有外道計。
持狗戒以為清淨。
或持牛戒。
或持油墨戒。
或持露形戒。
或持塗灰戒。
或持自苦戒。
或持糞穢戒等計為清淨(雲雲)此中持狗戒者。
作狗聲食穢物以為狗法。
如是持戒生天。
又持牛戒者。
如俱舍論說。
合眼低頭食草以為牛法。
彼見牛死得生天上。
即尋此牛。
八萬劫來猶受牛身。
名達爾前有于天因。
謂牛死得生天。
是故相與持于牛戒。
持油墨戒者。
略纂曰。
以油和墨塗身為戒(雲雲)持露形戒者。
諸離系外道戒。
恩傳四曰。
離系之徒則露質标奇拔發為德。
皮裂足皴狀如臨河之朽樹(雲雲)離系清淨如上已明。
持塗灰戒者。
事自在天餔多之輩。
以灰塗體用為修道。
遍計身艾白。
猶寝竈之貓狸。
中印度惡醯掣呾邏國。
此輩尤多(恩傳四。
西哉記四)持自苦戒者。
如十種苦行。
以常立為道。
自隊高岩求道。
以赴火為道等。
西域記五曰。
中印度缽羅耶伽國大都城。
在殑伽河南。
閻牟那河北。
其合流口。
諸外道修苦行者。
于河中立高柱。
日将旦也。
便即升之。
一手一足執柱端蹑傍。
一手一足虛懸外申。
臨空不屈。
延頸張目。
視日右轉。
逮于晡暮方乃下焉。
若此者其徒數十。
冀此勤苦出離生死。
或數十年未嘗懈怠(雲雲)持糞穢戒者。
恩傳四曰。
征伽之流披服糞衣飲啖便穢。
腥臊臭惡。
譬如溷中狂豕(雲雲)問。
何因緣故。
起如是計耶。
答。
周記曰。
謂此外道得宿命智。
曾見有人溺有河水。
又牛食于草。
狗食不淨等。
以宿命智觀見。
此等死後皆得生天。
遂于水中者。
上真專持以為戒定。
問。
五現法涅槃計。
何因緣故起耶。
答。
論曰。
彼謂得諸縱任自在(此是總明諸自在者)一欲自在。
即天妙欲故。
境随意用故。
二觀行自在。
即前觀自在。
謂四靜慮自在。
今名五現法涅槃也。
具破如瑜伽等中。
【章】十六妄計(至)日月星等鈔曰。
第十六異論。
妄計吉祥者。
供養日月星辰最為吉祥故名。
曆算外道者。
論曰。
曆算者作如是計(雲雲)若日月薄蝕等者。
謂若世間日月薄蝕。
星宿失度。
所欲為事皆不成就。
若彼随順。
所欲皆成。
由是應勤供養日月及諸星宿。
若能如是。
最為吉祥。
應勤供養等者。
論曰。
精勤供養日月星等。
祠火誦咒安置茅草。
滿甕頻螺果及饷佉等。
問。
何因緣故起如是計耶。
答。
有獲得有漏靜慮。
世間同謂是阿羅漢。
有求當樂。
便往請問。
然彼不知業果之相應緣生理。
但答彼雲。
汝等應勤供養日月(已上論取意由開發。
薄蝕者。
周記雲。
常明日氣往回之薄虧毀曰蝕。
釋名雲。
日月即虧曰蝕。
稍毀虧也。
如蟲食草木葉也)倫記曰外道無知。
忽見衆生苦樂報熱。
遇當如是日月薄蝕星度如此行時。
即言日月等作。
(雲雲) 【章】乃至廣如(至)陳外道也鈔曰。
陳外論中第四總結成。
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