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二

關燈
分明等者。

    秘密轉故。

    不名轉法輪。

    至五比丘法輪方轉。

    是即顯示轉。

    三乘同觀四谛故。

    秋篠曰。

    此中言分明。

    顯示異名也。

    是故覺愛斥破義意難辨。

    問。

    若爾。

    章主雲何破劉虬五時耶。

    答。

    次下結文總破雲。

    然此所立雖理可然。

    既無教文。

    未可依疏(雲雲)是章主破意也。

     【章】次第二時(至)說法同也。

    鈔曰。

    下三破第二時。

    此中有三文。

    初牒劉虬第二時說。

    二覺愛破。

    三覺愛結破斥。

    今即初·二也。

    十二年中等者。

    牒劉虬所立。

    周記曰。

    問。

    雖雲第二。

    即深密第一時教。

    何故今破取。

    答。

    深密為不生性。

    初正說有。

    兼亦說彼非有非空。

    及于空教。

    今此即舉總判為有故為不可。

    知文應悉(雲雲)覺愛破雲等下。

    舉流支破。

    有六個難。

    是亦不爾四字總破。

    成道五年等者。

    第一難。

    謂成道已第五年說般若。

    何雲十二年唯說有教耶。

    又第七年等者。

    第二難也。

    謂雲為八菩薩。

    明五蘊本空。

    何雲十二年唯說有說耶。

    又第九年等者。

    第三難。

    難意準前可知。

    又提謂等者。

    第四難。

    如前已辨。

    此亦十二年内。

    故作此難。

    又摩诃般若等者。

    第五難。

    摩诃般若經亦名大品經。

    全三十卷。

    羅什譯也。

    秋篠義鏡一曰。

    勘大品經新舊兩本。

    俱無此說。

    然智論六十五無作行品。

    釋第二轉法輪處有此文也。

    恐現傳經脫此文欤(雲雲)考他家書。

    五教章(上二十丁)中。

    亦引此文雲大品經雲。

    又三論玄中。

    引大品經(第十九)雲。

    諸天子歎曰。

    我于閻浮見第二法輪轉。

    龍樹釋雲。

    鹿苑已轉小輪。

    今複轉六法輪(雲雲)嘉祥所覽經論同秋篠。

    賢者所言同章主。

    若爾。

    經本有異本欤(唐道綽引梁昙鸾往生論注雲論雲今亦此類欤。

    古所不少也)開發中引此文。

    雲大般若第六分說。

    今撿現流經論。

    又成道竟等下。

    第六難也。

    第二七日等者。

    此叙初七日不說法義。

    難劉虬十二年唯說有教雲成道已第二七日說華嚴經。

    諸論疏家通所說也。

    就成道已初七日說法。

    或不說法之義。

    有二家别。

    一由賢首說。

    探玄記二(九丁)雲。

    菩提流支雲。

    華嚴八會中。

    前之五會是佛成道初七日說。

    第六會後是第二七日說。

    以十地經初雲第二七日故(賢首難此說雲。

    此等所判恐不順文。

    以初七日定不說法。

    十地論雲。

    何故不初七日說。

    思惟行因緣行故。

    既言思惟。

    明知非說法。

    設有救言隻不說十地。

    非不說餘法者。

    則不得言思惟也。

    下論又釋。

    為顯已法樂。

    是故不說。

    故知。

    初七定非說耳。

    雲雲)然淄洲慧日論中。

    舉此流支說雲有大乘論說。

    同學鈔中舉此說雲金剛仙論所說也。

    有釋雲。

    金剛仙論者。

    菩提流支所造(雲雲)由是則可言菩提流支立初七日說法之人也。

    二由慈恩家說。

    金剛般若贊述中。

    有雲金剛仙所造般若論十一卷等。

    是南地異人造。

    非真聖教之文。

    若由是。

    金剛仙。

    人名。

    非論名也。

    古來雲金剛仙論菩提流支造。

    恐妄說也。

    又永超傳燈目錄曰。

    金剛般若經金剛仙論(又雲記)十卷(金剛仙造天親弟子。

    菩提流支譯。

    雲雲)若由此義。

    則雖雲金剛仙論中有初七日有說法之說。

    是非菩提流支說。

    又以今此所明菩提流支破斥之文。

    自為成初七日有說法之義。

    非菩提流支之說。

    問雲。

    何自為成非流支之說耶。

    答。

    若雲初七日有說法之義。

    菩提流支之說。

    則今此文何故不雲成道已初七日。

    說華嚴前五會。

    而雲第二七日說十地經耶。

    難劉虬意。

    雲初七日說前五會。

    與雲第二七日說。

    無其别故。

    周記中雖辨其别。

    是一往理。

    非盡理言。

    若爾。

    于他家以初七日有說法義為流支說。

    别人菩提流支。

    非後魏流支欤。

    可雲此所言菩提流支。

    非雲初七日說法人也。

    由是次所設三七日不說。

    六七日不說等義難。

    亦可言成非流支難。

    有何所由。

    不以初七說法自所立作難。

    而以非自所立不說義作難耶。

    故今此所言流支。

    非賢首所雲流支也。

    且如法華經等下。

    以三七日不說法等義難劉虬說。

    即成道竟下。

    正叙難意也。

    且字不穩作隻亦衍。

    應考别本。

    如法華者。

    方便品文也。

    問。

    常思惟者。

    思惟何事耶。

    答。

    古有四說。

    一初七日思惟佛智微妙。

    二七日思惟衆生鈍根。

    三七日思惟不可以妙慧授鈍根。

    二初七日欲法說一乘。

    無機即止。

    二七日思惟欲譬說一乘。

    無機即止。

    三七日欲宿世因緣說一乘。

    無機即止。

    以覓下·中·上三機悟一乘不得故。

    三七日也。

    三初七日以勸門說大乘不得。

    二七日誡門說大乘不得。

    三七日誡勸合說不得。

    四此是随從世法。

    即世界悉檀也。

    世人思惟凡有二種。

    一觀物思惟。

    二經行思惟。

    今随從世法。

    亦作此二也。

    雲三七日亦随世法故。

    此中第一說未知誰解。

    第二·三是天台用之。

    第四嘉祥義。

    今章主由嘉祥。

    今更加一解。

    思惟者正思惟也。

    初七日思惟者。

    由佛地經。

    如來懸圓鏡智處淨法界。

    論曰。

    何故安處大圓鏡智在淨法界。

    為令無量無數衆生觀染淨故。

    何故觀彼為欲取淨舍諸染故。

    大圓鏡智方便善巧觀修習故。

    證得此智依緣法界。

    相續無動。

    雖無作意分别戲論。

    而相續轉為增上緣。

    令諸有情随所求願。

    安立長養成熟無量善根種子。

    得世間樂出世解脫。

    此由如來大圓鏡智起化生用。

    為諸有情宣說法要。

    令知染淨取淨舍染。

    即是利樂有情根本(雲雲)由是應知。

    初七日思惟者。

    顯處淨法界相。

    無作意無戲論無分别。

    故十地論說顯示自受法樂故。

    又說為令生愛敬等也。

    或處說不說法。

    又第二七日思惟者。

    彰平等性智圓滿成就顯現。

    佛地經雖說十平等法性圓滿成就。

    文煩廣故。

    今舉一相以釋。

    經曰。

    一切衆生敬受所說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曰。

    如來雖無戲論分别。

    由悲願力如是示現所化有情自勝解力如是變異。

    謂自心外聞佛音聲。

    如來所出一切語言稱機宜故。

    諸人天等皆無違逆。

    故名敬受。

    又曰。

    如來雖居無戲論位。

    由平等智增上力故。

    大圓鏡智相應淨識。

    現琉璃等微妙色身。

    令諸有情善根成熟。

    自心變似如是身相。

    謂自心外見如來身(雲雲)故十地論說為令衆生于如來所增愛敬故。

    又成唯識十六。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

    謂平等智大慈悲力。

    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

    随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身土(初地菩薩見百葉世界化佛。

    即百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又第三七日思惟者。

    彰觀察智助成事智顯現。

    佛地論中雖說十種因明此智德。

    恐文煩慮今舉一二。

    經曰。

    如是如來妙觀察智。

    世及出世衰盛因果。

    聲聞·獨覺·菩薩圓證。

    無餘觀察妙飾間列(雲雲)又曰。

    如是觀察智上。

    無邊因果。

    五趣三界差别。

    具足顯現(雲雲)論曰。

    如是如來妙觀察智。

    助平等智為增上緣。

    擊發鏡智相應淨識。

    現受用身種種衆會威德熾盛。

    雨大法雨。

    為令地上諸大菩薩受大法樂。

    亦助如來成所作智為增上緣。

    擊發鏡智相應淨識。

    現變化身種種衆會威德熾盛。

    雨正法雨。

    為令地前所人有情受用法樂(雲雲)由如上佛地經論。

    應解此三七日思惟。

    謂四智雖同時現。

    彰安處大圓鏡智功德。

    雲初七日思惟。

    雲不說法。

    雲自受法樂。

    又雲為令生愛敬故。

    又彰平等性智圓滿成就顯現。

    雲第二七日思惟。

    複雲第二七日說十地法門等。

    此彰他受用身土故。

    為地上薩埵種種衆會威德熾盛。

    雨大法雨等。

    故華嚴會無聲聞衆等。

    自應知。

    又彰妙觀察智助成作智現随類身。

    為未登地說法斷疑。

    雲第七日思惟。

    複雲于鹿苑初轉法輪等。

    雲于般若會轉第二法輪也。

    思惟者正思惟也。

    瑜伽等說如來說法往正思惟非尋故。

    佛說法體是正思惟。

    由是初七日思惟。

    雲不說法。

    亦雲說法。

    俱有道理。

    謂安處圓鏡智。

    宣說法要利樂有情之根本故。

    雲自受法樂。

    亦雲說法。

    亦雲思惟。

    意同。

    又第二七日已後。

    對機說法皆正思惟故。

    雲三七日中常思惟也。

    即成道竟下。

    正叙難也。

    法華雲三七日不說法。

    是住文取義而論也。

    彌沙華塞律雲等者明七日不說義。

    五分律第十五(二十八丁)三昧七日者。

    入定七日。

    十地經雲等者。

    論第一文也。

    不說法者。

    即入定七日。

    此說七日不說義也。

    顯示自受下。

    十地論主文。

    引是釋不說法也。

    增愛敬故者。

    法華義疏四(三十五丁)雲。

    顯示自受大法樂故。

    顯己法樂。

    為令衆生于如來所增長愛敬心故。

    複舍如是法樂。

    悲愍衆生。

    為說法故。

    此即初七日不說。

    第二七日方始說法(雲雲)今雲。

    此說任文而釋。

    深意趣如前釋然律及薩婆多等下。

    明六七日不說法義。

    律者四分律三十一受戒犍度文也。

    薩婆多傳者。

    梁僧祐撰。

    一部五卷。

    其第一卷文也。

    即四十二日下。

    正叙難也。

    十二由經等下。

    明一年不說義。

    此經全一卷。

    東晉迦留陀迦譯。

    明藏雲十二遊經。

    或雲十二由遊經。

    又雲十二由延經。

    嘉祥并今章主。

    俱處處雲十二由經。

    應撿本經。

    經十二年方等者。

    嘉祥法華義疏七(六丁)雲第年方度五人。

    則一年不說。

    由是知。

    今章作十寫誤。

    撿法華玄贊。

    雲十二由經成道後第二年方度五人。

    故為第為是。

    智度論雲等者。

    論三十四(十二丁)文也。

    五十七日者法華玄贊四雲。

    智度論說。

    五十個七日不說法(雲雲)有人解雲等者。

    嘉祥法華義疏四(三十五丁)雲。

    或是可五十個七日。

    計近一年。

    與十二由經相應(雲雲)此嘉祥會智論與十二由經。

    今章主亦朋嘉祥。

    玄贊開發兩書雲五十個七日也。

     【章】如是經傳(至)何得一準鈔曰。

    破第二時中。

    第三覺愛結破斥。

    經傳者。

    律亦為傳。

    二十部傳說故。

    何得以己胸意等者。

    正是今家難劉虬五時。

    設雖有理。

    無誠證文。

    以己胸談立五時。

    其第二時中雲十二年唯說有教。

    道理不成。

    違有成道後不說法日之說故。

    又若前後等十。

    立理破。

    十二年間唯度破有教機。

    則應如彼說。

    既有機器千品來集會上。

    何得雲一準說有教。

     【章】今依古說(至)立教不同。

    鈔曰。

    破劉虬中。

    第四結非。

    古說者。

    指覺愛破。

    但破初二。

    自餘三時破斥推覺愛别傳。

    何故不舉破自餘耶。

    答。

    有二意。

    一破自餘三時同初二故。

    以己胸臆立時教故。

    既機器千品。

    何得一準。

    故不同别破。

    二覺愛破亦難解。

    恐文煩廣不别舉也。

     【章】此即别破(至)所說時也。

    鈔曰。

    叙其非中。

    第七總結古說非。

    此者。

     總指上來所叙别破一時二時五時等立教不同。

    然此所立已下。

    以今家意總破諸師。

    雲一時二時五時所立。

    雖可有理。

    皆已無誠證教文。

    恥為依據。

    并者一時二時五時。

    今同一指也。

    違解深密等者。

    叙今家所立必有誠證。

    違此證文則古說皆非。

    今總結已。

     【章】上來總是(至)叙古說也。

    鈔曰。

    叙古說中。

    大文第四結成。

    上來下。

    結叙其非。

    總并前科結。

    此中總是二字。

    總料簡章之總言也。

    如前已釋。

     【章】述今文中(至)後略示教。

    鈔曰。

    自下五門第二時利差别中。

    第二述今文。

    此中大分為四。

    初分科。

    二述今文。

    三略示教。

    四結此師授。

    今即初也。

    述今文者。

    今謂今家。

    即護法宗所立也。

    文者證據教文也。

    前段終文結古說非。

    雲雖理可。

    然既無教文。

    未可依據。

    古說以無文證臆談判為妄謬。

    由是今家時利差别。

    以佛所說為依據故。

    今舉示其證文。

    雲述今文。

    述言凡斯所叙彰皆是師傳非自作。

    下結文雲今依師授略叙古今時利差别是也。

    近代他家學者。

    此一段文不識述證文與示教判文别明。

    以初深密文。

    是為三時教判。

    專辨是非。

    浪作妄評。

    以次下正示教判文。

    不辨是則以三時教作一代教判。

    而作無用長談。

    皆是為今章主還為仇仇。

    今家學者辨此差别可唱三時也。

    章主作斯科文。

    舉深密·金光明等說三時經。

    示述今文。

    不雲述文(總略一代示教判也)彰但由佛說三時名而立今家别義。

    一代教判即辨時利差别。

    今所言科。

    章主别存意趣。

    我得冥感受此正傳。

    我門學者慎勿忽諸。

     【章】述今文者(至)所執性已。

    鈔曰。

    此下二述今文。

    此中有七。

    初标牒。

    二舉深密·瑜伽三時說為證。

    三舉金光明經。

    四舉涅槃經。

    五舉瑜伽釋。

    六示由此等證立三時教。

    七結成。

    第二舉深密·瑜伽中有七。

    初牒經名。

    二示佛說三無性。

    三勝義生領解。

    四世尊贊歎。

    五定三時教機優劣。

    六說持經福利。

    七說得益。

    今即初标牒。

    及舉深密·瑜伽中初·二科也。

    深密經者。

    無自性品也第一卷者。

    一字寫誤。

    應作二也。

    世尊廣為下。

    二示佛為勝義生菩薩說三無性。

    深密經文甚長。

    今但取要引是。

    由彼經。

    則初勝義生菩薩請問三無性義。

    次世尊贊起問。

    敕聽許說。

    然後正答。

    答有長行及頌。

    初請問意雲。

    世尊處處經說蘊界處等種種諸法。

    生滅染淨。

    知斷證修。

    後時複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前後二說豈不相違。

    佛為答此問。

    說答三種無自性性今雲為勝義生。

    彰答。

    請問。

    依遍計所執等者遍計所執相無性性即是依他。

    悟解計所執本來都無已。

    其處即一切法依他緣生義宛然顯現。

    是故于此同處一法具生無性·勝義無性之二無性也。

    成唯識論(第九)曰。

    謂後二性雖體非無。

    而有愚夫于彼增益。

    妄執實有我法自性。

    此即名為遍計所執。

    為除此執故。

    佛世尊于有及無總說無性(雲雲)疏釋曰。

    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

    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

    我立三種無自性性(乃至)廣說。

    故依三性有體無體。

    總密意說三種無性。

    三種無性非無後二性。

    但無計所執(雲雲)相無性者。

    經曰。

    善男子。

    雲何諸法相無自性性。

    謂諸法遍計所執相。

    何以故。

    此由假名安立為相。

    非由自性安立為相。

    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雲雲)依性依他起上等者。

    略舉說生無自性性意。

    經文雲何諸法生無自性性。

    謂諸法依他起相。

    何以故。

    此由依他妙力故有。

    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雲雲)此約彼所迷執處為言故。

    言後立依他生無自性及勝義無性。

    無性唯是遍計無相。

    是收無性義盡(弘景等亦作此釋)神泰雲。

    若于依他起上。

    觀無遍計所增益性。

    即是遍計無相性。

    說是依他無生性。

    亦于圓成實性上。

    觀亦無遍計所執性亦爾。

    是遍計所執無相性。

    亦是圓成實無性性依此文觀依他性圓成實性上。

    無遍計所執性故三無性。

    遍計所執無自體故說無性性。

    依他圓成無他遍計所執體故說無性(雲雲)今按。

    神泰所釋大乘基法師常途所談。

    如三十疏。

    弘景等亦同釋。

    即成唯識論意。

    是此釋三藏相傳。

    門人等皆同釋不異解也。

    今解。

    生者。

    依他緣生一切諸法。

    無自性性者。

    即遍計所執本來都無義。

    生言表有。

    無自性言遮有執。

    即生言遮有執。

    無自性言表緣生有。

    生之無自性。

    依主得名(上表下遮)生即無自性。

    持業釋(上表。

    下亦表故也)及即依此等下。

    略舉說勝義無性意。

    經曰。

    雲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

    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

    說名無自性性。

    即緣生法。

    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何以故。

    于諸法中。

    若是清淨所緣境界。

    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

    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

    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複有諸法圓成實相。

    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何以故。

    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

    亦得名為無自性性。

    是一切法勝義谛故。

    無自性性之所顯故。

    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雲雲)今雲。

    釋此經文有二意。

    一者依他緣生諸法名勝義。

    是即四重勝義。

    四重世俗。

    有漏無漏二種依他。

    皆得名勝義無性。

    是即勝義無遍計故。

    名勝義無性。

    問。

    何故二種依他名為勝義。

    答。

    經文有二義别。

    一者依他緣生法本性非所執法。

    是即淨智所緣境界。

    此無遍計義名勝義。

    此勝義即無自性性。

    二者依他起法一緣起法非雲圓成實。

    今雲勝義即圓成實。

    于二種依他法其法與圓成相别。

    即應雲無故。

    勝義之無自性。

    又勝義即無處。

    是依他起。

    二釋并得。

    又勝義言遮有分别表離言境。

    無自性性者遮離言境表一法緣生法。

    而于一緣生法。

    此遮與表同一時處。

    非即非離。

    二者圓成實境名勝義。

    是一切法廢诠談旨非境界處。

    名為勝義。

    經雲一切法勝義谛故。

    是即悟入本來計執都無所顯之處。

    故經雲無自性性所顯。

    今此文雲及即者。

    釋依他勝義。

    彰同時同處非即非離義也。

    及事集義彰相違三性各别相今合集而論。

    于一法上三性相各别應诠緣故雲及。

    即者不離義。

    論生無性性處。

    即計執都無故。

    是相無性性。

    此處即勝義無性性。

    此及與即同一時處非即非離。

    又依此者。

    此言指依他起生無性。

    依者所依托義。

    第七依于聲。

    前文雲依他起之上。

    言于聲故能差别義。

    一分勝義等者。

    一分謂如前已釋。

    勝義言含依他·圓成。

    今說依他勝義故言一分。

    以圓成實勝義言一分。

    準此應解(周記釋如此)依圓成實上等者。

    釋圓成實勝義。

    圓乘實性無自性所顯故。

    雲圓成實上無遍計所執故也。

    又說一分等者。

    取圓成實勝義言一分也。

    說三種無性等者。

    結佛說已。

    經曰。

    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宗自性上。

    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

    我立三種無自性性。

    由遍計所執自性相故(雲雲)問。

    深密經中。

    勝義生請問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世尊答此密意已故。

    複次勝義生說法譬領解此密意。

    文長如經。

    然此章但說三種無性皆依所執性。

    不言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而次說領解此密意譬況。

    佛說與領解意似龃龉。

    何故如經不舉說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有密意文耶。

    答。

    經文雲。

    勝義生當知。

    我依相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何以故。

    若法自性都無所有。

    則無有生。

    若無有生。

    則無有滅。

    若無生無滅。

    則本來寂靜。

    若本來寂靜。

    則自性涅槃。

    于中都無少分所有。

    更可令其般涅槃故。

    我依相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善男子。

    我亦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何以故。

    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

    于常常時于恒恒時。

    諸法法性安住無為。

    一切雜染不相應故。

    于常常時于恒恒時。

    諸法法性安位故無為。

    由無為故無生無滅。

    一切雜染不相應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是故我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雲雲)今尋思此經旨。

    雲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之言。

    句雖是一。

    依相無自性性。

    與依勝義無自性性之二密意。

    同時處具。

    複即雲一切法言。

    是依他生無自性性。

    故于一言句上。

    三無性相同具。

    故今章中。

    雲說三種無性皆依所執。

    不雲一切法無生滅業。

    文存略故。

    又次所舉譬況。

    領解一切法無生滅等密意已故。

    略舉佛說。

    但說三無性。

    影略互顯。

    意義無違。

     【章】勝義生菩(至)諸譬喻已。

    鈔曰。

    三明勝義生領解。

    深生領解者。

    經曰。

    爾時勝義生白佛言。

    世尊。

    諸佛如來密意語言。

    甚奇希有。

    (乃至)微妙最微妙。

    甚深最甚深。

    難通達最難通達。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乃至)廣說廣說世間等者。

    經中廣說領解三世性性已。

    次舉世間譬況明領解相。

    毗濕縛藥者。

    經曰。

    世尊。

    譬如毗濕縛藥。

    一切散藥仙藥方中。

    皆應安處(倫雲。

    初舉毗濕縛藥。

    一切散藥仙藥方中皆安處者此藥平穩調和。

    諸藥一切丸散皆安一味。

    此間無當此名。

    故存梵語。

    又解。

    梵言毗濕縛。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