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一

關燈
今說毂等圓滿是正法輪。

    就八聖支必同時具。

    前後全無違。

    尊者妙音亦說以正語·正業。

    正命似毂。

    毂是輻所湊辋所指。

    雖雲數車無車。

    以毂為車為車之初。

    此義應思。

    問。

    法輪章中。

    由大乘義釋法輪體雲。

    或體唯取八聖道支。

    具毂辋輻圓滿義故。

    正見·正思惟說名為毂。

    是根本故。

    正語·業·命說名為輻。

    因毂有故。

    正念·勤·定說名為辋。

    攝錄餘故。

    不同小乘(雲雲)既有如是大乘之說。

    雲何不由是。

    用小乘妙音說成以正語為本義耶。

    答。

    大乘立身語業體是思。

    由尋伺發語言。

    而其尋伺以思慧為體。

    小乘不爾。

    立有實有語業。

    大乘立體是思。

    亦立尋伺體是思慧。

    正見是慧。

    正思惟是思數。

    今約語業尋伺體性。

    雲正見·正思惟說名為毂。

    是根本故也。

    小乘約語業尋伺實有。

    以正語為毂。

    然今不由大乘說用小乘說。

    今此明輪益。

    對異計叙大乘。

    明佛語輪非輪。

    雖大小乘說異。

    今且随轉理門辨佛語輪非輪。

    故由正語似毂之說也。

     【章】涅槃經中(至)皆名法輪。

    鈔曰。

    此亦立助法輪之理證。

    北本經(十四)聖行品文也。

    問。

    此文既說諸佛所說皆名為轉法輪。

    何故上文雲雖無正文說佛所語皆如其義鹹轉法輪耶。

    答。

    大乘之中雲無說佛所語皆如其義鹹轉法輪正文。

    故立佛語皆轉法輪。

    不同大乘部等。

    今大乘宗以理立正·助二法輪。

    正·助合為佛語皆名法輪。

    今所引涅槃經文。

    是助法輪之證。

    非正助合名法輪之證。

    問。

    以何得知耶。

    答。

    此文但說摧伏·動轉之二義名輪。

    故此經雖說凡有所說名轉法輪。

    非具四義說。

    故非正法輪之證。

    如八聖道。

    能摧初故。

    具四義本故。

    是為正輪。

    正·助合名法輪之義。

    今以道理立之也。

    能令降伏者。

    四義中摧壞義。

    能令安穩者。

    鎮遏義也(遏者止也)故佛身語等者。

    以動轉不定義結佛語畢法輪也。

    故之言承上釋身言。

    佛身語之三字。

    今義正用雖但應佛語。

    上既引無垢稱經說諸佛威儀等皆名佛事故。

    今承之雲佛身語。

    身業既是佛事。

    語業豈非佛事。

    故次結雲佛語皆名等也。

    凡所運動等者。

    即所前明動轉不定義。

    合上以摧伏動轉義而釋。

    以圓滿義不釋。

    故是亦助法輪之總結也。

    今雲。

    除八聖道所餘教法。

    亦雖非無摧破等義。

    故可名法輪。

    于自為·為他兩轉。

    初生慧眼。

    初摧斷惑。

    但在八聖道初具時。

    是即輪益之初。

    故前雲八聖道是正法輪也。

    世尊說法度生。

    必有此正輪益之義。

    名轉法輪。

    所餘教法有助輪益之義故。

    合正·助義雲佛語皆名法輪也。

    此約粗相說。

    若如實義。

    此正法輪必有助餘(後念法等)法輪義。

    此助法輪亦有八道支俱義。

    即攝應雲正法輪也。

     【章】以要言之(至)自當廣說。

    鈔曰。

    第五以五法輪釋。

    以要言之者。

    由法輪章。

    雲今者大乘總貫諸文法輪有五。

    以彼見是。

    大乘諸論教中說法輪名。

    總括其要。

    不過以此五名輪也。

    一法輪體等者。

    是由瑜伽九十五說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

    自他三轉通見·及修·無學道故。

    諸聖慧眼能摧煩惱說名輪也。

    此八聖道别修行相。

    雖在修道。

    體實通餘見·無學道。

    若不爾者。

    世尊應無八聖道故。

    二法輪境等者。

    法輪是聖慧眼故。

    即能緣智。

    今此所言其聖慧所緣境。

    謂四谛理等。

    等言等取十二四緣三性等法。

    是由何立。

    謂瑜伽九十五。

    說為得所得。

    所緣境者。

    謂四聖谛。

    又法華經中。

    亦說大通智勝佛轉十二因緣。

    又解深密經說。

    依顯了相說三無性皆依遍計所執。

    已名法輪故。

    三法輪眷屬等者。

    謂諸聖道助伴及五蘊等。

    今此文雲餘。

    聖道之餘故。

    與聖道俱時五蘊。

    此皆功德法故。

    又雲助伴者。

    助理觀戒信等。

    瑜伽·顯揚·對法·成唯識說六現觀。

    其中第一思現觀(最上品喜受相應思所成慧)第二信現觀(緣三寶世出世間決定淨信)第三戒現觀(道共戒)也。

    此三助無漏觀令增明。

    今文雲等。

    等取此助伴。

    四法累因等者。

    因者能生後聖道之因。

    謂佛教法及聞·思·修三慧。

    此即前為後因。

    合為果因故。

    諸經論中說佛教法名法輪是也。

    五法輪果等者。

    謂四沙門果所攝受聲聞菩提·獨覺菩提·若諸如來無上菩提。

    是法輪果。

    瑜伽九十五說為得所得者。

    謂大菩提。

    有菩提必有涅槃故。

    今雲謂菩提涅槃。

    如法輪章等者。

    法華玄贊第四卷(五十五丁)有法輪義章。

    彼雲。

    然此五種不過四種。

    一教。

    二理。

    三行。

    四果。

    (雲雲) 【章】一切佛語(至)是輪義故。

    鈔曰。

    第六釋法輪名。

    即成佛語法輪義也。

    或近或遠者。

    近謂親近。

    親生真智。

    遠謂疏遠。

    為增上緣能生真智。

    又雲。

    近者親近。

    輪即正法輪也。

    遠者疏遠。

    輪即助法輪也。

    能生真智者。

    此不定義也。

    即移轉也。

    怨敵所有二障者。

    煩惱·所知二障即令處生死怨敵。

    又怨敵者人·法二執。

    此為根本有二障故。

    雲所有二障也摧伏者。

    令摧伏怨敵所有二障也。

    移動者。

    令或近或遠能生真智。

    是移動也。

    以此二或通助·正二而釋。

     【章】以佛所說(至)無疏亂故。

    鈔曰。

    第七釋一切佛說皆是如義語。

    文自可知。

     【章】由此道理(至)歸勝義故。

    鈔曰。

    第八結大乘所說。

    或近者正法輪也。

    或遠者助法輪也。

    生無漏智者彰輪義。

    無漏智生則必摧伏煩惱必令移轉也。

    是故一切三藏等者。

    以三乘随機教法皆名輪故雲一切。

    法輪章曰。

    雖轉四谛法相不殊。

    三乘之人各各證果。

    聲聞姓人已于三生或六十劫。

    先修習已聞佛所說。

    依蘊處界證四谛理。

    名聲聞法輪。

    獨覺姓人已于四生或于百劫。

    先修習已聞佛所說。

    依十二緣起修證四谛。

    名獨覺法輪。

    菩薩姓人已于一大阿僧祇劫。

    先修習已聞佛所說。

    緣三性等證四谛理。

    名菩薩法輪。

    不爾。

    三乘俱觀四谛俱時證聖。

    有何差别。

    大般若雲。

    世尊初于波羅奈國轉四谛法輪時。

    無量衆生發聲聞心證聲聞果。

    無量衆生發獨覺心證獨覺果。

    無量衆生發起無上正等覺心證于初地二地三地。

    乃至一生當得菩提(雲雲)由是自知。

    今雲一切三藏教法。

    是三乘一切教法。

    或曲或直等者。

    曲謂非直說。

    直謂直說。

    如次下釋。

    十二分教中。

    最初契經名為直說。

    其餘分教名非直說。

    或直說或非道說皆名法輪。

    釋皆如義等者。

    結如義語。

    粗言細語等者。

    世間言教。

    如天雨不。

    亦是佛說則歸勝義。

    此雲粗言歸勝義。

    細語者出世間語。

    歸勝義自可知已。

    此雖無正文。

    就助法輪為如義語也。

    上來總是等者。

    九段文中。

    第九總結輪益。

    謂明一切輪益故雲總也。

    今雲。

    上來明異計中。

    薩婆多等十部執文生畏。

    立佛語中有非法輪。

    又大衆部等十部。

    任大乘經言教起執。

    立佛語皆轉法輪。

    又大乘中。

    雖由五法輪雲佛語皆法輪。

    以五法輪中境輪非因輪等互所無。

    可雲輪·非輪。

    雖爾觀察五法輪能轉相。

    同一時處為輪。

    起能轉用。

    而互相輪·非輪各别宛然。

    謂非輪非非輪。

    至如實義。

    離言說相是輪義也。

    無垢祢疏曰。

    其輪能寂本性寂。

    本性寂即是真如(雲雲)是為大乘所說法輪也。

    如是三意。

    于一切言教中必具足故。

    今雲總是明輪益也。

    或唯識了義燈(一本)曰。

    問。

    前說輪益·義益二理何殊。

    答。

    義約所诠之理為稱。

    輪據斷道為言。

    二義各約一途故。

    雲輪義二益(雲雲)基辨詳曰。

    燈主所釋。

    一往道理就論成唯識法門。

    明輪義二益故。

    以唯識能觀智為能斷道釋輪言故為一往論義為所诠。

    輪為能斷。

    今此章所言。

    就明教益有殊。

    示佛一切言教有能摧伏輪益。

    能說轉動即是輪義故。

    非但約能斷道立輪名言。

    五法輪中。

    能證所證·能诠所诠同一時處得法輪名。

    又正法輪中。

    無垢稱疏釋經三轉法輪文曰。

    其輪能寂本性寂。

    即真如(雲雲)真如泯能所廢诠。

    非境界。

    此為法輪章主本旨。

    故燈釋為一往。

    又曰。

    問。

    以教對機。

    教有三時之别。

    未審輪體為别為同。

    答。

    根性既差。

    輪體有别。

    約初有教。

    說體如常。

    空教之中以八空聖道為體。

    第三時法輪體者。

    雙合前二(已上取意)今雲。

    此答釋約自為轉而辨。

    若約佛為他轉。

    則輪體無别。

    但衆生随類各得解。

    此即章主意。

    法輪章中引大般若雲。

    世尊初于波羅奈轉四谛法輪時。

    無量衆生證聲聞果。

    或證獨覺果。

    或證無上菩提(雲雲)此即以一四谛教法。

    随機摧伏随轉。

    約自邊别。

    約佛邊佛智唯一。

    如前已辨。

    又問準義益了不了。

    輪中亦有輪非輪不。

    答。

    有二解。

    初解有輪非輪。

    後解唯輪無非。

    二解之中。

    初解準此章也後解非誤。

     【章】辨義益者(至)後辨大乘。

    鈔曰。

    初門之中大文第二明義益。

    此中有三文。

    初分科。

    二辨異計。

    三辨大乘。

    今即初也。

     【章】辨異計者(至)有不了義。

    鈔曰。

    二辨異計。

    此中有四。

    初标牒二薩婆多等計。

    三大衆部等計。

    四總結。

    今即初·二也。

    非皆了義等者。

    此中雲了義者。

    契當道理也。

    言不了義者。

    不契道理。

    如契經說等者。

    對法第十六。

    說秘密決擇。

    引此契經偈。

    未知何經。

    此十部意說佛經有不了義。

    今此所引契經為不了義經。

     【章】大衆部等(至)有不了義。

    鈔曰。

    辨異計中。

    第三大衆部等計。

    皆法輪故者。

    明佛經皆了義之由。

    此等十部立一切佛教皆法輪。

    既稱法輪。

    豈不契道理。

    故佛教一切皆是了義。

    其密語經等者。

    此二句前薩婆多等十部設問難。

    前所舉契經文。

    不信不知恩等偈。

    對法中名秘密決擇。

    此十部立一切佛經皆了義故。

    前十部設此難。

    自證谛理等者。

    此下答前難。

    此二句釋不信言。

    周記曰。

    如入見道自證谛理。

    智非深故。

    不信他也。

    又解有随法行。

    有随信行。

    随法行者。

    自尋教法。

    即便信解。

    随信行者。

    要信他言教。

    方能信解。

    今言自證谛理。

    即随法行。

    二解俱得(雲雲)能知圓寂等者。

    釋不知恩。

    周記曰。

    如真見道。

    能證智圓寂平等平等無恩無德。

    名不知恩(雲雲)永棄業等者。

    周記曰。

    業力難知。

    名之為密。

    斷此業已更無生處。

    名無容處。

    猶如食吐等者。

    周記曰。

    如有病人患吐。

    為藥而食之時。

    但希除病。

    不食其味。

    受資具等亦複如是。

    但欲資身而求聖道。

    不生貪着。

    如維摩經為不食故。

    所以受食(雲雲)今雲。

    周記釋食吐。

    與對法違。

    似未穩當。

    章主全由對法釋。

    如對法第十六說。

    又如經說。

    不信不知恩。

    斷密無容處。

    恒食人所吐。

    是最上丈夫。

    今此頌中。

    宣說世間極下劣義所有文字。

    轉變密顯餘最上義。

    世間下劣凡有四種。

    謂意業下劣·身業下劣·語業下劣·受用下劣。

    意業下劣複有二種。

    一者不信善生相違。

    不信有後世等。

    不行施等故。

    二不知恩順生不善。

    不顧往恩。

    違越世理。

    起害母等所有惡行故。

    身業下劣者。

    謂行竊盜。

    攻牆密處。

    最可輕賤。

    活命業故。

    語業下劣者。

    謂妄語等最可輕賤。

    于善衆中所不容故。

    受用下劣者。

    謂鬼犬鳥等好食所吐故。

    顯此義者。

    名說世間極下劣義文字。

    雲何轉此文字顯無上義。

    謂不信等言轉變密顯餘勝義故。

    不信者。

    謂解脫知見。

    自現證故。

    不知恩者。

    謂涅槃智。

    有為名恩。

    無為非恩。

    知非恩故。

    名不知恩。

    斷密者。

    謂永斷後有續因煩惱故。

    無容處者。

    謂于當來諸趣苦處不複生故。

    食吐者。

    謂于現法中雖假資具力暫持身。

    而于命财不生欣樂故。

    若能如是。

    是最上丈夫(以上對法)開發中亦由對法釋。

    故周記釋似未允當。

    既契正理等者。

    正答前難。

    以顯露釋。

    則似不契正理。

    若轉變密顯義。

    則皆契正理。

    豈非了義。

    攝論第八說密語說十利。

    謂令說法者易可妄立。

    總括義故。

    乃至于智者前。

    論義決擇入總慜數。

    為斯十利說秘密語(雲雲)既爾如何四依中等者。

    前十部又難。

    四依者瑜伽所說菩薩所修行。

    謂勸彼依等下答難。

    此答意。

    世尊所說經教皆是了義。

    外道言教為不了義。

     【章】此即是先辨異計也。

    鈔曰。

    第四總結異計。

     【章】辨大乘者(至)名不了義。

    鈔曰。

    義益之中。

    自下第三明大乘。

    此中有八段。

    初标牒。

    二聲聞乘為不了義。

    三成大乘中亦有不了義四寄難成。

    五結非皆了義。

    六四門分别。

    七結四門。

    八總結教益有殊。

    今即初·二也。

    涅槃經中等者。

    即第二科。

    經第六卷如來性品文也。

    猶如初種等者。

    雖非非種。

    其體全無實。

    入無餘涅槃。

    是非實卻為實。

    如無餘依地說。

    由無下劣心能忍受勤苦。

    彼所趣解脫。

    譬如證涅槃。

    由是聲聞乘不得真實果故。

    教不令依聲聞乘。

     【章】然瑜伽論(至)了義經故。

    鈔曰。

    三示大乘教中亦有不了義。

    然者。

    轉語與前義别。

    故置此言。

    瑜伽論者。

    菩薩地菩提分品文。

    修正四依者。

    無垢稱經法供養品。

    涅槃經第六卷。

    說菩薩四依。

    涅槃經從本起末作用次第。

    第一依法不依人。

    謂不是真如理體。

    第二依義不依語。

    謂義是佛果。

    所謂般若解脫法身。

    依理成德。

    故次辨之。

    第三依智不依識。

    智是佛智。

    即是用聞依德起用故次辨之。

    第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

    依智起說。

    故後辨之。

    又法供養品舉深尋淺次第。

    第一依義。

    義是二空所顯真如。

    第二依智。

    智是證智。

    由理方起。

    故次辨之。

    第三依了義經。

    經是義诠。

    前所辨義由诠故顯。

    故次辨之。

    第四依法。

    法謂地前行法。

    依于行法修習方得證理之智。

    又今此所引瑜伽論文。

    依義道理起修次第。

    第一依義不依語。

    即用教下所诠一切義以為所依。

    不依于語。

    雖複依義。

    義若與彼四道理法不相違者。

    方可得依。

    是故次辨。

    第二依法。

    法是四種道理之法。

    此上二種依義道理以明次第。

    後之二種起修次第。

    第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即诠三性教法為了義經。

    餘教不了不可為依。

    由依了義教故修成證智。

    是故次辨。

    第四依智不依聞思。

    謂諸菩薩等者。

    瑜伽論說四依。

    其第三依之文也。

    今明了不了。

    餘依無所用故略已。

    周記釋此文雲。

    菩薩修正四依等者。

    謂諸菩薩。

    一深植正信。

    二深植清淨。

    三一向澄淨。

    四依如來了義經典。

    前三配前資糧·加行·及以見道。

    即其一信分三種别。

    加行之位信轉強勝。

    得名為力。

    與清淨名資糧。

    不爾但名正信(雲雲)今雲。

    此釋不穩。

    但此一文分四依置一二三等。

    雖似有理。

    違瑜伽文。

    故為不穩。

    法毗奈耶者。

    倫記二十一有兩釋。

    一雲。

    法是二藏。

    毗奈耶即是毗奈耶藏。

    二雲。

    法是三藏。

    即是三藏滅惡之用。

    通名毗奈耶(雲雲)今雲。

    二解俱得。

    不可引奪者。

    論文雲。

    若諸菩薩于了義經不決定者。

    于佛所說法毗奈耶。

    猶可引奪(雲雲)又雲。

    了義經典為所依故。

    于佛所說法毗奈耶。

    不可引奪(雲雲)今雲。

    今文了義者。

    顯了決定說故。

    不了義者。

    隐密不決定說故。

    是故于了義經未決定者。

    雖說佛說三藏教。

    人猶引奪此所說義。

    自不信用。

    若了義經典為所依者。

    所說文義顯了決定故。

    其人所演佛說。

    三藏人皆信從。

    不能引奪也。

    故大乘中下。

    結大乘教中亦有不了義經。

    故言承瑜伽說。

    以勸當依了等者。

    明大乘中應有不了義所由。

    于菩薩所修中。

    既雲不可依不了義。

    明知大乘中有不了義。

     【章】既爾如何(至)具戍尼等。

    鈔曰。

    第四寄難成。

    既爾二字承上義難。

    涅槃經說等者。

    第六如來性品雲。

    又聲聞乘名不了義。

    無上大乘乃名了義(雲雲)此理不然下。

    答。

    難而成。

    豈諸大乘等者初總成。

    如契經說等者。

    舉證成。

    淫欲即是道者。

    周記雲。

    淫欲貪愛義。

    愛彼十二分教。

    名之為道。

    問。

    論言。

    彼法起愛恚等着。

    皆名法執。

    如何今說貪為道耶。

    答。

    法執名寬。

    于諸法中。

    以名屬義。

    以義屬名。

    作此分别而生愛着。

    即法執收。

    令彼惡道不生分别。

    不以相屬故非法執(雲雲)又維摩經觀衆生品。

    說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雲雲)此等亦義意同。

    覺不堅為堅者。

    對法第十六。

    引此契經成秘密決擇。

    又攝論說四秘密。

    其第四轉變秘密。

    謂于是處以其别義。

    諸言諸字即顯别義。

    如有頌言(阿含經文)覺不堅為堅。

    善住于颠倒。

    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

    無性五(十一丁)釋曰。

    轉變秘密者。

    謂于字義轉變差别。

    覺不堅為堅者。

    剛強流散說名為堅。

    非此堅故說名不堅。

    即是調柔無散亂定。

    即于此中起堅固慧覺彼為堅。

    善住于颠倒者。

    謂于四颠倒善能安住。

    知是颠倒決定無動。

    極煩惱所惱者。

    為化有情精進劬勞所疲倦故。

    如有頌言。

    處生死久惱。

    但由于大悲。

    如是等。

    得最上菩提者。

    是得諸佛三菩提義(雲雲。

    已上無性攝論五·十二丁)又說諸法皆無生等者。

    般若經之說也。

    又無量義經等說。

    我滅道來。

    四十餘年。

    常說諸法。

    不生不滅。

    不來不去等(雲雲)密義趣經者。

    結不了義。

    又瑜伽說等者。

    論六十四(七右)說。

    不了義教者。

    謂契經·應頌·記别等。

    世尊略說。

    其義未了。

    應當更釋(雲雲)此取契經·應頌·記别一分為不了義。

    非取全分。

    至次下具辨。

    此瑜伽文。

    次下四門分别中。

    第四言略語廣門。

    豈大乘經等者。

    結大乘教亦有不了義。

    又說菩薩殟波陀等者。

    舉密語成大乘教亦有不了義。

    殟(鳥骨切)波陀悭者。

    無著攝論(無性論八)說雲。

    何菩薩其施清淨。

    若諸菩薩殟波陀悭。

    無性釋曰。

    殟波陀言。

    顯目生起。

    密诠拔足。

    今取密義。

    拔除悭足而行惠施(雲雲)具戌尼者。

    一本作貝戌民不是也。

    無著攝論說。

    雲何具戌尼。

    若能常居最勝空住。

    無性釋(八)曰。

    若能常居最勝空住者。

    依世訓釋文詞道理。

    答上所問。

    具戌尼言。

    此勝空常。

    顯目離間語。

    密诠常勝空。

    具表勝義。

    戌表空義。

    尼表常義。

    今取密義。

    問答相應。

    顯則不爾(雲雲)無性攝論八(七右)問。

    如是密語為何用焉。

    答。

    按無性攝論。

    說菩薩十離行。

    其第八雲随覺離行。

    釋曰。

    八随覺離行。

    于諸如來所說甚深秘密言詞。

    能随覺故(雲雲)此是舍随聞義覺不聞義甚為難故。

    名為難行。

    今此所言殟波陀悭具戌尼波魯師等。

    周記曰。

    問。

    此密意有何所以。

    答。

    若生善法。

    便能拔得悭之足。

    言離間者。

    非是兩相離間。

    但能離彼惡。

    即是最勝空(雲雲)今雲。

    次下明四門中第三門。

    以顯了為了義。

    以隐密為不了故。

    密義趣經皆是不了義教。

    大乘經中既有密義趣密語。

    自知大乘教中亦有不了義教。

     【章】故大乘經非皆了義。

    鈔曰。

    第五結大乘教中亦有不了義。

     【章】由如是理(至)略語廣門。

    鈔曰。

    此下第六四門分别。

    此中有五文。

    初标牒四門。

    二釋初門。

    三第二門。

    四第三門。

    五第四門。

    今即初也。

    由如是理等者。

    彰雖無教證。

    以理立四門。

    略有四重者。

    以此四門攝諸經論中所說了不了言義盡。

    然了義燈中。

    斥破要集解已雲。

    今者正解應雲。

    依法分四。

    如法苑明。

    又加依人。

    對解了不執名為了義。

    對執著者名不了義。

    如似二谛(雲雲)今雲。

    是本由要集以自在王菩薩經。

    說了義經者。

    一切諸經皆是了義等更加一門。

    今以人與法判斷焉。

    然燈主謬失。

    雲何為謬耶。

    謂了義不了義之名。

    就所诠義所緣境分了不了。

    若于能诠能緣上分了不了。

    則應有依人釋義。

    然既但于所诠義所緣境立了義不了義名。

    俨然可知。

    故雲依人立不了義。

    妄謬之說。

    若然。

    如對解了不執名為了義。

    對執著者名不了義。

    于此四門中。

    何門攝耶。

    謂若外道執者。

    初門攝。

    有能執人則必有所執義。

    就其所執義立了不了。

    若小乘執。

    則第二門所攝。

    是亦就所執義立了不了。

    燈主以似二谛為準例焉。

    今雲。

    是亦不然。

    似二谛非人是法。

    若外道軌則初門攝。

    若小乘軌則第二門所攝。

    故今章四門之外。

    無别加門。

    不更可增減也。

     【章】法印非印(至)非了義經。

    鈔曰。

    此下第二釋初門。

    此有六段初标牒。

    二舉三法印。

    三立外道教皆不了義。

    佛教皆了義之理。

    四引瑜伽成了義。

    五引涅槃成不了。

    六評此門示立後門。

    法印者。

    印謂決定。

    于法決定可印可。

    不可更加也。

    以三種印印定諸法。

    能令永舍惑業苦故。

    諸外道教并非了義。

    非三種印。

    印不能永舍三有為故。

    今雲非印。

    一諸行無常等者。

    俱舍光記乃神泰疏一曰。

    西方造論皆釋佛經。

    經教雖多略有三種。

    謂三法印。

    一諸法無我。

    二諸行無常。

    三涅槃寂靜。

    此印諸法故名法印。

    若順此印即是佛經。

    若違此印即非佛說。

    故後作論者皆釋法印。

    于中意樂廣略不同。

    或有偏釋一法印。

    或有舉一以明三。

    如五蘊論等。

    唯解諸行無常。

    如涅槃論等。

    唯釋涅槃寂靜。

    此即偏釋一法印。

    如俱舍論等。

    解諸法無我。

    此即是舉一以明三(雲雲)或說四邬拖南等者。

    瑜伽論四十六說。

    複有四種法嗢拖南。

    諸佛菩薩欲令有情清淨故說。

    何等為四。

    一切諸行皆是無常。

    是名第一法嗢拖南。

    一切諸行皆悉是苦。

    是名第二法嗢拖南。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是名第三法嗢拖南。

    涅槃寂靜。

    是名第四法嗢拖南。

    諸佛菩薩多為有情宣說如是法相應義。

    是故說名法嗢拖南(雲雲)倫記釋雲。

    自下第十五解四邬拖南。

    若作嗢字。

    皆須改正。

    舊語不正名四優陀那。

    翻名為印。

    今翻名說。

    即世尊常誦說。

    此義似無問自說。

    随義傍翻。

    亦得名印。

    或名總略義。

    或名标相。

    如說無常是有為标相。

    苦是有漏法标相。

    無我是一切法标相。

    涅槃寂靜是無為法标相。

    若名嗢拖南。

    則名集施。

    即名烏拖南。

    故是标相(雲雲)光·寶·泰三師俱舍疏亦同釋也。

    邬陀南此雲自說。

    嗢拖南此雲集施。

    必不可混也。

    又伽鈔亦邬陀南此雲說。

    嗢陀南名攝散(如下唯識章第三門末)。

     【章】由此道理(至)惑業苦故。

    鈔曰。

    第三立外教不了。

    佛教了義之理三乘三藏十二等者。

    一本作三藏二乘不是也。

    準開發。

    應作三乘三藏也。

    無非了義者。

    三乘三藏十二分教。

    皆為三種理法所印。

    以三種印印定諸法。

    能舍言準開發。

    能令永舍惑業苦也。

    故一切佛教無非了義也。

    能舍等者。

    舉一切旨教了義之由。

    不能永舍等者。

    舉外道教不了義由也。

     【章】故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