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一

關燈
伽論(至)亦可勝依。

    鈔曰。

    第四舉瑜伽成了義。

    故者。

    承上順印名了。

    違印名不了。

    次舉瑜伽所歸成了義。

    舉涅槃外言妄成不了義。

    順印故所歸依。

    違印說者妄言。

    歸依有幾者。

    問所歸頭數。

    何緣但有等者。

    問所歸依數有幾何耶。

    二問也。

    歸依有三等下。

    答文也。

    四緣者。

    第一緣者如今此引。

    第二緣雲。

    二于一切種所調能調善方便故。

    三具大悲故。

    四以一切财供養未生歡喜。

    要以正行供養乃生歡喜。

    今此但舉初緣略餘三緣。

    一由如來等者。

    第一緣也。

    性調善者。

    煩惱已盡。

    習氣亦除。

    如巧煉金極調善故。

    由佛如等者。

    如是者歸依四緣。

    論中雲。

    由如是故。

    彼所立法彼弟子衆皆可歸依(雲雲)彼所立法即法毗奈耶。

    是皆可歸依也。

     【章】涅槃又雲(至)名非了義。

    鈔曰。

    第五引涅槃成。

    謂外道教妄語故。

    不可歸故。

    是不了義。

    經第十八梵行品文也。

    開發曰。

    涅槃複雲。

    一切外道取可言說悉皆妄語。

    是諸外道癡如小兒。

    不能了達常·無常等。

    于佛法中取少分義。

    虛妄計有常無常等。

    而實不知常無常等。

    故唯佛教是了義經。

    順三法印。

    可歸依故。

    外道所說名非了義。

    違三法印。

    不可歸故(雲雲)設有聖教等者。

    周記曰。

    設有聖教等者。

    此據第一法印非法印門。

    外道之教諸法是常。

    不言諸行無常。

    外道涅槃暫時止息。

    亦非寂靜。

    外道執我。

    不雲諸法無我。

    違三法印。

    故外道教名不了義(雲雲)今雲。

    此釋未盡。

    由開發曰。

    然佛經教是了義經中。

    說有常樂我淨等者。

    是依法身佛性理說。

    非說諸行即是常等故。

    與三印義不相違。

    若有說言一切諸行即真如理皆常等者。

    雖違三印。

    不同外道宗非為正教。

    不可依止。

    然經中說三寶衆生悉是常等。

    此有别意。

    至下當知(雲雲)準此開發。

    今此設有聖教文。

    于設有下。

    應有說常樂我淨等六字。

    恐脫落欤。

    此是遮妨難文。

    難雲。

    若言順三法印是了義經。

    則何故涅槃經中雲常樂我淨。

    違三法印耶。

    今遮此妨有此文也。

    意言。

    設(此字示有别意)有說常樂我淨等如來聖教。

    唯是說佛所說教。

    非如外常我言。

    故是皆為了義說。

    外道所說我常等言名非了義。

     【章】以此門通(至)唯了義故。

    鈔曰。

    第六評此門示立後門。

    以者謂也。

    通者漫也。

    梗概立此門也。

    非佛教中等者。

    如實義者。

    佛說教中亦有了不了。

    如後門說。

    然今雲佛教皆了。

    外皆不了。

    是梗概說也。

    此文二句明通之所由。

     【章】诠常非常(至)名不了義。

    鈔曰。

    此下第二門。

    此中有四文。

    初标牒。

    二引涅槃經。

    三引深密·瑜伽。

    四解立門名而結。

    今即初·二也。

    經如來性品文也。

    無常變易者。

    經雲。

    若言如不無常變易。

    食所長養。

    則名不了義。

    若言如不常住不變。

    非食長養。

    是名了義(雲雲)又周記雲。

    言諸小乘教名不了義者。

    問。

    小乘中豈無法身中常佛。

    何非了義耶。

    答。

    小乘戒定等為法身佛。

    以王宮雙樹為報身。

    以猿猴鹿馬為化身。

    故此三身皆無常(雲雲)此經意言下。

    章主文也。

    若經中者。

    指一切大乘經也。

     【章】解深密經(至)名非了義。

    鈔曰。

    第三引深密·瑜伽。

    唯為發趣等者。

    為趣二乘偏說四谛。

    安立谛有是諸數執诤安立處。

    此即隐密為說依他·圓成二成生是有。

    恐增空見。

    而不為說遍計所執性空。

    名不了義。

    轉正法輪者。

    如前已明。

    佛正語·正思惟說四谛。

    令阿若憍陳如等生聖慧眼斷見道煩惱。

    故雲輪正法輪。

    雖是希奇等者。

    周記曰。

    意雲。

    佛初說四谛輪。

    雖是希奇。

    亦是有上。

    然此以後所說法輪更勝于前。

    上謂勝也。

    故四谛輪是未了義(雲雲)即顯大乘等下。

    章主文也。

    由瑜伽深密彰結聲聞乘教是非了義。

    現本作然字非也。

    亦寫誤也。

     【章】此中一往(至)名非了義。

    鈔曰。

    第四解立門名結。

    此中一往者。

    表此門非盡理。

    依乘所明者。

    所明之言但雲所诠。

    乘有能诠。

    而離能诠無所诠名。

    合能所诠。

    今名诠常無常門。

    然今于義益辨此了不了。

    義謂了不。

    益能運載。

    故雲乘所明也。

    乘所明者何。

    謂大乘教多分明常住不變佛一切法性是真如十二因緣無生無滅故。

    诠常是名為了義。

    小乘教中與是相違。

    言如來無常變易等。

    即是不了義。

    然是即一往說。

    非諸大乘等者。

    彰此門一往說。

    雖于此門大乘教是了義。

    于次第三門。

    有于大乘隐密不了義在。

    複于第四門有大乘言略不了義。

    故非諸大乘無不了義也。

    又于此門中聲聞乘教是不了義。

    雖然于初門見。

    則聲聞乘教是三法印。

    複于第四門亦聲聞乘教語廣是了義教。

    故今雲非聲聞乘經都無了義。

    非言以一字令冠兩處也。

    如次當引等者。

    初引涅槃經證大乘教說常住不變是了義。

    次引深密瑜伽證聲聞乘是有上未了義故。

    雲如次等也。

     【章】顯了隐密(至)非了義經。

    鈔曰。

    此下第三門。

    此中有五文。

    初标牒。

    二引瑜伽。

    三引深密·瑜伽。

    四引成唯識。

    五結成。

    今即初·二也瑜伽論中等者。

    即前所引正四依中第三依文。

    如前已辨。

    以佛所說不了義等者。

    釋隐密不了義之由。

    依種種門等者測雲。

    依于一切異種種門。

    辨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故。

    雲依種種門辨本性義(雲雲)基法師雲。

    本性義者即諸法本體。

    言識有八種。

    是識之本性。

    小乘不了義不說故。

    辨于本性亦不能了也(雲雲)周記雲。

    言本性義深難解故。

    以種種門辨之言隐密(雲雲)即依此文等者。

    章主文也。

    彰大乘中亦有顯了了義隐密不了義【章】解深密經(至)名非了義。

    鈔曰第三引深密瑜伽即證隐密不了義。

    意言。

    若諸經中依法性相顯了而說诠理究竟。

    名為了義。

    若非顯了。

    随宜方便密意趣說不究竟故名不了義。

    故深密經第二卷中。

    佛自說雲。

    善男子。

    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性性。

    由深密意。

    于所宣說不了義經以隐密相說諸法要。

    謂一切法。

    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雲雲)又顯揚六說。

    隐密者。

    謂當随三種自性義解釋一切不了義經。

    由無量義經中一切如來隐密語言及一切菩薩隐密語言。

    皆随三種自性。

    方可悟入彼義故(雲雲)唯為發趣等者。

    舉所被機。

    如成唯識疏雲。

    如來設教随機所宜。

    機有三品不同。

    教逐三時亦異(雲雲)三時教示随機品别故。

    今舉機示。

    如下時利中辨。

    依一切法等者。

    第二時中。

    為初發趣大乘諸菩薩衆。

    破其有執說大般若示諸法空。

    即是隐密。

    以隐密相轉正法輪者。

    世尊為他大乘菩薩衆。

    住正語正思惟等。

    說諸法皆空等。

    諸菩薩衆聞此所說生聖慧眼。

    是即正法輪義。

    如前既辨。

    雖更希奇等者。

    明未了義由。

    意雲。

    說諸法空轉正法輪。

    雖可廣對初時教更希有奇特。

    複此上有勝故。

    猶非了義。

    何者。

    大般若中說諸法空。

    為說遍計所執自性本無。

    恐增有見。

    未為說依他圓成二性是有。

    名未了義。

    即說一切等者。

    章主文也。

    舉教示相也(此随機有此教示别。

    于佛邊遍一切一味之相。

    如深密勝義論品) 【章】成唯識論(至)顯非了義。

    鈔曰。

    第四引成唯識示密意不了義。

    非性全無等者。

    攝論說。

    依他起性是遍計所緣。

    圓成實性依展轉說亦所遍計。

    七十六說。

    非由别觀三種自性立三無性。

    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

    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

    我立在三種無自性性。

    乃至廣說。

    故依三性有體無體。

    總密意說三種無性。

    三種無性非無後二性。

    但無計所執。

    于性非全無。

    說一切法無自性。

    是即密意。

    故密意教是不了義。

    故雲說密意言等也。

     【章】故大乘經(至)名了義故。

    鈔曰。

    第五結成顯了了義隐密不了義。

    故言承上。

    大乘經言簡小乘教。

    說諸法相之言。

    境第七于聲。

    此四字亦冠次言若顯了上。

    言非顯了言若顯了者。

    此言字為字眼。

    示能诠言教顯了所诠。

    與不顯了之差别是了義不了義别。

    此據能诠等者結釋成。

    無異者。

    能诠與所诠無别異也。

     【章】言略語廣(至)應知其相。

    鈔曰。

    此下第四門。

    此中有四。

    初标牒。

    二引瑜伽成。

    三彰聲聞乘亦有了義。

    四彰大乘中亦有不了。

    今即初·二也。

    謂契經等者。

    此門示大乘中亦有不了。

    小乘教中亦有了義。

    契經者。

    梵雲修多羅。

    修多羅有總有别。

    總者即攝十二部盡。

    涅槃經第十五。

    說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奉行。

    如是一切名修多羅即是也。

    别者唯攝長行。

    略說所應說義。

    與所餘分相不同故。

    名之為别(雲雲)對法論第十一說。

    謂以長行綴緝略說所應說義。

    名為契經。

    此唯長行。

    名為别相。

    偈頌便非别契經攝(雲雲)應頌者有二相。

    一為益後來。

    二顯前未了義。

    對法等雲。

    謂諸經中。

    或中或後。

    以頌重頌前長行義。

    名益後來。

    又雲。

    不了義經應更頌釋。

    長行雖說義未了故。

    名顯前未了義。

    涅槃唯說初之一義。

    記别者有三相。

    一記弟子死生因果。

    二分明記深密之義。

    三記菩薩當成佛事。

    對法等雲。

    謂于此處聖弟子等謝往還去記别德失生處差别此記弟子死生因果。

    又雲。

    不了義經說名記别。

    記别開示深密義故。

    即此第二記深密義故。

    如是契經·應頌·記别之全分。

    非為不了義。

    契經中别。

    應頌中顯未了。

    記别中記深密之義。

    是名不了義。

    今此門名言略未了義。

    名語廣此即了義。

    十二分教中。

    除契經·應頌·記别之一分。

    其餘一分及九分教。

    名為了義。

    語廣故。

    世尊略說等者。

    示言略未了之由。

    此中意說等者。

    章主文也。

    彰大乘顯了之教應名了義中。

    有此契經·應頌·記别故。

    大乘教亦有不了。

     【章】由此即顯(至)名了義經。

    鈔曰。

    第三示聲聞乘亦有了義。

    除契經等下。

    意雲。

    聲聞乘中亦有除契經等略說。

    餘自說等語具廣教故。

    聲聞乘亦有了義經。

     【章】大乘之中(至)名了不了。

    鈔曰。

    第四彰大乘中亦有不了義。

    結成此門。

    雖大乘顯了教。

    必有契經等言略故。

    亦未了義。

    此依說義下。

    結成此門。

    問。

    此第四門就言有廣略名了不了者。

    此是約能诠廣略辨。

    若爾應輪益中攝。

    何故此雲義益耶。

    答。

    此但釋了不了字。

    非釋義言。

    了不了字就言有廣略釋。

    依言了不了之義。

    依主釋也。

    前二門了不了即義。

    持業釋也。

    第三門通二釋。

    第四門但依主釋也。

    故雲義益攝也。

     【章】此中第一(至)當應配之。

    鈔曰。

    明大乘中。

    第七結成立四門所為。

    此中有三。

    此初正明所為。

    以此四門下。

    二彰大乘中無性相次定了不了。

    由此四門。

    以諸經論所說一切了義不了義言盡。

    目與心謀知了不了。

    不可封執此是局了局不了故。

    雲而于其中複應取舍。

    勸諸弟子等下。

    三示佛說随機了不了别。

    随其所應等者。

    正四依中第三依。

    勸依了義。

    亦随弟子所被機别。

    此了義亦應有差别。

    勸随言勿封執。

    是即大乘一法中道之源底。

    随所講教等者。

    勸講說者勿失大乘心。

    應配之者。

    謂目與心謀。

    此是言略不了。

    非隐密不了。

    故大乘不了小乘了義。

    小乘不了大乘了義。

    文句自在配釋。

    必勿守株焉。

    此即學大乘之要法已。

    上來所明了不了之四門。

    是三藏之相傳。

    非章主自意述。

    開發曰。

    且依相傳。

    總四義釋。

    别對諸教。

    如理應思(雲雲)又大菩薩藏經第二十八卷。

    以九複次說了不了。

    其中初一複次。

    依能所诠明了不了。

    後八複次。

    約能诠教廣分别之。

    如彼經雲。

    舍利子。

    諸菩薩等。

    善能通達所有廣文。

    名不了義。

    如是廣文不應依趣所有廣義是名了義。

    如是廣義則可依趣開發解雲。

    此初複次。

    一切佛經其能诠文皆名不了。

    但所诠義即名為了。

    意謂。

    能诠本為表義。

    若不觀義。

    能诠何為。

    生解之中所诠親勝故。

    所信義總名為了。

    若能說者對心所發表善諸法生他解者。

    即能诠勝。

    非所诠義。

    彼依親生行者解心故。

    說所诠名了義也。

    即依此義。

    瑜伽·顯揚說能诠皆為經體。

    至下當知(已上開發)又雲。

    下八複次。

    唯約能诠明了不了。

    勸諸弟子依了義經。

    随其所應當善思說(雲雲)今問。

    如上來所明開發所解。

    今章所明四門。

    為不攝盡此大菩薩藏經說耶。

    若爾。

    何故此章文雲以此四門了不了義釋一切教了不了言耶。

    答。

    此章中亦以能诠所诠不可分離。

    雖約能诠應說了不了。

    于能诠為益邊辨輪益。

    先已釋已。

    故但于所诠義辨義益殊釋了不了。

    又了不了言雖應于能诠釋。

    加義言雲了義不了義。

    則必是在所诠。

    約斯邊此章但于義益具辨。

    菩薩藏經約能所诠不可分離邊。

    唯約能诠釋了不了之言。

    雖約能诠。

    離所無能。

    今雲一釋一切教了不了也。

    義意全無相違。

     【章】上來總是教益有殊。

    鈔曰。

    大文第八總結教益。

     【章】第二時利(至)後叙其非。

    鈔曰。

    自下第二門。

    此門中大分為三。

    票牒分科。

    二叙古說。

    三述今文。

    古說中分四。

    初分子科。

    二叙古說。

    三叙其非。

    四結非。

    今即初也。

    二重科自可知。

    時利者。

    時謂機熟說聽究竟時也。

    利謂利益即教時之業用。

    時有三種。

    一者世俗時。

    世人悉言。

    時節謂執别有此時·彼時·俱時·不俱時·遲時·速時诠緣因而诠緣時。

    或言非時一切不成。

    時來則熟。

    時來則壞。

    故别有實體一切悉成。

    二者道理時。

    小乘論雲。

    問。

    劫性是何。

    答。

    謂唯五蘊。

    時無别體。

    依法而立也。

    五蘊諸法刹那生滅。

    前後相續事緒究竟。

    名雲時也。

    三者識變時。

    謂年月前後識心之上變作此時·彼時·俱時·不俱時·遲時·速時等相狀而起。

    其實俱是同一刹那心現相分。

    随緣勢力變作年月前後此時·彼時等。

    名之為時。

    如夢所見謂有多生。

    覺後唯心都無實境。

    唯意識所緣境。

    是不相應分位假立。

    非有實物論時也。

    今此所言時利之時第六識變。

    此時有二。

    一者能說者變識時。

    二者能聽者識變時。

    初能說者識變時者。

    護法菩薩等說。

    謂宜聞者本願緣力願聞佛說。

    如來識上文義相生。

    聽者識心既聞佛說。

    亦有如是似文義相。

    如是佛識上文義相生時。

    名能說者識變時。

    約佛邊。

    則寂默牟尼。

    大定智悲凝然而住。

    随衆生本願緣擊發。

    大定智心上文義相自顯現。

    譬如大海水湛然。

    随風等擊緣起大小浪。

    而不離大海水。

    如來文義相亦不離寂默牟尼故。

    如來說教體一真如。

    平等利生實無差異。

    然随根性悟解不同。

    頓漸有空等有差别。

    似三時等說教有異。

    經雲。

    如來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雲雲)二者能聽者識變時。

    謂宜聞衆生随自因緣力。

    以佛識現文義相為增上緣。

    自心上文義相現時。

    名能聽者識變時。

    如成唯識變雲。

    如來說教随機所宜。

    機有三品不同。

    教遂三時亦異(雲雲)故論教時論衆生機發。

    機發者随緣力。

    随三品機發緣。

    佛識上三品文義相現。

    此為增上緣。

    衆生心上三品文義相現。

    此雲三時教相。

    如上所言。

    三種時中。

    初二時非今所用。

    後一正今所論。

    而能說能聽雖識變别。

    其相等同。

    教同一時。

    名之為教時。

    如是教時無不利衆生故。

    今雲時利。

    論此時利。

    有古今師說異。

    故雲時利差别。

    此即諸教業用。

    故總雲業也。

    問。

    機有三品不同。

    教遂三時亦異。

    則佛說此一經或一語時。

    無量衆生萬差機根。

    一時對向為能聽者。

    若爾。

    于能說者一心上。

    如何有随萬差機發緣萬差文義相現耶。

    答。

    是即如來寂默牟尼不思議智力如至次下具辨(立世俗時如常。

    立道理時如俱舍·婆沙世品。

    立識變時如由佛地論無垢贊法花贊中具叙) 【章】叙古說者(至)無二三等。

    鈔曰。

    自下二叙古說。

    此中有七段。

    初總标。

    二立一時教。

    三立頓漸二時教。

    四别立二時教。

    五立半滿二時。

    六立五時教。

    七結文。

    今即初·二也。

     菩提流支等者。

    後魏三藏。

    具如續僧傳一。

    此名覺愛者。

    二十疏雲。

    菩提鹘露支。

    此雲覺愛。

    先雲覺喜。

    即魏時菩提流支法師(雲雲)唯立一時教者他家雲菩提留支立一音教。

    謂一切聖教唯是如來一圓音教。

    今章主開發中雲。

    彼說。

    聖教唯有一時。

    無有前後世出世間漸頓等異(雲雲)今詳此兩名異。

    唯有一時無有前後。

    即一圓音教。

    至實意無有異。

    然他家不雲一時教。

    彼等但論立教差别十類之初。

    安立留支故。

    名一音不雲一時。

    今此章主論時利差别之初。

    安立此說故。

    名一時不雲一音。

    問。

    若爾。

    何故他家不雲時利但雲立教。

    今章但雲時利不雲立教耶。

    答。

    他家為立小始終等五辨。

    辨餘家差别故。

    不強取雲時。

    今家為立三時教。

    辨餘家差别故。

    但取立時教。

    不拘餘立教判釋。

    故初标雲時利差别。

    他家與今家其所歸别。

    近世不辨别是。

    浪一雷同诤其勝劣。

    嗚呼慎哉。

    佛得自在等者。

    開發雲。

    彼說。

    聖教唯有一時。

    無有前後等異。

    所以者何。

    由佛本願。

    欲令衆生證大菩提及涅槃故。

    既成佛已便得自在。

    于一切時一音演教。

    都不起心說有前後世出世間漸頓等異(雲雲)有說不說者。

    周記曰。

    佛自在故。

    于一時中頓說三時。

    都不起心而分别言我說此教不說彼教。

    但為感不同故。

    如唯有聲聞種姓者。

    唯聞聲之教。

    不聞緣覺菩薩之教。

    非佛其時不說菩薩教也。

    譬如天樂·末尼。

    此等無分别。

    但自有情各自随識而自感得(雲雲)今雲。

    此釋尤好。

    但衆生有感等者。

    開發中引天樂·末尼喻已雲。

    佛無心有差别。

    說衆生機感有差别。

    如月影别。

    随何時處聞各不同。

    謂水像現亦似面像逐鏡等生。

    影像雖複不同。

    月·面本無有異。

    異由水·鏡。

    非月·面殊。

    故佛言音異無差别(雲雲)于一切時者。

    種種之時。

    又說。

    一切法者。

    種種教法。

    意言。

    各各衆生有感歎言。

    如來今日為我說法。

    各各衆生同時如是思故。

    雲于種種時謂說種種法也。

    如來姓品雲。

    一切衆生種種形類。

    二足四足多足無足。

    佛以一音而為說法。

    彼彼異類各自得解各歎言。

    如來今日為我說法(雲雲)譬如天樂等者。

    舉喻而成。

    此譬本出攝論。

    無性論第八(十九丁)曰。

    如末尼·天樂。

    無思成自事。

    種種佛事成。

    常離思亦爾(雲雲)無性釋曰。

    今此頌中引彼末尼·天樂兩喻。

    成立所得無分别智。

    雖無分别。

    不依功用成種種事。

    如如意珠及以天樂。

    雖無是念。

    我當放光。

    我當出聲。

    并無思故。

    然由生彼有情福業意樂勢力。

    不待擊發放種種光出種種聲諸佛菩薩無分别智。

    當知亦爾雖離分别。

    不作功用。

    而能随彼所人有情福力意樂。

    現作種種利樂事故(雲雲)問。

    留支一音。

    燈主所言如來說教體一真如。

    二師同以佛以一音演說法文為據。

    意如何别耶。

    答。

    或異或同。

    留支雲。

    雖對機佛言音别。

    舍機約佛邊言。

    則唯一音一時教。

    如雖現種種影。

    約月邊一日影。

    又燈主雲。

    如來設教體一真如。

    于如來大牟尼凝寂。

    示機感相有别。

    二師意全同爾章主破流支說。

    斥以一音義為一時。

    一音在佛邊。

    時機感故在衆生。

    以如來一音義為一時教。

    道理不成故。

    破不取也。

     華嚴經雲等下。

    引五個證而成。

    經(晉經第三盧舍那佛品)又彼經雲。

    如來一音說。

    各随其所應。

    滅諸煩惱病。

    令住薩婆若。

    等(雲雲)(此第一個證文)維摩經雲等者。

    第二證文。

    舊佛國品。

    新經序品歎佛文也。

    彼經頌曰。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無垢稱贊曰。

    此歎詞無礙解為利益也。

    佛一音者。

    謂一刹那聲。

    一方音聲。

    一本質聲。

    一法教聲。

    宣說法時。

    八部四衆随類各解。

    随其方域詞韻不同。

    佛皆能同。

    彼謂各同故成不共。

    九地雖能得詞無礙。

    尚未圓滿。

    今顯圓故)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贊曰。

    此歎法無礙解。

    說法逼機應根勝解。

    應界性不同故言各各。

    随其所解聽者聞法。

    随其根性普得受行。

    随獲彼果故為不共。

    一雨普潤。

    禀不同故。

    雲雲)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怖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贊曰。

    此歎義無礙解。

    佛說法義。

    先行惡者。

    聞法即怖。

    怖堕落故。

    先行善者。

    聞法歡喜。

    善路生故。

    耽生死者。

    聞法厭離。

    欣涅槃故。

    心不定者。

    聞法斷疑。

    心正定故。

    三獸渡河。

    證淺深故)按章主引此經。

    初雲佛以一音演說法。

    在三頌初句。

    今合取。

    文言同故。

    不煩别舉。

    次雲衆生随類各得解。

    舉初一頌第二句。

    次雲或有恐怖等。

    舉第三頌二三句。

    此即舉前後略中頌也。

    意彰今三頌共取為證也。

    謂一音之一。

    此少分之一。

    釋雲一刹那一方言等故。

    而以次句所言普得受行等。

    照應一刹那等一音而見。

    則少分之一音具無邊利益海。

    及具詞·法·義無礙解故。

    此一即圓滿一也。

    此今家釋流支意也。

    故無一教等者。

    以圓一義釋一之言。

    故者承上。

    一者少分之定也。

    教者教示即語言。

    是具法詞義。

    定者決定。

    意謂。

    此師說意。

    于佛說些少一教一音。

    具出無邊德海。

    随機感别。

    故無決定此言是頓是漸也。

    又無量義經言等下。

    第三證也。

    此經一卷三品。

    此文說法品文。

    彼品雲。

    善男子。

    自我得道初起說法。

    至于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

    未曾不說苦空無常無我。

    非真非假非大非少。

    本來不增今亦不減。

    一相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

    而生等四相所遷。

    善男子。

    以是義故。

    諸佛無有二言。

    能以一音應衆聲(雲雲)此中一相者。

    一真法界遍一切一味相。

    于此理上無有男·女·生·住·異·滅·色·香·味·觸十種之相。

    故雲無相。

    不生不滅不來不去。

    無此無彼無德無失者即無相。

    是亦一相。

    但由衆生等者。

    經雲。

    善男子。

    是故初說·中說·今說。

    文辭是一而義别異義别異故。

    衆生解異。

    解異故。

    得法得果得道亦異(雲雲)今章取意引證。

    非全文也。

    法華亦言等下。

    第四證文。

    經第三藥草喻品文也。

    四喻别中。

    第四不自覺知喻也。

    三乘學人依一佛教一雨所潤。

    如諸草木禀潤雖别。

    不自覺知亦不依他禀潤生長。

    一雨者喻教。

    一地者喻理也(經全文雲。

    雖一地所生。

    一雨所潤。

    而諸草木生長各異。

    雲雲)優婆塞經言下。

    第五證文。

    此經一部十卷二十八品。

    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