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法相義卷上

關燈
障不嫉憂戚為業。

    此亦瞋恚一分為體。

    離瞋無别嫉相用故。

    十悭。

    謂耽着财法不能惠施秘吝為性。

    能障不悭鄙畜為業。

    資具·妻子·榮位等事皆名為财。

    理·教·行·果皆名為法。

    此即貪愛一分為體。

    離貪無别悭相用故。

    十一無漸。

    謂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

    能障礙漸生長惡行為業。

    十二無愧。

    謂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

    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

    十三不信。

    謂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

    能障淨信惰依為業。

    謂諸染法各有别相。

    唯此不信自相渾濁。

    複能渾濁餘心心所。

    十四懈怠。

    謂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為性。

    能障精進增染為業。

    于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

    退善法故。

    于無記事而策勤者于諸善品無進退故。

    是欲·勝解。

    非别有性。

    十五放逸。

    謂于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

    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

    謂由懈怠及貪瞋癡不能防修染淨品法。

    總名放逸。

    非别有體。

    十六惛沈。

    謂令心于境無堪任為性。

    能障輕安·毗缽舍那為業。

    别有自性。

    惛沈雖相謂即瞢重。

    令俱生法無堪任故。

    十七掉舉。

    謂令心于境不寂靜為性。

    能障行舍·奢摩他為業。

    别有自性。

    掉舉别相謂即嚣動。

    令俱生法不寂靜故。

    十八失念。

    謂于所緣境不能明記為性。

    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

    以念與癡之各一分為此心所。

    别無自性。

    十九不正知。

    謂于所觀境謬解為性。

    能障正知。

    毀犯為業。

    非迷于境而闇鈍也。

    但是錯謬邪解名不正知。

    以慧一分及癡一分而為此體。

    别無自性。

    二十散亂。

    謂于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

    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

    别有自體。

    散亂别相謂[跳-兆+參]擾令俱生法皆流蕩故掉舉散亂二用何别。

    彼令易解。

    此令易緣。

    雖一刹那解緣無易。

    而于相續有易義故。

    此等二十何曰随惑。

    謂是煩惱等流性故。

    是非前後等流之義。

    同類所引謂之等流。

    分此二十以為三類。

    謂忿等十各别起故名小随煩惱。

    無漸等二遍不善故名中随煩惱。

    掉舉第八遍染心故名大随煩惱。

    小十·大三定是假有。

    無漸·無愧·不信·解怠·掉舉·惛沈·散亂七種。

    定是實有。

    不定四者。

    一悔。

    為惡作。

    惡所作業追悔為性。

    障止為業。

    此即于果假立因名。

    以名惡作。

    先惡所作業後方追悔故。

    悔先不作亦惡作攝。

    二睡眠。

    謂令不自在昧略為性。

    障觀為業。

    謂睡眠位身不自在。

    心極闇劣。

    一門轉故。

    昧簡在定。

    略别寤時。

    令顯睡眠非無體用。

    有無心位假立此名。

    三尋。

    四伺。

    尋謂尋求。

    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轉為性。

    伺謂伺察。

    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細轉為性。

    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

    第六意識名曰意言。

    意識所緣名意言境。

    心所之境亦粗細轉。

    而意是主。

    勝故偏說。

    今此境者通一切境。

    問何故意識名曰意言。

    答。

    此有三解。

    一從喻。

    即意識及相應法能取境故。

    與言相似。

    二從境。

    言是聲性。

    此言為意之所取性從言為名。

    但名意言。

    三從果。

    由意能起言等故名意言。

    此二心所俱依外門緣外境生粗細發言。

    多依身語而轉故也。

    并用思·慧一分為體。

    若離思·慧别無自性。

    此四心所于善染等皆不定故。

    非如觸等定遍心故。

    非如欲等定遍地故。

    立不定名 心所俱起 五法五俱起。

    謂于遍行中有随一起。

    餘四亦必俱起也。

    九法必六俱。

    謂于别境五·不定四中有随一起。

    必與遍行五數俱起也。

    九法定十四。

    謂無明與八大随惑必得俱起。

    于是遍行五數亦必俱起也。

    二十一十五。

    謂除輕安餘十善。

    除無明·瞋餘八本惑。

    小随惑中谄·诳·憍三。

    謂之二十一。

    善十俱起。

    遍行五亦必俱起。

    故雲十五。

    本惑八中有随一起。

    無明·八大随惑·遍行五亦必俱起。

    故雲十五。

    谄·诳·憍中有随一起。

    無明·八大随惑·遍行五亦必俱起。

    故雲十五也。

    三法起十六。

    謂輕安·及無漸·無愧謂之三法。

    輕安若起。

    餘十善遍行五亦必俱起。

    故雲十六。

    無漸·無愧必得俱起。

    于是無明·八大随惑·遍行五亦必俱起。

    故雲十六。

    八法十七俱。

    謂瞋及除诳谄憍。

    餘七小随。

    謂之八法。

    随一若起。

    無明·八大随惑中随二惑·遍行五亦必俱起。

    故雲十七。

    樞要下頌雲。

    五法五俱起。

    九法必六俱。

    九法定十四。

    二十一十五。

    三法起十六。

    八法十七俱。

    是心所相應。

    慧者應當悉 王所相應 八識名曰心王。

    唯緣境之總相。

    喻如主君。

    五十一名曰心所。

    亦緣别相。

    譬如從臣。

    心王所屬故名心所。

    心心所法取境其相如何。

    謂如師作模畫形況已弟子填辨。

    辨于模填不離模故。

    如取總相。

    着辨色時令媚好出。

    如亦取别相。

    是其取境之相貌而已。

    時·依·緣·事四義具故說名相應。

    時謂刹那。

    是簡前後。

    依謂依根。

    即俱有·無間是也。

    簡别識。

    緣謂所緣。

    簡别見分。

    事謂體事。

    即簡體多。

    第八識與遍行五心所相應。

    如何此識非别境等心所相應。

    互相違故謂欲希望所樂事轉。

    此識任業無所希望。

    勝解印持決定事轉。

    此識瞢昧無所印持。

    念唯明記曾習事轉。

    此識昧劣不能明記。

    定能令心專注一境。

    此識任運刹那别緣。

    慧唯簡擇德等事轉。

    此識微昧不能簡擇。

    故此不與别境相應。

    此識唯是異熟性故。

    善·染污等亦不相應。

    惡作等四無記性者有間斷故定非異熟。

    第七識與十八心所相應。

    謂我癡·我見·我慢·我受·遍行五數·八随煩惱·并别境慧。

    我見雖是别境慧攝。

    而五十一心所法中義有差别。

    故開為二。

    慧是别境通三性九地故。

    見唯染污。

    通九地等故。

    既有寬狹别說不同。

    何故此識與餘心所不相應耶。

    謂欲希望未遂合事。

    此識任運緣遂合境。

    無所希望。

    故無有欲。

    勝解印持曾未定境。

    此識無始恒緣定事無所印持。

    故無勝解。

    念唯記憶曾所習事。

    此識恒緣現所受境。

    無所記憶。

    故無有念。

    定唯系心專注一境。

    此識任運刹那别緣。

    既不專一故無有定善是淨故。

    非此識俱。

    有我見故。

    餘見不生。

    無一心中有二慧故。

    如何此識要有我見。

    二取邪見但分别生。

    唯見所斷此俱煩惱唯是俱生。

    修所斷故。

    我所邊見依我見生。

    此相應見不依彼起。

    恒内執有我故。

    要有我見。

    由見審決疑無容起。

    愛着我故瞋不得生。

    忿恨等十行相粗動。

    此識審細故非彼俱。

    無慚無愧唯是不善。

    此無記故。

    非彼相應惡作追悔先所造業。

    此識任運恒緣現境非悔先業。

    故無惡作。

    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衆緣力。

    有時暫起。

    此識無始一類内執不假外緣。

    故彼非有。

    尋伺俱依外門而轉。

    淺深推度。

    粗細發言。

    此識唯依内門而轉一類執我。

    故非彼俱。

    第六識五十一皆相應也。

    廣緣内外三世諸法故。

    前五識唯三十四心所相應。

    謂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本惑三即貪瞋癡也。

    中随二惑·八大随惑也。

    問。

    何故與餘心所不俱哉。

    答。

    慢等必由有随念計度分别生故。

    又由慢于稱量門起方勝負故。

    疑猶豫簡擇門起。

    見推求門起。

    故非五識。

    以五識無此等行相。

    小十行相粗而且猛。

    五識望彼細故不俱。

    悔眠二者皆由強思加行方能起故。

    非任運生。

    故非五法。

    尋伺以名身等義為所緣。

    非五識身以名身等義為境故。

    此不相應 諸識界系 于八識中鼻舌二識唯在欲界不通上界。

    眼耳身識唯在欲界初禅二地。

    二禅已上五識皆無。

    後三識遍三界而有 苦等五受 分受心所以為五受。

    謂苦·樂·憂·喜·舍也。

    樂·喜領順境相。

    謂适悅身說名樂受。

    适悅心者說名喜受。

    五識名身。

    意識名心。

    何故然耶。

    五識各依色根而轉。

    諸有色根不離身故。

    雖意根亦不離身而轉非悉然。

    生無色界。

    有情意根離身而轉。

    不同色根定不離身。

    是故五根所生諸受合名身受。

    唯依意者獨名心受。

    苦·憂領違境相。

    謂逼迫身說名苦受。

    逼迫心者說名憂受。

    舍領中容境相。

    于身于心非逼非悅名不苦不樂受。

    苦樂尤重五識相應。

    無分别故。

    憂喜輕微意識相應。

    有分别故 諸識受俱 七·八二識唯舍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