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公
關燈
小
中
大
二三十年前,每一個老派頭舊家族的宅第裡面,竟可以是一個縮小的社會;内中居住着種種色色的人物,他們錯綜的性格,興趣,和瑣碎的活動,或屬于固定的,或屬于偶然的,常可以在同一個時間裡,展演如一部戲劇。
我的老家,如同當時其他許多家庭一樣,在現在看來,盡可以稱它做一個舊家族。
那個并不甚大的宅子裡面,也自成一種社會縮影。
我同許多小孩子既在那中間長大,也就習慣于裡面各種錯綜的安排和糾紛;像一條小魚在海灘邊生長,習慣于種種螺殼,蛤蜊,大魚,小魚,司空見慣,毫不以那種戲劇性的集聚為希奇。
但是事隔多年,有時反複回味起來,當時的情景反倒十分迫近。
眼裡顔色濃淡鮮晦,不但記憶浮沉馳騁,情感竟亦在不知不覺中重新伸縮,仿佛有所活動。
不過那大部的戲劇此刻卻并不在我念中,此刻吸引我回想的僅是那大部中一小部,那錯綜的人物中一個人物。
他是我們的舅公,這事實是經“大人們”指點給我們一群小孩子知道的。
于是我們都叫他做“吉公”,并不疑問到這事實的确實性。
但是大人們卻又在其他的時候裡,間接的或直接的,告訴我們,他并不是我們的舅公的許多話!凡屬于故事的話,當然都更能深入孩子的記憶裡,這舅公的來曆,就永遠的在我們心裡留下痕迹。
“吉公”是外曾祖母抱來的孩子;這故事一來就有些曲折,給孩子們許多想象的機會。
外曾祖母本來自己是有個孩子的,據大人們所講,他是如何的聰明,如何的長得俊!可惜在他九歲的那年一個很熱的夏天裡,竟然“出了事”。
故事是如此的:他和一個小朋友,玩着擡起一個舊式的大茶壺桶,嘴裡唱着土白的山歌,由供着神位的後廳擡到前面正廳裡去……(我們心裡在這裡立刻浮出一張鮮明的圖畫:兩個小孩子,赤着膊;穿着挑花大紅肚兜,擡着一個朱漆木桶;裡面裝着一個白錫鑲銅的大茶壺;多少兩的粗茶葉,泡得滾熱的;——)但是悲劇也就發生在這幅圖畫後面,外曾祖父手裡拿着一根旱煙管,由門後出來,無意中碰倒了一個孩子,事兒就壞了!那無可償補的悲劇,就此永遠嵌進那溫文儒雅讀書人的生命裡去。
這個吉公用不着說是抱來替代那慘死去的聰明孩子的。
但這是又過了十年,外曾祖母已經老了,祖母已将出閣時候的事。
講故事的誰也沒有提到吉公小時是如何長得聰明美麗的話。
如果講到吉公小時的情形,且必用一點歎息的口氣說起這吉公如何的頑皮,如何的不愛念書,尤其是關于學問是如何的沒有興趣,長大起來,他也始終不能去參加他們認為光榮的考試。
就一種理論講,我們自己既在那裡讀書學做對子,聽到吉公不會這門事,在心理上對吉公發生了一點點輕視并不怎樣不合理。
但是事實上我們不止對他的感情總是那麼柔和,時常且對他發生不少的驚訝和欽佩。
吉公住在一個跨院的舊樓上邊。
不止在現時回想起來,那地方是個浪漫的去處,就是在當時,我們也未嘗不覺到那一曲小小的舊廊,上邊斜着吱吱啞啞的那麼一道危梯,是非常有趣味的。
我們的境界既被限制在一所四面有圍牆的宅子裡,那活潑的孩子心有時總不肯在單調的生活中磋磨過去,故必定竭力的,在那限制的範圍以内尋覓新鮮。
在一片小小的地面上,我們認為最多變化,最有意思的,到底是人:凡是有人住的,無論哪一個小角落裡,似乎都藏着無數的奇異,我們對它便都感着極大興味。
所以挑水老李住的兩間平房,遠在茶園子的後門邊,和退休的老陳媽所看守的廚房以外一排空房,在我們尋覓新鮮的活動中,或可以說長成的過程中,都是絕對必需的。
吉公住的那小跨院的舊樓,則更不必說了。
在那樓上,我們所受的教育,所吸取的知識,許多确非負責我們教育的大人們所能想象得到的。
随便說吧,最主要的就有自鳴鐘的機輪的動作,世界地圖,油畫的外國軍隊軍艦,和照相技術的種種,但是最要緊的還是吉公這個人,他的生平,他的樣子,脾氣,他自己對于這些新知識的興趣。
吉公已是中年人了,但是對于種種新鮮事情的好奇,卻還活像個孩子。
在許多人跟前,他被認為是個不讀書不上進的落魄者,所以在舉動上,在人前時,他便習慣于慚愧,謙卑
我的老家,如同當時其他許多家庭一樣,在現在看來,盡可以稱它做一個舊家族。
那個并不甚大的宅子裡面,也自成一種社會縮影。
我同許多小孩子既在那中間長大,也就習慣于裡面各種錯綜的安排和糾紛;像一條小魚在海灘邊生長,習慣于種種螺殼,蛤蜊,大魚,小魚,司空見慣,毫不以那種戲劇性的集聚為希奇。
但是事隔多年,有時反複回味起來,當時的情景反倒十分迫近。
眼裡顔色濃淡鮮晦,不但記憶浮沉馳騁,情感竟亦在不知不覺中重新伸縮,仿佛有所活動。
不過那大部的戲劇此刻卻并不在我念中,此刻吸引我回想的僅是那大部中一小部,那錯綜的人物中一個人物。
他是我們的舅公,這事實是經“大人們”指點給我們一群小孩子知道的。
于是我們都叫他做“吉公”,并不疑問到這事實的确實性。
但是大人們卻又在其他的時候裡,間接的或直接的,告訴我們,他并不是我們的舅公的許多話!凡屬于故事的話,當然都更能深入孩子的記憶裡,這舅公的來曆,就永遠的在我們心裡留下痕迹。
“吉公”是外曾祖母抱來的孩子;這故事一來就有些曲折,給孩子們許多想象的機會。
外曾祖母本來自己是有個孩子的,據大人們所講,他是如何的聰明,如何的長得俊!可惜在他九歲的那年一個很熱的夏天裡,竟然“出了事”。
故事是如此的:他和一個小朋友,玩着擡起一個舊式的大茶壺桶,嘴裡唱着土白的山歌,由供着神位的後廳擡到前面正廳裡去……(我們心裡在這裡立刻浮出一張鮮明的圖畫:兩個小孩子,赤着膊;穿着挑花大紅肚兜,擡着一個朱漆木桶;裡面裝着一個白錫鑲銅的大茶壺;多少兩的粗茶葉,泡得滾熱的;——)但是悲劇也就發生在這幅圖畫後面,外曾祖父手裡拿着一根旱煙管,由門後出來,無意中碰倒了一個孩子,事兒就壞了!那無可償補的悲劇,就此永遠嵌進那溫文儒雅讀書人的生命裡去。
這個吉公用不着說是抱來替代那慘死去的聰明孩子的。
但這是又過了十年,外曾祖母已經老了,祖母已将出閣時候的事。
講故事的誰也沒有提到吉公小時是如何長得聰明美麗的話。
如果講到吉公小時的情形,且必用一點歎息的口氣說起這吉公如何的頑皮,如何的不愛念書,尤其是關于學問是如何的沒有興趣,長大起來,他也始終不能去參加他們認為光榮的考試。
就一種理論講,我們自己既在那裡讀書學做對子,聽到吉公不會這門事,在心理上對吉公發生了一點點輕視并不怎樣不合理。
但是事實上我們不止對他的感情總是那麼柔和,時常且對他發生不少的驚訝和欽佩。
吉公住在一個跨院的舊樓上邊。
不止在現時回想起來,那地方是個浪漫的去處,就是在當時,我們也未嘗不覺到那一曲小小的舊廊,上邊斜着吱吱啞啞的那麼一道危梯,是非常有趣味的。
我們的境界既被限制在一所四面有圍牆的宅子裡,那活潑的孩子心有時總不肯在單調的生活中磋磨過去,故必定竭力的,在那限制的範圍以内尋覓新鮮。
在一片小小的地面上,我們認為最多變化,最有意思的,到底是人:凡是有人住的,無論哪一個小角落裡,似乎都藏着無數的奇異,我們對它便都感着極大興味。
所以挑水老李住的兩間平房,遠在茶園子的後門邊,和退休的老陳媽所看守的廚房以外一排空房,在我們尋覓新鮮的活動中,或可以說長成的過程中,都是絕對必需的。
吉公住的那小跨院的舊樓,則更不必說了。
在那樓上,我們所受的教育,所吸取的知識,許多确非負責我們教育的大人們所能想象得到的。
随便說吧,最主要的就有自鳴鐘的機輪的動作,世界地圖,油畫的外國軍隊軍艦,和照相技術的種種,但是最要緊的還是吉公這個人,他的生平,他的樣子,脾氣,他自己對于這些新知識的興趣。
吉公已是中年人了,但是對于種種新鮮事情的好奇,卻還活像個孩子。
在許多人跟前,他被認為是個不讀書不上進的落魄者,所以在舉動上,在人前時,他便習慣于慚愧,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