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内閣 奪漢陽複失南京

關燈
卻說廣西巡撫沈秉坤,系湖南善化人,聞湖北早起義師,湖南亦告獨立,長江下遊,大半響應,廣西雖處偏隅,勢不能免,不如由我倡起,免受黎軍壓制。

    當下召文武各官,密謀獨立。

    藩司王芝祥、提督陸榮廷,首先贊成。

    再開谘議局會議,通過多數,遂舉沈為廣西都督,改撫署為軍政府,谘議局為議院。

    司道府縣,暫仍舊貫。

    原有軍隊,統稱廣西國民軍。

    組織粗定,秉坤願任北伐事,将都督印信,讓與王芝祥、陸榮廷,自挈家眷回籍。

    臨行時有留别父老書,說得纏綿恺切,小子也無暇詳述。

    廣西獨立,較江蘇尤舉動文明,沈秉坤功成即退,尤為難得。

     隻廣東尚無獨立消息,王芝祥因唇齒相依,意圖聯絡,遂發電勸粵督張鳴岐,兩三日未接複音。

    又過了好幾天,始探得廣東也獨立了。

    原來廣東自鳳山炸斃後,早有人提倡獨立,因粵督張鳴岐,模棱兩可,忽願獨立,忽又不願獨立,弄得軍民各界,無從捉摸。

    遷延一日,聞粵西趕先起義,大衆始忍無可忍,各到谘議局開會,決議用和平手段,要求獨立。

    仍推張鳴岐為都督,提督龍濟光為副手。

    當下辦就印信公文,送到督署。

    不意署中已空無一人,張鳴岐不知去向,轉送與龍濟光。

    濟光因張督不到,亦不願就任,于是改推革命黨人胡漢民為都督。

    時胡漢民甫離湖北尚未到粵,由協統蔣尊簋暫代。

    胡到後,乃将都督印信交出。

    廣東獨立的音信,尚未北達,安徽獨立的音信,先已南來。

    安徽居長江下遊,巡撫叫作朱家寶。

    朱是幕府出身,人品素來圓滑。

    他起初還首鼠兩端,嗣為軍民所迫,不得已任為都督。

    後來安慶稍有變亂,朱缒城出走,大衆請九江分府馬毓寶莅任,人心乃安。

     此時東南一帶,隻有南京及福建兩處,尚未反正。

    南京由各省聯軍進讨,福建恰乘機響應,新軍統制孫道仁,與谘議局副議長劉崇佑,聯絡興師,先照會總督松壽,另立新政府,所有閩省政務,應歸新政府施行。

    再照會将軍樸壽,迫駐防兵繳出軍械火藥。

    兩壽統是滿人,松壽猶豫未決,樸壽偏決意主戰。

    民軍聞他不允,遂出占各署,松壽仰藥自盡,樸壽饬滿兵對仗,恃于山為根據,開炮轟擊民軍。

    民軍偏冒險登山,前仆後繼,竟将滿兵殺退。

    樸壽還不肯罷手,親率滿兵來攻漢界,螳斧當車,不自量力,戰到結果,弄得一命嗚呼。

    兩壽不壽,惟滿人殉主,不謂無名,後人作史,書法應在陸鐘琦上。

    滿兵既無統帥,隻可繳械投誠,當下推孫道仁為都督,受印懸旗,與各省大緻相似,不必細說。

     隻這位攝政王載沣,疊接警耗,正似啞子吃黃連,有說不盡的苦楚。

    老慶也不勝着急,默念東南半壁,盡付烏有,所恃山東、河南,尚無變動,京畿總還保得住。

    不意來了一個急電,系山東巡撫孫寶琦,奏請獨立,不覺魂魄飛揚,幾緻暈倒。

    獨立二字,形諸奏牍,更屬聞所未聞。

    看官!你道是何故?因孫撫乃慶王兒女親家,老慶總道靠得住,陡接此奏,正是事出意外。

    哪裡曉得孫撫恰也有苦心,他受軍民脅迫,不好力拒,又不便贊成,無策中想了一策,陽允軍民設臨時政府,暗中把苦情奏達清廷。

    老慶未曾詳閱,險些兒幾被吓煞。

    嗣經複電細問,方曉得孫撫意思,倒也少慰。

     無如警報又逐漸到來,山東煙台商埠,真個獨立,這還是一隅小事。

    至接到海軍各艦歸附民軍的消息,又是不勝駭愕。

    原來清軍艦退出鄂境,懸着白旗,拟順流行至九江,偷過青山炮台,迨抵田家鎮,該鎮開空炮示警,清軍艦無都督護照,不敢停泊待驗,乃重複折回。

    惟鏡清、保民、楚觀、江元、江亨、建威、通濟、楚同、楚泰、飛鷹、楚謙、虎威、江平及張字号魚雷艇,共十四艘,竟沿江而下,直達鎮江。

    看官!你道十四艘兵艦如何能暢行無阻呢?相傳是鏡清船上,有幫管帶陳複,與同志劉樾、劉勳名、楊砥中、常光球等三十餘人,響應民軍,暗中聯絡,是以途中無阻,竟一律開往鎮江。

    鎮江是時,亦已與蘇州相應,推林述慶為都督,聞陳複已至,派員接收,至此清軍艦十失六七,隻海容、海琛、海籌、湖鹗及魚雷艇等,孤立江心,不複成軍。

    提督薩鎮冰,見大勢已去,另乘大通輪船,避往上海。

    那時海容、海琦、海籌三艦長,除效順民軍外,無他良法,遂向九江馬都督處投誠。

    馬都督毓寶,自然歡迎。

    接見後,置酒款待,彼此盡歡。

    惟海容艦長喜昌,海琛艦長榮續均,系滿人,辭職回裡,馬都督各給洋五六百元,派人送滬去訖。

     隻老慶急上加急,每日電促袁世凱到京。

    袁大臣在途,請足疾假,咳嗽假,逗留又逗留,至緩無可緩,方率兵兩大隊,冠冕堂皇的到了京都。

    這也是步步為營之計。

    京中官民,聞袁大臣到來,相見恨晚,就是攝政王載沣,亦蠲除宿怨,極誠迎迓。

    兩下相見,立開軍事會議,袁大臣先将議和不成的情形,說了一遍。

    攝政王皺着眉道:“鄂軍既不肯議和,看來隻好主戰。

    ”袁大臣道:“主戰亦是,但沒有軍饷,如何是好?”此時慶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