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内閣 奪漢陽複失南京
關燈
小
中
大
座,百忙中想出一法,乃是孝欽太後留有遺積,現在隆裕太後手中,要攝政王入宮支取。
袁大臣竭力贊成,當由攝政王入見隆裕太後。
隆裕太後,方寵幸太監小德張,又是一個李蓮英。
安排水晶宮裝設,想步孝欽後後塵,不幸福氣淡薄,革命黨舉事武昌,竟緻四方響應,不可收拾。
攝政王屢次進陳,已是愁悶得很,忽又要支取内帑,弄得無詞可答,隻有珠淚雙垂。
攝政王也相對而泣,哭了一場,總是無法可施,勉強取出若幹萬,交付攝政王,由攝政王交給袁大臣。
袁大臣遂組織内閣,選了幾個有名的人才,請旨頒布道: 梁敦彥為内務大臣,趙秉鈞為民政大臣,嚴修為度支大臣,唐景崇為學務大臣,王士珍為陸軍大臣,薩鎮冰為海軍大臣,沈家本為司法大臣,張謇為農工商大臣,楊士琦為郵傳大臣,達壽為理藩大臣。
這道旨意,頒發下來,滿拟人才畢集,挽救時艱。
誰知有一半不肯出山,有一半供職清廷,也上表力辭,不願擔任危局。
升官發财,人之所欲,何圖此時,反相枘鑿?袁大臣再請任各省宣慰使,選出幾位耆碩,去當此任,偏偏又無人應命。
且聞吉林、黑龍江,各設保安會,奉天也雜入革命軍,舉黨人藍天尉為都督,消息日惡一日。
江南第九鎮統制徐紹桢,又召集浙滬蘇甯各軍,攻打南京。
江督張人駿,将軍鐵良,及提督張勳,雖尚服從清室,與徐紹桢等相抗,究竟城孤兵少,四面楚歌,免不得向清廷乞救。
袁大臣至此,亦憤悶的了不得,他想民軍氣焰逼人,總不肯就我羁勒,能戰然後能和,射人必先射馬,欲想處處兼顧,勢有未能,不如力攻武漢,殺他一個下馬威,令他見我手段,方才逞志。
洞見肺腑。
遂将内帑運至鄂中,令馮、段兩統領,奮擊漢陽。
馮、段二人,接此命令,果然格外效力,親率全軍赴漢陽,鄂軍方面,由黃興督師,兩下連戰兩晝夜,清軍先挫。
梅子山一帶,為鄂軍所占。
嗣清軍潛渡漢江,改服鄂軍衣裝,各持白旗,來襲美娘山。
鄂軍不及預防,還道是武昌遣來援軍,至清軍前隊登山,見人辄斫,方曉得系清軍僞充,連忙對仗,已是不及。
惡鬥了半日,清軍越來越衆,炮火越猛,鄂軍死傷千餘人,隻好把美娘山棄去,退至龜山。
清軍乘勝追至,被鄂軍一陣殺退,不意龜山方幸保全,雨淋山又聞失守。
惱了這班敢死隊,糾衆進攻,冒死上登,竟将雨淋山奪回,并乘間渡江,拟占劉家廟。
才至漢口,清軍突來,戰了一仗,不分勝負。
清軍退至歆生路,兩下收軍。
越宿,清軍又拔營齊出,群往雨淋山,用全力争漢陽。
那時兩軍已連戰五晝夜,雨淋山的鄂軍,隻道清軍已退,令招來新兵把守。
新兵未經戰陣,驟見清兵如蟻而來,嘩然四散。
清軍遂據雨淋山,突聞山下槍炮齊發,由清軍俯視,隻見來勢勇猛,正是鄂軍裡的敢死隊。
清軍也怕他骁悍,膽已先怯,勉強下迎,畢竟敢死隊以少勝多,又将雨淋山奪去,并奪得清軍機關槍兩尊。
翌日黎明,兩軍統帥,都親自督陣,大戰于十裡鋪。
自辰至午,清軍炮火甚烈,鄂軍不能取勝,方收隊休息。
忽後面大起炮聲,回頭一望,乃是清軍全隊,猛力撲來。
民軍前後受攻,任你什麼敢死團也是不濟,隻好退歸漢陽。
這支清軍,如何在鄂軍後面?看官聽着!待小子叙明。
原來漢陽城外有扁擔山,系全城保障,山上有一員炮隊管帶,姓張名振臣,系張彪的兒子,張彪遁去,振臣尚在,黃興未曾察破,被他勾通清軍,竟将這山奉送。
複賣囑黑山、龜山、四平山、梅子山的炮弁,把炮闩除去,并将地雷火線絕斷。
霎時間,清軍四路分攻,守山的将士,放炮炮不響,爇線線無靈,徒靠着血肉之軀,與槍彈相搏,哪有不敗之理?眼見得四座峻嶺,被清軍陸續占去。
為一張振臣,幾緻全軍皆沒,可見用人不可不慎。
這時候的漢陽總司令黃興,早回城中,敗兵入城,猶待總司令宣布軍号,以便防守。
誰知待了許久,杳無音響,到總司令府谒問,隻剩了一間空屋,室迩人遠,弄得大衆面面相觑,城外又鼓聲大震,清軍齊來薄城。
城中已無主帥,不由得軍心大亂,紛紛出城。
等到武昌聞警,發兵來援,全城已為清軍占領,還有什麼效力?但見漢陽城外的人民,奪路奔逃,渡船如蟻,飛向武昌駛去。
潰軍也雜民中,争船而走。
軍械辎重,漂流江面,不計其數。
這皆由黃司令之力。
黎都督聞漢陽已失,不禁歎惜道:“我道這位黃司令,總有些能耐,不料懦弱如此。
”忙出城撫慰兵民,并言:“黃司令已往上海,去集援軍,計日可至。
漢陽雖失,盡可無慮,武昌有我作主,總要拼命保守”等語。
兵民聞言,方覺心安。
于是續派軍隊,沿江分駐,上自金口,下至青山,皆立栅置炮,日夜嚴防,武昌才算穩固。
馮、段兩統領,既得漢陽,即向清廷告捷,且拟指日攻複武昌,清廷王大臣,又相慶賀,獨這袁總理心中,恰另有一番計劃。
此公渾身是計。
正籌躇間,又來了三道警電:第一道是第六鎮統制吳
袁大臣竭力贊成,當由攝政王入見隆裕太後。
隆裕太後,方寵幸太監小德張,又是一個李蓮英。
安排水晶宮裝設,想步孝欽後後塵,不幸福氣淡薄,革命黨舉事武昌,竟緻四方響應,不可收拾。
攝政王屢次進陳,已是愁悶得很,忽又要支取内帑,弄得無詞可答,隻有珠淚雙垂。
攝政王也相對而泣,哭了一場,總是無法可施,勉強取出若幹萬,交付攝政王,由攝政王交給袁大臣。
袁大臣遂組織内閣,選了幾個有名的人才,請旨頒布道: 梁敦彥為内務大臣,趙秉鈞為民政大臣,嚴修為度支大臣,唐景崇為學務大臣,王士珍為陸軍大臣,薩鎮冰為海軍大臣,沈家本為司法大臣,張謇為農工商大臣,楊士琦為郵傳大臣,達壽為理藩大臣。
這道旨意,頒發下來,滿拟人才畢集,挽救時艱。
誰知有一半不肯出山,有一半供職清廷,也上表力辭,不願擔任危局。
升官發财,人之所欲,何圖此時,反相枘鑿?袁大臣再請任各省宣慰使,選出幾位耆碩,去當此任,偏偏又無人應命。
且聞吉林、黑龍江,各設保安會,奉天也雜入革命軍,舉黨人藍天尉為都督,消息日惡一日。
江南第九鎮統制徐紹桢,又召集浙滬蘇甯各軍,攻打南京。
江督張人駿,将軍鐵良,及提督張勳,雖尚服從清室,與徐紹桢等相抗,究竟城孤兵少,四面楚歌,免不得向清廷乞救。
袁大臣至此,亦憤悶的了不得,他想民軍氣焰逼人,總不肯就我羁勒,能戰然後能和,射人必先射馬,欲想處處兼顧,勢有未能,不如力攻武漢,殺他一個下馬威,令他見我手段,方才逞志。
洞見肺腑。
遂将内帑運至鄂中,令馮、段兩統領,奮擊漢陽。
馮、段二人,接此命令,果然格外效力,親率全軍赴漢陽,鄂軍方面,由黃興督師,兩下連戰兩晝夜,清軍先挫。
梅子山一帶,為鄂軍所占。
嗣清軍潛渡漢江,改服鄂軍衣裝,各持白旗,來襲美娘山。
鄂軍不及預防,還道是武昌遣來援軍,至清軍前隊登山,見人辄斫,方曉得系清軍僞充,連忙對仗,已是不及。
惡鬥了半日,清軍越來越衆,炮火越猛,鄂軍死傷千餘人,隻好把美娘山棄去,退至龜山。
清軍乘勝追至,被鄂軍一陣殺退,不意龜山方幸保全,雨淋山又聞失守。
惱了這班敢死隊,糾衆進攻,冒死上登,竟将雨淋山奪回,并乘間渡江,拟占劉家廟。
才至漢口,清軍突來,戰了一仗,不分勝負。
清軍退至歆生路,兩下收軍。
越宿,清軍又拔營齊出,群往雨淋山,用全力争漢陽。
那時兩軍已連戰五晝夜,雨淋山的鄂軍,隻道清軍已退,令招來新兵把守。
新兵未經戰陣,驟見清兵如蟻而來,嘩然四散。
清軍遂據雨淋山,突聞山下槍炮齊發,由清軍俯視,隻見來勢勇猛,正是鄂軍裡的敢死隊。
清軍也怕他骁悍,膽已先怯,勉強下迎,畢竟敢死隊以少勝多,又将雨淋山奪去,并奪得清軍機關槍兩尊。
翌日黎明,兩軍統帥,都親自督陣,大戰于十裡鋪。
自辰至午,清軍炮火甚烈,鄂軍不能取勝,方收隊休息。
忽後面大起炮聲,回頭一望,乃是清軍全隊,猛力撲來。
民軍前後受攻,任你什麼敢死團也是不濟,隻好退歸漢陽。
這支清軍,如何在鄂軍後面?看官聽着!待小子叙明。
原來漢陽城外有扁擔山,系全城保障,山上有一員炮隊管帶,姓張名振臣,系張彪的兒子,張彪遁去,振臣尚在,黃興未曾察破,被他勾通清軍,竟将這山奉送。
複賣囑黑山、龜山、四平山、梅子山的炮弁,把炮闩除去,并将地雷火線絕斷。
霎時間,清軍四路分攻,守山的将士,放炮炮不響,爇線線無靈,徒靠着血肉之軀,與槍彈相搏,哪有不敗之理?眼見得四座峻嶺,被清軍陸續占去。
為一張振臣,幾緻全軍皆沒,可見用人不可不慎。
這時候的漢陽總司令黃興,早回城中,敗兵入城,猶待總司令宣布軍号,以便防守。
誰知待了許久,杳無音響,到總司令府谒問,隻剩了一間空屋,室迩人遠,弄得大衆面面相觑,城外又鼓聲大震,清軍齊來薄城。
城中已無主帥,不由得軍心大亂,紛紛出城。
等到武昌聞警,發兵來援,全城已為清軍占領,還有什麼效力?但見漢陽城外的人民,奪路奔逃,渡船如蟻,飛向武昌駛去。
潰軍也雜民中,争船而走。
軍械辎重,漂流江面,不計其數。
這皆由黃司令之力。
黎都督聞漢陽已失,不禁歎惜道:“我道這位黃司令,總有些能耐,不料懦弱如此。
”忙出城撫慰兵民,并言:“黃司令已往上海,去集援軍,計日可至。
漢陽雖失,盡可無慮,武昌有我作主,總要拼命保守”等語。
兵民聞言,方覺心安。
于是續派軍隊,沿江分駐,上自金口,下至青山,皆立栅置炮,日夜嚴防,武昌才算穩固。
馮、段兩統領,既得漢陽,即向清廷告捷,且拟指日攻複武昌,清廷王大臣,又相慶賀,獨這袁總理心中,恰另有一番計劃。
此公渾身是計。
正籌躇間,又來了三道警電:第一道是第六鎮統制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