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回 争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清政府聞廣州捷報,方在放心,安安穩穩的組織新内閣。
慶王奕劻,資望最崇,作為總理,自不消說。
漢大臣中,如孫家鼐、鹿傳霖、張之洞等,先後逝世,隻有徐世昌,曆任疆圻,兼掌部務,算是一位老資格,遂令他與那尚書桐,作為内閣總理的副手。
内閣以下,如外務、民政、度支、學務、吏、禮、法、陸軍、農工、郵傳、理藩各部,統設大臣、副大臣各一員,從前尚書、侍郎的名目,悉行改革。
凡舊有的内閣軍機處,亦一律撤去。
又增一海軍部,命貝勒載洵為大臣,并設軍谘府,命貝勒載濤為管理。
洵、濤統是攝政王胞弟,翩翩少年,豐姿原是俊美,可惜胸中并沒有軍事知識,隻仗着阿兄勢力,占居樞要。
一對繡花枕,好看不中用。
各省谘議局聯合會上書,略稱:“内閣應負責任,不宜任懿親為總理,請另簡大員,改行組織。
”折上,留中不報。
聯合會再上書續請,方接複旨,據言:“用人系君主大權,議員不得幹預!”頓時全國大嘩。
還有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倡起鐵路國有的議論,慫恿攝政王施行。
中國的鐵路,自造的隻有三四條,餘外多借外款建築,甚且歸外人承辦。
光緒晚年,各省商民,知識新開,才聽得借款築路,由外人監督,連土地權也保不住,于是創議自辦,把京漢、北京至漢口。
粵漢廣東至漢口。
兩大幹路,集款贖回,又由四川到漢口一線,亦由川漢商民,自行興築,這也是保全鐵路的良策。
偏偏這位盛大臣宣懷,要收歸國有,難道果有絕大款項,能買回這鐵路麼?據盛大臣奏章,說是:“川粵鐵路,百姓無錢續辦,不如收為國有,借債造路。
此路一成,償了外債,還有盈餘。
”說話似乎中聽,其實隻好去騙攝政王。
除攝政王外,若非與盛大臣串同舞弊,簡直是騙不進的。
盛大臣是常州人,他家私約幾百萬,也算是中國一個富翁。
他的錢财,多半從做官來的,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也好知足,還要做什麼郵傳部大臣?還要想什麼鐵路國有的計策?無如他總想不通,看不破,家中的姨太太,弄了好幾十個,費用浩大,揮金如土。
他的子弟們,又是浪吃浪用,不肯簡省,累得這位盛老頭兒,還不能回家享福。
他運動了一個郵傳部缺分,本是很好,可奈晚清路航郵電各局,多抵外債,進款也是有限,他從沒法中想出一法,借鐵路國有的名目,去貸外款幾千萬,一來可以敷衍目前,二來有九五回扣,可入私囊。
等到外人讨還,他已早到棺材裡去了。
就使壽命延長,尚是未死,借主是清朝皇帝,與己無涉,中人勿賠錢,樂得眼前受用。
攝政王視事未久,不甚曉得暗中弊端。
慶親王奕劻,總教有點分潤,也與盛大臣一樣想頭,此倡彼和,居然把盛大臣原奏,批準下來。
這段文字,寫得淋漓盡緻。
盛大臣遂與英美德法四國,訂定借款,辦粵漢川漢鐵路。
外人正想做些投資事業,一經盛大臣與他商議,把路作押,自然謹遵台命。
那時盛大臣又想出辦法,把從前川粵漢的百姓已墊路本,統作七折八扣的計算,從中又好取利若幹,而且不必還他現錢,隻用幾張鈔票,暫時搪塞,便好将百姓的路本,取作國用,一舉數得,真是無上妙法。
誰知百姓不肯忍受,竟要反抗政府。
咨政院也奏請開臨時會,參議四國借款。
各省谘議局,直接申請,要請政府收回鐵路國有成命。
盛大臣一概不理,且慫恿攝政王,下了幾道上谕,說什麼不準違制,說什麼格殺勿論,百姓看了這等話頭,越加氣惱。
川人格外憤激,開了一個保路大會,定要與政府為難。
川督趙爾豐,與将軍玉昆,将川中情形,聯銜上奏。
這時盛大臣已有二三百萬回扣到手,哪裡還肯罷休?巧值端方入京,運動起複,費了十萬金,得着一個鐵路總辦的缺分。
盛大臣本幫他運動,所以同他商議,要他去壓制川民,就可升任川督。
端方利令智昏,居然滿口答應,要去送掉老命了。
草整行裝,立即啟程。
行抵武昌,聞川民鬧得不可開交,商人罷市,學堂罷課,不覺暗想道:“趙爾豐如此無能,一任民人要挾,如何可作總督?”遂夤夜拟一奏折,叫文稿員繕就,翌晨出發,奏中極說:“趙督庸懦,須另簡幹員”,大有舍我其誰的意思。
嗣得政府複電,令他入川查辦,端方遂向鄂督瑞祐,借兵兩隊,指日入川。
此
慶王奕劻,資望最崇,作為總理,自不消說。
漢大臣中,如孫家鼐、鹿傳霖、張之洞等,先後逝世,隻有徐世昌,曆任疆圻,兼掌部務,算是一位老資格,遂令他與那尚書桐,作為内閣總理的副手。
内閣以下,如外務、民政、度支、學務、吏、禮、法、陸軍、農工、郵傳、理藩各部,統設大臣、副大臣各一員,從前尚書、侍郎的名目,悉行改革。
凡舊有的内閣軍機處,亦一律撤去。
又增一海軍部,命貝勒載洵為大臣,并設軍谘府,命貝勒載濤為管理。
洵、濤統是攝政王胞弟,翩翩少年,豐姿原是俊美,可惜胸中并沒有軍事知識,隻仗着阿兄勢力,占居樞要。
一對繡花枕,好看不中用。
各省谘議局聯合會上書,略稱:“内閣應負責任,不宜任懿親為總理,請另簡大員,改行組織。
”折上,留中不報。
聯合會再上書續請,方接複旨,據言:“用人系君主大權,議員不得幹預!”頓時全國大嘩。
還有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倡起鐵路國有的議論,慫恿攝政王施行。
中國的鐵路,自造的隻有三四條,餘外多借外款建築,甚且歸外人承辦。
光緒晚年,各省商民,知識新開,才聽得借款築路,由外人監督,連土地權也保不住,于是創議自辦,把京漢、北京至漢口。
粵漢廣東至漢口。
兩大幹路,集款贖回,又由四川到漢口一線,亦由川漢商民,自行興築,這也是保全鐵路的良策。
偏偏這位盛大臣宣懷,要收歸國有,難道果有絕大款項,能買回這鐵路麼?據盛大臣奏章,說是:“川粵鐵路,百姓無錢續辦,不如收為國有,借債造路。
此路一成,償了外債,還有盈餘。
”說話似乎中聽,其實隻好去騙攝政王。
除攝政王外,若非與盛大臣串同舞弊,簡直是騙不進的。
盛大臣是常州人,他家私約幾百萬,也算是中國一個富翁。
他的錢财,多半從做官來的,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也好知足,還要做什麼郵傳部大臣?還要想什麼鐵路國有的計策?無如他總想不通,看不破,家中的姨太太,弄了好幾十個,費用浩大,揮金如土。
他的子弟們,又是浪吃浪用,不肯簡省,累得這位盛老頭兒,還不能回家享福。
他運動了一個郵傳部缺分,本是很好,可奈晚清路航郵電各局,多抵外債,進款也是有限,他從沒法中想出一法,借鐵路國有的名目,去貸外款幾千萬,一來可以敷衍目前,二來有九五回扣,可入私囊。
等到外人讨還,他已早到棺材裡去了。
就使壽命延長,尚是未死,借主是清朝皇帝,與己無涉,中人勿賠錢,樂得眼前受用。
攝政王視事未久,不甚曉得暗中弊端。
慶親王奕劻,總教有點分潤,也與盛大臣一樣想頭,此倡彼和,居然把盛大臣原奏,批準下來。
這段文字,寫得淋漓盡緻。
盛大臣遂與英美德法四國,訂定借款,辦粵漢川漢鐵路。
外人正想做些投資事業,一經盛大臣與他商議,把路作押,自然謹遵台命。
那時盛大臣又想出辦法,把從前川粵漢的百姓已墊路本,統作七折八扣的計算,從中又好取利若幹,而且不必還他現錢,隻用幾張鈔票,暫時搪塞,便好将百姓的路本,取作國用,一舉數得,真是無上妙法。
誰知百姓不肯忍受,竟要反抗政府。
咨政院也奏請開臨時會,參議四國借款。
各省谘議局,直接申請,要請政府收回鐵路國有成命。
盛大臣一概不理,且慫恿攝政王,下了幾道上谕,說什麼不準違制,說什麼格殺勿論,百姓看了這等話頭,越加氣惱。
川人格外憤激,開了一個保路大會,定要與政府為難。
川督趙爾豐,與将軍玉昆,将川中情形,聯銜上奏。
這時盛大臣已有二三百萬回扣到手,哪裡還肯罷休?巧值端方入京,運動起複,費了十萬金,得着一個鐵路總辦的缺分。
盛大臣本幫他運動,所以同他商議,要他去壓制川民,就可升任川督。
端方利令智昏,居然滿口答應,要去送掉老命了。
草整行裝,立即啟程。
行抵武昌,聞川民鬧得不可開交,商人罷市,學堂罷課,不覺暗想道:“趙爾豐如此無能,一任民人要挾,如何可作總督?”遂夤夜拟一奏折,叫文稿員繕就,翌晨出發,奏中極說:“趙督庸懦,須另簡幹員”,大有舍我其誰的意思。
嗣得政府複電,令他入川查辦,端方遂向鄂督瑞祐,借兵兩隊,指日入川。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