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衆黨員流血埋冤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攝政王載沣,因記起光緒帝遺恨,亟圖報複,遂密召諸親王會議。
慶王奕劻等,都至攝政王第中,由攝政王取出光緒帝遺囑,乃是的确親筆,朱書五個大字。
慶王奕劻瞧着,便道:“這事恐行不得。
”攝政王道:“先帝自戊戌政變以後,幽居瀛台,困苦的了不得,想王爺總也知道。
現在先帝駕崩,遺恨終身,在天之靈,亦難瞑目。
”言畢,面帶淚容。
慶王道:“畿輔兵權,統在他一人手中,倘欲把他懲辦,以緻禁軍激變,如何是好?”故抱含蓄之筆。
攝政王嘿然不答。
慶王又道:“聞他現有足疾,不如給假數天,再作計議。
”攝政王勉強點頭。
看官,你道光緒帝恨着何人?遺囑内是什麼要語?小子探明底細,乃是“袁世凱處死”五字。
一鳴驚人。
原來戊戌變政時,光緒帝曾密囑袁世凱叫他赴津去殺榮祿。
袁去後,榮祿即進京禀報太後,照應八十七回。
太後再出訓政,把帝幽禁終身,不能出頭。
你想光緒帝的心中,如何難過?能夠不引為深恨麼?榮祿本系太後心腹,光緒帝還原諒三分,隻老袁奉命赴津,不殺榮祿,反令榮祿當日赴京,那得不氣煞恨煞?榮祿死後,老袁複受了重任,統轄畿内各軍,權勢益盛。
太後複格外寵遇,因此光緒帝愈加憤悶。
臨危時,聞胞弟載沣,已任攝政王,料得太後年邁,風燭草霜,将來攝政王總有得志日子,所以特地密囑。
攝政王奉了兄命,趁這大權在手,自然要遵照施行。
可奈慶王從中阻止,隻得照慶王的計劃,從寬辦理。
那老袁亦得着風聲,便借足疾為名,疏請辭職。
攝政王便令他開缺回籍,他即收拾行李,竟回項城縣養疴。
攝政王因老袁已去,将端方調任直督,保衛京畿。
宣統改元,半年無事,隆裕太後在宮娛養,免不得因情寄興,想揀個幽雅地方,閑居消遣。
适大内禦花園左側,有土阜一區,很是爽敞,向由堪輿家言,不宜建築。
隆裕後性頗曠達,破除禁忌,竟饬工匠在土阜上興築水渠,四圍浚池,引玉泉山水回繞殿上。
窗棂門戶,無不嵌用玻璃,隆裕太後自題扁額,叫作靈沼軒,俗呼為水晶宮。
土木初興,中元複屆,太皇太後梓宮,尚未奉安,隆裕記念慈恩,特饬造大法船一隻,用紙紮成,長約十八丈有零,寬二丈,船上樓殿亭榭,陳設俱備,侍從篙工數十人,高與人等,統穿真衣。
上設寶座,旁列太監宮女,及一切器用,下面跪着身穿禮服的官員,仿佛平日召見臣工的形狀。
中懸一黃緞巨帆,上書“普渡中元”四大字。
船外圍繞無數紅蓮,内燃巨燭,都人推為巨制。
統是民血,何苦如此?攝政王用皇帝名緻祭舟前,祭畢,将大法船運至東華門外,敬謹焚化。
一時男婦老幼,都來觀集,歎為古今罕見。
這項報銷,聞達數十萬金。
過了兩月,奉安屆期,前三日間,又焚去紙紮人物,駝馬器用等,不可勝計。
奉安這一日,車馬喧阗,旌旗嚴整,簇擁着太皇太後金棺,迤逦東行。
攝政王載沣,騎馬前導。
隆裕太後率領嗣皇及妃嫔人等,乘輿後送。
兩旁都是軍隊警吏,左右護衛,炫耀威赫景象,幾乎千古無兩。
極盛難繼。
全隊向東陵進發,東陵距京約二百六十多裡,四面松柏蓊蔚,後為座山,與定陵相近。
定陵就是鹹豐帝陵寝,從前由榮祿監陵工,隻東陵一穴,共費銀八百萬兩,這場喪費,比光緒帝喪費,要加二倍有餘。
光緒帝梓宮奉安,較早半年,彼時隻費銀四十五萬兩有零。
太後奉安,費銀一百二十五萬兩有零。
相傳攝政王曾拟節省糜費,因那拉族不悅,沒奈何擺了一場體面,不過國庫支绌,未免竭蹶得很,這也不必細表。
單說隆裕太後到了東陵,下輿送窆,忽見旁邊山上,有一攝影器擺着,數人穿着洋裝,對準新太後拍相。
隆裕太後大怒,喝令速拿,侍從忙趕将過去,拿住洋裝朋友兩名,當場訊鞫。
供稱系奉直督端方差遣,隆裕太後勃然道:“好膽大的端方,敢這麼無禮,我定要把他懲辦!”隆裕當時,很欲效法慈禧。
送窆禮畢,憤憤回京,即命攝政王加罪端方,拟将他革職拿問。
還是攝政王從旁婉解,極稱:“端方已是老臣,乞太後寬恕一點。
”于是罪從末減,定了革職回籍,才算了案。
端既革職,王大臣們,方識得隆裕手段,不亞乃姑。
隻端方素愛滑稽,最好用聯語嘲人,同官中被他侮弄,未免銜恨,見了革職的谕旨,也很為暢快。
小子曾記得端方有二聯語,趣味獨饒,一是嘲笑同官趙有倫,一是嘲笑同官何乃瑩。
二人姓名,也是天然對偶。
趙有倫系京師富家兒,目不識丁,賴他母舅張翼,提拔入資郎,累得闊差,至充會典館纂修。
一塊沒字碑,看作藏書麓,已未免遭人謗議。
趙又出了千金,購一妓女為妾,偏偏他大婦是個河東吼,立刻攆逐,不得已賃一别舍,居住小星。
大
慶王奕劻等,都至攝政王第中,由攝政王取出光緒帝遺囑,乃是的确親筆,朱書五個大字。
慶王奕劻瞧着,便道:“這事恐行不得。
”攝政王道:“先帝自戊戌政變以後,幽居瀛台,困苦的了不得,想王爺總也知道。
現在先帝駕崩,遺恨終身,在天之靈,亦難瞑目。
”言畢,面帶淚容。
慶王道:“畿輔兵權,統在他一人手中,倘欲把他懲辦,以緻禁軍激變,如何是好?”故抱含蓄之筆。
攝政王嘿然不答。
慶王又道:“聞他現有足疾,不如給假數天,再作計議。
”攝政王勉強點頭。
看官,你道光緒帝恨着何人?遺囑内是什麼要語?小子探明底細,乃是“袁世凱處死”五字。
一鳴驚人。
原來戊戌變政時,光緒帝曾密囑袁世凱叫他赴津去殺榮祿。
袁去後,榮祿即進京禀報太後,照應八十七回。
太後再出訓政,把帝幽禁終身,不能出頭。
你想光緒帝的心中,如何難過?能夠不引為深恨麼?榮祿本系太後心腹,光緒帝還原諒三分,隻老袁奉命赴津,不殺榮祿,反令榮祿當日赴京,那得不氣煞恨煞?榮祿死後,老袁複受了重任,統轄畿内各軍,權勢益盛。
太後複格外寵遇,因此光緒帝愈加憤悶。
臨危時,聞胞弟載沣,已任攝政王,料得太後年邁,風燭草霜,将來攝政王總有得志日子,所以特地密囑。
攝政王奉了兄命,趁這大權在手,自然要遵照施行。
可奈慶王從中阻止,隻得照慶王的計劃,從寬辦理。
那老袁亦得着風聲,便借足疾為名,疏請辭職。
攝政王便令他開缺回籍,他即收拾行李,竟回項城縣養疴。
攝政王因老袁已去,将端方調任直督,保衛京畿。
宣統改元,半年無事,隆裕太後在宮娛養,免不得因情寄興,想揀個幽雅地方,閑居消遣。
适大内禦花園左側,有土阜一區,很是爽敞,向由堪輿家言,不宜建築。
隆裕後性頗曠達,破除禁忌,竟饬工匠在土阜上興築水渠,四圍浚池,引玉泉山水回繞殿上。
窗棂門戶,無不嵌用玻璃,隆裕太後自題扁額,叫作靈沼軒,俗呼為水晶宮。
土木初興,中元複屆,太皇太後梓宮,尚未奉安,隆裕記念慈恩,特饬造大法船一隻,用紙紮成,長約十八丈有零,寬二丈,船上樓殿亭榭,陳設俱備,侍從篙工數十人,高與人等,統穿真衣。
上設寶座,旁列太監宮女,及一切器用,下面跪着身穿禮服的官員,仿佛平日召見臣工的形狀。
中懸一黃緞巨帆,上書“普渡中元”四大字。
船外圍繞無數紅蓮,内燃巨燭,都人推為巨制。
統是民血,何苦如此?攝政王用皇帝名緻祭舟前,祭畢,将大法船運至東華門外,敬謹焚化。
一時男婦老幼,都來觀集,歎為古今罕見。
這項報銷,聞達數十萬金。
過了兩月,奉安屆期,前三日間,又焚去紙紮人物,駝馬器用等,不可勝計。
奉安這一日,車馬喧阗,旌旗嚴整,簇擁着太皇太後金棺,迤逦東行。
攝政王載沣,騎馬前導。
隆裕太後率領嗣皇及妃嫔人等,乘輿後送。
兩旁都是軍隊警吏,左右護衛,炫耀威赫景象,幾乎千古無兩。
極盛難繼。
全隊向東陵進發,東陵距京約二百六十多裡,四面松柏蓊蔚,後為座山,與定陵相近。
定陵就是鹹豐帝陵寝,從前由榮祿監陵工,隻東陵一穴,共費銀八百萬兩,這場喪費,比光緒帝喪費,要加二倍有餘。
光緒帝梓宮奉安,較早半年,彼時隻費銀四十五萬兩有零。
太後奉安,費銀一百二十五萬兩有零。
相傳攝政王曾拟節省糜費,因那拉族不悅,沒奈何擺了一場體面,不過國庫支绌,未免竭蹶得很,這也不必細表。
單說隆裕太後到了東陵,下輿送窆,忽見旁邊山上,有一攝影器擺着,數人穿着洋裝,對準新太後拍相。
隆裕太後大怒,喝令速拿,侍從忙趕将過去,拿住洋裝朋友兩名,當場訊鞫。
供稱系奉直督端方差遣,隆裕太後勃然道:“好膽大的端方,敢這麼無禮,我定要把他懲辦!”隆裕當時,很欲效法慈禧。
送窆禮畢,憤憤回京,即命攝政王加罪端方,拟将他革職拿問。
還是攝政王從旁婉解,極稱:“端方已是老臣,乞太後寬恕一點。
”于是罪從末減,定了革職回籍,才算了案。
端既革職,王大臣們,方識得隆裕手段,不亞乃姑。
隻端方素愛滑稽,最好用聯語嘲人,同官中被他侮弄,未免銜恨,見了革職的谕旨,也很為暢快。
小子曾記得端方有二聯語,趣味獨饒,一是嘲笑同官趙有倫,一是嘲笑同官何乃瑩。
二人姓名,也是天然對偶。
趙有倫系京師富家兒,目不識丁,賴他母舅張翼,提拔入資郎,累得闊差,至充會典館纂修。
一塊沒字碑,看作藏書麓,已未免遭人謗議。
趙又出了千金,購一妓女為妾,偏偏他大婦是個河東吼,立刻攆逐,不得已賃一别舍,居住小星。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