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
關燈
小
中
大
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統,時事愈艱,民生愈困,内憂外患,紛至沓來,不得不再行訓政。
前年宣布預備立憲诏書,本年頒示預備立憲年限,萬機待理,心力俱殚,幸予氣體素強,尚可支持。
不期本年夏秋以來,時有不适,政務殷繁,無從靜攝,眠食失宜,遷延日久,精力漸憊,猶未敢一日暇逸。
本年二月一日,複遭大行皇帝之喪,悲從中來,不能自克,以緻病勢增劇,遂緻彌留。
回念五十年來,憂患疊經,兢業之心,無時或釋。
今舉行新政,漸有端倪,嗣皇帝方在沖齡,正資啟迪,攝政王及内外諸臣,尚其協心翊贊,固我邦基!嗣皇帝以國事為重,尤宜勉節哀思,孜孜典學,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喪服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遺诏既下,準備喪葬典禮,務極隆崇。
加谥曰孝欽顯皇後,谥光緒帝為德宗景皇帝。
越月,嗣皇帝溥儀即位,年甫四齡,由攝政王扶掖登基,以明年為宣統元年,上皇太後徽号曰隆裕皇太後,并頒攝政王禮節,及覃恩王公大臣有差。
京中一吊一賀,方在熱鬧得很,忽報安徽省又起革命風潮。
大衆還道徐錫麟複生,驚疑不定,後來探聽的确,方知發難的首領,乃是炮隊隊官熊成基。
成基因徐錫麟慘死,心懷不平,适值前炮營正目範傳甲,與錫麟乃是故交,錫麟死時,曾對着屍首,恸哭一回,被撫院衛隊撞見,飛奔得脫。
是時聞兩宮崩逝,遂潛至安慶,運動熊成基起事。
成基應允,密召部下營兵,宣告革命。
部衆倒也贊成,當即編成命令十三條,定于十月二十六日頒布。
處置既定,又暗約弁目薛哲在城内接應。
屆期十點鐘,炮營内全隊俱發,先至陸軍小學堂,破門而入,直趨操場軍械室,取得槍杆;又至火藥庫,奪了子彈,正想長驅入城,不料城門已是緊閉。
成基還待薛哲接應,等了許久,毫無影響,遂在沿城小山上架炮轟城。
連放數炮,城不能破,反被城上轟擊過來,死傷部衆數十人。
正在着忙,忽聞長江水師,已奉江督端方命令,來救安慶,成基料知事洩,便率衆向西北遁走。
途中解散部衆,隻身獨行。
沿路記念範傳甲,不知如何下落。
行到山東,适遇一位好友從安慶來,兩下相叙,才知範傳甲謀刺大吏,未成被獲,已是就義,不禁涕淚交橫。
友人複勸他遠走遼東,免被緝獲,成基應諾而去。
到了宣統二年,貝勒載洵,出使英國,賀英皇加冕,道出哈爾濱,成基想把他刺死,偏偏載洵的衛隊,布得密密層層,孑身無從下手,隻得眼睜睜由他過去。
不過成基心總未死,拟乘載洵回國,再行着手。
一面聯絡石往寬、喻培倫二人,做了臂助。
無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載洵從原路歸來,成基方與石、喻二友,執着手槍,拼命入刺,哪知槍還未發,已被巡警捉住。
三個人拿住了一雙半,解到吉林,由巡撫審訊,三人直供不諱,眼見得性命難保了。
軍官也要革命,雖不中,不遠矣。
這且擱下不提,單說皖亂已平,江督端方,即報知攝政王,攝政王稍覺安心。
隻光緒帝曾有遺恨,密囑攝政王,攝政王握了大權,便想把先帝恨事,報複一番。
正是: 遺命不忘全友愛,宿仇未報速安排。
畢竟所為何事,且從下回叙明。
慈禧太後之殁,距光緒帝崩,僅一日耳,後人啧有煩言,或謂光緒帝已崩數日,宮内秘不發喪,直至嗣皇定位,慈禧複逝,因次第宣布。
或謂光緒帝之崩,實在太後臨終之後,守舊黨人,恐光緒帝再出親政,不免于禍,遂設法置諸死地。
以訛傳訛,成為千古疑案。
予考中外成書,于兩宮謝世,并無異論,是則悠悠之口,不足為憑。
著書人據事叙錄,未嘗羼入謬論,存其實也。
獨慈禧太後兩立幼君,至于光緒帝崩,複迎立四齡幼主,入宮踐阼。
意者其尚望延年,仍行訓政欤?否則為光緒後留一地步,維持葉赫族永久權勢,而因有此舉也。
後人曾有詠宮詞雲: 納蘭一部首殲誅,婚媾仇雠筮脫弧。
二百年來成倚伏,兩朝妃後侄從姑。
即是以觀,葉赫亡清之谶,不特應于慈禧後一人之身,隆裕後亦與焉。
皖中革命,先徐後熊,影響及仕途軍界,清之不亡無幾矣。
隆裕後尚無亡國之咎,不過慈禧當國數十年,天人交怨,特假隆裕以洩其忿耳。
慈禧考終,不及見遜位之禍,慈禧其亦幸矣哉!
前年宣布預備立憲诏書,本年頒示預備立憲年限,萬機待理,心力俱殚,幸予氣體素強,尚可支持。
不期本年夏秋以來,時有不适,政務殷繁,無從靜攝,眠食失宜,遷延日久,精力漸憊,猶未敢一日暇逸。
本年二月一日,複遭大行皇帝之喪,悲從中來,不能自克,以緻病勢增劇,遂緻彌留。
回念五十年來,憂患疊經,兢業之心,無時或釋。
今舉行新政,漸有端倪,嗣皇帝方在沖齡,正資啟迪,攝政王及内外諸臣,尚其協心翊贊,固我邦基!嗣皇帝以國事為重,尤宜勉節哀思,孜孜典學,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喪服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遺诏既下,準備喪葬典禮,務極隆崇。
加谥曰孝欽顯皇後,谥光緒帝為德宗景皇帝。
越月,嗣皇帝溥儀即位,年甫四齡,由攝政王扶掖登基,以明年為宣統元年,上皇太後徽号曰隆裕皇太後,并頒攝政王禮節,及覃恩王公大臣有差。
京中一吊一賀,方在熱鬧得很,忽報安徽省又起革命風潮。
大衆還道徐錫麟複生,驚疑不定,後來探聽的确,方知發難的首領,乃是炮隊隊官熊成基。
成基因徐錫麟慘死,心懷不平,适值前炮營正目範傳甲,與錫麟乃是故交,錫麟死時,曾對着屍首,恸哭一回,被撫院衛隊撞見,飛奔得脫。
是時聞兩宮崩逝,遂潛至安慶,運動熊成基起事。
成基應允,密召部下營兵,宣告革命。
部衆倒也贊成,當即編成命令十三條,定于十月二十六日頒布。
處置既定,又暗約弁目薛哲在城内接應。
屆期十點鐘,炮營内全隊俱發,先至陸軍小學堂,破門而入,直趨操場軍械室,取得槍杆;又至火藥庫,奪了子彈,正想長驅入城,不料城門已是緊閉。
成基還待薛哲接應,等了許久,毫無影響,遂在沿城小山上架炮轟城。
連放數炮,城不能破,反被城上轟擊過來,死傷部衆數十人。
正在着忙,忽聞長江水師,已奉江督端方命令,來救安慶,成基料知事洩,便率衆向西北遁走。
途中解散部衆,隻身獨行。
沿路記念範傳甲,不知如何下落。
行到山東,适遇一位好友從安慶來,兩下相叙,才知範傳甲謀刺大吏,未成被獲,已是就義,不禁涕淚交橫。
友人複勸他遠走遼東,免被緝獲,成基應諾而去。
到了宣統二年,貝勒載洵,出使英國,賀英皇加冕,道出哈爾濱,成基想把他刺死,偏偏載洵的衛隊,布得密密層層,孑身無從下手,隻得眼睜睜由他過去。
不過成基心總未死,拟乘載洵回國,再行着手。
一面聯絡石往寬、喻培倫二人,做了臂助。
無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載洵從原路歸來,成基方與石、喻二友,執着手槍,拼命入刺,哪知槍還未發,已被巡警捉住。
三個人拿住了一雙半,解到吉林,由巡撫審訊,三人直供不諱,眼見得性命難保了。
軍官也要革命,雖不中,不遠矣。
這且擱下不提,單說皖亂已平,江督端方,即報知攝政王,攝政王稍覺安心。
隻光緒帝曾有遺恨,密囑攝政王,攝政王握了大權,便想把先帝恨事,報複一番。
正是: 遺命不忘全友愛,宿仇未報速安排。
畢竟所為何事,且從下回叙明。
慈禧太後之殁,距光緒帝崩,僅一日耳,後人啧有煩言,或謂光緒帝已崩數日,宮内秘不發喪,直至嗣皇定位,慈禧複逝,因次第宣布。
或謂光緒帝之崩,實在太後臨終之後,守舊黨人,恐光緒帝再出親政,不免于禍,遂設法置諸死地。
以訛傳訛,成為千古疑案。
予考中外成書,于兩宮謝世,并無異論,是則悠悠之口,不足為憑。
著書人據事叙錄,未嘗羼入謬論,存其實也。
獨慈禧太後兩立幼君,至于光緒帝崩,複迎立四齡幼主,入宮踐阼。
意者其尚望延年,仍行訓政欤?否則為光緒後留一地步,維持葉赫族永久權勢,而因有此舉也。
後人曾有詠宮詞雲: 納蘭一部首殲誅,婚媾仇雠筮脫弧。
二百年來成倚伏,兩朝妃後侄從姑。
即是以觀,葉赫亡清之谶,不特應于慈禧後一人之身,隆裕後亦與焉。
皖中革命,先徐後熊,影響及仕途軍界,清之不亡無幾矣。
隆裕後尚無亡國之咎,不過慈禧當國數十年,天人交怨,特假隆裕以洩其忿耳。
慈禧考終,不及見遜位之禍,慈禧其亦幸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