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

關燈
踐阼,寅紹丕基,荷蒙皇太後帱育仁慈,恩勤教誨,垂簾聽政,宵旰憂勞,嗣奉懿旨,命朕親裁大政,欽承列聖家法,一以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為本。

    三十四年中,仰禀慈訓,日理萬機,勤求上理,念時勢之艱難,折衷中外治法,輯和民教,廣設學堂,整頓軍政,振興工商,修訂法律,預備立憲,期與薄海臣庶,共亨升平。

    各直省遇有水旱偏災,凡疆臣請赈請蠲,無不恩施立沛。

    本年順直東三省,湖南、湖北、廣東、福建等省,先後被災,每念我民滿目瘡痍,難安寝饋。

    朕躬氣血素弱,自去歲秋間不豫,醫治至今,而胸滿胃逆,腰痛腿軟,氣壅咳喘諸證,環生疊起,日以增劇,陰陽俱虧,以緻彌留,豈非天乎?顧念神器至重,亟宜傳付得人,茲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懿旨,以攝政王載沣子溥儀,入承大統,在嗣皇帝仁孝聰明,必能仰慰慈懷,欽承付托,憂勤惕厲,永固邦基。

    爾京外文武臣工,其清白乃心,破除積習,恪遵前次谕旨,各按逐年籌備事宜,切實辦理!庶幾九年以後,頒布立憲,克終朕未竟之志。

    在天之靈,藉稍慰焉。

    喪服仍依舊制,二十七日而除。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慶王瞧畢,便禀太後道:“新皇入嗣,是否承繼穆宗?”太後道:“這個自然。

    吳可讀曾至屍谏,難道竟忘記麼?”慶王道:“承繼穆宗,原應該的,但大行皇帝,亦不可無後,應由嗣皇兼祧。

    ”太後不應,慶王再請,太後且有怒容。

    慶王叩頭道:“從前穆宗大行,未曾立嗣,因有吳可讀屍谏。

    現今皇上大行,若非籌一兼顧的法子,仍如穆宗無嗣,安得沒有第二個吳可讀,仍行屍谏故事?将來應如何對待,還乞太後聖裁。

    ”太後被他駁住,才忍着性子道:“你去拟旨來,待我一閱。

    ”慶王即起,取紙筆,草拟遺诏道: 欽承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儲貳,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降旨,皇帝生有皇子,應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

    今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貳,不得已以攝政王載沣之子溥儀,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兼祧之制已定,光緒帝才算有嗣。

    最感激的,乃是光緒皇後。

    慶王等退出,時已夜半,太後才得安寝。

    次日尚召見軍機與皇後攝政王,及攝政王福晉,談論多時。

    複用新皇帝名目,頒一上谕,尊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太後,其時尚談及慶祝尊号,及監國授職的禮節。

    到了午膳,太後方飯,忽然間一陣頭暈,猝倒椅上。

    李蓮英等忙扶太後入寝宮,睡了好一歇,方才醒轉,令召光緒皇後、攝政王載沣,及軍機大臣等齊集,咐吩各事,從容清晰。

    并雲:“病将不起,此後國政應歸攝政王辦理。

    ”随令軍機大臣拟旨,大略如下: 奉太皇太後懿旨:昨已降谕,以醇王為監國攝政王,禀承予之訓示,處理國事。

    現予病勢危急,自知不起,此後國政,即完全交付監國攝政王。

    若有重要之事,必須禀詢皇太後者,即由監國攝政王禀詢裁奪。

     看這道上谕,可見慈禧後愛憐侄女,與待同治皇後,大不相同。

    不但愛憐侄女,且暗蓄那拉族勢力。

    慈禧後叮囑既畢,喉中頓時痰壅,咯了幾口,休養了好一會。

    軍機大臣,尚未趨退,當下命草遺诏。

    軍機拟诏畢,呈慈禧後,慈禧後還能凝神細閱,從頭至尾,看了一遍。

    又命軍機加入數語,才算定稿。

    到了傍晚,漸漸昏沉,忽又神氣清醒,谕王大臣道:“我臨朝數次,實為時勢所迫,不得不然。

    此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須嚴加限制,格外防範!尤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故事,可為殷鑒。

    ”說到末句,已是不大清楚。

    臨終時偏有此遺囑,所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喉中的痰,又壅塞起來。

    面色微紅,目神漸散,随即逝世。

    時僅兩日,遭了兩重國喪,宮廷内外,鎮定如常,這還是慈禧一人的手段。

    越日即傳布遺诏道: 予以薄德,祇承文宗顯皇帝冊命,備位宮闱。

    迨穆宗毅皇帝,沖年嗣統,适當寇亂未平,讨伐方殷之際,時則發撚交讧,回苗俶擾,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滿目瘡痍,予與孝貞顯皇後,同心撫視,夙夜憂勞,秉承文宗顯皇帝遺谟,策勵内外臣工,暨各路統兵大臣,指授機宜,勤求治理,任賢納谏,救災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難,轉危為安。

    及穆宗毅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