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
關燈
小
中
大
歸德,三路兵陸續會集。
适清都統準塔,随豪格至山東,因山東已平,奉朝命接應多铎,亦到歸德來會多铎軍。
多铎令準塔率本部軍出淮北,自率部隊出淮南。
又是二路。
準塔到徐州,守将李成棟乞降,進攻宿遷,劉澤清率步兵四萬,船千餘,夾淮相拒。
準塔令兵士放炮遙擊,自己恰潛渡上遊,繞出澤清背後。
澤清不及防備,頓時駭退。
準塔追至淮安,澤清遁入海。
淮北一帶,望風降清。
多铎由歸德趨泗州,明淮河守将李際遇,焚橋遁去。
清兵遂安安穩穩的渡了淮河。
那時赤膽忠心的史可法,聞高傑被殺,流涕太息,忙令高傑甥李本身,往收部衆,又立傑子元爵為世子,撫定軍心。
忽報清兵已渡淮河,急督師出禦;行至半途,又報泗州緊急,複移師向泗州;行未數裡,南京又飛檄召還,說是左良玉謀反,從九江入犯,趕即入衛。
風鶴驚心,楚歌四面,可法因勤王事急,不得已舍了泗州,折回江南。
史公可憐! 看官!你道這左良玉何故入犯?左良玉夙有戰功,福王封他為甯南侯,駐守武昌,節制長江上遊,作為南都屏障。
這馬士英偏暗中嫉忌,遇事裁抑,惱得良玉性起,索性借入清君側為名,引兵東下,從漢口到蕲州,列舟三百多裡。
士英大驚,一面命阮大铖等,率兵至江上,會同黃得功防堵,一面飛召史可法、劉良佐等入援。
可法方渡江抵燕子矶,又遇南京差官,傳來谕旨,以黃得功已破良玉軍,令可法速回淮揚。
可法猶欲趨援泗州,探報泗州已失,急還揚州。
好像磨盤心。
誰知清兵已從天長、六合長驅而來,距揚州城隻三十裡。
揚州守兵,多半逃竄,至可法入城,城中已無兵可守。
飛檄各鎮入援,隻一總兵劉肇基,從白洋河趨赴,報稱:“軍心多變,劉澤清已潛降清軍。
”弄得可法戰無可戰,隻得決計死守。
當時有清室降将李世春,奉多铎命,入城勸降。
看官!你想這效死勿貳的史督師,肯甘心降敵麼?愧殺洪、吳諸人。
世春尚未詳說,已被可法叱逐出城。
世春去後,可法急令總兵李栖鳳監軍,副使高岐鳳紮營城外,作為援應,自率劉肇基登城巡閱。
猛見清兵如江潮海浪一般,推湧前來,倒也不慌不忙,待清兵将臨城下,一聲号令,炮彈矢石,統向清兵打去。
清兵前隊,多半死傷,方略略退去。
相持兩晝夜,可法望見城外兩營,杳無聲響,隻有虛幌幌兩座營帳;隔了一宿,連營帳都沒有了。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可法歎道:“文官三隻手,武官四隻腳,奈何奈何?”劉肇基獻策道:“城内地高,城外地低,可決淮河之水,灌入敵軍,不怕敵軍不退!”可法道:“民為貴,社稷次之。
敵軍未必喪亡,淮揚先成魚鼈,于心何忍?”到了此時,還顧戀百姓,可謂仁人。
遂不從肇基之言,專務固守。
多铎接連攻城,已是數日,兵士已被傷無數,頓時憤不可遏,督兵猛撲數次,都被守兵擊退。
可法檢點守兵,亦已許多受傷,料知城孤援絕,終難持久,齧了指血,草定遺表,還勸這位弘光皇帝去讒遠色,勉力圖存。
又作書寄與母妻,不及家事,但雲我死當葬我高皇帝陵側。
精忠報國,如見其心,讀此為之泫然。
遂交與副将史得威,令他逸出城外馳報去訖。
到了第七日,城内的炮彈矢石,所剩無幾,可法正在着急,陡聞炮聲突發,城堞随崩,憑你史督師忠心貫日,也是無法可施,隻好拼着命與他血鬥。
兩下激戰許久,城内外屍如山積,清兵踐屍入城,劉肇基率士民巷戰,殺傷十餘人而死。
可法見清兵已入,肇基陣亡,忙拔劍自刎。
忽來了參将張友福把劍奪去,擁可法出小東門。
可法大呼道:“我便是史督師。
”此時城内外統是清兵,聞可法自呼,不問真僞,一陣亂剁,可憐柱石忠臣,已成碧血,從此精誠浩氣,直上青雲。
逾年,家人以袍笏招魂,葬于揚州城外的梅花嶺。
明史上說他是文文山後身,小子曾有《梅花嶺吊古詩》道: 休言史乘太荒唐,燕市揚州一樣芳。
留得忠魂埋此土,嶺梅萬樹益馨香。
多铎既得了揚州,下令屠殺十日,這般慘戮的情形,小子恰有些不忍說了。
後人著有《揚州十日記》,看官可以參閱,小子且停一停筆,待下回再叙。
史閣部一書,義正詞嚴,可奪敵人之氣,惜所主非人耳。
向使明福王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則正位南京,猶仍漢代衣冠之舊。
吾正望其不亡,乃淫荒無度,黜正崇邪;馬阮用事,援引奄黨;中書随地有,都督滿街走,監犯多如羊,職方賤如狗,相公隻愛錢,皇帝但吃酒。
胡兒南下,四鎮抛戈,徒一憗遺之史閣部,懷才莫試,茹苦含辛,卒抗節揚州城下,豈不哀哉?本回全為史閣部寫照,曆表忠悃,令人不忍卒讀。
适清都統準塔,随豪格至山東,因山東已平,奉朝命接應多铎,亦到歸德來會多铎軍。
多铎令準塔率本部軍出淮北,自率部隊出淮南。
又是二路。
準塔到徐州,守将李成棟乞降,進攻宿遷,劉澤清率步兵四萬,船千餘,夾淮相拒。
準塔令兵士放炮遙擊,自己恰潛渡上遊,繞出澤清背後。
澤清不及防備,頓時駭退。
準塔追至淮安,澤清遁入海。
淮北一帶,望風降清。
多铎由歸德趨泗州,明淮河守将李際遇,焚橋遁去。
清兵遂安安穩穩的渡了淮河。
那時赤膽忠心的史可法,聞高傑被殺,流涕太息,忙令高傑甥李本身,往收部衆,又立傑子元爵為世子,撫定軍心。
忽報清兵已渡淮河,急督師出禦;行至半途,又報泗州緊急,複移師向泗州;行未數裡,南京又飛檄召還,說是左良玉謀反,從九江入犯,趕即入衛。
風鶴驚心,楚歌四面,可法因勤王事急,不得已舍了泗州,折回江南。
史公可憐! 看官!你道這左良玉何故入犯?左良玉夙有戰功,福王封他為甯南侯,駐守武昌,節制長江上遊,作為南都屏障。
這馬士英偏暗中嫉忌,遇事裁抑,惱得良玉性起,索性借入清君側為名,引兵東下,從漢口到蕲州,列舟三百多裡。
士英大驚,一面命阮大铖等,率兵至江上,會同黃得功防堵,一面飛召史可法、劉良佐等入援。
可法方渡江抵燕子矶,又遇南京差官,傳來谕旨,以黃得功已破良玉軍,令可法速回淮揚。
可法猶欲趨援泗州,探報泗州已失,急還揚州。
好像磨盤心。
誰知清兵已從天長、六合長驅而來,距揚州城隻三十裡。
揚州守兵,多半逃竄,至可法入城,城中已無兵可守。
飛檄各鎮入援,隻一總兵劉肇基,從白洋河趨赴,報稱:“軍心多變,劉澤清已潛降清軍。
”弄得可法戰無可戰,隻得決計死守。
當時有清室降将李世春,奉多铎命,入城勸降。
看官!你想這效死勿貳的史督師,肯甘心降敵麼?愧殺洪、吳諸人。
世春尚未詳說,已被可法叱逐出城。
世春去後,可法急令總兵李栖鳳監軍,副使高岐鳳紮營城外,作為援應,自率劉肇基登城巡閱。
猛見清兵如江潮海浪一般,推湧前來,倒也不慌不忙,待清兵将臨城下,一聲号令,炮彈矢石,統向清兵打去。
清兵前隊,多半死傷,方略略退去。
相持兩晝夜,可法望見城外兩營,杳無聲響,隻有虛幌幌兩座營帳;隔了一宿,連營帳都沒有了。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可法歎道:“文官三隻手,武官四隻腳,奈何奈何?”劉肇基獻策道:“城内地高,城外地低,可決淮河之水,灌入敵軍,不怕敵軍不退!”可法道:“民為貴,社稷次之。
敵軍未必喪亡,淮揚先成魚鼈,于心何忍?”到了此時,還顧戀百姓,可謂仁人。
遂不從肇基之言,專務固守。
多铎接連攻城,已是數日,兵士已被傷無數,頓時憤不可遏,督兵猛撲數次,都被守兵擊退。
可法檢點守兵,亦已許多受傷,料知城孤援絕,終難持久,齧了指血,草定遺表,還勸這位弘光皇帝去讒遠色,勉力圖存。
又作書寄與母妻,不及家事,但雲我死當葬我高皇帝陵側。
精忠報國,如見其心,讀此為之泫然。
遂交與副将史得威,令他逸出城外馳報去訖。
到了第七日,城内的炮彈矢石,所剩無幾,可法正在着急,陡聞炮聲突發,城堞随崩,憑你史督師忠心貫日,也是無法可施,隻好拼着命與他血鬥。
兩下激戰許久,城内外屍如山積,清兵踐屍入城,劉肇基率士民巷戰,殺傷十餘人而死。
可法見清兵已入,肇基陣亡,忙拔劍自刎。
忽來了參将張友福把劍奪去,擁可法出小東門。
可法大呼道:“我便是史督師。
”此時城内外統是清兵,聞可法自呼,不問真僞,一陣亂剁,可憐柱石忠臣,已成碧血,從此精誠浩氣,直上青雲。
逾年,家人以袍笏招魂,葬于揚州城外的梅花嶺。
明史上說他是文文山後身,小子曾有《梅花嶺吊古詩》道: 休言史乘太荒唐,燕市揚州一樣芳。
留得忠魂埋此土,嶺梅萬樹益馨香。
多铎既得了揚州,下令屠殺十日,這般慘戮的情形,小子恰有些不忍說了。
後人著有《揚州十日記》,看官可以參閱,小子且停一停筆,待下回再叙。
史閣部一書,義正詞嚴,可奪敵人之氣,惜所主非人耳。
向使明福王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則正位南京,猶仍漢代衣冠之舊。
吾正望其不亡,乃淫荒無度,黜正崇邪;馬阮用事,援引奄黨;中書随地有,都督滿街走,監犯多如羊,職方賤如狗,相公隻愛錢,皇帝但吃酒。
胡兒南下,四鎮抛戈,徒一憗遺之史閣部,懷才莫試,茹苦含辛,卒抗節揚州城下,豈不哀哉?本回全為史閣部寫照,曆表忠悃,令人不忍卒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