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衮奉命略中原
關燈
小
中
大
恨。
若我國乘此出師,借着吊民伐罪的名目,布告中國,那時明朝臣民,必望風歸附,驅流賊,定中原,正在此舉。
”明社之屋,借範文程口中叙出,免與本書夾雜。
多爾衮聽罷,沉吟半晌,方答道:“且慢慢商量!”文程又竭力慫恿,說是此機萬不可失。
可奈多爾衮恰另有一番隐情,隻是躊躇未決。
所為何事?範文程怏怏告别,次日,複着人至睿親王邸第,呈上一書,多爾衮拆書視之,隻見上寫道: 大學士範文程敬啟攝政王殿下:乃者有明流寇,踞于西土,水陸諸寇,缳于南服,兵民煽亂于北陲,我師燮代其東鄙,四面受敵,君臣安能相保?良由我先皇帝憂勤肇造,諸王大臣祗承先帝成業,夾輔沖主,忠孝格于蒼穹,上帝潛為啟佑,此正欲我攝政王建功立業之會也。
竊惟成丕業以垂休萬祀者此時,失機會而贻悔将來者亦此時,蓋明之勁敵,惟在我國,而流寇複蹂躏中原,我國雖與明争天下,實與流寇角也。
為今日計,我當任賢撫衆,使近悅遠來。
曩者棄遵化,屠永平,兩經深入而返,彼地官民,必以為我無大志,縱來歸附,未必撫恤,因懷攜貳。
是當嚴申紀律,秋毫勿犯,複宣谕以昔日守内地之由,及今進取中原之意,官仍其職,民仍其業,錄其賢能,恤其無告,将大河以北,可傳檄而定也。
河北一定,可令各城官吏,移其妻子,避患于我軍,因以為質;又拔其德譽素著者,置之班行。
俾各朝夕獻納,以資輔翼。
王于衆論擇善酌行,則聞見可廣,而政事有時措之宜矣。
此行或直趨燕京,或相機攻取,要于入邊之後,山海關以西,擇一堅城頓兵,以為門戶,我師往來甚便,惟我攝政王察之! 多爾衮閱畢,歎道:“這範老頭兒的言語,确是不錯,但我恰有一樁心事,不能與範老頭兒說明,我且到夜間入宮,與太後商量再說。
”是夕,多爾衮入宮去見太後,便把範文程的言語,叙述一遍。
太後吉特氏道:“範老先生的才識,先皇在時,常佩服他的。
他既主張出師,就請王爺照他行事。
”多爾衮道:“人生如朝露,但得與太後長享快樂,己自知足,何必出兵打仗,争這中原?”太後道:“這卻不是這樣說,我國雖是統一滿洲,總不及中國的繁華,倘能趁此機會,得了中國,我與你的快樂,還要加倍。
況你不過三十多歲的人,多爾衮的年紀,就太後口中叙出,無怪太後特沛殊恩。
來日正長,此時出去立場大功,何等光輝?何等榮耀?将來親王以下,人人畏服,還有哪個敢來饒舌?”此婦見識,畢竟勝人一籌。
多爾衮尚是沉吟,太後見他不願出師,便豎起柳眉,故作怒容道:“王爺要什麼,我便依你什麼。
今天要你出師攻明,你卻不去,這是何意?”慌得多爾衮連忙陪罪,雙膝請安道:“太後不必動怒,奴才願去!”太後便對多爾衮似笑非笑的瞅了一眼,多爾衮道:“奴才出師以後,隻有一事可慮。
”太後問他何事?多爾衮道:“隻豪格那厮,很與我反對,屢造謠言,恐于嗣君不利。
”太後道:“這卻憑你處置便是。
”多爾衮應命出宮。
便召固山額真何洛會,秘密商議了一回。
次晨,何洛會即聯絡數人,共奏肅親王豪格言詞悖妄,恐緻亂政。
多爾衮即偕鄭親王等,公同審鞫。
豪格不服,仍出詞挺撞。
多爾衮遂說他悖妄屬實,廢為庶人。
無端遭黜,請閱者猜之。
于是多爾衮奏請南征,由順治帝祭告天地太廟,不日啟行。
啟程這一日,範文程恭拟诏敕。
便在笃恭殿中,頒給多爾衮大将軍敕印,敕曰: 朕年沖幼,未能親履戎行,特命爾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代統大軍,往定中原。
特授奉命大将軍印,一切賞罰,便宜行事。
至攻取方略,爾王欽承皇考聖訓,諒已素谙。
其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事大将軍當如事朕,同心協力以圖進取,庶祖考英靈,為之欣慰。
欽此。
多爾衮叩首受印,随同豫親王多铎、武英郡王阿濟格、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貝子尼堪博洛、輔國公滿達海等,率領八旗勁旅,蒙漢健兒,進圖中原,陸續登程,向山海關去了。
正是: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天道靡常,一興一替。
欲知多爾衮出師後事,且待下回再詳。
和戰未定,尚非緻亡之因,誤在崇祯帝所用非人,卒緻外患日迫,内讧乘之。
甲申之變,誰謂非崇祯自召耶?若清則國勢方盛,太宗晏駕,以六齡之幼主,安然即位,多爾衮等忠心輔幼,竟爾匕鬯無驚。
至于明社已屋,又由多爾衮出師,唾手中原。
後人謂多爾衮之肯出死力,皆孝莊後有以籠絡之,然則孝莊後固一代尤物乎?明亡清繼,成于一婦人之手,吾訾其德,吾服其才。
若我國乘此出師,借着吊民伐罪的名目,布告中國,那時明朝臣民,必望風歸附,驅流賊,定中原,正在此舉。
”明社之屋,借範文程口中叙出,免與本書夾雜。
多爾衮聽罷,沉吟半晌,方答道:“且慢慢商量!”文程又竭力慫恿,說是此機萬不可失。
可奈多爾衮恰另有一番隐情,隻是躊躇未決。
所為何事?範文程怏怏告别,次日,複着人至睿親王邸第,呈上一書,多爾衮拆書視之,隻見上寫道: 大學士範文程敬啟攝政王殿下:乃者有明流寇,踞于西土,水陸諸寇,缳于南服,兵民煽亂于北陲,我師燮代其東鄙,四面受敵,君臣安能相保?良由我先皇帝憂勤肇造,諸王大臣祗承先帝成業,夾輔沖主,忠孝格于蒼穹,上帝潛為啟佑,此正欲我攝政王建功立業之會也。
竊惟成丕業以垂休萬祀者此時,失機會而贻悔将來者亦此時,蓋明之勁敵,惟在我國,而流寇複蹂躏中原,我國雖與明争天下,實與流寇角也。
為今日計,我當任賢撫衆,使近悅遠來。
曩者棄遵化,屠永平,兩經深入而返,彼地官民,必以為我無大志,縱來歸附,未必撫恤,因懷攜貳。
是當嚴申紀律,秋毫勿犯,複宣谕以昔日守内地之由,及今進取中原之意,官仍其職,民仍其業,錄其賢能,恤其無告,将大河以北,可傳檄而定也。
河北一定,可令各城官吏,移其妻子,避患于我軍,因以為質;又拔其德譽素著者,置之班行。
俾各朝夕獻納,以資輔翼。
王于衆論擇善酌行,則聞見可廣,而政事有時措之宜矣。
此行或直趨燕京,或相機攻取,要于入邊之後,山海關以西,擇一堅城頓兵,以為門戶,我師往來甚便,惟我攝政王察之! 多爾衮閱畢,歎道:“這範老頭兒的言語,确是不錯,但我恰有一樁心事,不能與範老頭兒說明,我且到夜間入宮,與太後商量再說。
”是夕,多爾衮入宮去見太後,便把範文程的言語,叙述一遍。
太後吉特氏道:“範老先生的才識,先皇在時,常佩服他的。
他既主張出師,就請王爺照他行事。
”多爾衮道:“人生如朝露,但得與太後長享快樂,己自知足,何必出兵打仗,争這中原?”太後道:“這卻不是這樣說,我國雖是統一滿洲,總不及中國的繁華,倘能趁此機會,得了中國,我與你的快樂,還要加倍。
況你不過三十多歲的人,多爾衮的年紀,就太後口中叙出,無怪太後特沛殊恩。
來日正長,此時出去立場大功,何等光輝?何等榮耀?将來親王以下,人人畏服,還有哪個敢來饒舌?”此婦見識,畢竟勝人一籌。
多爾衮尚是沉吟,太後見他不願出師,便豎起柳眉,故作怒容道:“王爺要什麼,我便依你什麼。
今天要你出師攻明,你卻不去,這是何意?”慌得多爾衮連忙陪罪,雙膝請安道:“太後不必動怒,奴才願去!”太後便對多爾衮似笑非笑的瞅了一眼,多爾衮道:“奴才出師以後,隻有一事可慮。
”太後問他何事?多爾衮道:“隻豪格那厮,很與我反對,屢造謠言,恐于嗣君不利。
”太後道:“這卻憑你處置便是。
”多爾衮應命出宮。
便召固山額真何洛會,秘密商議了一回。
次晨,何洛會即聯絡數人,共奏肅親王豪格言詞悖妄,恐緻亂政。
多爾衮即偕鄭親王等,公同審鞫。
豪格不服,仍出詞挺撞。
多爾衮遂說他悖妄屬實,廢為庶人。
無端遭黜,請閱者猜之。
于是多爾衮奏請南征,由順治帝祭告天地太廟,不日啟行。
啟程這一日,範文程恭拟诏敕。
便在笃恭殿中,頒給多爾衮大将軍敕印,敕曰: 朕年沖幼,未能親履戎行,特命爾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代統大軍,往定中原。
特授奉命大将軍印,一切賞罰,便宜行事。
至攻取方略,爾王欽承皇考聖訓,諒已素谙。
其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事大将軍當如事朕,同心協力以圖進取,庶祖考英靈,為之欣慰。
欽此。
多爾衮叩首受印,随同豫親王多铎、武英郡王阿濟格、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貝子尼堪博洛、輔國公滿達海等,率領八旗勁旅,蒙漢健兒,進圖中原,陸續登程,向山海關去了。
正是: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天道靡常,一興一替。
欲知多爾衮出師後事,且待下回再詳。
和戰未定,尚非緻亡之因,誤在崇祯帝所用非人,卒緻外患日迫,内讧乘之。
甲申之變,誰謂非崇祯自召耶?若清則國勢方盛,太宗晏駕,以六齡之幼主,安然即位,多爾衮等忠心輔幼,竟爾匕鬯無驚。
至于明社已屋,又由多爾衮出師,唾手中原。
後人謂多爾衮之肯出死力,皆孝莊後有以籠絡之,然則孝莊後固一代尤物乎?明亡清繼,成于一婦人之手,吾訾其德,吾服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