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衮奉命略中原
關燈
小
中
大
!”那時多爾衮方俯視太子,将身立起,但見濟爾哈朗早站立在旁,與小太子行禮了,自覺遲慢,急忙向前答禮。
禮畢,與濟爾哈朗同到禦榻前告别,趨出内寝。
回邸後,一夜的胡思亂想,不能安睡。
寤寐求之,輾轉反側。
次晨,來了内宮太監,又宣召入宮。
多爾衮奉命趨入,見太宗已奄奄一息,後妃人等擁列一堆,旁邊坐着濟爾哈朗,已握筆代草遺诏了。
他挨至濟爾哈朗旁,俟遺诏草畢,由濟爾哈朗遞與一瞧,即轉呈太宗。
太宗略略一閱,竟氣喘痰湧,擲紙而逝。
當時阖宮舉哀,哀止,多爾衮偕濟爾哈朗出宮,令大學士範文程等,先草紅诏,後草哀诏。
紅诏是皇太子即皇帝位,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衮攝政。
哀诏是大行皇帝,于某日宴駕字樣。
左滿文,右漢文,滿漢合璧,頒發出去,頓時萬人缟素,全國哀号。
未必。
濟爾哈朗、多爾衮一面率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暨公主格格福晉命婦等,齊集梓宮前哭臨,一面命大學士範文程,率大小文武百官,齊集大清門外,序立哭臨。
接連數月,用一百零八人請出梓宮,奉安崇政殿,由部院諸臣,輪流齊宿,且不必細說。
單說太子福臨,奉遺诏嗣位,行登極禮,六齡幼主,南面為君,倒也氣度雍容,毫不膽怯。
登極這一日,由攝政兩親王,率内外諸王貝勒貝子及文武群臣朝賀,行三跪九叩首各儀。
當由閣臣宣诏,尊皇考為太宗文皇帝,嫡母生母并為皇太後,以明年為順治元年。
王大臣以下,各加一級。
王大臣複叩首謝恩。
新皇退殿還宮,王大臣各退班歸第。
自是皇太後吉特氏,因母以子貴,居然尊榮無比;但她是聰明絕頂的人,自念孤兒寡婦,終究未安,不得不另外劃策。
劃什麼策?幸虧這多爾衮心心相印,無論大小事情,一律禀報,并且辦理國事,比鄭親王尤為耐勞。
正中太後心坎。
過了數日,又由多爾衮舉發阿達禮碩托諸人,悖逆不道,暗勸攝政王自立為君,當經刑部訊實,立即正法,并罪及妻孥。
吉特太後聞知,格外感激,竟特沛殊恩,傳出懿旨,令攝政王多爾衮便宜行事,不必避嫌。
叫他上鈎。
多爾衮出入禁中,從此無忌,有時就在大内住宿。
宮内外辦事人員,不諒皇太後攝政王兩人苦衷,就造出一種不尴不尬的言語來。
連鄭親王濟爾哈朗也有後言。
正是多事。
多爾衮奏明太後,令濟爾哈朗出師攻明,此旨一發,濟爾哈朗隻得奉旨前去,涉遼河,抵甯遠。
适值明吳三桂為甯遠守将,嚴行抵禦,急切難下。
濟爾哈朗也不去猛攻,越過了甯遠城,把前屯衛中前所中後所諸處,騷擾一番,匆匆的班師回國。
過了一年。
便是大清國順治元年,明崇祯帝十七年,是年為明亡清興一大關鍵,故特叙明。
元旦晴明,清順治帝禦殿,受朝賀禮,外藩各國,亦遣使入觐。
“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别有一種興旺氣象。
過了一月,太宗梓宮奉安昭陵,辒辌首轍,辂仗莊嚴,旌幡亭蓋,車馬駝象,非常熱鬧。
皇太後皇帝各親王郡王貝子貝勒,暨文武百官,以及公主格格福晉命婦,都依次恭送。
正是生榮死哀,備極隆儀。
偏這攝政王多爾衮,格外小心服侍吉特太後;又見太後後面,有一位福晉,生得如花似玉,與太後芳容,恰是不相上下。
多爾衮暗想道:“我隻道太後是個絕代佳人,不料無獨有偶。
滿洲秀氣,都鐘毓在兩人身上,又都是咱們自家骨肉,倘得兩美相聚,共處一堂,正是人生極樂的境遇,還要什麼榮華富貴?可笑去年阿達禮碩托等人,還要勸我做皇帝。
咳!做了皇帝,還好胡行麼?”看官!你道這位福晉是何人眷屬?我亦正要問明。
乃是肅親王豪格的妻,攝政王多爾衮的侄婦。
正名定分,暗伏下文。
小子且把多爾衮的癡念擱過一邊,單說奉安禮畢,清廷無事,鄭親王濟爾哈朗,仍令軍士修整器械,儲糧秣馬,俟塞外草木蕃盛,大舉攻明。
時光易逝,又是暮春,濟爾哈朗拟出師進發,多爾衮恰不甚願意,因此師期尚未決定。
這日,多爾衮在書齋中,批閱奏章,忽來了大學士範文程,向多爾衮請過了安,一旁坐下,随禀多爾衮道:“明京已被李闖攻破,聞崇祯帝已自盡了。
”多爾衮道:“有這等事。
”文程道:“李闖已在明京稱帝,國号大順,改元永昌了。
”多爾衮道:“這個李闖,忽做中原皇帝,想是有點本領的。
”文程道:“李闖是個流寇的頭目,聞他也沒甚本領,隻因明崇祯帝不善用人,把事情弄壞,所以李闖得長驅入京。
現聽得李闖非常暴虐,把城中子女玉帛,搶掠一空,又将明朝大臣,個個綁縛起來,勒令獻出金銀;甚至灼肉折胫,備諸慘毒。
金銀已盡,一一殺訖。
明朝臣民,莫不切齒痛
禮畢,與濟爾哈朗同到禦榻前告别,趨出内寝。
回邸後,一夜的胡思亂想,不能安睡。
寤寐求之,輾轉反側。
次晨,來了内宮太監,又宣召入宮。
多爾衮奉命趨入,見太宗已奄奄一息,後妃人等擁列一堆,旁邊坐着濟爾哈朗,已握筆代草遺诏了。
他挨至濟爾哈朗旁,俟遺诏草畢,由濟爾哈朗遞與一瞧,即轉呈太宗。
太宗略略一閱,竟氣喘痰湧,擲紙而逝。
當時阖宮舉哀,哀止,多爾衮偕濟爾哈朗出宮,令大學士範文程等,先草紅诏,後草哀诏。
紅诏是皇太子即皇帝位,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衮攝政。
哀诏是大行皇帝,于某日宴駕字樣。
左滿文,右漢文,滿漢合璧,頒發出去,頓時萬人缟素,全國哀号。
未必。
濟爾哈朗、多爾衮一面率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暨公主格格福晉命婦等,齊集梓宮前哭臨,一面命大學士範文程,率大小文武百官,齊集大清門外,序立哭臨。
接連數月,用一百零八人請出梓宮,奉安崇政殿,由部院諸臣,輪流齊宿,且不必細說。
單說太子福臨,奉遺诏嗣位,行登極禮,六齡幼主,南面為君,倒也氣度雍容,毫不膽怯。
登極這一日,由攝政兩親王,率内外諸王貝勒貝子及文武群臣朝賀,行三跪九叩首各儀。
當由閣臣宣诏,尊皇考為太宗文皇帝,嫡母生母并為皇太後,以明年為順治元年。
王大臣以下,各加一級。
王大臣複叩首謝恩。
新皇退殿還宮,王大臣各退班歸第。
自是皇太後吉特氏,因母以子貴,居然尊榮無比;但她是聰明絕頂的人,自念孤兒寡婦,終究未安,不得不另外劃策。
劃什麼策?幸虧這多爾衮心心相印,無論大小事情,一律禀報,并且辦理國事,比鄭親王尤為耐勞。
正中太後心坎。
過了數日,又由多爾衮舉發阿達禮碩托諸人,悖逆不道,暗勸攝政王自立為君,當經刑部訊實,立即正法,并罪及妻孥。
吉特太後聞知,格外感激,竟特沛殊恩,傳出懿旨,令攝政王多爾衮便宜行事,不必避嫌。
叫他上鈎。
多爾衮出入禁中,從此無忌,有時就在大内住宿。
宮内外辦事人員,不諒皇太後攝政王兩人苦衷,就造出一種不尴不尬的言語來。
連鄭親王濟爾哈朗也有後言。
正是多事。
多爾衮奏明太後,令濟爾哈朗出師攻明,此旨一發,濟爾哈朗隻得奉旨前去,涉遼河,抵甯遠。
适值明吳三桂為甯遠守将,嚴行抵禦,急切難下。
濟爾哈朗也不去猛攻,越過了甯遠城,把前屯衛中前所中後所諸處,騷擾一番,匆匆的班師回國。
過了一年。
便是大清國順治元年,明崇祯帝十七年,是年為明亡清興一大關鍵,故特叙明。
元旦晴明,清順治帝禦殿,受朝賀禮,外藩各國,亦遣使入觐。
“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别有一種興旺氣象。
過了一月,太宗梓宮奉安昭陵,辒辌首轍,辂仗莊嚴,旌幡亭蓋,車馬駝象,非常熱鬧。
皇太後皇帝各親王郡王貝子貝勒,暨文武百官,以及公主格格福晉命婦,都依次恭送。
正是生榮死哀,備極隆儀。
偏這攝政王多爾衮,格外小心服侍吉特太後;又見太後後面,有一位福晉,生得如花似玉,與太後芳容,恰是不相上下。
多爾衮暗想道:“我隻道太後是個絕代佳人,不料無獨有偶。
滿洲秀氣,都鐘毓在兩人身上,又都是咱們自家骨肉,倘得兩美相聚,共處一堂,正是人生極樂的境遇,還要什麼榮華富貴?可笑去年阿達禮碩托等人,還要勸我做皇帝。
咳!做了皇帝,還好胡行麼?”看官!你道這位福晉是何人眷屬?我亦正要問明。
乃是肅親王豪格的妻,攝政王多爾衮的侄婦。
正名定分,暗伏下文。
小子且把多爾衮的癡念擱過一邊,單說奉安禮畢,清廷無事,鄭親王濟爾哈朗,仍令軍士修整器械,儲糧秣馬,俟塞外草木蕃盛,大舉攻明。
時光易逝,又是暮春,濟爾哈朗拟出師進發,多爾衮恰不甚願意,因此師期尚未決定。
這日,多爾衮在書齋中,批閱奏章,忽來了大學士範文程,向多爾衮請過了安,一旁坐下,随禀多爾衮道:“明京已被李闖攻破,聞崇祯帝已自盡了。
”多爾衮道:“有這等事。
”文程道:“李闖已在明京稱帝,國号大順,改元永昌了。
”多爾衮道:“這個李闖,忽做中原皇帝,想是有點本領的。
”文程道:“李闖是個流寇的頭目,聞他也沒甚本領,隻因明崇祯帝不善用人,把事情弄壞,所以李闖得長驅入京。
現聽得李闖非常暴虐,把城中子女玉帛,搶掠一空,又将明朝大臣,個個綁縛起來,勒令獻出金銀;甚至灼肉折胫,備諸慘毒。
金銀已盡,一一殺訖。
明朝臣民,莫不切齒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