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關燈
卻說孫承宗在遼,因朝中閹宦用事,刑賞倒置,心中懊怅異常;适屆熹宗壽期,意欲借祝賀為名,入朝面劾閹豎。

    到了聖壽前一日,偕禦史鹿善繼,同到通州,忽兵部發來飛騎三道,止其入朝。

    承宗知計不成,急急回關,不意朝右閹黨,已劾其擅離職守,交章論罪。

    承宗大憤,遂累疏求罷,熹宗便糊糊塗塗的許他免官,改任高第為經略。

    高第一到山海關,就把關外守具,盡行撤去。

    自弛守備,适啟戎心,又請他滿洲太祖出來了。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且說滿洲太祖自聞孫承宗守遼,數載不敢犯,但派兵丁至沈陽營造城池,招募良匠,建築宮殿,把沈陽城開了四門,中置大殿,名笃恭殿,前殿名崇政殿,後殿名清甯宮,東有翔鳳樓,西有飛龍閣,樓台掩映,金碧輝煌,雖是塞外都城,不亞大明京阙。

    太祖定議移都,遂率六宮後妃,滿朝文武,齊至沈陽,犒飲三日。

    後來改名盛京,便是此地。

    移都事畢,專着人探聽明邊消息,嗣聞孫承宗免職,改由高第繼任,正思發兵犯邊,旋接到守備盡撤的實信,頓時投袂而起,立宣号令,饬大小軍官,召集兵隊,出發沈陽;途中一無阻擋,渡過遼河,直達錦州,四望無營壘城堡,私幸關外可以橫行,遂命軍士倍道前進。

    到了甯遠城,遙見城上旗幟鮮明,戈矛森列,中架大炮一具,更是罕見之物,太祖不覺驚異起來,命軍士退五裡下寨。

     次日,太祖率部衆攻城,将到城下,但聽城樓上一聲鼓角,豎起一面大旗,旗中繡着一個大大的袁字,點出袁字,已有聲色。

    旗下立一員大将,金盔耀目,鐵甲生光,面目間隐隐露着殺氣,描寫威容,不可逼視。

    太祖見了此人,卻暗暗稱贊。

    英雄識英雄。

    旁有一貝勒呼道:“你是守城的主将麼?”城上大将答道:“我是東莞人袁崇煥,大名鼎鼎。

    逐節叙來,至此始現姓名,愈為崇煥生色。

    現任殿前參政,為國守城,不畏強敵。

    ”二語雄壯。

    貝勒道:“關外各城,已成平地,隻有區區甯遠,成什麼事?我勸你不如獻了城池,降我滿洲,倒不失高官厚祿,否則督軍圍攻,立成齑粉。

    請你三思!”崇煥厲聲道:“爾滿洲屢次興兵侵我邊界,無理已甚,吾奉天子命,來治此土,誓死守城,甯肯降你鞑子麼?”語語成金石聲。

    說畢,梆聲一響,矢石雨下。

    太祖急率軍隊,一齊回寨。

    衆貝勒請就此進攻,太祖道:“我看這袁蠻子,不是好惹的,我等且休養一天,來日誓拔此城。

    ” 是夕,袁崇煥與總兵滿桂,會集軍士,泣血立誓。

    軍士見主将如此忠誠,莫不感憤。

    崇煥即與滿桂分陴固守,坐待天明。

    雞聲初唱,東方漸白,百忙中叙此閑文,格外生采。

    遙聽敵營中吹起畫角,随發炮聲,料知敵軍将來攻城,越發抖擻精神,指麾軍士。

    不多時,敵騎蔽野而來,将近城濠,城上的矢石,如飛蝗般射去,滿軍前隊,傷亡多名,後軍複一擁而上,又受一陣矢石,傷亡無數,隻是抵死不退。

    剛相持間,忽見滿軍中擁出一隊盾牌兵,把盾牌護住頭顱,躍過城濠,城上射下的矢石,被盾牌隔住,不生效力。

    這盾牌兵便聚集城腳,架起雲梯,攀援而上。

    崇煥急命軍士缒下大石,雜以火器,把雲梯拆毀殆盡。

    盾牌兵不能登城,複在城腳邊用器鑿穴。

    崇煥命開大炮。

    這大炮,是西洋人所造,初入中國,當時崇煥手下,隻有閩卒羅立,頗能開放,聞崇煥命,随即燃炮,轟然一聲,炮彈立發,把滿洲前隊的兵士,彈向空中,随彈飛舞。

    可憐這滿洲鞑子,未曾遇着這等利器,霎時間煙霧蔽天,血肉遍地。

    太祖急揮衆逃走,腳長的方逃了一半性命。

    奇語。

    衆貝勒經此厲害,不願再攻,各勸太祖返駕,再圖後舉。

    太祖無法,隻得應允。

    到了沈陽,檢點軍士,喪失數千,不禁歎息道:“我自二十五歲起兵,戰無不勝,攻無不取,不料今日攻一小小甯遠城,遇着這袁蠻子,偏吃了一場大虧,可恨可惱!”處順境者,最忌逆風。

    衆貝勒雖百般勸慰,無奈這滿洲太祖好勝,終自納悶。

    古語道:“憂勞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