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
關燈
小
中
大
消息,喜不自勝,即發兵進攻沈陽。
沈陽總兵賀世賢,忙登陴守禦,并着人飛報袁應泰。
應泰剛想三路出師,規複清河、撫順,得了此報,急調集諸軍,拟援沈陽。
忽一探馬來報道:“沈陽失守,賀總軍殉節。
”此處用虛寫。
應泰大驚,及問明細底,方知沈陽有蒙人内應,賀世賢為他所賣,以緻與城俱亡;這都是應泰害他。
當下頓足自悔,急饬親兵搜查城内蒙民,果得了好幾封通敵書信,當即一一正法,令軍士沿城掘濠,沿濠環列火器,以便守禦,自率總兵侯世祿、姜弼、梁仲善等,出城五裡迎戰。
滿洲軍前隊已到,梁仲善不分皂白,拍馬殺入,侯世祿、姜弼恐梁有失,即上前接應,不料敵兵放進梁仲善,截住侯世祿、姜弼。
侯、姜二人,幾次沖陣,都被敵陣中射回。
霎時間一聲呐喊,滿洲軍并力上前,突入明軍陣内。
明軍支撐不住,望後退走,袁應泰手刃逃兵數人,仍不濟事,用寬的壞處。
隻得退入城中;檢點軍士,已喪失三分之一,侯、姜二将,又身負重傷,梁仲善一去不還,想總是陣亡了。
火焦鬼安得複生? 袁應泰還仗着城濠深廣,分陴固守,誰知到了次日,滿洲軍已将城西大閘掘開,把濠中水一洩無餘,軍士竟渡濠攻城,分作左右兩翼,左翼兵奮勇直上,時已日暮,應泰列矩拒戰,自暮至旦,守城兵士,多半傷亡,兵官牛維曜高出等,不知去向,城中大亂。
翌晨,右翼兵又陸續登城,應泰避入城北鎮遠樓,邀巡按禦史張铨至,流涕道:“我為經略,城亡俱亡。
公文官無城守責,宜急去,退保河西,圖後舉。
”張铨道:“公知忠國,铨豈未知?”應泰無言,挂了劍印,懸梁斃命。
還是忠臣。
張铨見應泰已死,亦解帶自缢。
滿洲軍上鎮遠樓,見兩人高懸梁上,就一齊解下,擡至滿洲太祖前。
太祖失聲道:“好兩個忠臣!”語尚未已,但見張铨兩眼活動,尚有生氣,忙令軍士用姜湯灌救。
張铨徐徐醒來,望見上面坐着一位大頭目,料是滿洲主子,便道:“何不殺我?”太祖勸他歸降,張铨道:“生作大明臣,死作大明鬼。
”可敬!太祖道:“忠臣忠臣,殺之何忍?”遂縱令還署。
張铨既返署中,北向辭阙,西向辭父母,複自缢死。
背主事仇者,對此曾知愧否?太祖命軍士好好埋葬。
遼陽既下,遼東附近五十寨,及河東大小七十餘城,皆望風投降。
這信傳到明廷,衆明臣又記起熊廷弼來,熹宗亦有悔意,悔已遲了!命将姚宗文削職,仍召熊廷弼還朝,出任遼東經略。
廷弼上三方布置策,以廣甯一方為陸路界口,拟用馬步軍駐守,以天津登萊二方為沿海要口,拟各用舟師駐守。
熹宗準奏,仍賜尚方寶劍,且于五裡外賜宴餞行。
廷弼謝恩出朝,即日就道,出山海關,到了廣甯,文武各官,統出城迎接,遼東巡撫王化貞亦來相見,寒暄既畢,共商戰守事宜。
化貞拟分兵防河,廷弼欲固守廣甯,言下未免争論起來。
廷弼慨然道:“今日之事,隻有固守廣甯一策,廣甯能守,關内外自可無虞,若分兵防河,勢單力弱,一營不支,諸營皆潰,尚能守麼?”言之甚當。
化貞終不以為然,怏怏而退。
廷弼申奏朝廷,請實行三方分置策,化貞亦上沿河分守議。
明廷依廷弼言,把化貞奏議擱起,化貞愈加不樂。
廷弼又緻書化貞,再言沿河分守之非,化貞不答。
歇了數天,遼陽都司毛文龍,有捷報到廣甯說,已攻取鎮江堡,化貞大喜,亟議乘勝進兵。
廷弼不可,化貞徑自出奏。
大略謂:“東江有毛文龍可作前鋒,降敵之李永芳。
今已知悔,願作内應,蒙古兵可借助四十萬,此時不規複遼沈,尚待何時?願假臣六萬精兵,一舉蕩平,與景延廣十萬橫磨劍相似。
惟請朝廷申谕熊廷弼毋得牽掣。
”此奏一上,廷弼已探聞消息,遂由廣甯回山海關。
化貞專待朝旨一下,指日進兵。
不多日朝使已到,令化貞專力恢複,不必受熊廷弼節制。
廷弼亦受朝命,令他進駐廣甯,作化貞後援。
化貞帶了廣甯十四萬兵士,渡河西進,廷弼不得已,亦出駐右屯。
此時廷弼兵隻有五千,徒擁經略虛名,心中憤悶已極,遂抗奏道: 臣以東西南北所欲殺之人,适遘事機難處之會,諸臣能為封疆容,則容之,不能為門戶容,則去之,何必内借閣部,外借撫道以自固! 奏上,明廷留中不發。
廷弼連章數上,大旨謂:“經撫不和,恃有言官;言官交攻,恃有樞部;樞部佐鬥,恃有閣臣。
今無望矣。
”語語切直,激怒政府,正欲罷廷弼,專任化貞,不防化貞已經敗回。
看官!欲知化貞敗回的緣故,待小子一一叙來。
化貞率領大兵渡河,滿望得勝奏凱,第一次出兵,走了數十裡,并不見敵,隻得引回;第二三次,也是這般;直到五次,依舊不見一人。
李永芳毫無信息,蒙古兵也沒有到來,化貞卻安安穩穩的過了一年。
至熹宗二年正月,滿洲軍西渡遼河,進攻西平堡,守堡副将羅一貫飛報化貞,化貞亟遣遊擊
沈陽總兵賀世賢,忙登陴守禦,并着人飛報袁應泰。
應泰剛想三路出師,規複清河、撫順,得了此報,急調集諸軍,拟援沈陽。
忽一探馬來報道:“沈陽失守,賀總軍殉節。
”此處用虛寫。
應泰大驚,及問明細底,方知沈陽有蒙人内應,賀世賢為他所賣,以緻與城俱亡;這都是應泰害他。
當下頓足自悔,急饬親兵搜查城内蒙民,果得了好幾封通敵書信,當即一一正法,令軍士沿城掘濠,沿濠環列火器,以便守禦,自率總兵侯世祿、姜弼、梁仲善等,出城五裡迎戰。
滿洲軍前隊已到,梁仲善不分皂白,拍馬殺入,侯世祿、姜弼恐梁有失,即上前接應,不料敵兵放進梁仲善,截住侯世祿、姜弼。
侯、姜二人,幾次沖陣,都被敵陣中射回。
霎時間一聲呐喊,滿洲軍并力上前,突入明軍陣内。
明軍支撐不住,望後退走,袁應泰手刃逃兵數人,仍不濟事,用寬的壞處。
隻得退入城中;檢點軍士,已喪失三分之一,侯、姜二将,又身負重傷,梁仲善一去不還,想總是陣亡了。
火焦鬼安得複生? 袁應泰還仗着城濠深廣,分陴固守,誰知到了次日,滿洲軍已将城西大閘掘開,把濠中水一洩無餘,軍士竟渡濠攻城,分作左右兩翼,左翼兵奮勇直上,時已日暮,應泰列矩拒戰,自暮至旦,守城兵士,多半傷亡,兵官牛維曜高出等,不知去向,城中大亂。
翌晨,右翼兵又陸續登城,應泰避入城北鎮遠樓,邀巡按禦史張铨至,流涕道:“我為經略,城亡俱亡。
公文官無城守責,宜急去,退保河西,圖後舉。
”張铨道:“公知忠國,铨豈未知?”應泰無言,挂了劍印,懸梁斃命。
還是忠臣。
張铨見應泰已死,亦解帶自缢。
滿洲軍上鎮遠樓,見兩人高懸梁上,就一齊解下,擡至滿洲太祖前。
太祖失聲道:“好兩個忠臣!”語尚未已,但見張铨兩眼活動,尚有生氣,忙令軍士用姜湯灌救。
張铨徐徐醒來,望見上面坐着一位大頭目,料是滿洲主子,便道:“何不殺我?”太祖勸他歸降,張铨道:“生作大明臣,死作大明鬼。
”可敬!太祖道:“忠臣忠臣,殺之何忍?”遂縱令還署。
張铨既返署中,北向辭阙,西向辭父母,複自缢死。
背主事仇者,對此曾知愧否?太祖命軍士好好埋葬。
遼陽既下,遼東附近五十寨,及河東大小七十餘城,皆望風投降。
這信傳到明廷,衆明臣又記起熊廷弼來,熹宗亦有悔意,悔已遲了!命将姚宗文削職,仍召熊廷弼還朝,出任遼東經略。
廷弼上三方布置策,以廣甯一方為陸路界口,拟用馬步軍駐守,以天津登萊二方為沿海要口,拟各用舟師駐守。
熹宗準奏,仍賜尚方寶劍,且于五裡外賜宴餞行。
廷弼謝恩出朝,即日就道,出山海關,到了廣甯,文武各官,統出城迎接,遼東巡撫王化貞亦來相見,寒暄既畢,共商戰守事宜。
化貞拟分兵防河,廷弼欲固守廣甯,言下未免争論起來。
廷弼慨然道:“今日之事,隻有固守廣甯一策,廣甯能守,關内外自可無虞,若分兵防河,勢單力弱,一營不支,諸營皆潰,尚能守麼?”言之甚當。
化貞終不以為然,怏怏而退。
廷弼申奏朝廷,請實行三方分置策,化貞亦上沿河分守議。
明廷依廷弼言,把化貞奏議擱起,化貞愈加不樂。
廷弼又緻書化貞,再言沿河分守之非,化貞不答。
歇了數天,遼陽都司毛文龍,有捷報到廣甯說,已攻取鎮江堡,化貞大喜,亟議乘勝進兵。
廷弼不可,化貞徑自出奏。
大略謂:“東江有毛文龍可作前鋒,降敵之李永芳。
今已知悔,願作内應,蒙古兵可借助四十萬,此時不規複遼沈,尚待何時?願假臣六萬精兵,一舉蕩平,與景延廣十萬橫磨劍相似。
惟請朝廷申谕熊廷弼毋得牽掣。
”此奏一上,廷弼已探聞消息,遂由廣甯回山海關。
化貞專待朝旨一下,指日進兵。
不多日朝使已到,令化貞專力恢複,不必受熊廷弼節制。
廷弼亦受朝命,令他進駐廣甯,作化貞後援。
化貞帶了廣甯十四萬兵士,渡河西進,廷弼不得已,亦出駐右屯。
此時廷弼兵隻有五千,徒擁經略虛名,心中憤悶已極,遂抗奏道: 臣以東西南北所欲殺之人,适遘事機難處之會,諸臣能為封疆容,則容之,不能為門戶容,則去之,何必内借閣部,外借撫道以自固! 奏上,明廷留中不發。
廷弼連章數上,大旨謂:“經撫不和,恃有言官;言官交攻,恃有樞部;樞部佐鬥,恃有閣臣。
今無望矣。
”語語切直,激怒政府,正欲罷廷弼,專任化貞,不防化貞已經敗回。
看官!欲知化貞敗回的緣故,待小子一一叙來。
化貞率領大兵渡河,滿望得勝奏凱,第一次出兵,走了數十裡,并不見敵,隻得引回;第二三次,也是這般;直到五次,依舊不見一人。
李永芳毫無信息,蒙古兵也沒有到來,化貞卻安安穩穩的過了一年。
至熹宗二年正月,滿洲軍西渡遼河,進攻西平堡,守堡副将羅一貫飛報化貞,化貞亟遣遊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