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
關燈
小
中
大
,塞外一帶,大雪飄飄,明軍在途,受了無數辛苦,人馬大半冰凍,隻好緩緩前行。
獨有山海關總兵杜松,仗着膂力,想立首功,令軍士冒雪西進;到了渾河,冰凍未開,杜松驅兵徑渡,河中冰凍忽解,溺死軍士多名。
渡至對岸,有滿洲軍兩三小隊,上前攔截。
怎禁得杜軍一股銳氣,亂殺亂斫,頓時紛紛退走。
杜軍争先追趕,約裡許,見前面有座高山,滿洲敗軍,統向山谷中退去。
杜松恐山内設有埋伏,暫止不追,令軍士堵住谷口。
也自仔細,然作者因恐與前回重複,故作此活筆。
一面饬役偵探,回報滿洲兵聚集界藩城。
杜松遂把軍士分作兩支,一支仍令堵住谷口,一支由自己親領,直攻界藩城。
原來杜軍屯留山谷,叫作薩爾浒山,此山距界藩城,約有數裡。
界藩城築在鐵背山上,系滿洲要塞,滿洲太祖正令兵役一萬五千,運石添築,此時聞杜軍進攻,急遣長子代善,引二旗兵去防界藩城,自率六旗兵四萬五千人,直攻薩爾浒明營。
到了薩爾浒山正當日中,兩軍相遇,不及答話,便列陣開戰,霎時天地晦冥,咫尺間不辨人影。
明軍點起火炬,與滿洲軍酣鬥,誰知明軍從明擊暗,箭彈隻射中柳林,滿洲軍由暗擊明,箭彈都射着明軍,這明軍不知不覺的倒斃了無數。
滿洲軍乘勢驅殺過來,刀斬斧劈,好像削瓜切菜一般,眼見得明軍七零八落了。
這時候的杜松正領兵到吉林崖,與鐵背山相近,忽聽後面喊聲大起,滿洲大貝勒代善,帶了二旗兵殺來。
杜松急命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與滿洲軍混戰。
未分勝敗,驟聞後軍複紛紛大亂,界藩城的兵役,也一齊殺到。
杜松忙命後軍又作前軍,迎截界藩城兵。
杜松也算能手。
正在你死我活的相拼,不料深林中又沖出一支人馬,把杜軍夾斷。
杜軍已是腹背受敵,哪裡禁得三面夾攻?杜松方舍命突圍,飕的來了一箭,正中心窩,墜馬而死。
衆軍見無主帥,逃的逃,死的死,弄得幹幹淨淨。
完了一路。
看官!你道深林中人馬,從哪裡來的?這便是滿洲太祖掃平薩爾浒明營,派來夾攻杜松的兵。
至此叙明。
開原總兵馬林方出三岔口,聞得杜軍敗沒,一面飛報楊鎬,一面倚山立營,停止前進。
天色将晚,山上忽馳下滿洲軍,殺入營内,馬軍不及防備,自相潰亂;監軍潘宗顔,還想整軍前敵,不意向前數步,頭顱已被削去了半個。
馬林急忙奔竄,還算逃出了一個性命。
完了二路。
這個遼東總兵李如柏,最是沒用,說将起來,益發可笑。
百忙中着此閑筆。
他是慢慢的出了清河,到了虎欄關,猛聽得關外山上,吹起螺來,山谷響應,木葉震動,仿佛有千軍萬馬,追殺前來。
李如柏忙令退軍,軍士也道滿洲兵殺到,各自逃生,互相踐踏,恰死了一千多人。
其實山上并沒有什麼敵兵,隻滿洲軍二十名,上山偵探,見明軍出關,作鳴螺狀,偏偏這個沒用的李如柏上了他的當。
完了三路。
獨有遼陽總兵劉铤,曾經過數十百戰,有萬夫不當之勇,手持镔鐵刀百二十斤,綽号叫作劉大刀,他已深入三百裡,連攻下三個營寨,直入棟鄂路,望見前面有一山,山上有一軍紮住,龍旌鳳旆,護着銮駕,他想這不是滿洲國王的扈軍麼?當即橫刀躍馬,跳上岡來,來殺滿洲太祖。
滿洲太祖正由薩爾浒移兵至此,猛見劉铤上岡,急命軍士下迎。
劉铤舞起镔鐵大刀,左右盤旋,确是有些兇勇,即滿洲軍抵死攔阻,隻殺得一個平手。
劉铤暗想仰面上攻,實是費力,不如退至岡下,與他鏖戰,便将大刀一擺,率軍士下岡。
滿洲軍亦随下,自午至暮,殺得難解難分,兩軍都有些疲倦起來。
惟劉铤越戰越勇,全無懼怯。
忽有一彪軍殺到,萬炬齊明,劉铤從火光中望将過去,但見大旗上書一杜字,不覺喜道:“杜總兵到來助我,是天使我滅滿洲了。
”休作妄想!話未畢,一将已到馬前,頭戴金盔,身穿鐵甲,正是一員明将,隻面目恰不認識,剛思動問。
那來将先問道:“你莫非就是劉大刀?”劉铤應聲未完,來将手起刀落,劈劉铤于馬下。
奇極怪極。
衆軍急來相救,已是不及,隻見殺入的杜軍,随手亂殺,弄得明軍茫無頭緒,自相屠戮,一時間全軍盡沒。
四路都完結了。
小子湊了四句俚言,作為劉大刀的定論: 奉命西征膽氣豪,大刀示勇姓名高。
臣心原是忠明者,可惜胸中欠六韬。
畢竟殺劉铤者是誰,看官不必滋疑,待小子下回道來。
滿洲太祖以七恨誓師,未必無深文周内之言,然明之無端起釁,亦不得謂無咎。
自滿洲出兵以後,複用一庸驽之楊鎬,經略遼東,委二十萬軍于遼塞,是非明之自取其亡耶?明之亡在此,滿洲之興亦即在此。
是此回為明清興亡關鍵,故作者亦叙述獨詳,不稍滲漏。
獨有山海關總兵杜松,仗着膂力,想立首功,令軍士冒雪西進;到了渾河,冰凍未開,杜松驅兵徑渡,河中冰凍忽解,溺死軍士多名。
渡至對岸,有滿洲軍兩三小隊,上前攔截。
怎禁得杜軍一股銳氣,亂殺亂斫,頓時紛紛退走。
杜軍争先追趕,約裡許,見前面有座高山,滿洲敗軍,統向山谷中退去。
杜松恐山内設有埋伏,暫止不追,令軍士堵住谷口。
也自仔細,然作者因恐與前回重複,故作此活筆。
一面饬役偵探,回報滿洲兵聚集界藩城。
杜松遂把軍士分作兩支,一支仍令堵住谷口,一支由自己親領,直攻界藩城。
原來杜軍屯留山谷,叫作薩爾浒山,此山距界藩城,約有數裡。
界藩城築在鐵背山上,系滿洲要塞,滿洲太祖正令兵役一萬五千,運石添築,此時聞杜軍進攻,急遣長子代善,引二旗兵去防界藩城,自率六旗兵四萬五千人,直攻薩爾浒明營。
到了薩爾浒山正當日中,兩軍相遇,不及答話,便列陣開戰,霎時天地晦冥,咫尺間不辨人影。
明軍點起火炬,與滿洲軍酣鬥,誰知明軍從明擊暗,箭彈隻射中柳林,滿洲軍由暗擊明,箭彈都射着明軍,這明軍不知不覺的倒斃了無數。
滿洲軍乘勢驅殺過來,刀斬斧劈,好像削瓜切菜一般,眼見得明軍七零八落了。
這時候的杜松正領兵到吉林崖,與鐵背山相近,忽聽後面喊聲大起,滿洲大貝勒代善,帶了二旗兵殺來。
杜松急命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與滿洲軍混戰。
未分勝敗,驟聞後軍複紛紛大亂,界藩城的兵役,也一齊殺到。
杜松忙命後軍又作前軍,迎截界藩城兵。
杜松也算能手。
正在你死我活的相拼,不料深林中又沖出一支人馬,把杜軍夾斷。
杜軍已是腹背受敵,哪裡禁得三面夾攻?杜松方舍命突圍,飕的來了一箭,正中心窩,墜馬而死。
衆軍見無主帥,逃的逃,死的死,弄得幹幹淨淨。
完了一路。
看官!你道深林中人馬,從哪裡來的?這便是滿洲太祖掃平薩爾浒明營,派來夾攻杜松的兵。
至此叙明。
開原總兵馬林方出三岔口,聞得杜軍敗沒,一面飛報楊鎬,一面倚山立營,停止前進。
天色将晚,山上忽馳下滿洲軍,殺入營内,馬軍不及防備,自相潰亂;監軍潘宗顔,還想整軍前敵,不意向前數步,頭顱已被削去了半個。
馬林急忙奔竄,還算逃出了一個性命。
完了二路。
這個遼東總兵李如柏,最是沒用,說将起來,益發可笑。
百忙中着此閑筆。
他是慢慢的出了清河,到了虎欄關,猛聽得關外山上,吹起螺來,山谷響應,木葉震動,仿佛有千軍萬馬,追殺前來。
李如柏忙令退軍,軍士也道滿洲兵殺到,各自逃生,互相踐踏,恰死了一千多人。
其實山上并沒有什麼敵兵,隻滿洲軍二十名,上山偵探,見明軍出關,作鳴螺狀,偏偏這個沒用的李如柏上了他的當。
完了三路。
獨有遼陽總兵劉铤,曾經過數十百戰,有萬夫不當之勇,手持镔鐵刀百二十斤,綽号叫作劉大刀,他已深入三百裡,連攻下三個營寨,直入棟鄂路,望見前面有一山,山上有一軍紮住,龍旌鳳旆,護着銮駕,他想這不是滿洲國王的扈軍麼?當即橫刀躍馬,跳上岡來,來殺滿洲太祖。
滿洲太祖正由薩爾浒移兵至此,猛見劉铤上岡,急命軍士下迎。
劉铤舞起镔鐵大刀,左右盤旋,确是有些兇勇,即滿洲軍抵死攔阻,隻殺得一個平手。
劉铤暗想仰面上攻,實是費力,不如退至岡下,與他鏖戰,便将大刀一擺,率軍士下岡。
滿洲軍亦随下,自午至暮,殺得難解難分,兩軍都有些疲倦起來。
惟劉铤越戰越勇,全無懼怯。
忽有一彪軍殺到,萬炬齊明,劉铤從火光中望将過去,但見大旗上書一杜字,不覺喜道:“杜總兵到來助我,是天使我滅滿洲了。
”休作妄想!話未畢,一将已到馬前,頭戴金盔,身穿鐵甲,正是一員明将,隻面目恰不認識,剛思動問。
那來将先問道:“你莫非就是劉大刀?”劉铤應聲未完,來将手起刀落,劈劉铤于馬下。
奇極怪極。
衆軍急來相救,已是不及,隻見殺入的杜軍,随手亂殺,弄得明軍茫無頭緒,自相屠戮,一時間全軍盡沒。
四路都完結了。
小子湊了四句俚言,作為劉大刀的定論: 奉命西征膽氣豪,大刀示勇姓名高。
臣心原是忠明者,可惜胸中欠六韬。
畢竟殺劉铤者是誰,看官不必滋疑,待小子下回道來。
滿洲太祖以七恨誓師,未必無深文周内之言,然明之無端起釁,亦不得謂無咎。
自滿洲出兵以後,複用一庸驽之楊鎬,經略遼東,委二十萬軍于遼塞,是非明之自取其亡耶?明之亡在此,滿洲之興亦即在此。
是此回為明清興亡關鍵,故作者亦叙述獨詳,不稍滲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