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
關燈
小
中
大
城不遠,撫順的守将,姓甚名誰?”文程道:“姓李名永芳。
”太祖問李永芳本領如何?文程道:“沒甚本領。
”太祖道:“這是一鼓可下了。
”文程道:“以力服人,何如以德服人?确是書生口吻。
明主且不必用兵,請先給他一封書信,勸他投降,他若順從,何勞殺伐。
”太祖喜道:“這卻仗先生手筆。
”文程應命作書,一揮而就。
太祖大悅,便道:“我國正少一個文館的主持,勞你任了此責,參贊軍機。
”文程叩首謝恩。
次日,太祖即遣将到撫順城下,射進書信,率隊而退。
這撫順守将李永芳,本是個沒用的人物,他聞滿洲軍入境攻城,已吓得沒了主意,及見此信,召集文武各官,會議了一夜,竟商就了“惟命是從”四字。
虧他大衆想出。
翌晨開城迎接,為首的跪在城下,恭遞降冊,就是為明守土的李永芳。
太挖苦人。
太祖命侍衛接了降冊,策馬入城,部軍一齊随入。
幸虧得範先生一言,城中的百姓,總算不遭殺戮,太祖便記範文程為首功,更命諸貝勒格外敬禮,稱先生而不名,從此大家都呼文程為範先生。
保全百姓之功,也不可沒。
滿洲兵休息三日,忽報廣甯總兵張承蔭,領了三路兵馬,來奪撫順了。
太祖問李永芳道:“張承蔭系何等樣人?”李永芳答言:“是一員勇将。
”太祖道:“既是勇将,想必不肯投順,不若先發制人為妙。
”遂一面派兵守城,一面發兵迎敵。
離城約十裡,聞報明軍已相去不遠,太祖仍命部衆前進。
此時明總兵張承蔭,正與左翼副将頗廷相,右翼參将蒲世芳,率軍前來,兩陣對圓,人人酣戰。
恰是棋逢敵手,将遇良才,張承蔭也是不弱。
自日中至傍晚,兩邊都餘勇可賈,不肯退兵。
忽然天色昏暗,一陣大風從西北吹來,猛撲明軍,明軍正支持不住,接連又是數陣狂飙,把明軍的旗幟,刮去了好幾面。
豈非天乎?滿洲軍占住上風,格外精神抖擻,如泰山壓頂般驅入明軍,那時明軍不由得退走,任你張承蔭膽力過人,也自禁止不住。
當下且戰且退,适值路旁有山,正思覓徑而入,為扼守計。
忽山側閃出一支滿洲軍,大叫道:“滿洲貝勒多铎在此,敵将何不下馬受縛?”來得突兀。
原來滿洲太祖見戰明軍不下,特派多铎繞出後面,夾攻明軍。
承蔭腹背受敵,無心戀戰,隻得殺開血路,領兵前走。
可奈天色昏暮,不辨南北,滿洲軍又緊追不舍,惹起承蔭血性,與頗、蒲二将道:“戰亦死,不戰亦死,不如與他拼命,就使死了,也不失為大明忠臣。
”可敬可佩。
于是三将複轉身抵敵,舍命沖突。
滿洲軍恰不防他出此一着,前面的兵士,被他殺死無數。
俄聽一聲鼓響,滿洲軍陣内萬弩齊發,箭如飛蝗,可憐三員勇将見危緻命,俱死于亂箭之下。
死且不朽。
這敗報傳到明京,神宗大驚,召見群臣,問京外将帥,何人可禦胡虜?大學士方從哲保薦了一個人才,姓楊名鎬。
神宗準奏,立即召見,授兵部尚書,賜他尚方寶劍,往任遼東經略。
看官!你道這楊鎬是什麼腳色?他是河南商邱縣人,前任佥都禦史,曾充朝鮮經略,萬曆二十五年的時候,倭寇犯朝鮮,楊鎬奉朝命往援,打了一個敗仗,詭詞報捷;後來調撫遼東,又是亂殺邊民,被禦史奏參,革去官職;此時,複起任邊防,難道他的謀略,能敵得過清太祖努爾哈赤麼。
堂堂一個大明帝國,偏用了這等欺君罔上的臣子,去做統兵的元帥,哪得不破?哪得不亡?極大議論。
楊鎬既到遼東,聞報沈陽南面的清河堡,又被滿洲軍奪去,守将鄒儲賢張旆兩人,統已戰死。
副将陳大道高炫逃回遼東,見了楊鎬,楊鎬卻仗着聲威,請出尚方寶劍,把二逃将斬首示衆。
逃将可誅,不當死于楊鎬之手。
每日檄令附近将士,趕緊援遼!自己卻按兵不動。
大學士方從哲,聞他逗留不進,常發紅旗催他出戰。
楊鎬沒法,隻得領兵出塞,好在四處已到了許多兵馬。
葉赫兵也來了二萬名,朝鮮兵又來了二萬名,楊鎬便派作四路,分頭前進。
中路分左右兩翼,左翼兵委山海關總兵杜松統帶,從渾河出撫順關。
右翼兵委遼東總兵李如柏統帶,從清河出鴉鹘關。
又令開原總兵馬林,合了葉赫兵,從開原出三岔口,叫作左翼北路軍。
遼陽總兵劉铤合了朝鮮兵,從遼陽出寬甸口,叫作右翼南路軍。
四路軍共二十多萬,他卻虛張聲勢,說有四十七萬,吓不倒努爾哈赤,奈何?滿望仗此大兵,攻入滿洲。
預先與四路将官,定約于滿洲國東邊二道關會齊,進攻赫圖阿拉,這正明萬曆四十七年二月間時事。
這次戰事,為明清興亡關鍵,所以詳叙時日。
先一月間,天空中出現一顆長星,光芒四射,天文家稱作蚩尤星,說是主兵,又說是不祥之兆。
小子未曾研究星學,隻援據曆史,人雲亦雲便了。
說明得妙。
到了二月
”太祖問李永芳本領如何?文程道:“沒甚本領。
”太祖道:“這是一鼓可下了。
”文程道:“以力服人,何如以德服人?确是書生口吻。
明主且不必用兵,請先給他一封書信,勸他投降,他若順從,何勞殺伐。
”太祖喜道:“這卻仗先生手筆。
”文程應命作書,一揮而就。
太祖大悅,便道:“我國正少一個文館的主持,勞你任了此責,參贊軍機。
”文程叩首謝恩。
次日,太祖即遣将到撫順城下,射進書信,率隊而退。
這撫順守将李永芳,本是個沒用的人物,他聞滿洲軍入境攻城,已吓得沒了主意,及見此信,召集文武各官,會議了一夜,竟商就了“惟命是從”四字。
虧他大衆想出。
翌晨開城迎接,為首的跪在城下,恭遞降冊,就是為明守土的李永芳。
太挖苦人。
太祖命侍衛接了降冊,策馬入城,部軍一齊随入。
幸虧得範先生一言,城中的百姓,總算不遭殺戮,太祖便記範文程為首功,更命諸貝勒格外敬禮,稱先生而不名,從此大家都呼文程為範先生。
保全百姓之功,也不可沒。
滿洲兵休息三日,忽報廣甯總兵張承蔭,領了三路兵馬,來奪撫順了。
太祖問李永芳道:“張承蔭系何等樣人?”李永芳答言:“是一員勇将。
”太祖道:“既是勇将,想必不肯投順,不若先發制人為妙。
”遂一面派兵守城,一面發兵迎敵。
離城約十裡,聞報明軍已相去不遠,太祖仍命部衆前進。
此時明總兵張承蔭,正與左翼副将頗廷相,右翼參将蒲世芳,率軍前來,兩陣對圓,人人酣戰。
恰是棋逢敵手,将遇良才,張承蔭也是不弱。
自日中至傍晚,兩邊都餘勇可賈,不肯退兵。
忽然天色昏暗,一陣大風從西北吹來,猛撲明軍,明軍正支持不住,接連又是數陣狂飙,把明軍的旗幟,刮去了好幾面。
豈非天乎?滿洲軍占住上風,格外精神抖擻,如泰山壓頂般驅入明軍,那時明軍不由得退走,任你張承蔭膽力過人,也自禁止不住。
當下且戰且退,适值路旁有山,正思覓徑而入,為扼守計。
忽山側閃出一支滿洲軍,大叫道:“滿洲貝勒多铎在此,敵将何不下馬受縛?”來得突兀。
原來滿洲太祖見戰明軍不下,特派多铎繞出後面,夾攻明軍。
承蔭腹背受敵,無心戀戰,隻得殺開血路,領兵前走。
可奈天色昏暮,不辨南北,滿洲軍又緊追不舍,惹起承蔭血性,與頗、蒲二将道:“戰亦死,不戰亦死,不如與他拼命,就使死了,也不失為大明忠臣。
”可敬可佩。
于是三将複轉身抵敵,舍命沖突。
滿洲軍恰不防他出此一着,前面的兵士,被他殺死無數。
俄聽一聲鼓響,滿洲軍陣内萬弩齊發,箭如飛蝗,可憐三員勇将見危緻命,俱死于亂箭之下。
死且不朽。
這敗報傳到明京,神宗大驚,召見群臣,問京外将帥,何人可禦胡虜?大學士方從哲保薦了一個人才,姓楊名鎬。
神宗準奏,立即召見,授兵部尚書,賜他尚方寶劍,往任遼東經略。
看官!你道這楊鎬是什麼腳色?他是河南商邱縣人,前任佥都禦史,曾充朝鮮經略,萬曆二十五年的時候,倭寇犯朝鮮,楊鎬奉朝命往援,打了一個敗仗,詭詞報捷;後來調撫遼東,又是亂殺邊民,被禦史奏參,革去官職;此時,複起任邊防,難道他的謀略,能敵得過清太祖努爾哈赤麼。
堂堂一個大明帝國,偏用了這等欺君罔上的臣子,去做統兵的元帥,哪得不破?哪得不亡?極大議論。
楊鎬既到遼東,聞報沈陽南面的清河堡,又被滿洲軍奪去,守将鄒儲賢張旆兩人,統已戰死。
副将陳大道高炫逃回遼東,見了楊鎬,楊鎬卻仗着聲威,請出尚方寶劍,把二逃将斬首示衆。
逃将可誅,不當死于楊鎬之手。
每日檄令附近将士,趕緊援遼!自己卻按兵不動。
大學士方從哲,聞他逗留不進,常發紅旗催他出戰。
楊鎬沒法,隻得領兵出塞,好在四處已到了許多兵馬。
葉赫兵也來了二萬名,朝鮮兵又來了二萬名,楊鎬便派作四路,分頭前進。
中路分左右兩翼,左翼兵委山海關總兵杜松統帶,從渾河出撫順關。
右翼兵委遼東總兵李如柏統帶,從清河出鴉鹘關。
又令開原總兵馬林,合了葉赫兵,從開原出三岔口,叫作左翼北路軍。
遼陽總兵劉铤合了朝鮮兵,從遼陽出寬甸口,叫作右翼南路軍。
四路軍共二十多萬,他卻虛張聲勢,說有四十七萬,吓不倒努爾哈赤,奈何?滿望仗此大兵,攻入滿洲。
預先與四路将官,定約于滿洲國東邊二道關會齊,進攻赫圖阿拉,這正明萬曆四十七年二月間時事。
這次戰事,為明清興亡關鍵,所以詳叙時日。
先一月間,天空中出現一顆長星,光芒四射,天文家稱作蚩尤星,說是主兵,又說是不祥之兆。
小子未曾研究星學,隻援據曆史,人雲亦雲便了。
說明得妙。
到了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