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要決(後抄本)

關燈
(為言)重意雲。

    能诠法相非自心外。

    唯我自心謂有教法。

    所诠義相亦非心外。

    唯我自心謂有其義。

    此外都無取何為實。

    如是所取不可得故。

    能取分别亦不可得。

    如是如是修習力故。

    非法非義能所取。

    不思議智便得生也。

    言非法者遮滅一切有無一異等能诠名。

    言非義者遮滅一切有無一異等諸所诠。

    所取者能诠合非之也。

    非能取者遮滅一切有無一異等諸分别(為言)攝論本釋可見之問。

    所遣諸相為是依他。

    為當所執。

    答。

    自心分别似外境現。

    所覺知者即是所執。

    今遣此相能似内相亦漸漸微。

    由此義故必得正智體會真如問。

    五重之中何重最要。

    将又每座曆觀之欤。

    答。

    未見解釋。

    且私推雲。

    雖皆深妙。

    而第一重尚為最要欤。

    何以然者。

    一切唯識本體故。

    後後重重從此開故。

    觀此所餘皆自備故。

    是故章雲。

    于一切位思量修證(雲雲)問。

    爾者此重觀法如何。

    答。

    此觀大意。

    子島釋雲。

    其遣虛之下遣遍計所執了者。

    觀依圓二性存實之義自然顯了。

    是即一念之中有遣虛存實義也(文)肝心在此欤。

    贊述雲。

    亡妄想于空門。

    起真心于有府。

    空有雙镕(文)其意尤妙也。

    思準可知之問。

    若爾所執何觀能遣。

    答。

    如攝論說。

    上述之問。

    今所勸示尚未審定。

    所诠不念不觀之位有何益耶。

    所得何事。

    不解法義不起善心不生信解。

    徒然如眠。

    是何用哉。

    次彼本有心有漏現量心者。

    于自宗中正當何心。

    若無所當既非自宗。

    何今以之為唯識行。

    答。

    上已所明并遣此疑。

    今重問難甚為邪橫。

    夫生死之源唯在妄執。

    遍計所執體性雖無。

    妄心分别自熏種子。

    由熏故生諸雜染依他起性輪回無絕。

    所以頓證菩提之道唯在除遣遍計所執。

    一宗本懷唯在此事欤。

    若爾既以無所執位為真唯識。

    當知所執微薄之位亦分悟入。

    而不念位此義必然。

    何為無益。

    以此無得即為所得。

    何雲無得。

    思念可遺外境之義而未遣之。

    與已遣之以何為稱于唯識悟。

    思可知之。

    善心信解未如有相。

    無相善心汝不許耶。

    睡眠昧。

    此心明廣。

    彼此大殊。

    何以如睡。

    凡樂欲有所得之物是名污穢。

    不淨之至何事如之。

    無始于今體為凡夫身唯依此過。

    速改速改。

    不可遲退不可遲退。

    次現量無分别心得境自相者。

    一宗性相學者常言。

    其心未必入聖以去。

    未必定心。

    未必五八。

    我等凡夫散心第六。

    數數常有此心現起。

    所謂五俱現量意識。

    此現量心對于五識為有分别。

    方知此心明了不念。

    故即名為明了依。

    亦即名為分别依。

    其義明鏡。

    故唯識論說此心雲。

    又于彼所緣能明了取。

    異于眼等識故非無用。

    由此聖教說彼意識名有分别。

    五識不爾(文。

    小乘不許五俱意識難為無用。

    故如此成)今所欣求常住此心。

    此心妙符唯識悟故(為言)所以論亦說此心雲。

    現量證時不執為外。

    後意分别妄生外想(文)不執為外者正當遣虛。

    現量證時者豈非存實。

    後意分别者即今所厭。

    妄生外想者甯非妄念。

    當知無始一切凡夫本性本來有唯識證。

    若不學此教誰信此事哉。

    若不能信者誰能修行耶。

    凡非執心變似我法是宗大義。

    其所以者何。

    即此心中無我法執。

    所執之相甚微故也。

    明知。

    此位定近法性。

    求出離人不好乎(為言)問。

    五俱意識定緣五塵。

    若爾既唯緣事相心。

    何名存實。

    存實之觀觀依圓故。

    答。

    不念而知不動而照。

    今此不念不動之門能順理性。

    其照知門即稱事相。

    雖互相融且分大途。

    唯是一心無二門故。

    三性門一念同時此義熱欤。

    誰知凡身有此妙心。

    可悅可勵不可不修。

    然指五俱令知心相。

    如是得知修習增進漸漸入定。

    未必五俱。

    得自在後多亦五俱。

    重重次位如教所說可知之欤問。

    *既緣外塵。

    雲何一念并照理耶。

    答。

    五俱意識未必唯緣五塵之境。

    有時并緣餘種種境如常所談。

    若爾何強遮順理觀。

    況今所示全非别慮。

    不念自順(為言)何為疑乎問。

    五俱意識傍緣諸境之見分者。

    即是比量。

    或非量也。

    今取現量何論彼耶。

    答。

    論用廣準例可知(為言)重意雲。

    此識作用既以如此。

    其現量見明功能自順真義何強遮之及疑難耶(為言)問。

    五俱意識亦有執者。

    宗家定判今何一向為非執耶。

    答。

    其時有事非常相欤。

    謂如有聞怨家之聲起執時等也。

    難抑妄緣者即如此事欤。

    問。

    若爾雲何治此妄緣。

    答。

    如上明已。

    觀唯心義可治之欤(為言)問。

    執心堅猛。

    雲何得止。

    答。

    于執心有強弱不同。

    何皆堅猛。

    若非堅猛。

    我等觀解亦何不治問。

    堅猛執心若有起者雲何治之。

    答。

    有此恐故。

    行者應須設大方便。

    所謂持戒舍八财等。

    種種用意如常所說問。

    如是方便不可得人雲何行之。

    答。

    求出離何以為難。

    若難欣求。

    其志微者隻須結緣。

    言結緣者。

    所謂雖有堅執難治。

    而非恒時定可有止。

    如其時心數數好之豈無德乎。

    答。

    不及此者亦不可治欤問。

    若爾我等無始心中已得真俗合觀智欤。

    是事難信。

    入地以去猶以不辄。

    況于具縛。

    答。

    今所指但是本有本性之分相似佛心。

    未得别觀。

    況于合觀。

    然既似合觀。

    若不似于合觀智者。

    何得名為相似佛心。

    故似合觀其義必然。

    何況如今所難趣者。

    地前都無相似合觀耶。

    又初地等無後中之合觀耶。

    若雲無者違義燈釋。

    皆許之故。

    雲有者。

    當知五地始合觀者。

    根本智中真實合觀。

    非謂以前分分勝德亦全無也問。

    若本有者即身是佛也。

    修習何為。

    答。

    上已顯已。

    何煩重問。

    本來有者論本性也。

    本性雖淨由他染熏帶垢穢故。

    若不磨瑩更非覺者。

    故修行也。

    譬如有人懷中本有白淨色物。

    然不知故數數污之。

    由污之故其色變異或青或黃。

    雖如是變本性白故餘物之不等。

    其人愚癡既不能知我懷之中有此物故。

    對于知友乞白色物。

    于時知友能覺知之。

    指其懷中令覺悟雲。

    汝之懷中本有清淨鮮白之物。

    而汝不知數污穢之其色變異。

    汝若取之能令修練。

    本性即顯白淨殊妙。

    何外求耶。

    彼人知已如教修練遂顯本色受用自在。

    衆生心法亦複如是 真心要決後鈔本(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