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要決(後抄末)
關燈
小
中
大
問。
夫智慧者簡擇為性。
斷疑為業。
今不念位何有此義。
若此義何于真智。
次無始來有此心者。
本來斷惑可聖。
何不然乎。
次如所成者。
一切非執心皆此妙心欤。
若爾五八及諸比量乃至非執比量之心。
又諸自證證自證分皆應佛心。
豈可然乎。
就中五識既與煩惱相應。
彼時甯有悟證義耶。
五俱意識煩惱相應準此亦何然。
仍猶難信答。
夫于智慧推求印可淺深不同。
推求位者差别德失決斷是非。
是方便位。
所以為以淺。
此位猶異于尋心所。
是名為慧。
印可位者。
知是非已住其是德深防其失令其不來。
是根本位。
所以為深。
此位異于伺心所。
是名為智。
今遮妄念住不念位正當印可。
是簡擇主。
誰言無智。
若如難者。
無分别智何是智耶。
念若有動知之為失。
速歸無念是推求用。
何雲非慧。
明擇真妄舍妄入真。
慧用尤妙。
但無始來雖有此心。
而為凡者雖有不覺。
以不覺故起種種念。
不能簡擇真妄是非。
不能住真防妄不起。
即緣此心執為實法(第六自緣前念後念。
或緣五八起此執故)或執實我。
(第七緣八等即是也)其所變相熏本質種。
其本質種後生此心。
或亦間生雜。
或亦引生雜。
或亦緣彼雜。
或亦為所依染污一切。
如是如是無始時來我法分别熏習力故。
諸識生時必帶相縛。
帶相縛故本性雖淨無斷惑力。
故還起諸妄分别。
妄分别故亦還污穢。
如是污故不能得聖。
是至極理。
而今覺之厭妄歸真唯是時也。
何雲無德。
豈營營而有失之境。
不營而有德之心。
一切德中何德有過瑩心之德。
靜思可知次諸非執心皆似佛心全不遮之。
非執義邊皆順理故。
然于此中有無盡義。
真實大體是名真如。
虛假本體是名本識。
非煩惱主是名心王。
一一自體是名自證分。
妙用顯現是現量見分。
設雖不善有覆之心。
設雖比量安立之心。
非執見者猶有其德。
何況于其現量明淨善無記乎。
無記猶爾況于善乎。
今此重重緣生如幻事理不離非定别故。
總攝論之唯是一心。
今此一心顯其妙用。
殊在五俱現量意識白淨之位。
故今取之所修習也。
自餘不足修習之故。
或沉隐故。
或不明故。
或分别故。
或染污之故。
五識煩惱雖是煩惱。
以現量故猶不執外。
何況今取白淨之位。
豈其妄境非微薄耶。
凡唯識觀者。
但是厭舍分别之法。
所以然者。
識者了别即分别義。
生死流轉唯歸此法。
能知此理諸法如夢。
有分别者即時變現。
無分别者即時消滅。
誰有智人徒起妄想自回苦海。
故為所觀與于識名令厭離之。
為能觀門與于智名令欣求之。
唯識章中此旨分明。
四尋思等皆此意也。
如是數伏諸分别故。
引起見道無分别智斷分别惑。
此義決然。
誰不信乎。
付之案之。
我等凡夫對無上覺從迷至悟有無量重。
一者執見相應之心。
一向迷闇都不順理。
決定非量。
二者非執非量之心對前雖輕。
是非量故亦不順理。
三者比量染污之心。
對前雖輕。
是染污故亦不能順(論其輕分雖似有德比量染污是過失故)四者比量非染之心。
對前雖輕。
有分别故猶可厭之(約方便行無倒之心此知義理。
是别事也)五者現量染污之心。
對前雖輕。
是染污故非所修習。
六者現量白淨之心。
離諸過故定順法性。
故修習也。
是大分也。
若細分别即無量也。
此六位中一一各有無盡重故。
且第六位大分為二。
白淨無記白淨善心。
白淨善中亦大分二。
散位定位。
定分之中亦有二位。
未入僧祇已入僧祇。
已入僧祇中亦有二位。
有漏無漏。
有漏位中解脫決擇重重不同。
無漏位中見修無學次第增進。
言增進者但加明利。
加明利者随修随明。
智都無所得。
無得。
不思議。
不思議。
善。
常。
是名成佛。
問。
若爾聖智都無義解耶。
答。
若約泛爾之義解者。
聖智都無。
泛爾義解者我等所知分。
我等所知者名義屬着之義解也。
名義屬著者以名尋義。
以義尋名。
如是相屬解了方生。
不如是者不能解了。
是比量心行相也。
比量者。
謂藉衆相而觀于義者此分齊顯欤問。
若爾無漏三慧等相雲何辨之。
皆緣文義為其境故。
答。
彼非名義屬着義解。
任運但直照了之中。
客義客名如實顯現。
所謂知名直照其名不屬于義。
知義直照不屬于名。
兩各别緣各附自體。
豈是泛爾之義解相耶。
故宗家判。
緣聖教不同散心假名屬義或義屬名。
*兩各别緣名離分别。
非全不緣方名現量。
若不爾。
無漏心皆不緣教(文)故無漏位三慧之相義說用等。
皆是此内增劣傍正等不同欤。
若不爾者。
現量心相恐大境欤。
非現現别轉。
非各附己體。
皆可違故問。
理智冥合義猶不明。
委可成之。
答。
真如心真實性也。
更無别法可證知之。
是故觀心離諸塵境念念澄淨其性必顯。
性者即是此心離相真實道理。
故如是修。
此心妙智能契已理是為冥合。
所以然者。
遠離諸僻執能得正理故。
離*塵境者即離執故其離相之真實理者。
即是緣起之道理也。
緣起之法無諸偏執。
以緣生故體非都無。
以緣生故亦非實有。
俱句俱非亦複如是。
故離一切有無等見如其正理而得照者。
即是契當緣生道理。
妄執緣生之道理。
理即真如定判即此意也。
謂于一切色心等事如是緣合。
可如是理一一有之。
其理法爾無相無為無生無滅無有動轉。
其事生時非其理生。
理本有故。
其事滅時非其理滅。
理無盡故。
當知衆緣稱可理時其事方成說名有為。
以要雲之。
言事理者即是事與事之謂也。
若無其謂其事何成。
一切諸法以理為性其旨誠哉。
理顯于相即是事也。
事歸于性即是理也。
相是相故。
有衆多相。
性非相故離一切相。
性有相者無有此處。
若相為性相。
即許性有相全無相違。
以一切事
夫智慧者簡擇為性。
斷疑為業。
今不念位何有此義。
若此義何于真智。
次無始來有此心者。
本來斷惑可聖。
何不然乎。
次如所成者。
一切非執心皆此妙心欤。
若爾五八及諸比量乃至非執比量之心。
又諸自證證自證分皆應佛心。
豈可然乎。
就中五識既與煩惱相應。
彼時甯有悟證義耶。
五俱意識煩惱相應準此亦何然。
仍猶難信答。
夫于智慧推求印可淺深不同。
推求位者差别德失決斷是非。
是方便位。
所以為以淺。
此位猶異于尋心所。
是名為慧。
印可位者。
知是非已住其是德深防其失令其不來。
是根本位。
所以為深。
此位異于伺心所。
是名為智。
今遮妄念住不念位正當印可。
是簡擇主。
誰言無智。
若如難者。
無分别智何是智耶。
念若有動知之為失。
速歸無念是推求用。
何雲非慧。
明擇真妄舍妄入真。
慧用尤妙。
但無始來雖有此心。
而為凡者雖有不覺。
以不覺故起種種念。
不能簡擇真妄是非。
不能住真防妄不起。
即緣此心執為實法(第六自緣前念後念。
或緣五八起此執故)或執實我。
(第七緣八等即是也)其所變相熏本質種。
其本質種後生此心。
或亦間生雜。
或亦引生雜。
或亦緣彼雜。
或亦為所依染污一切。
如是如是無始時來我法分别熏習力故。
諸識生時必帶相縛。
帶相縛故本性雖淨無斷惑力。
故還起諸妄分别。
妄分别故亦還污穢。
如是污故不能得聖。
是至極理。
而今覺之厭妄歸真唯是時也。
何雲無德。
豈營營而有失之境。
不營而有德之心。
一切德中何德有過瑩心之德。
靜思可知次諸非執心皆似佛心全不遮之。
非執義邊皆順理故。
然于此中有無盡義。
真實大體是名真如。
虛假本體是名本識。
非煩惱主是名心王。
一一自體是名自證分。
妙用顯現是現量見分。
設雖不善有覆之心。
設雖比量安立之心。
非執見者猶有其德。
何況于其現量明淨善無記乎。
無記猶爾況于善乎。
今此重重緣生如幻事理不離非定别故。
總攝論之唯是一心。
今此一心顯其妙用。
殊在五俱現量意識白淨之位。
故今取之所修習也。
自餘不足修習之故。
或沉隐故。
或不明故。
或分别故。
或染污之故。
五識煩惱雖是煩惱。
以現量故猶不執外。
何況今取白淨之位。
豈其妄境非微薄耶。
凡唯識觀者。
但是厭舍分别之法。
所以然者。
識者了别即分别義。
生死流轉唯歸此法。
能知此理諸法如夢。
有分别者即時變現。
無分别者即時消滅。
誰有智人徒起妄想自回苦海。
故為所觀與于識名令厭離之。
為能觀門與于智名令欣求之。
唯識章中此旨分明。
四尋思等皆此意也。
如是數伏諸分别故。
引起見道無分别智斷分别惑。
此義決然。
誰不信乎。
付之案之。
我等凡夫對無上覺從迷至悟有無量重。
一者執見相應之心。
一向迷闇都不順理。
決定非量。
二者非執非量之心對前雖輕。
是非量故亦不順理。
三者比量染污之心。
對前雖輕。
是染污故亦不能順(論其輕分雖似有德比量染污是過失故)四者比量非染之心。
對前雖輕。
有分别故猶可厭之(約方便行無倒之心此知義理。
是别事也)五者現量染污之心。
對前雖輕。
是染污故非所修習。
六者現量白淨之心。
離諸過故定順法性。
故修習也。
是大分也。
若細分别即無量也。
此六位中一一各有無盡重故。
且第六位大分為二。
白淨無記白淨善心。
白淨善中亦大分二。
散位定位。
定分之中亦有二位。
未入僧祇已入僧祇。
已入僧祇中亦有二位。
有漏無漏。
有漏位中解脫決擇重重不同。
無漏位中見修無學次第增進。
言增進者但加明利。
加明利者随修随明。
智都無所得。
無得。
不思議。
不思議。
善。
常。
是名成佛。
問。
若爾聖智都無義解耶。
答。
若約泛爾之義解者。
聖智都無。
泛爾義解者我等所知分。
我等所知者名義屬着之義解也。
名義屬著者以名尋義。
以義尋名。
如是相屬解了方生。
不如是者不能解了。
是比量心行相也。
比量者。
謂藉衆相而觀于義者此分齊顯欤問。
若爾無漏三慧等相雲何辨之。
皆緣文義為其境故。
答。
彼非名義屬着義解。
任運但直照了之中。
客義客名如實顯現。
所謂知名直照其名不屬于義。
知義直照不屬于名。
兩各别緣各附自體。
豈是泛爾之義解相耶。
故宗家判。
緣聖教不同散心假名屬義或義屬名。
*兩各别緣名離分别。
非全不緣方名現量。
若不爾。
無漏心皆不緣教(文)故無漏位三慧之相義說用等。
皆是此内增劣傍正等不同欤。
若不爾者。
現量心相恐大境欤。
非現現别轉。
非各附己體。
皆可違故問。
理智冥合義猶不明。
委可成之。
答。
真如心真實性也。
更無别法可證知之。
是故觀心離諸塵境念念澄淨其性必顯。
性者即是此心離相真實道理。
故如是修。
此心妙智能契已理是為冥合。
所以然者。
遠離諸僻執能得正理故。
離*塵境者即離執故其離相之真實理者。
即是緣起之道理也。
緣起之法無諸偏執。
以緣生故體非都無。
以緣生故亦非實有。
俱句俱非亦複如是。
故離一切有無等見如其正理而得照者。
即是契當緣生道理。
妄執緣生之道理。
理即真如定判即此意也。
謂于一切色心等事如是緣合。
可如是理一一有之。
其理法爾無相無為無生無滅無有動轉。
其事生時非其理生。
理本有故。
其事滅時非其理滅。
理無盡故。
當知衆緣稱可理時其事方成說名有為。
以要雲之。
言事理者即是事與事之謂也。
若無其謂其事何成。
一切諸法以理為性其旨誠哉。
理顯于相即是事也。
事歸于性即是理也。
相是相故。
有衆多相。
性非相故離一切相。
性有相者無有此處。
若相為性相。
即許性有相全無相違。
以一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