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要決(後抄本)
關燈
小
中
大
亦難思故。
何況傳聞禅師說雲。
大悟頓機夢中已經三僧祇人也(雲雲)如此說者等覺位欤。
若爾兩宗都不相違。
是以彼宗佛法大明錄第六雲。
傳燈錄圭峰宗密禅師示尚書溫●曰。
能悟此理即是法身。
本自無生何有依托。
靈靈不昧。
了了常知。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然真理雖然頓達。
此情難以率除。
豈可一生所修便同諸佛功用。
但可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
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
妄念若起都不随之。
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系。
雖有中陰所向自生。
天上人間随意寄托(注雲。
此是第三位受生自在也)若愛着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
自能易短為長易粗為妙(注雲。
此是第二位變易自在也)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
唯圓覺大智朗然存。
即随機應現千百億身度有緣衆生名之為佛(注雲。
此是第一位。
又究竟自在也)受生自在當于地前。
變易自在當地上。
究竟自在即佛果也。
全不違哉。
次不念之位。
見色聞聲等全非所遮。
如上明也。
夫一心清淨萬境自在。
誰即智人遮無淨之境上任運之照明耶。
非有緣慮非無緣慮位。
法相門指其法體。
或有似後得。
或有似根本。
或有似合現随時不完欤。
所以者何。
圓明清徹都隔塵境。
設一刹那是根本智。
若雖不念任運明了見色等者是後得智。
彼此若俱是合觀智。
今此差别當其時分雖不分别。
後時思惟可得知之欤。
得法已後為他說法起如是念更不乖法。
是即自在之應用也(雲雲)仍如是推也次教說離言唯教不念。
全以非令思非空有(雲雲)言非空者。
遮破空思即勿思空(為言)言非有者。
遮破有思即勿思有(為言)諸愚夫類無始以來無明所盲。
非有思有。
非空思空。
俱句俱非亦複如是。
由此思故輪回無窮。
故大悲尊初成佛已。
愍此愚情頓漸誠說随宜教令斷其思。
既遮有執說教非有。
聞之悟者隻止有思思為非有。
是何用乎。
若思非有還堕空執。
豈教本意。
既遮空說教非空。
聞之悟者隻止空思思為非空。
是何用乎。
若思非空還堕有執。
豈亦教意。
自餘諸句皆應準此。
不得此意執着言議。
見不思議言返彌堅思議。
是嘗甘露還增毒病。
故深密經雲。
佛說離言無二義。
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于此癡所惑。
樂着二依言識論。
彼或不定或邪定。
流轉極長生死苦。
複違如是正智論。
當生牛羊等類中(文)(二依言者。
有為無為二位言也)依離言教還執言辭。
就難思文剩增思惟。
豈是非愚中之愚乎。
愚夫于此癡所惑之誡。
流轉極長生死苦之悲。
何為他愁。
正在己身。
甯可不痛哉問。
諸法至極歸于廢诠。
觀行根本在于真智。
全不及論。
今所疑者都不觀察唯識等義。
頓絕思念徒送日時之所由也。
心經幽贊破他師義。
恐無想定真出要顯者。
所破義勢其相似乎。
詳示差異可成立也。
次彼本有心相似佛心舉八個義未得領解。
一一可委。
次禅宗偈雲。
達磨西來。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雲雲)其義雲何。
與自宗意為同為異。
答。
兩宗奧理拙情難測。
隻就一隅回愚推耳。
若及外聞定輕哢基欤。
但二宗不同其理必然。
若全一者豈名别宗。
今所欲成。
方便雖異遂不相違欤(為言)其不同者。
以要言之。
從教門入與真入。
言*真入者。
如傳聞者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令頓入也。
直指心者。
設有人來請問佛法。
返問應言。
汝自心中有時貪等諸惡不起。
一切無執明了清淨不。
若言無者必不可也。
雖有煩惱而不恒起。
雖有闇昧而非長時。
是必然故。
若言有者即是佛心。
說其可修(為言)是則不立一切法門不說名字而令悟也。
此外更有或現異相或用别語種種方便不思議(雲雲)從教入者。
立諸法門假說名字還令入此離言法也。
于此即有八宗不同。
其中今依法相中。
三性無性唯識等法是其門也。
故不同也。
然者我宗意習學唯心教。
能知諸法不思議已正修行時。
入無分别三摩缽帝伏諸分别。
爾時若有難止妄緣。
觀唯識理令息之欤(為言)但幽贊破。
聞此法者恐彼妄計無心定等為真出要。
随入邪法遮其迷路。
若住正見。
不違性相修習唯心無分别智。
正是我宗。
豈破之耶。
次似于佛心多所由者。
一無諸惑。
謂貪瞋等一切煩惱皆不起故。
二無諸執。
謂我法執皆不起故。
三以明了。
謂緣闇昧微劣心故。
四以清淨。
謂一切塵皆不受故。
五契真性謂一切皆絕亡故。
六遍法界。
謂一切法皆容受故。
七含萬德。
謂六度等皆共足故(無貪嗔等十度等體皆容有故)八慈悲本。
謂無緣德慈悲極故。
今此八義暫時安立。
種種勝德準可知之問。
五重唯識四種尋思如實智等各别觀欤。
答。
更非别門。
但是所立名目差别淺深不同欤。
所以然者。
緣生諸法分别所生。
如法觀之妄情自息。
情既息已妄境皆滅。
妄境既滅法性自顯。
法性既顯一切事相自然如幻。
當知諸法唯是一心更無别法。
是則四尋思五重唯識旨。
于此廢立種種義門假立階級分淺深也。
所謂今此難思一心含于萬法而獨存立。
種種法門皆在于此中。
見之依圓即第一重。
見之内心即第二重。
見之心體即第三重。
見之心王即第四重。
見之一如即第五重。
然不思議一心之體常含萬法無有增減。
所遮即是一切妄執。
所存即是一切事理。
事理互遍無處不至。
不即不離超思議道。
然此言議所诠諸法總名為義。
今此能诠所诠之二各有自性及與差别。
如是四種皆自心變。
假施設有。
實不可得。
往于此觀能遣所執名尋思觀。
此觀明印名如實智。
故與五重更非别觀(尋思如實遣二取分教說有異。
實皆通欤)問。
攝大乘等說尋思觀。
似法似義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等(等文)似所诠義名似法義。
此即行者依華嚴等唯識教意作唯識觀。
其自意識分别思惟如是似現。
自心之外都無别物。
無其自性無其差别(為言)其意言者是意識也。
意識分别如語言故名意言也。
所謂心中如說思也。
如是思故任于意念所思之事心上現也。
今此意言。
華嚴經等諸唯識教大乘法相等所生起
何況傳聞禅師說雲。
大悟頓機夢中已經三僧祇人也(雲雲)如此說者等覺位欤。
若爾兩宗都不相違。
是以彼宗佛法大明錄第六雲。
傳燈錄圭峰宗密禅師示尚書溫●曰。
能悟此理即是法身。
本自無生何有依托。
靈靈不昧。
了了常知。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然真理雖然頓達。
此情難以率除。
豈可一生所修便同諸佛功用。
但可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
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
妄念若起都不随之。
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系。
雖有中陰所向自生。
天上人間随意寄托(注雲。
此是第三位受生自在也)若愛着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
自能易短為長易粗為妙(注雲。
此是第二位變易自在也)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
唯圓覺大智朗然存。
即随機應現千百億身度有緣衆生名之為佛(注雲。
此是第一位。
又究竟自在也)受生自在當于地前。
變易自在當地上。
究竟自在即佛果也。
全不違哉。
次不念之位。
見色聞聲等全非所遮。
如上明也。
夫一心清淨萬境自在。
誰即智人遮無淨之境上任運之照明耶。
非有緣慮非無緣慮位。
法相門指其法體。
或有似後得。
或有似根本。
或有似合現随時不完欤。
所以者何。
圓明清徹都隔塵境。
設一刹那是根本智。
若雖不念任運明了見色等者是後得智。
彼此若俱是合觀智。
今此差别當其時分雖不分别。
後時思惟可得知之欤。
得法已後為他說法起如是念更不乖法。
是即自在之應用也(雲雲)仍如是推也次教說離言唯教不念。
全以非令思非空有(雲雲)言非空者。
遮破空思即勿思空(為言)言非有者。
遮破有思即勿思有(為言)諸愚夫類無始以來無明所盲。
非有思有。
非空思空。
俱句俱非亦複如是。
由此思故輪回無窮。
故大悲尊初成佛已。
愍此愚情頓漸誠說随宜教令斷其思。
既遮有執說教非有。
聞之悟者隻止有思思為非有。
是何用乎。
若思非有還堕空執。
豈教本意。
既遮空說教非空。
聞之悟者隻止空思思為非空。
是何用乎。
若思非空還堕有執。
豈亦教意。
自餘諸句皆應準此。
不得此意執着言議。
見不思議言返彌堅思議。
是嘗甘露還增毒病。
故深密經雲。
佛說離言無二義。
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于此癡所惑。
樂着二依言識論。
彼或不定或邪定。
流轉極長生死苦。
複違如是正智論。
當生牛羊等類中(文)(二依言者。
有為無為二位言也)依離言教還執言辭。
就難思文剩增思惟。
豈是非愚中之愚乎。
愚夫于此癡所惑之誡。
流轉極長生死苦之悲。
何為他愁。
正在己身。
甯可不痛哉問。
諸法至極歸于廢诠。
觀行根本在于真智。
全不及論。
今所疑者都不觀察唯識等義。
頓絕思念徒送日時之所由也。
心經幽贊破他師義。
恐無想定真出要顯者。
所破義勢其相似乎。
詳示差異可成立也。
次彼本有心相似佛心舉八個義未得領解。
一一可委。
次禅宗偈雲。
達磨西來。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雲雲)其義雲何。
與自宗意為同為異。
答。
兩宗奧理拙情難測。
隻就一隅回愚推耳。
若及外聞定輕哢基欤。
但二宗不同其理必然。
若全一者豈名别宗。
今所欲成。
方便雖異遂不相違欤(為言)其不同者。
以要言之。
從教門入與真入。
言*真入者。
如傳聞者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令頓入也。
直指心者。
設有人來請問佛法。
返問應言。
汝自心中有時貪等諸惡不起。
一切無執明了清淨不。
若言無者必不可也。
雖有煩惱而不恒起。
雖有闇昧而非長時。
是必然故。
若言有者即是佛心。
說其可修(為言)是則不立一切法門不說名字而令悟也。
此外更有或現異相或用别語種種方便不思議(雲雲)從教入者。
立諸法門假說名字還令入此離言法也。
于此即有八宗不同。
其中今依法相中。
三性無性唯識等法是其門也。
故不同也。
然者我宗意習學唯心教。
能知諸法不思議已正修行時。
入無分别三摩缽帝伏諸分别。
爾時若有難止妄緣。
觀唯識理令息之欤(為言)但幽贊破。
聞此法者恐彼妄計無心定等為真出要。
随入邪法遮其迷路。
若住正見。
不違性相修習唯心無分别智。
正是我宗。
豈破之耶。
次似于佛心多所由者。
一無諸惑。
謂貪瞋等一切煩惱皆不起故。
二無諸執。
謂我法執皆不起故。
三以明了。
謂緣闇昧微劣心故。
四以清淨。
謂一切塵皆不受故。
五契真性謂一切皆絕亡故。
六遍法界。
謂一切法皆容受故。
七含萬德。
謂六度等皆共足故(無貪嗔等十度等體皆容有故)八慈悲本。
謂無緣德慈悲極故。
今此八義暫時安立。
種種勝德準可知之問。
五重唯識四種尋思如實智等各别觀欤。
答。
更非别門。
但是所立名目差别淺深不同欤。
所以然者。
緣生諸法分别所生。
如法觀之妄情自息。
情既息已妄境皆滅。
妄境既滅法性自顯。
法性既顯一切事相自然如幻。
當知諸法唯是一心更無别法。
是則四尋思五重唯識旨。
于此廢立種種義門假立階級分淺深也。
所謂今此難思一心含于萬法而獨存立。
種種法門皆在于此中。
見之依圓即第一重。
見之内心即第二重。
見之心體即第三重。
見之心王即第四重。
見之一如即第五重。
然不思議一心之體常含萬法無有增減。
所遮即是一切妄執。
所存即是一切事理。
事理互遍無處不至。
不即不離超思議道。
然此言議所诠諸法總名為義。
今此能诠所诠之二各有自性及與差别。
如是四種皆自心變。
假施設有。
實不可得。
往于此觀能遣所執名尋思觀。
此觀明印名如實智。
故與五重更非别觀(尋思如實遣二取分教說有異。
實皆通欤)問。
攝大乘等說尋思觀。
似法似義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等(等文)似所诠義名似法義。
此即行者依華嚴等唯識教意作唯識觀。
其自意識分别思惟如是似現。
自心之外都無别物。
無其自性無其差别(為言)其意言者是意識也。
意識分别如語言故名意言也。
所謂心中如說思也。
如是思故任于意念所思之事心上現也。
今此意言。
華嚴經等諸唯識教大乘法相等所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