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要決(後抄本)
關燈
小
中
大
所知障微細妄念也。
即是别起欤。
玄贊所言法執。
亦即此類欤)又法花玄贊第二雲。
堅執煩惱謂分别動搖。
分别動搖故是非心起。
是非心起故愛恚惑生。
愛恚惑生故諸業起。
諸業起故衆苦轉。
今為治此分别動搖之心故入三昧難堅執惑(文)加之因明疏等釋現量心。
因循照境不籌不度(雲雲)先德釋此因循之言但直義也(雲雲)今所勸示其意在此。
靜思文意迷謬自晴者欤。
贊述解釋甚委悉也。
誰及異求。
但以三性相對等觀為方便者。
所謂行者先依聖教得知如是微妙理已。
數數思惟随分決解。
是為義解習學之位。
如是義學已正入修行時。
頓住無相更無所觀。
是名修行。
是即住彼所決理也。
如是修時若觸内外種種因緣妄念有起。
速覺知之即可得止。
是名降伏。
伏分别心速令還住無分别修也。
是即依于唯識三性至極道理随分決了之力故也。
夫言唯識者遣外境義。
言外境者遍計所執。
遍計所執即當情現。
遣當情現須止妄情。
止妄情者即*令所勸仍符合也。
而其念情若有難抑。
雖得覺知不能止者。
應當觀察先覺道理。
所謂今當自情所現若名若義自性差别種種之相。
唯是自心意言分别。
如是似現意言。
識外都無其體。
有無一異俱不俱等(乃至)自心分别之相皆如是觀。
四句百非都不可得還即得往無相離念。
如是如是長時修習無有退轉。
遂得入見證無生也。
對于實證。
以前所修随分無相皆為有相有分别心。
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者即此義也。
故對實證。
以前總名三性相對有分别觀。
非謂然故于以前位不住無分。
爾者。
加行無分别慧之名雲何得消。
資糧加行正位之體是何法乎。
所以義林證真觀位。
先德判為實證之位。
全非所痛。
如是修間。
其所取無方便之智得成熟位。
其能所無方便之智得成熟位次第生起漸漸增勝。
是即得名暖頂忍等。
非謂然故于以前位不遣能取唯識等執着。
不爾者。
資糧位中若于時劫甯不能觀二取空耶。
若不能者豈現八相成道等耶。
若其内證有所阙者。
設雖相似豈現佛相。
豈同天魔等化作耶。
明知未入僧祗之位。
乃至我等最初行法。
随力所堪皆遣唯識實有等執。
雖遣不及。
雖不及遣。
極窮其力所堪故也。
如是雖勵無始熏習深染心底難速除故自送劫數者也。
若不爾者更有何由徒雖僧祗。
豈可不極所堪之分。
故意不入于勝位耶。
為利他故自證不進是别事也。
今所論者自證門故也次一切凡夫嬰兒等類有此妙心決然無疑。
傳聞禅宗以之即為本有佛心。
佛衆生本來無别(雲雲)今法相宗其義雖異而遂不違欤。
其異分者。
我宗意者。
彼本所有不念之心。
是有漏中現量心也。
非即佛心。
然稍相惟。
故好常住此心者。
次第被修引無漏智(為言)最初增進即是有漏生得善之增進也。
後後展轉聞思修慧次第生起。
即是有漏加行善之中增進也。
如是修故遂入初地乃至金剛。
即是無漏之因位之中增進相也。
如是經間。
無漏三慧義說三慧。
有功用智無功用智。
次第現前得入佛地。
是時方名得佛心也。
夫言佛者是覺義也。
無始以來等覺以還非無其義。
分分除迷皆是覺故。
然而勝劣形得之時。
對後後位以前前位皆為非佛。
最極圓滿無上無等名為佛也。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義具足無所阙故。
何況尋其能迷種子重重不同。
非唯一法。
謂有漏種生得加行三慧種子。
無漏見修究竟三品種子。
共一一中無量差别種子亦别。
此等種子随修随增。
次第勝進各各生起自體現行。
此諸種中菩薩無漏三品種子名行佛性。
第八識中無漏法爾之所具也。
故彼本有無相之心雖似佛心。
是有漏故不名佛性。
簡取決定殊勝淨法名佛性也。
然而以彼本來無相能知佛心之行相已數數修之。
彼無漏種漸漸增長遂得現行。
豈非至要(為言)何以然者。
彼本有心似于佛心有衆多義。
所謂無諸惑故。
無諸執故。
以明了故。
以清淨故。
契真性故。
遍法界故。
含萬德故。
慈悲本故。
所以修之無漏種增生現行欤。
已上二宗各别也。
其不違者。
凡我宗意。
有為諸法無有定相。
因果法門本非定異。
若雲彼此一向各别即是妄執。
極為過失。
故諸有漏及諸無漏種子現行因位果位三世自他皆非定異。
非定異故總為一法被修增進。
即是一法次第增也。
全非别法新生起也。
但是舊法轉明轉勝。
譬如金玉随瑩随練漸漸明淨至圓滿也。
故彼本有無相心外更無佛心。
彼心即被資熏瑩。
次第顯其本性妙德至如來地。
若雲決定此心之外有他佛心别生起者。
更非我宗。
違唯識故。
若寄事于種子各别。
彼諸種子豈非依他。
為依他法豈有定相。
當知有漏無漏種亦為一法。
若猶執着極成迷亂。
所以有漏無漏種現為一法體論之無礙。
就事所談猶以如是。
何況理性平等義門。
夫于諸法分别體用有無量門。
談其至極則理為體以事為用。
其理一味無有少分全分等别。
彼本所有無相心體與佛心體有何别異。
煩惱惑障性雖亦住。
今就順理心名為佛故也。
加之約事談體猶有心性本淨之義。
所謂心體非煩惱故名性本淨。
是遍一切。
理性平等亦通一切。
約此等義。
彼無相心遍一切時其性不改。
譬如萬水清濁不同。
而此本性清淨一昧無有變。
故唯識雲。
然契經說心性淨者。
說心空理所顯真如。
真如是心真實性故。
或說心體非煩惱故名性本淨(文)其心體本非煩惱者。
彼無相心性不改變遍于此也。
煩惱濁穢猶如客塵。
暫時交雜。
非心本性故如是說(已上法相同禅宗已) 次以禅宗同法相者。
若如當時風聞說者。
彼宗亦許修習增進。
非一得法即頓究竟欤。
機分修行經多時故。
所以即彼本有佛心雖有不知即是凡夫。
雖知不修即是劣位。
彼夢中修所住時節亦複非不經三祇欤。
所以然者。
理德頓備事惑漸漸除。
事理萬德皆圓滿位名真佛故。
但彼宗意許頓悟機。
所謂不待他之曉喻。
自然自悟機分頓絕(雲雲)今依自宗推尋其類。
是當前生修習之類欤。
機分絕者亦當十住初住等位欤。
或亦當于加行等位欤。
此等位人
即是别起欤。
玄贊所言法執。
亦即此類欤)又法花玄贊第二雲。
堅執煩惱謂分别動搖。
分别動搖故是非心起。
是非心起故愛恚惑生。
愛恚惑生故諸業起。
諸業起故衆苦轉。
今為治此分别動搖之心故入三昧難堅執惑(文)加之因明疏等釋現量心。
因循照境不籌不度(雲雲)先德釋此因循之言但直義也(雲雲)今所勸示其意在此。
靜思文意迷謬自晴者欤。
贊述解釋甚委悉也。
誰及異求。
但以三性相對等觀為方便者。
所謂行者先依聖教得知如是微妙理已。
數數思惟随分決解。
是為義解習學之位。
如是義學已正入修行時。
頓住無相更無所觀。
是名修行。
是即住彼所決理也。
如是修時若觸内外種種因緣妄念有起。
速覺知之即可得止。
是名降伏。
伏分别心速令還住無分别修也。
是即依于唯識三性至極道理随分決了之力故也。
夫言唯識者遣外境義。
言外境者遍計所執。
遍計所執即當情現。
遣當情現須止妄情。
止妄情者即*令所勸仍符合也。
而其念情若有難抑。
雖得覺知不能止者。
應當觀察先覺道理。
所謂今當自情所現若名若義自性差别種種之相。
唯是自心意言分别。
如是似現意言。
識外都無其體。
有無一異俱不俱等(乃至)自心分别之相皆如是觀。
四句百非都不可得還即得往無相離念。
如是如是長時修習無有退轉。
遂得入見證無生也。
對于實證。
以前所修随分無相皆為有相有分别心。
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者即此義也。
故對實證。
以前總名三性相對有分别觀。
非謂然故于以前位不住無分。
爾者。
加行無分别慧之名雲何得消。
資糧加行正位之體是何法乎。
所以義林證真觀位。
先德判為實證之位。
全非所痛。
如是修間。
其所取無方便之智得成熟位。
其能所無方便之智得成熟位次第生起漸漸增勝。
是即得名暖頂忍等。
非謂然故于以前位不遣能取唯識等執着。
不爾者。
資糧位中若于時劫甯不能觀二取空耶。
若不能者豈現八相成道等耶。
若其内證有所阙者。
設雖相似豈現佛相。
豈同天魔等化作耶。
明知未入僧祗之位。
乃至我等最初行法。
随力所堪皆遣唯識實有等執。
雖遣不及。
雖不及遣。
極窮其力所堪故也。
如是雖勵無始熏習深染心底難速除故自送劫數者也。
若不爾者更有何由徒雖僧祗。
豈可不極所堪之分。
故意不入于勝位耶。
為利他故自證不進是别事也。
今所論者自證門故也次一切凡夫嬰兒等類有此妙心決然無疑。
傳聞禅宗以之即為本有佛心。
佛衆生本來無别(雲雲)今法相宗其義雖異而遂不違欤。
其異分者。
我宗意者。
彼本所有不念之心。
是有漏中現量心也。
非即佛心。
然稍相惟。
故好常住此心者。
次第被修引無漏智(為言)最初增進即是有漏生得善之增進也。
後後展轉聞思修慧次第生起。
即是有漏加行善之中增進也。
如是修故遂入初地乃至金剛。
即是無漏之因位之中增進相也。
如是經間。
無漏三慧義說三慧。
有功用智無功用智。
次第現前得入佛地。
是時方名得佛心也。
夫言佛者是覺義也。
無始以來等覺以還非無其義。
分分除迷皆是覺故。
然而勝劣形得之時。
對後後位以前前位皆為非佛。
最極圓滿無上無等名為佛也。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義具足無所阙故。
何況尋其能迷種子重重不同。
非唯一法。
謂有漏種生得加行三慧種子。
無漏見修究竟三品種子。
共一一中無量差别種子亦别。
此等種子随修随增。
次第勝進各各生起自體現行。
此諸種中菩薩無漏三品種子名行佛性。
第八識中無漏法爾之所具也。
故彼本有無相之心雖似佛心。
是有漏故不名佛性。
簡取決定殊勝淨法名佛性也。
然而以彼本來無相能知佛心之行相已數數修之。
彼無漏種漸漸增長遂得現行。
豈非至要(為言)何以然者。
彼本有心似于佛心有衆多義。
所謂無諸惑故。
無諸執故。
以明了故。
以清淨故。
契真性故。
遍法界故。
含萬德故。
慈悲本故。
所以修之無漏種增生現行欤。
已上二宗各别也。
其不違者。
凡我宗意。
有為諸法無有定相。
因果法門本非定異。
若雲彼此一向各别即是妄執。
極為過失。
故諸有漏及諸無漏種子現行因位果位三世自他皆非定異。
非定異故總為一法被修增進。
即是一法次第增也。
全非别法新生起也。
但是舊法轉明轉勝。
譬如金玉随瑩随練漸漸明淨至圓滿也。
故彼本有無相心外更無佛心。
彼心即被資熏瑩。
次第顯其本性妙德至如來地。
若雲決定此心之外有他佛心别生起者。
更非我宗。
違唯識故。
若寄事于種子各别。
彼諸種子豈非依他。
為依他法豈有定相。
當知有漏無漏種亦為一法。
若猶執着極成迷亂。
所以有漏無漏種現為一法體論之無礙。
就事所談猶以如是。
何況理性平等義門。
夫于諸法分别體用有無量門。
談其至極則理為體以事為用。
其理一味無有少分全分等别。
彼本所有無相心體與佛心體有何别異。
煩惱惑障性雖亦住。
今就順理心名為佛故也。
加之約事談體猶有心性本淨之義。
所謂心體非煩惱故名性本淨。
是遍一切。
理性平等亦通一切。
約此等義。
彼無相心遍一切時其性不改。
譬如萬水清濁不同。
而此本性清淨一昧無有變。
故唯識雲。
然契經說心性淨者。
說心空理所顯真如。
真如是心真實性故。
或說心體非煩惱故名性本淨(文)其心體本非煩惱者。
彼無相心性不改變遍于此也。
煩惱濁穢猶如客塵。
暫時交雜。
非心本性故如是說(已上法相同禅宗已) 次以禅宗同法相者。
若如當時風聞說者。
彼宗亦許修習增進。
非一得法即頓究竟欤。
機分修行經多時故。
所以即彼本有佛心雖有不知即是凡夫。
雖知不修即是劣位。
彼夢中修所住時節亦複非不經三祇欤。
所以然者。
理德頓備事惑漸漸除。
事理萬德皆圓滿位名真佛故。
但彼宗意許頓悟機。
所謂不待他之曉喻。
自然自悟機分頓絕(雲雲)今依自宗推尋其類。
是當前生修習之類欤。
機分絕者亦當十住初住等位欤。
或亦當于加行等位欤。
此等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