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要決(前抄)
關燈
小
中
大
說加行位。
皆指上說即唯識實性。
即勝義無性無分别法也。
然猶有帶微細分别。
殘空有相。
非極明淨。
于此亦有淺深位。
故說雲求住雲立少物。
非不止于一切思量。
但觀門方便非一種故。
或觀依他虛假空寂而入一實。
或時直入一實真如。
故本疏釋加行位雲。
或總作一實真如。
或别作二空等(文)如是說已。
遂說實證一心見道。
若時于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文)都無所得且非不念。
離二取相甯非一心實證。
既如此以前皆修之。
其理必然。
四種為思。
如實智者皆于此法施差别。
若爾我宗唯識修行入無性門修行之義無疑者欤。
其修至極。
無相不念不留一物住一心義亦明鏡也。
然今此法但自證知不傳人者非大士行。
阙大悲故。
由此欲令他知此法有二方便。
雖不可言強說離言。
是則教門。
不可言故不說而傳。
是即禅門。
今此二門互有其德。
禅門德者。
一切言辭遍計所執。
說有著有。
說空者着空。
說中着中(乃至)無邊四句百非。
無有一片非系念杌非引執鎖。
由此得證尤遲尤難。
故不說而傳。
是為其德也。
不說傳者所謂直指衆生心也。
直指者所謂直指人心中所有本來寂靜明了無分别心。
住其令修。
不立法門。
不說名字也。
當指之時。
或同其心。
或作妄相。
或假異此語種種方便。
禅門故實(雲雲)今此心體。
三性門中以事為體。
此猶雖為有漏妄情。
無性門中以理為體。
恒沙萬德宛然而備。
為妄想污其德稍雖隐。
本性微妙極淨圓明。
譬如黃金交塵沙中光色稍隐。
自性本德條然不改。
人覺知之能練能瑩其德幾許。
佛心亦然。
勿疑之矣次佛有三身四智三明根本後得一切具足。
其相如常。
是即專依三性門。
一切一如。
心佛衆生無差别故有為事相皆為虛妄。
皆為夢境。
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雲一切有為如夢幻等。
又說遮餘虛妄名一實谛說真如是實餘皆虛妄。
皆此門也。
然其妄者未必迷妄。
緣生之法無言實故說名為妄。
故義燈雲。
緣生名妄。
此則可爾(文)若迷名妄。
無漏依他雖虛非妄。
大師釋雲據實道谛虛而非妄。
即此義也。
今總名妄依前義也。
名為夢法亦一一準之。
故此門意依真依覺。
清淨法界為佛。
有為事佛為夢。
所以三界六道緣生一切人法三祗四依六度萬行酬因感果諸根相好四智等體皆是虛妄。
皆是幻夢。
真實覺中一切皆無。
是故說名夢中修行。
名夢中佛。
故佛心中知有為德。
猶名見夢不名真覺。
然與迷情所見大别。
彼夢執實不知夢。
見此夢知夢為衆生見。
然初修人賴耶之夢未得寤故境界猶強。
随自心色聲等事不意來觸。
然而不念住。
遲見聞猶為佛心。
第八識夢得寤已者。
即為利他見之聞之。
香味等法一切亦爾。
自受用身雖自受用遠亦為他。
住世間故。
正智後智亦皆夢故。
付之案之可有四句。
一夢中夢。
所謂愚人動念緣事。
二夢中覺。
所謂愚人本有佛心。
或初修人本有佛心。
三覺中覺。
所謂覺者本有佛心。
或圓滿位本有佛心。
四覺中夢。
所謂覺者不念緣事。
又有三句。
一體夢見夢。
所謂愚人覺者緣事心也。
二體夢不見夢。
所謂正智。
三體覺不見夢。
所謂真如。
今此正智真如差别。
且依三性門差别之也。
無性門中合為一心。
總為覺法。
次六度等諸行為行。
皆可修之。
三性門修皆具足故。
理事萬德皆可成故。
然無性門雖修行之皆名夢事。
是其善異。
三性無性不即不離。
一念無離。
豈不修哉。
但總行者。
且付一行亦有由。
然互不相障亦豈舍乎。
次有漏無漏等位種種階級。
從三性門分别之者皆可有之。
入無性門且不見之。
隻付一心一實之體論自證門。
故不分之。
然而三性門恒時不相離。
事相之分位不經不成。
故覺知以後修習增進亦必然也。
何及疑惑 直指人心 問。
直人指心見性成佛。
是達磨宗不共勝事。
自宗之中未聞此法。
今付無性門恣建立一宗。
甯不相違耶答。
對機遣病門修觀顯理門自宗所許。
如雲若破空病說有能除。
若論顯理要資空觀。
此義勢也。
今此後門中傳他方便欤。
何相違耶 從心澄境 問。
餘宗皆是從境*澄心。
禅宗異他從心*澄境。
所謂不立所觀法門直止分别。
分别得止心境自不現。
是其勝德。
而自宗中有此法哉。
若無之者何任胸臆案立之耶答。
無性門者一切皆遮。
三性諸法無一所殘。
以何為境。
空尚遮之。
況于有乎。
心尚遮之。
況于境乎。
從三性門談實皆遮執。
後二無性假說無性。
入空門修。
妄心所念實皆非依圓。
觀何為境。
故唯識雲。
愚夫于此橫執我法。
有無一異俱不俱等。
猶如空花等體性都無。
一切皆名遍計所執(文)所執晴已圓成自顯。
圓成顯上依他自顯。
其理必然。
就中遣相證性唯識正當此修行。
遣事相者見于依他之實無也。
依他實無者即所執空門。
所執空者非隻空有。
亦複空空。
亦有亦空非有非空(論雲。
俱者俱句也。
雲不俱者俱非句也)及一與異亦一亦異。
非一非異(準上可知)等(等取一切無量四句)無邊境相皆遮之。
即是一實廢诠中道。
故雲證性。
所以幽贊受此第五重唯識觀雲。
又說一谛一乘一依佛性法身如來藏空真如無相不生不滅不二法門無諸分别離言觀等皆此觀攝(文)解釋分明也 問。
唯識觀者遮外境也。
今遮一切。
豈唯識耶答。
此疑甚非。
今所遮者一切外境。
設觀有内心即是能取相。
二取皆外境。
豈不遮乎。
設觀為空寂。
亦是所取相。
甯殘之乎。
如是不念住無分别。
自内冥合言法性。
即是唯識至極觀也 根機不同 問
皆指上說即唯識實性。
即勝義無性無分别法也。
然猶有帶微細分别。
殘空有相。
非極明淨。
于此亦有淺深位。
故說雲求住雲立少物。
非不止于一切思量。
但觀門方便非一種故。
或觀依他虛假空寂而入一實。
或時直入一實真如。
故本疏釋加行位雲。
或總作一實真如。
或别作二空等(文)如是說已。
遂說實證一心見道。
若時于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文)都無所得且非不念。
離二取相甯非一心實證。
既如此以前皆修之。
其理必然。
四種為思。
如實智者皆于此法施差别。
若爾我宗唯識修行入無性門修行之義無疑者欤。
其修至極。
無相不念不留一物住一心義亦明鏡也。
然今此法但自證知不傳人者非大士行。
阙大悲故。
由此欲令他知此法有二方便。
雖不可言強說離言。
是則教門。
不可言故不說而傳。
是即禅門。
今此二門互有其德。
禅門德者。
一切言辭遍計所執。
說有著有。
說空者着空。
說中着中(乃至)無邊四句百非。
無有一片非系念杌非引執鎖。
由此得證尤遲尤難。
故不說而傳。
是為其德也。
不說傳者所謂直指衆生心也。
直指者所謂直指人心中所有本來寂靜明了無分别心。
住其令修。
不立法門。
不說名字也。
當指之時。
或同其心。
或作妄相。
或假異此語種種方便。
禅門故實(雲雲)今此心體。
三性門中以事為體。
此猶雖為有漏妄情。
無性門中以理為體。
恒沙萬德宛然而備。
為妄想污其德稍雖隐。
本性微妙極淨圓明。
譬如黃金交塵沙中光色稍隐。
自性本德條然不改。
人覺知之能練能瑩其德幾許。
佛心亦然。
勿疑之矣次佛有三身四智三明根本後得一切具足。
其相如常。
是即專依三性門。
一切一如。
心佛衆生無差别故有為事相皆為虛妄。
皆為夢境。
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雲一切有為如夢幻等。
又說遮餘虛妄名一實谛說真如是實餘皆虛妄。
皆此門也。
然其妄者未必迷妄。
緣生之法無言實故說名為妄。
故義燈雲。
緣生名妄。
此則可爾(文)若迷名妄。
無漏依他雖虛非妄。
大師釋雲據實道谛虛而非妄。
即此義也。
今總名妄依前義也。
名為夢法亦一一準之。
故此門意依真依覺。
清淨法界為佛。
有為事佛為夢。
所以三界六道緣生一切人法三祗四依六度萬行酬因感果諸根相好四智等體皆是虛妄。
皆是幻夢。
真實覺中一切皆無。
是故說名夢中修行。
名夢中佛。
故佛心中知有為德。
猶名見夢不名真覺。
然與迷情所見大别。
彼夢執實不知夢。
見此夢知夢為衆生見。
然初修人賴耶之夢未得寤故境界猶強。
随自心色聲等事不意來觸。
然而不念住。
遲見聞猶為佛心。
第八識夢得寤已者。
即為利他見之聞之。
香味等法一切亦爾。
自受用身雖自受用遠亦為他。
住世間故。
正智後智亦皆夢故。
付之案之可有四句。
一夢中夢。
所謂愚人動念緣事。
二夢中覺。
所謂愚人本有佛心。
或初修人本有佛心。
三覺中覺。
所謂覺者本有佛心。
或圓滿位本有佛心。
四覺中夢。
所謂覺者不念緣事。
又有三句。
一體夢見夢。
所謂愚人覺者緣事心也。
二體夢不見夢。
所謂正智。
三體覺不見夢。
所謂真如。
今此正智真如差别。
且依三性門差别之也。
無性門中合為一心。
總為覺法。
次六度等諸行為行。
皆可修之。
三性門修皆具足故。
理事萬德皆可成故。
然無性門雖修行之皆名夢事。
是其善異。
三性無性不即不離。
一念無離。
豈不修哉。
但總行者。
且付一行亦有由。
然互不相障亦豈舍乎。
次有漏無漏等位種種階級。
從三性門分别之者皆可有之。
入無性門且不見之。
隻付一心一實之體論自證門。
故不分之。
然而三性門恒時不相離。
事相之分位不經不成。
故覺知以後修習增進亦必然也。
何及疑惑 直指人心 問。
直人指心見性成佛。
是達磨宗不共勝事。
自宗之中未聞此法。
今付無性門恣建立一宗。
甯不相違耶答。
對機遣病門修觀顯理門自宗所許。
如雲若破空病說有能除。
若論顯理要資空觀。
此義勢也。
今此後門中傳他方便欤。
何相違耶 從心澄境 問。
餘宗皆是從境*澄心。
禅宗異他從心*澄境。
所謂不立所觀法門直止分别。
分别得止心境自不現。
是其勝德。
而自宗中有此法哉。
若無之者何任胸臆案立之耶答。
無性門者一切皆遮。
三性諸法無一所殘。
以何為境。
空尚遮之。
況于有乎。
心尚遮之。
況于境乎。
從三性門談實皆遮執。
後二無性假說無性。
入空門修。
妄心所念實皆非依圓。
觀何為境。
故唯識雲。
愚夫于此橫執我法。
有無一異俱不俱等。
猶如空花等體性都無。
一切皆名遍計所執(文)所執晴已圓成自顯。
圓成顯上依他自顯。
其理必然。
就中遣相證性唯識正當此修行。
遣事相者見于依他之實無也。
依他實無者即所執空門。
所執空者非隻空有。
亦複空空。
亦有亦空非有非空(論雲。
俱者俱句也。
雲不俱者俱非句也)及一與異亦一亦異。
非一非異(準上可知)等(等取一切無量四句)無邊境相皆遮之。
即是一實廢诠中道。
故雲證性。
所以幽贊受此第五重唯識觀雲。
又說一谛一乘一依佛性法身如來藏空真如無相不生不滅不二法門無諸分别離言觀等皆此觀攝(文)解釋分明也 問。
唯識觀者遮外境也。
今遮一切。
豈唯識耶答。
此疑甚非。
今所遮者一切外境。
設觀有内心即是能取相。
二取皆外境。
豈不遮乎。
設觀為空寂。
亦是所取相。
甯殘之乎。
如是不念住無分别。
自内冥合言法性。
即是唯識至極觀也 根機不同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