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要決(前抄)

關燈
事衆多故。

    如是辨時。

    三祗修行一念成道猶如乳水。

    然諸凡夫乍具此心不能斷惑。

    不知此心即是佛心。

    不知動念即妄源。

    既迷邪正故無厭患對治。

    何有簡擇力。

    既無簡擇力何得滅雜染。

    即如是故其心雖有而甚微劣。

    心微劣故不能斷惑不能滅罪。

    然有微細勢力。

    猶超自餘善心。

    何亦強遮乎。

    然而其分甚輕微故。

    又舉念情甚繁多故。

    有宿惡業感苦報。

    設又雖造諸善業等。

    于此心中不能達之。

    加行等中起諸妄念。

    故輪回也。

    而今覺悟有此之妙心。

    能知動念是邪。

    能知無念是正。

    長時修練之。

    無始罪障甯不滅哉。

    是即一實廢诠觀故。

    是即唯識一乘極故。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

    端坐思實相。

    豈不信哉。

    煩惱所知一切惑障亦漸漸伏除。

    速至斷位必然無疑 次三量中是現量也。

    五俱意或五後意随時不定欤。

    五後之意雖是獨頭五識無間故。

    或現量何失。

    見五心章。

    五後意識非唯緣于過去五塵。

    亦緣現在等。

    然約多分緣前念境。

    又唯比非不通現量。

    仍通現義不可存之。

    是故此觀若五後時可有微細遍空行解。

    即比量也。

    然微細故自不覺知欤難決。

    三性中是定善性。

    所以然者。

    非不善心。

    非有覆心。

    其義必然。

    今所疑者無覆無記。

    而于無覆有四類中非異熟心。

    極明了故(唯識論說第八行相雲微細。

    雲昧劣。

    雲闇味等。

    餘異熟心準亦可知)非威儀心。

    不緣發威儀故非工巧心。

    不緣發工巧故。

    非變化心。

    非為嬉戲發通心故。

    若為善事不舉分别。

    緣發威儀工巧等者。

    亦是善心全非無記。

    若爾善外是何性耶。

    但未審決。

    或可無記。

    亦無過失(已上遮初難也)次第二難甚以無用。

    不離三性之無性故。

    雖雲皆空不違法相。

    善惡因果宛然不亂。

    何況無性。

    問。

    所言無性者全非遍空妄見之空。

    有無一異俱不俱等一切妄執皆遮空也。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者即此義也。

    以三性門诠顯之者。

    假我假法三界六道三科四谛有漏無漏困果行相皆悉具足。

    無一所阙。

    何及疑耶其第三難先已遮之次第四難亦不可來。

    我宗意者。

    依解深密經誠說故三世門立五姓。

    無性門立一乘。

    依諸淨道清淨者。

    唯依此一無第二故。

    于其中立一乘。

    非有情姓無差别。

    其說分明。

    是即一切歸一真如。

    定姓無性皆成佛故。

    真如佛性一切皆有故。

    有佛性者皆當成佛故。

    其理真實故。

    其事虛假故。

    無定相故。

    非凝然故。

    今此門中全不為痛。

    但從三性門決判性相時。

    定性無性有理佛性故雖當得成佛。

    而阙行相故終不能成也(可謂雖有理而阙事緣也)今所成立本有佛心是專理故全不違也。

    今此心德本無分别分。

    清淨分既是有漏生得善故。

    無性有情亦具足之。

    有何相違。

    然有性人必覺悟之修行成佛。

    無種性人雖有不知。

    雖聞不信。

    還造輪回善惡業也。

    定性二乘逢此緣時。

    信我空邊不信法空。

    亦複不違。

    然無性門見理性故。

    一切衆生為成佛機都無所殘。

    此義門中實當成佛故三無差别自他一體故。

    當成已成皆不違也次第五難。

    既是明了遮于邪念住于正智觀。

    觀義分明。

    寂然止息。

    止義分明。

    于所觀者此門本意不分能所。

    但是一心不念不觀。

    從三性門差别之者。

    即以不思議境界為境也。

    即是一心還照自性。

    自性即是一真法界勝義勝義究竟理也。

    若此觀中謂有不思議之法體。

    無有是處。

    迸是遍計所執故也。

    若謂為空亦複爾也。

    猶所有相皆是塵如。

    四句百非一切皆亡。

    是即說為無分别智。

    所難之趣尤浮疏。

    次修此法者或學教文終離文字。

    或得法緣頓開悟皆可有也 問。

    說為一心。

    亦稱菩提。

    亦名涅槃真如等者。

    是三無性門之本意耶。

    次此門意。

    佛具三身耶。

    若雲具者。

    今一向歸一真法界不見餘法。

    甯得雲有報化二身。

    又具俗緣後得智耶。

    若雲具者既亡所相。

    豈有得知種種衆多事相差别。

    若彼此皆阙大違諸教。

    又六度萬行無量因行皆得修耶。

    若雲修者。

    夢中妄想修何為耶。

    若不修者。

    亦違聖教。

    次以依他虛假事相總名虛妄。

    亦為夢境。

    未得其意。

    妄者即是迷亂之義。

    緣有為之無漏後得豈迷亂智。

    淨分不可斷之依他豈又妄法耶。

    佛身諸根相好四智三明等甯皆妄耶。

    夢者妄想颠倒所見。

    豈此等法皆颠倒法。

    若雲佛無諸根等者亦大違教。

    次有漏無漏生得加行聞思修等。

    明昧各别重重無量。

    皆是各有能生種子。

    混因果不亂。

    而今微劣生得善心名為佛心。

    都不分别染淨階位。

    不論凡聖高下。

    而亦似許修習精進。

    自緻相違。

    其意如何 答。

    名為一心為菩提等者。

    猶是表诠門之意也。

    無性門之本意不爾。

    此門意者。

    既遮一切。

    有何一心有何菩提。

    有無一異皆是妄境。

    菩提涅槃亦不可得。

    不可得法亦不可得。

    如此思惟亦不可得。

    是為本意。

    用為三無。

    亦雲自性涅槃等者猶是有相門。

    涅槃依得顯即二空門。

    皆約诠故。

    是以唯識本頌次第。

    前二十四頌說唯識相。

    三性三無皆在其段。

    第二十五頌說唯識性。

    即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等一行也。

    此字雖此上勝義無。

    彼在相中。

    此正指性。

    當知從無性門入真勝義性故。

    指上勝義無雲即是真也。

    今此勝義即勝之義。

    勝者最勝正直正智。

    義者法性即是真如。

    如體寂然不可言最。

    不可言勝。

    一切言語皆道斷故。

    如德止言。

    舉能證道最機勝妙功德名号。

    說此妙道之所行義。

    還顯為離言法性難思。

    及論疏等說皆分明也。

    是即正勸一切善惡都無思量之修行也。

    故鄰次此說修行位。

    即後五頌。

    其中初三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等說資糧位。

    次雲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