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要決(前抄)
關燈
小
中
大
。
是專指于圓成實性而似抑為覺知之心。
亦違法相二付一切無性疑雲。
如今所述者無始本有之一心菩提之外。
一切諸法皆都無欤。
若爾一切因果道理盡以損減成大邪見。
若無煩惱無惡業者。
起造感果是何故耶。
若雲雖無而衆生愚妄謂有者。
一代聖教皆成妄說。
又都無事迷何起妄。
又無衆生及無愚體。
何雲衆生愚癡妄情。
又諸菩薩為舍生死。
精勤證大菩提。
是何事哉。
色等六塵眼等六根亦皆成于虛妄所說。
豈可然乎三付速疾成佛疑雲。
我宗性相。
一切菩薩必經三祗。
超一地位猶以難有。
何況僧祗。
超一僧祗猶以難有。
何況三祗。
而雲一念無生可本來成佛。
未辨其旨四付一切成佛疑雲。
五姓各别一宗大事。
義相大異他宗案立。
如今義者。
定姓無性皆成佛欤。
尤以不審五付止觀名言疑雲。
止者即是定心所也。
觀者即是慧心所也。
彼此同轉所觀境也。
既無分别都無簡擇亦都無有所觀法者。
由何得立止觀名耶。
若雲自宗無分别智冥合之位既得止觀相應俱有即是此也者。
不可然。
彼觀真如專住簡擇故名止觀。
此既不爾。
何得即是。
抑修此者。
要先習學所應聖教然後修欤。
将又無聞非法之輩頓得修耶 答。
一一疑難皆是三性門中一門疑也。
二門遂一雖不相違。
其大旨不可混濫。
無性門意。
三性皆空。
無生無滅。
本來涅槃。
其本來寂無生體者。
即是一實廢诠談旨真如理也。
故本頌雲。
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文)是正指于本來寂靜之法體也。
以何得知。
見本經文。
廣釋諸法皆無自性。
相生勝義三無具說。
廣釋無生無滅等義。
略于生無性但說初後二種無性。
其中相無體性都無無生無滅相似涅槃故雲寂靜。
勝義無性體是真如。
凝然常住。
無生無滅。
真實涅槃。
故雲寂靜。
燈釋(并人師釋其意欤)是故無生無滅法體正所存者勝義無性。
本頌指此明雲亦即是真如也。
故此門意。
所擇取者是真理之一法也。
今入此門。
故真如為一心體。
不取事心。
今付心體雲不生不滅。
雲唯一無二。
有何失耶。
凡以真理為諸法體。
宗家解釋。
是以心經幽贊中雲。
今推歸本。
體即真空理。
事離于理無别性故(文)是釋般若所說空體。
正是三無性門意也。
攝法歸無為之主。
故言一切法皆如也者亦即此意。
此乃攝相歸性門。
推功歸本義不足始論矣。
若爾萬法歸一心。
心外無物。
一心歸一如。
如外何有不生不滅心。
何及驚疑。
但唯識名順三性門。
然而此門亦全不違萬法之中識。
實性識是非真性。
是即識之實性故也。
或有持業之義。
理體照明真實了故。
依之大師或判識言所表具有理事。
或述言圓成真性識。
于不生理與識之名。
其證難盡。
何況今雲心。
不表了别名。
即是自性清淨心也。
由何定是生滅心耶。
心名本有其二義故。
真實心者即指性故。
心經釋名。
大師解雲堅實妙最之旨名心者。
即指法實。
全非緣慮集起之義。
即可此義。
但名止觀。
名為菩提及見色等皆非心體。
是此心德。
若從三性門性相決判者。
當無分别智。
智相應之定即是止也。
其見色等義分即可名後得智。
然此門意既以法性為心體故。
但名心德不為别法。
唯是一心不分能證所證差别。
深遮二取之迷故也。
我宗本意大滅二取。
然而依三性立法相之時。
不可不分。
故分相性。
亦分理智。
亦分心境。
而今正入修行之門差别理智。
是有何用。
仍為一心。
尤有其謂。
然此心德歸體不生。
談德似生。
故亦似滅而無實生。
亦無實滅。
論真實者不生不滅。
無有改易。
非有非無言慮皆絕。
故此一心一切位中常住周遍。
一味平等。
見色等時如鏡照形。
非分别見。
非分别聞。
隻自然見。
自然聞。
明了也。
湛湛也。
深妙也。
難思也。
其動念時。
及無心位。
為妄想覆為餘緣障。
今此心德不顯現也。
雖不顯現非無其德。
可照未照。
可知未知。
其可照知朗然常備。
如是隐顯有不同故。
體雖常住似有生滅。
從三性門談性相時。
是即如幻虛假生滅。
全不相違。
但一切衆生皆有此心者。
談體必然即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自性清淨心也。
不及始論。
然心德顯現。
雖有其位人不自知。
以不知故自在動念。
以動念故發諸惑業輪回無止。
覺悟之人指示之時。
雖知而不信者。
不護之故如不知者。
若護者速出生死。
于此頓漸重重根機可有階級(如下分别)其心德顯現位者。
若人或時不起貪等一切染念住非執心。
于六塵境不舉念慮。
而亦明了必然有之。
是即佛心。
非泛爾妄情。
是即本有非始修得。
故覺者見之一切衆生本來成佛。
愚夫不知故自回六道。
若得知之。
深信護之。
常住此心不舉念情。
次第轉勝漸漸明淨。
速至圓滿。
若其上機于一念頃頓成正覺。
能現八相。
具足神力。
然從三性門談其分齊者。
彼本所有之無分别明了者心。
即是第六生得善中無相善心。
其得覺知。
常住此心。
漸明淨中。
初修習位猶是生得。
久習心後聞思修慧次第成滿。
其滿位者即應十住初住等位。
初住菩薩能現八相。
具神通故。
其上機者前世修習解脫分善。
近初住人。
今生始運此法緣時。
速疾頓得入其位也。
如是寄事寄相談門。
雖未成佛。
今入無性門直指理性。
不寄于事而見之。
故不論分得全得階位皆名佛也。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酬因感果皆夢中事。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分得全得是迷前想。
譬如虛空雖無遠近及無大小一味平等不可分别。
相寄色物名遠近空。
及分大小。
故理成佛速疾也。
事之成佛漸次也。
理一體故。
是專指于圓成實性而似抑為覺知之心。
亦違法相二付一切無性疑雲。
如今所述者無始本有之一心菩提之外。
一切諸法皆都無欤。
若爾一切因果道理盡以損減成大邪見。
若無煩惱無惡業者。
起造感果是何故耶。
若雲雖無而衆生愚妄謂有者。
一代聖教皆成妄說。
又都無事迷何起妄。
又無衆生及無愚體。
何雲衆生愚癡妄情。
又諸菩薩為舍生死。
精勤證大菩提。
是何事哉。
色等六塵眼等六根亦皆成于虛妄所說。
豈可然乎三付速疾成佛疑雲。
我宗性相。
一切菩薩必經三祗。
超一地位猶以難有。
何況僧祗。
超一僧祗猶以難有。
何況三祗。
而雲一念無生可本來成佛。
未辨其旨四付一切成佛疑雲。
五姓各别一宗大事。
義相大異他宗案立。
如今義者。
定姓無性皆成佛欤。
尤以不審五付止觀名言疑雲。
止者即是定心所也。
觀者即是慧心所也。
彼此同轉所觀境也。
既無分别都無簡擇亦都無有所觀法者。
由何得立止觀名耶。
若雲自宗無分别智冥合之位既得止觀相應俱有即是此也者。
不可然。
彼觀真如專住簡擇故名止觀。
此既不爾。
何得即是。
抑修此者。
要先習學所應聖教然後修欤。
将又無聞非法之輩頓得修耶 答。
一一疑難皆是三性門中一門疑也。
二門遂一雖不相違。
其大旨不可混濫。
無性門意。
三性皆空。
無生無滅。
本來涅槃。
其本來寂無生體者。
即是一實廢诠談旨真如理也。
故本頌雲。
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文)是正指于本來寂靜之法體也。
以何得知。
見本經文。
廣釋諸法皆無自性。
相生勝義三無具說。
廣釋無生無滅等義。
略于生無性但說初後二種無性。
其中相無體性都無無生無滅相似涅槃故雲寂靜。
勝義無性體是真如。
凝然常住。
無生無滅。
真實涅槃。
故雲寂靜。
燈釋(并人師釋其意欤)是故無生無滅法體正所存者勝義無性。
本頌指此明雲亦即是真如也。
故此門意。
所擇取者是真理之一法也。
今入此門。
故真如為一心體。
不取事心。
今付心體雲不生不滅。
雲唯一無二。
有何失耶。
凡以真理為諸法體。
宗家解釋。
是以心經幽贊中雲。
今推歸本。
體即真空理。
事離于理無别性故(文)是釋般若所說空體。
正是三無性門意也。
攝法歸無為之主。
故言一切法皆如也者亦即此意。
此乃攝相歸性門。
推功歸本義不足始論矣。
若爾萬法歸一心。
心外無物。
一心歸一如。
如外何有不生不滅心。
何及驚疑。
但唯識名順三性門。
然而此門亦全不違萬法之中識。
實性識是非真性。
是即識之實性故也。
或有持業之義。
理體照明真實了故。
依之大師或判識言所表具有理事。
或述言圓成真性識。
于不生理與識之名。
其證難盡。
何況今雲心。
不表了别名。
即是自性清淨心也。
由何定是生滅心耶。
心名本有其二義故。
真實心者即指性故。
心經釋名。
大師解雲堅實妙最之旨名心者。
即指法實。
全非緣慮集起之義。
即可此義。
但名止觀。
名為菩提及見色等皆非心體。
是此心德。
若從三性門性相決判者。
當無分别智。
智相應之定即是止也。
其見色等義分即可名後得智。
然此門意既以法性為心體故。
但名心德不為别法。
唯是一心不分能證所證差别。
深遮二取之迷故也。
我宗本意大滅二取。
然而依三性立法相之時。
不可不分。
故分相性。
亦分理智。
亦分心境。
而今正入修行之門差别理智。
是有何用。
仍為一心。
尤有其謂。
然此心德歸體不生。
談德似生。
故亦似滅而無實生。
亦無實滅。
論真實者不生不滅。
無有改易。
非有非無言慮皆絕。
故此一心一切位中常住周遍。
一味平等。
見色等時如鏡照形。
非分别見。
非分别聞。
隻自然見。
自然聞。
明了也。
湛湛也。
深妙也。
難思也。
其動念時。
及無心位。
為妄想覆為餘緣障。
今此心德不顯現也。
雖不顯現非無其德。
可照未照。
可知未知。
其可照知朗然常備。
如是隐顯有不同故。
體雖常住似有生滅。
從三性門談性相時。
是即如幻虛假生滅。
全不相違。
但一切衆生皆有此心者。
談體必然即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自性清淨心也。
不及始論。
然心德顯現。
雖有其位人不自知。
以不知故自在動念。
以動念故發諸惑業輪回無止。
覺悟之人指示之時。
雖知而不信者。
不護之故如不知者。
若護者速出生死。
于此頓漸重重根機可有階級(如下分别)其心德顯現位者。
若人或時不起貪等一切染念住非執心。
于六塵境不舉念慮。
而亦明了必然有之。
是即佛心。
非泛爾妄情。
是即本有非始修得。
故覺者見之一切衆生本來成佛。
愚夫不知故自回六道。
若得知之。
深信護之。
常住此心不舉念情。
次第轉勝漸漸明淨。
速至圓滿。
若其上機于一念頃頓成正覺。
能現八相。
具足神力。
然從三性門談其分齊者。
彼本所有之無分别明了者心。
即是第六生得善中無相善心。
其得覺知。
常住此心。
漸明淨中。
初修習位猶是生得。
久習心後聞思修慧次第成滿。
其滿位者即應十住初住等位。
初住菩薩能現八相。
具神通故。
其上機者前世修習解脫分善。
近初住人。
今生始運此法緣時。
速疾頓得入其位也。
如是寄事寄相談門。
雖未成佛。
今入無性門直指理性。
不寄于事而見之。
故不論分得全得階位皆名佛也。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酬因感果皆夢中事。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分得全得是迷前想。
譬如虛空雖無遠近及無大小一味平等不可分别。
相寄色物名遠近空。
及分大小。
故理成佛速疾也。
事之成佛漸次也。
理一體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