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要決(前抄)
關燈
小
中
大
。
論此法機有三品别(雲雲)其上機者何分齊耶答。
言上機者。
言下成覺。
不起于座三昧現前。
能現八相神通自在 問。
自宗性相一切菩薩必經三祇。
上從本經下至宗家。
當世學者全不動之。
今所成立未曾有也。
其義如何答。
今所言覺者從三性門談。
即是十住初住等也。
但其階位猶可審定。
或可謂七住已上。
或可謂是初地已上。
是即事佛非頓成故。
說為淺位。
說名分得。
然今空門不寄事相。
指其理故。
以理一味說為妙覺。
說名全得。
是故應言約三性門三祇成佛。
約無性門一念即證。
全不相違 問。
設縱雖爾彌有其疑。
具縛之外凡類。
況非修非學者。
今生始得逢此法緣。
甯可即座入于初住。
何況至七住乃至初地耶答。
誰言此人今生始逢。
先世修習解脫分善近勝位者。
隔生忘失未學間。
忽遇此緣速得入也。
故解深密無自性品雲。
善男子。
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
由深密意。
于所宣說不了義經。
以隐密相說諸法要。
謂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于是經中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
已成熟相續。
已多修勝解。
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
彼若聽聞如是法已。
于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
于如是法深生信解。
于如是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
依此通達善修習故。
速疾能證最極究竟(等文)以之準知。
何無其機 問。
如是勝人隔生忘失。
是事難信答。
龍猛大士初是梵士。
博學外術。
習染邪法。
回心以後頓入初地。
世親菩薩先學小乘。
回心以後速入明得。
此等勝人豈無宿世修習大乘。
然隔生故或學外法。
或學小乘。
由此本論說勝解行菩薩過失。
廣說妄說愛染等事。
不可驚欤 問。
所引經文既約隐而不了無性。
今所論者顯了無性。
何為證耶答。
此難分非。
隐密無性尚有勝驗。
況于顯了。
故經下文說顯了無性功能利益雲。
爾時勝義生(乃至)世尊于今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乃至)世尊。
若善男子。
或善女人。
于此如來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說甚深了義定教。
聞已信解。
書寫護持。
供養流布。
受誦溫習。
如理思惟。
以其修相發起加行生幾所福。
說是語已。
爾時世尊告勝義生菩薩曰。
勝義生。
是善男子。
或善女人。
其所生福無量無數難可喻知。
吾今為汝略說少分。
如爪上土比大地土。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百千分不及一。
數算計唯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
或如牛迹中水比四大海水。
百分不及一。
廣說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
如是于諸不了義經聞已信解。
廣說乃至以其修相發起加行。
所獲功德比此所說了義經教聞已信解所集功德。
廣說(乃至)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所集功德百分不及一。
廣說(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
說是語已(文)隐密顯了二門無性修中自證雖不相替。
彼不合三性故人多堕僻執此不離三性故永不引妄見。
了不了義功德高下。
即依此說。
佛語明鏡也。
何不依信乎。
依此方知。
宣說門中三性為極。
自證門中無性為妙 問。
七住前或退其位。
雖信因果有退大心。
得二乘果設約理門何名如來答。
入劫大心非凡所量。
況信不退乎。
初住尚應八相成道。
況後後位乎。
但約七住。
或約初地。
全無所乖欤 問。
今此法力勝于餘法可速疾乎.答。
此事必然。
是故大師理趣分疏釋經所說當經十六大菩薩等之文雲。
此經所明實相之理有大神驗。
不經僧祗經十六劫便入初地(文)學者雖有今立釋。
效驗勝于餘法極成不及異論。
誰不懸心乎 問。
中下二機何分齊乎答。
最下機者。
經十六生入于初住欤。
準璎珞經。
一劫二劫(乃至)十劫等之所說推量之也。
其外可攝中品機欤。
但是私推。
可恐 問。
若爾一切菩薩修行實相觀皆可速證入。
由何而有遲速不同答。
種姓不同有此别欤。
智增菩薩自行增故。
多分住于實相之理。
悲增菩薩化他增故。
多分趣入虛假之觀。
皆是法爾種姓之所催欤。
雖遲非愚。
大悲即是菩薩本故。
是猶大旨實義難知 二門隐顯 三性門者顯了至極。
即以顯了為德。
三無性門順于隐密。
即以隐密為德。
對機說時不如顯了故。
若不顯了者所說相濫。
屬引機迷故。
止言修門不如隐密故。
若不隐密者思惟甚多。
難入一實故。
所以說者可說三性(不離無性之三性也)修者即亦可修無性(不離三性之無性也)然三性門之大綱者。
談其如幻。
不思議事。
從此相推顯于此事不即不離難思理性。
理以不言為其本意。
然不言者亦難令知。
不言而言。
言而不言。
豈如三性門哉。
無言之妙辨者甯非此哉。
凡事理者皆不可言。
有為非有為非無為。
無為非無為非有為。
設離為無為有餘言者亦皆非也。
然而有為猶有假相稍可宜拟。
故為言依。
無為離言都絕言分。
故寄立事倚其自性。
于理借詞還取法性。
最甚深也。
以勝之義為勝義極。
即此意也。
重意雲。
等宗事相非如幻故。
一向離故。
雖談雖觀不能顯理。
餘宗談說乖離言故。
混事相故。
亦複難及。
獨處于中豈非德乎。
無性門直指人心不說而傳。
是别事也(為言) 去春以來禅法風聞。
求法人人間間來語。
愚心迷亂不得趣間。
竊尋自宗緻。
暗暗雖一旦度量。
未及審定。
殆似無诠。
為遁謗罪。
強求信解耳 于時寬元二年十一月日 小比丘良遍于竹林寺記矣
論此法機有三品别(雲雲)其上機者何分齊耶答。
言上機者。
言下成覺。
不起于座三昧現前。
能現八相神通自在 問。
自宗性相一切菩薩必經三祇。
上從本經下至宗家。
當世學者全不動之。
今所成立未曾有也。
其義如何答。
今所言覺者從三性門談。
即是十住初住等也。
但其階位猶可審定。
或可謂七住已上。
或可謂是初地已上。
是即事佛非頓成故。
說為淺位。
說名分得。
然今空門不寄事相。
指其理故。
以理一味說為妙覺。
說名全得。
是故應言約三性門三祇成佛。
約無性門一念即證。
全不相違 問。
設縱雖爾彌有其疑。
具縛之外凡類。
況非修非學者。
今生始得逢此法緣。
甯可即座入于初住。
何況至七住乃至初地耶答。
誰言此人今生始逢。
先世修習解脫分善近勝位者。
隔生忘失未學間。
忽遇此緣速得入也。
故解深密無自性品雲。
善男子。
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
由深密意。
于所宣說不了義經。
以隐密相說諸法要。
謂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于是經中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
已成熟相續。
已多修勝解。
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
彼若聽聞如是法已。
于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
于如是法深生信解。
于如是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
依此通達善修習故。
速疾能證最極究竟(等文)以之準知。
何無其機 問。
如是勝人隔生忘失。
是事難信答。
龍猛大士初是梵士。
博學外術。
習染邪法。
回心以後頓入初地。
世親菩薩先學小乘。
回心以後速入明得。
此等勝人豈無宿世修習大乘。
然隔生故或學外法。
或學小乘。
由此本論說勝解行菩薩過失。
廣說妄說愛染等事。
不可驚欤 問。
所引經文既約隐而不了無性。
今所論者顯了無性。
何為證耶答。
此難分非。
隐密無性尚有勝驗。
況于顯了。
故經下文說顯了無性功能利益雲。
爾時勝義生(乃至)世尊于今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乃至)世尊。
若善男子。
或善女人。
于此如來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說甚深了義定教。
聞已信解。
書寫護持。
供養流布。
受誦溫習。
如理思惟。
以其修相發起加行生幾所福。
說是語已。
爾時世尊告勝義生菩薩曰。
勝義生。
是善男子。
或善女人。
其所生福無量無數難可喻知。
吾今為汝略說少分。
如爪上土比大地土。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百千分不及一。
數算計唯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
或如牛迹中水比四大海水。
百分不及一。
廣說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
如是于諸不了義經聞已信解。
廣說乃至以其修相發起加行。
所獲功德比此所說了義經教聞已信解所集功德。
廣說(乃至)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所集功德百分不及一。
廣說(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
說是語已(文)隐密顯了二門無性修中自證雖不相替。
彼不合三性故人多堕僻執此不離三性故永不引妄見。
了不了義功德高下。
即依此說。
佛語明鏡也。
何不依信乎。
依此方知。
宣說門中三性為極。
自證門中無性為妙 問。
七住前或退其位。
雖信因果有退大心。
得二乘果設約理門何名如來答。
入劫大心非凡所量。
況信不退乎。
初住尚應八相成道。
況後後位乎。
但約七住。
或約初地。
全無所乖欤 問。
今此法力勝于餘法可速疾乎.答。
此事必然。
是故大師理趣分疏釋經所說當經十六大菩薩等之文雲。
此經所明實相之理有大神驗。
不經僧祗經十六劫便入初地(文)學者雖有今立釋。
效驗勝于餘法極成不及異論。
誰不懸心乎 問。
中下二機何分齊乎答。
最下機者。
經十六生入于初住欤。
準璎珞經。
一劫二劫(乃至)十劫等之所說推量之也。
其外可攝中品機欤。
但是私推。
可恐 問。
若爾一切菩薩修行實相觀皆可速證入。
由何而有遲速不同答。
種姓不同有此别欤。
智增菩薩自行增故。
多分住于實相之理。
悲增菩薩化他增故。
多分趣入虛假之觀。
皆是法爾種姓之所催欤。
雖遲非愚。
大悲即是菩薩本故。
是猶大旨實義難知 二門隐顯 三性門者顯了至極。
即以顯了為德。
三無性門順于隐密。
即以隐密為德。
對機說時不如顯了故。
若不顯了者所說相濫。
屬引機迷故。
止言修門不如隐密故。
若不隐密者思惟甚多。
難入一實故。
所以說者可說三性(不離無性之三性也)修者即亦可修無性(不離三性之無性也)然三性門之大綱者。
談其如幻。
不思議事。
從此相推顯于此事不即不離難思理性。
理以不言為其本意。
然不言者亦難令知。
不言而言。
言而不言。
豈如三性門哉。
無言之妙辨者甯非此哉。
凡事理者皆不可言。
有為非有為非無為。
無為非無為非有為。
設離為無為有餘言者亦皆非也。
然而有為猶有假相稍可宜拟。
故為言依。
無為離言都絕言分。
故寄立事倚其自性。
于理借詞還取法性。
最甚深也。
以勝之義為勝義極。
即此意也。
重意雲。
等宗事相非如幻故。
一向離故。
雖談雖觀不能顯理。
餘宗談說乖離言故。
混事相故。
亦複難及。
獨處于中豈非德乎。
無性門直指人心不說而傳。
是别事也(為言) 去春以來禅法風聞。
求法人人間間來語。
愚心迷亂不得趣間。
竊尋自宗緻。
暗暗雖一旦度量。
未及審定。
殆似無诠。
為遁謗罪。
強求信解耳 于時寬元二年十一月日 小比丘良遍于竹林寺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