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喀布爾,1987年春天 九歲的萊拉和往常一樣,從床上爬起來,渴望見到她的朋友塔裡克。

    然而,她知道,今天早上将看不到塔裡克。

     塔裡克跟她說過,他的父母将要帶他去南方,到加茲尼[1]去看望他的叔叔,當時萊拉問:“你要去多久呢?” “十三天。

    ” “十三天這麼久啊?” “不算很久啦。

    你撇什麼嘴啊,萊拉?” “我沒有啊。

    ” “你不會哭起來吧?” “我才不會哭呢!不會為你哭。

    再過一千年也不會。

    ” 她踢了他的小腿,不是踢了假的那條,她踢的是真的那條,他淘氣地打了一下她的後腦勺。

     十三天。

    将近兩個星期。

    時間才過去五天,萊拉就已經學到有關時間的一條重要原理:時間就像塔裡克的父親有時候用來給古老的普什圖歌謠伴奏的手風琴,能夠拉伸和收縮,取決于塔裡克在不在她身邊。

     樓下,她的父母正在吵架。

    又在吵。

    萊拉知道他們吵架的模式:媽媽盛氣淩人,不依不饒,走來走去,不斷咆哮;爸爸一直坐着,一副溫順迷茫的樣子,乖乖地點點頭,等待這陣風暴過去。

    萊拉關上門,換上衣服。

    但她還是能聽到他們的聲音。

    她還能聽到她的聲音。

    終于,一扇門砰地關上。

    跟着傳來一陣腳步聲。

    媽媽的床吱嘎、吱嘎響。

    看來爸爸今天又逃過了一劫。

     “萊拉!”這時他大聲喊,“我上班要遲到啦!” “一分鐘!” 萊拉穿上鞋,對着鏡子,匆匆梳了梳她那頭齊肩的金色鬈發。

    媽媽總是說萊拉的頭發顔色——包括睫毛彎彎、眼珠碧綠的雙眸,帶着兩個酒窩的臉頰,高高的顴骨,外加媽媽也有的翹翹的下唇——像極了她的曾祖母,也就是媽媽的祖母。

    她是一個美女,風華絕代,媽媽說。

    整個峽谷的人都在談論她有多麼傾城傾國。

    我們家族已經有兩代的女人沒有她的風姿啦,但是,你絕對遺傳了她的美麗,萊拉。

    媽媽所說的峽谷就是潘傑希爾大峽谷,那個地方在喀布爾東北一百公裡,住的都是些說法爾西語的塔吉克人。

    媽媽和爸爸是表兄妹,他們都在潘傑希爾峽谷出生成長。

    20世紀60年代,爸爸被喀布爾大學錄取,新婚不久的他們滿懷希望,對未來充滿信心,搬到了喀布爾。

     萊拉慌慌張張地跑下樓梯,希望媽媽别從她的房間出來挑起新一輪罵戰。

    她發現爸爸跪在紗門旁邊。

     “你見過這個嗎,萊拉?” 紗門上的裂縫已經存在好幾個星期了。

    萊拉在他身旁蹲下去。

    “沒有啊,肯定是剛裂開的。

    ” “我跟法麗芭也是這麼說的,”他看上去畏首畏尾的,每當媽媽拿他出氣之後,他總是這副模樣。

    “她說這道裂縫一直讓蜜蜂飛進來。

    ” 萊拉偏袒他。

    爸爸是個矮小的男人,肩膀很窄,雙手又嫩又細長,簡直跟女人的手差不多。

    夜裡,每當萊拉走進爸爸的房間,總能看到他的臉龐向下的輪廓,埋在一本書中,眼鏡架在他的鼻尖上。

    有時候他甚至沒有發現萊拉走進了房間。

    他若發現了,便會給看到的那一頁書做上記号,嘴唇緊閉,露出一個和藹的微笑。

    爸爸能夠背誦魯米[2]和哈菲茲[3]的多數詩篇。

    他能詳細地說起阿富汗抗擊英國和沙皇俄國的戰争。

    他能分辨鐘乳石和石筍的差别,能告訴人們地球和太陽的距離是喀布爾和加茲尼之間距離的150萬倍。

    但如果萊拉需要打開一個蓋得很緊的糖果罐,她便隻能去找媽媽了,這讓她覺得跟背叛了爸爸一樣。

    爸爸連日常的工具都不會用。

    他從來不會給吱嘎響的房門鉸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