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 回延津記 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想好到哪裡去,他便編了一個謊,說他要去北京,幫人去建築工地開車。
曹青娥知道龐麗娜出了事,也知道牛愛國傷心;牛愛國沒對她挑明這一層,她也沒對牛愛國挑明這一層。
因為這個相互沒挑明,牛愛國知道六十歲之後的曹青娥是個媽。
牛愛國小時,曹青娥并不親他,親弟弟牛愛河;小時認為媽不親他是錯的,後來跟媽記了仇;媽六十歲後,又覺得媽是個媽。
媽聽他說要去北京,沒說北京,開始說她自己;媽六十五歲之後右邊半扇牙糟了,常常牙疼,吃飯用左邊;牙用左邊,頭便向左偏着;像喝過農藥的姐姐牛愛香,脖子歪了一樣;媽歪着頭,用左邊的牙嚼着飯說: “我活了七十歲,明白一個道理,世上别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
” 牛愛國看着媽,沒有說話。
曹青娥: “我還看穿一件事,過日子是過以後,不是過從前。
” 牛愛國知道媽在安慰他,仍沒說話。
待到了路上,又想起媽的話,不是因為想起媽的話,而是媽說這話時歪着脖子,牛愛國不禁流下淚來。
離開牛家莊,牛愛國碼算了一下自己在世上可以投奔的人。
算來算去,無非是兩個,一個是河北的戰友杜青海,一個是臨汾的同學李克智。
兩人比較起來,同學李克智多年未見,僅上個月在臨汾魚市偶然碰上;戰友杜青海卻是老戰友;如論投奔,還是杜青海牢靠些。
世上的人千千萬,到了走投無路之時,能指上的才有兩個人,牛愛國不禁感歎一聲。
牛愛國從沁源坐上長途汽車到霍州,從霍州坐火車到石家莊,從石家莊坐長途汽車到河北平山縣,又從平山縣城坐鄉村汽車到杜青海的村子,前後用了三天。
待到了杜青海的村頭,到了上次與杜青海說知心話的滹沱河畔,牛愛國又不願見杜青海。
不願見杜青海不是杜青海有啥問題,或上次來見杜青海,杜青海給他出了個馊主意;而是牛愛國快見到杜青海了,心裡仍跟亂麻似的,靜不下來;甚至比在沁源還亂。
離開沁源是因為對沁源傷了心,才來投奔杜青海;馬上要見到杜青海了,心裡比在沁源還亂,知道自己心亂時找錯了地方。
這次來找杜青海,和上次不一樣了。
牛愛國一個人在滹沱河邊坐了一夜。
半夜渴了,牛愛國捧着滹沱河裡的水,喝了一肚。
第二天一早,又折頭回來,欲去投奔李克智。
牛愛國坐鄉村汽車到了平山縣城,又坐長途汽車到了石家莊,從石家莊坐火車到了臨汾,前後用了兩天半。
誰知到了臨汾,仍是心亂,甚至比在杜青海的村子還亂,知道臨汾也不是自己的存身之處。
這時突然想起自己在部隊時,另有一個戰友叫曾志遠,山東樂陵人;兩人一塊兒進祁連山打過豬草,當時還說得來;臨複員時,相互留了電話。
也是實在找不到别人,牛愛國便在臨汾火車站,給曾志遠打了個電話。
原以為十年過後,電話号碼變了,打電話隻是試試;誰知号碼變是變了,但電話裡有提示,隻需在原号碼前邊加兩個“8”;加兩個“8”撥過去,接電話的正是曾志遠。
曾志遠接到牛愛國的電話,比牛愛國還激動。
牛愛國問他複員之後在幹啥,他說在販大棗。
牛愛國還沒說去樂陵,曾志遠: “你到樂陵來,我有話跟你說。
” 牛愛國: “啥話?” 曾志遠: “一句兩句說不清,得見面。
” 牛愛國不禁笑了。
本來他有事找别人,誰知曾志遠有事找他。
牛愛國: “我啥時去合适?” 曾志遠: “就現在,越快越好。
” 牛愛國又笑了。
曾志遠在部隊是個慢性子,誰知十年不見,人也變了。
牛愛國當時又買了一張火車票,從臨汾又折回石家莊,又從石家莊坐長途汽車到鹽山去,準備在鹽山換車去樂陵。
車到泊頭,遇到了滄州做豆腐的崔立凡,陰差陽錯,又留在了滄州。
牛愛國沒有接着去樂陵,留在了滄州,不單是牛愛國适合開車,不适合跟曾志遠販棗,而是他進了泊頭地界,突然感到自己心不亂了。
泊頭離沁源一千多裡,牛愛國卻覺得沁源離這裡很遠。
杜青海的平山縣,同樣離沁源一千多裡,牛愛國就覺得心亂。
心不亂了,牛愛國再仔細想,自己心亂之時,原來并不适合找熟人,還是跟不熟的人在一起自在些。
這才跟了崔立凡,沒去找曾志遠。
跟崔立凡到了滄州,他又給樂陵的曾志遠打了個電話,說自己眼下手頭正忙,先不去樂陵了。
曾志遠: “你在哪兒呢?” 牛愛國沒說自己在滄州,說: “還在沁源呢。
” 曾志遠有些失望: “四五天了,你還沒動身。
” 又埋怨: “老戰友了,關鍵時候指不上。
” 牛愛國也不知他說的“關鍵時候”是什麼,支吾道: “等忙過這一段,我必去看你。
” 牛愛國這時說的是真心話。
等他在滄州立住腳,騰出工夫,必去樂陵看曾志遠。
看曾志遠不為曾志遠,想知道他說的“關鍵時候”是什麼。
轉眼夏去秋來,秋去冬至,牛愛國已在滄州待了半年。
半年前坐長途汽車到泊頭時,魚皮口袋落在了車上,衣服都在魚皮口袋裡;如今的秋裝和冬衣,都是在滄州現買的。
在滄州半年,牛愛國發現河北人吃飯口味有些重。
但重有重的好處,吃飯倒省錢了。
在滄州半年,牛愛國結交下兩個朋友。
一個是滄州“雪赢魚豆制品公司”的經理崔立凡。
崔立凡的豆制品廠規模并不大,幾間作坊,十幾個工人,做些豆腐、豆幹、豆皮、豆絲和素雞等。
崔立凡一直想做醬豆腐和臭豆腐,同樣是豆腐,醬豆腐臭豆腐利大;一是做這些需要壇壇罐罐,場地要擴大,二是做醬豆腐和臭豆腐需要發酵和培菌,一個過程下來得兩個月,時間太長;不像豆腐、豆幹、豆皮、豆絲和素雞,頭天做第二天賣;崔立凡性子急,等不得醬豆腐和臭豆腐,嘴上說做,一直沒有做成。
崔家做豆腐是祖傳,崔立凡他爹、他爺幾輩人,都在滄州做豆腐,當年的作坊就叫“雪赢魚”;當年的“雪赢魚”,除了做豆腐,倒是還做醬豆腐和臭豆腐;臭豆腐不叫臭豆腐,叫“青方”。
據崔立凡說,崔家的“青方”,除了聞着臭,吃着香,還能吃出甜頭;腌制時,除了放鹽和花椒有講究,還放一種崔家祖傳的調料。
崔家出鍋的豆腐,除了白,豆腐味足,還磚頭一樣硬,跌到地上不碎,放到嘴裡有嚼頭;據崔立凡說,黃豆的來路都相同,全在點鹵水上下工夫。
崔家的豆腐,便在滄州有些名聲。
沾着老牌号的光,崔立凡做出的豆制品,除了銷到滄州,也銷到周邊幾個縣,如泊頭、南皮、東光、景縣、河間等,也銷到山東德州。
據說老崔的爹爹和爺爺,都是慢性子;到了崔立凡這裡,開始性子急。
牛愛國與崔立凡熟了,發現崔立凡性子雖然急,心眼卻不壞。
他在世界上主要急兩件事。
一是人說話不算話,如他的外甥白文彬,事先問他車弄好了沒有,白文彬說弄好了,但一上路壞了,他就急了;二是遇事認死理兒,一件事,理兒事先在那裡擺着,人變了,理兒變了,崔立凡都急;如事先與他商量,一件事,商量出一個理兒,他又認了,你抛下舊理兒,按新理兒辦,就算出錯,他也不急。
崔立凡常說,我性子急,但急在理兒上。
牛愛國聽了一笑。
牛愛國也是個遇事得想明白的人,但活了三十五年,吃虧也吃在這上頭。
兩人說起話來,倒投脾氣。
牛愛國跟崔立凡來滄州時,看崔立凡脾氣躁,也不知自己能否在滄州待住;當時想,能待就待,不能待再去樂陵;待與崔立凡熟了,崔立凡見他也愛講理,不但不與他急,遇事拿不定主意,還找他商量;兩人論了歲數,崔立凡大牛愛國五歲,開始管牛愛國叫“兄弟”;牛愛國就在崔立凡的“雪赢魚豆制品公司”待了下來,整日開着車,去滄州市裡,去周邊幾個縣,或去山東德州送貨。
他最愛去的地方是河間,那裡有“蛤蟆吞蜜”驢肉火燒,牛愛國愛吃。
第二個朋友是泊頭縣楊莊鎮一個路邊飯店的老闆叫李昆。
從滄州到德州送貨,必路過這個飯店。
這個飯店不是别的飯店,就是半年
曹青娥知道龐麗娜出了事,也知道牛愛國傷心;牛愛國沒對她挑明這一層,她也沒對牛愛國挑明這一層。
因為這個相互沒挑明,牛愛國知道六十歲之後的曹青娥是個媽。
牛愛國小時,曹青娥并不親他,親弟弟牛愛河;小時認為媽不親他是錯的,後來跟媽記了仇;媽六十歲後,又覺得媽是個媽。
媽聽他說要去北京,沒說北京,開始說她自己;媽六十五歲之後右邊半扇牙糟了,常常牙疼,吃飯用左邊;牙用左邊,頭便向左偏着;像喝過農藥的姐姐牛愛香,脖子歪了一樣;媽歪着頭,用左邊的牙嚼着飯說: “我活了七十歲,明白一個道理,世上别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
” 牛愛國看着媽,沒有說話。
曹青娥: “我還看穿一件事,過日子是過以後,不是過從前。
” 牛愛國知道媽在安慰他,仍沒說話。
待到了路上,又想起媽的話,不是因為想起媽的話,而是媽說這話時歪着脖子,牛愛國不禁流下淚來。
離開牛家莊,牛愛國碼算了一下自己在世上可以投奔的人。
算來算去,無非是兩個,一個是河北的戰友杜青海,一個是臨汾的同學李克智。
兩人比較起來,同學李克智多年未見,僅上個月在臨汾魚市偶然碰上;戰友杜青海卻是老戰友;如論投奔,還是杜青海牢靠些。
世上的人千千萬,到了走投無路之時,能指上的才有兩個人,牛愛國不禁感歎一聲。
牛愛國從沁源坐上長途汽車到霍州,從霍州坐火車到石家莊,從石家莊坐長途汽車到河北平山縣,又從平山縣城坐鄉村汽車到杜青海的村子,前後用了三天。
待到了杜青海的村頭,到了上次與杜青海說知心話的滹沱河畔,牛愛國又不願見杜青海。
不願見杜青海不是杜青海有啥問題,或上次來見杜青海,杜青海給他出了個馊主意;而是牛愛國快見到杜青海了,心裡仍跟亂麻似的,靜不下來;甚至比在沁源還亂。
離開沁源是因為對沁源傷了心,才來投奔杜青海;馬上要見到杜青海了,心裡比在沁源還亂,知道自己心亂時找錯了地方。
這次來找杜青海,和上次不一樣了。
牛愛國一個人在滹沱河邊坐了一夜。
半夜渴了,牛愛國捧着滹沱河裡的水,喝了一肚。
第二天一早,又折頭回來,欲去投奔李克智。
牛愛國坐鄉村汽車到了平山縣城,又坐長途汽車到了石家莊,從石家莊坐火車到了臨汾,前後用了兩天半。
誰知到了臨汾,仍是心亂,甚至比在杜青海的村子還亂,知道臨汾也不是自己的存身之處。
這時突然想起自己在部隊時,另有一個戰友叫曾志遠,山東樂陵人;兩人一塊兒進祁連山打過豬草,當時還說得來;臨複員時,相互留了電話。
也是實在找不到别人,牛愛國便在臨汾火車站,給曾志遠打了個電話。
原以為十年過後,電話号碼變了,打電話隻是試試;誰知号碼變是變了,但電話裡有提示,隻需在原号碼前邊加兩個“8”;加兩個“8”撥過去,接電話的正是曾志遠。
曾志遠接到牛愛國的電話,比牛愛國還激動。
牛愛國問他複員之後在幹啥,他說在販大棗。
牛愛國還沒說去樂陵,曾志遠: “你到樂陵來,我有話跟你說。
” 牛愛國: “啥話?” 曾志遠: “一句兩句說不清,得見面。
” 牛愛國不禁笑了。
本來他有事找别人,誰知曾志遠有事找他。
牛愛國: “我啥時去合适?” 曾志遠: “就現在,越快越好。
” 牛愛國又笑了。
曾志遠在部隊是個慢性子,誰知十年不見,人也變了。
牛愛國當時又買了一張火車票,從臨汾又折回石家莊,又從石家莊坐長途汽車到鹽山去,準備在鹽山換車去樂陵。
車到泊頭,遇到了滄州做豆腐的崔立凡,陰差陽錯,又留在了滄州。
牛愛國沒有接着去樂陵,留在了滄州,不單是牛愛國适合開車,不适合跟曾志遠販棗,而是他進了泊頭地界,突然感到自己心不亂了。
泊頭離沁源一千多裡,牛愛國卻覺得沁源離這裡很遠。
杜青海的平山縣,同樣離沁源一千多裡,牛愛國就覺得心亂。
心不亂了,牛愛國再仔細想,自己心亂之時,原來并不适合找熟人,還是跟不熟的人在一起自在些。
這才跟了崔立凡,沒去找曾志遠。
跟崔立凡到了滄州,他又給樂陵的曾志遠打了個電話,說自己眼下手頭正忙,先不去樂陵了。
曾志遠: “你在哪兒呢?” 牛愛國沒說自己在滄州,說: “還在沁源呢。
” 曾志遠有些失望: “四五天了,你還沒動身。
” 又埋怨: “老戰友了,關鍵時候指不上。
” 牛愛國也不知他說的“關鍵時候”是什麼,支吾道: “等忙過這一段,我必去看你。
” 牛愛國這時說的是真心話。
等他在滄州立住腳,騰出工夫,必去樂陵看曾志遠。
看曾志遠不為曾志遠,想知道他說的“關鍵時候”是什麼。
轉眼夏去秋來,秋去冬至,牛愛國已在滄州待了半年。
半年前坐長途汽車到泊頭時,魚皮口袋落在了車上,衣服都在魚皮口袋裡;如今的秋裝和冬衣,都是在滄州現買的。
在滄州半年,牛愛國發現河北人吃飯口味有些重。
但重有重的好處,吃飯倒省錢了。
在滄州半年,牛愛國結交下兩個朋友。
一個是滄州“雪赢魚豆制品公司”的經理崔立凡。
崔立凡的豆制品廠規模并不大,幾間作坊,十幾個工人,做些豆腐、豆幹、豆皮、豆絲和素雞等。
崔立凡一直想做醬豆腐和臭豆腐,同樣是豆腐,醬豆腐臭豆腐利大;一是做這些需要壇壇罐罐,場地要擴大,二是做醬豆腐和臭豆腐需要發酵和培菌,一個過程下來得兩個月,時間太長;不像豆腐、豆幹、豆皮、豆絲和素雞,頭天做第二天賣;崔立凡性子急,等不得醬豆腐和臭豆腐,嘴上說做,一直沒有做成。
崔家做豆腐是祖傳,崔立凡他爹、他爺幾輩人,都在滄州做豆腐,當年的作坊就叫“雪赢魚”;當年的“雪赢魚”,除了做豆腐,倒是還做醬豆腐和臭豆腐;臭豆腐不叫臭豆腐,叫“青方”。
據崔立凡說,崔家的“青方”,除了聞着臭,吃着香,還能吃出甜頭;腌制時,除了放鹽和花椒有講究,還放一種崔家祖傳的調料。
崔家出鍋的豆腐,除了白,豆腐味足,還磚頭一樣硬,跌到地上不碎,放到嘴裡有嚼頭;據崔立凡說,黃豆的來路都相同,全在點鹵水上下工夫。
崔家的豆腐,便在滄州有些名聲。
沾着老牌号的光,崔立凡做出的豆制品,除了銷到滄州,也銷到周邊幾個縣,如泊頭、南皮、東光、景縣、河間等,也銷到山東德州。
據說老崔的爹爹和爺爺,都是慢性子;到了崔立凡這裡,開始性子急。
牛愛國與崔立凡熟了,發現崔立凡性子雖然急,心眼卻不壞。
他在世界上主要急兩件事。
一是人說話不算話,如他的外甥白文彬,事先問他車弄好了沒有,白文彬說弄好了,但一上路壞了,他就急了;二是遇事認死理兒,一件事,理兒事先在那裡擺着,人變了,理兒變了,崔立凡都急;如事先與他商量,一件事,商量出一個理兒,他又認了,你抛下舊理兒,按新理兒辦,就算出錯,他也不急。
崔立凡常說,我性子急,但急在理兒上。
牛愛國聽了一笑。
牛愛國也是個遇事得想明白的人,但活了三十五年,吃虧也吃在這上頭。
兩人說起話來,倒投脾氣。
牛愛國跟崔立凡來滄州時,看崔立凡脾氣躁,也不知自己能否在滄州待住;當時想,能待就待,不能待再去樂陵;待與崔立凡熟了,崔立凡見他也愛講理,不但不與他急,遇事拿不定主意,還找他商量;兩人論了歲數,崔立凡大牛愛國五歲,開始管牛愛國叫“兄弟”;牛愛國就在崔立凡的“雪赢魚豆制品公司”待了下來,整日開着車,去滄州市裡,去周邊幾個縣,或去山東德州送貨。
他最愛去的地方是河間,那裡有“蛤蟆吞蜜”驢肉火燒,牛愛國愛吃。
第二個朋友是泊頭縣楊莊鎮一個路邊飯店的老闆叫李昆。
從滄州到德州送貨,必路過這個飯店。
這個飯店不是别的飯店,就是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