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出延津記 第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老姜:
“你上回說得對,咱們都不是小孩了,就别揣着明白裝糊塗了;老姜家不提饅頭鋪的事,不是怕你,是為了巧玲;你别往歪裡想。
” 這層道理,又是吳摩西沒想到的。
老姜上午剛走,下午,吳香香她爹,吳家莊老吳又來了。
說起來老吳也是吳摩西的老丈人;但吳香香已經跟人跑了,他就不是老丈人了。
老吳在家裡像吳摩西一樣,一直被老婆壓着;現在見了吳摩西,倒擺出老丈人的款兒來,雖然說話有幾分氣餒: “巧玲她叔,人跑了,你到底咋想的呀?” 說的還是人跑的事。
吳摩西以不變應萬變,仍作出唉聲歎氣的樣子;老吳尊稱他為“巧玲她叔”,他在對老吳的稱呼上,也不好馬上改口: “爹,心是亂的。
您老是咋想的呀?” 老吳: “得找哇。
不明不白,把事兒撂在這兒,叫啥事呢?” 吳摩西: “我不是不找,一找就得出人命。
那天晚上他們跑得快,沒出人命;這次要找着,就得出了。
” 吳摩西以為這麼說會吓着老吳,誰知老吳歎息一聲: “那也算個結果呀。
人丢了不找,大家都沒臉;賴着臉皮,你想活下去,有人也不答應呀。
” 吳摩西: “誰?” 老吳: “我老婆。
她說了,明天你再不出去找人,她就拿刀子跟你拼命。
” 又說: “她也看出來了,人丢了不找,你是想守着饅頭鋪,另再找人。
” 吳摩西倒有些慌亂: “爹,我從沒這麼想過。
” 老吳看他一眼,搖搖手: “這四天我日子也不好過;我也是偷偷跑出來,告你一聲。
” 又說: “我老婆那人,你也知道;她說得出,就做得下。
她要拿刀子過來,不也得出人命嗎?” 吳摩西又愣在那裡。
女兒跟人跑了,丈母娘不怪女兒,卻要找女婿拼命;這層道理,也是吳摩西沒有想到的。
吳香香在的時候,吳香香都敢打吳摩西;吳香香她娘,又比吳香香潑上十倍;她跟吳摩西鬧起來,吳摩西倒也不怕;隻是一場風波,就變成了另一場風波。
在頭一場風波中,吳摩西還受着委屈;如演變成另一場風波,這風波就是吳摩西造成的。
事情到了這種地步,人不找也得找了。
就是假裝找,也得出去找一番了。
但吳摩西又有些犯愁: “我去找人行,那巧玲咋辦呢?” 老吳: “這你不用發愁,我早想好了,待會兒就把她帶到吳家莊。
” 巧玲一直在旁邊聽着,這時瞪了老吳一眼,梗着脖子說: “我不去吳家莊。
” 老吳想了想,又說: “要不把你送到你爺爺那兒?” 巧玲的爺爺那兒,就是縣城南街“姜記”彈花鋪。
巧玲又梗着脖子: “我不去彈花鋪。
” 吳摩西對老吳攤着手: “這就不好辦了。
我一走,孩子沒去處。
” 巧玲對吳摩西說: “你走哪兒,我跟哪兒。
” 吳摩西又哭笑不得。
第二天,就是姜家準備砸老高“起文堂”銀飾鋪這天,吳摩西帶上行李和盤纏,将門戶鎖好,拉着巧玲,出門尋找吳香香。
因心裡盤算着假找,吳摩西出門并沒走遠;帶着巧玲,來到百裡外的新鄉,在城東關一個雞毛店住下;準備在這裡一住十天,重回延津。
回去就說去了新鄉、汲縣、開封、鄭州、安陽、洛陽等地,滿世界尋了個遍,沒有找到老高和吳香香,給大家一個說法,接着再做自己的饅頭生意。
出門時,把老詹的圖紙也帶上了;想等閑的時候,琢磨一下老詹的教堂;待重回延津後,把這座教堂徹底搭起來。
新鄉東關這個雞毛店,在汽車站旁邊,有五間客房;每個客房裡有一個大通鋪,一個大通鋪能睡十幾個人。
吳摩西與巧玲起初住在靠大門口的屋子,後來最裡邊的房子有了空位,又搬到最裡邊。
裡邊的屋子靠竈火,夜裡炕不涼。
白天兩人也不出門;偶爾出門,就在店門口轉轉;大不了轉到汽車站,讓巧玲看看汽車。
汽車有一個大鼻子,“嗚”地叫一聲,拉着幾十個人就跑了;巧玲“咯咯”地笑。
這個雞毛店雖鋪面不大,但院子、房間還幹淨。
院子裡有一棵大槐樹,秋天了,第二天早起,能落一地的黃葉。
店裡給客人開夥,雖說又賺了客人的夥食錢,但也給客人提供了方便;吃着上一頓,報出下一頓想吃什麼,夥計下一頓給你做。
清早客人都吃稀粥窩頭,分别是在中午和晚上兩頓飯。
吳摩西和巧玲中午和晚上常吃的,是一人一碗羊肉燴面。
要面不要飯菜,一是圖個省錢;二是一大碗面外加羊肉,吃下也扛餓;三是燴面有湯有水,吃到肚子裡也熨帖。
吃起羊肉燴面,吳摩西想起自己小時候,為看羅長禮喊喪,丢了家裡一隻羊;夜裡躲到打谷場睡覺,碰到剃頭匠老裴;老裴帶他到鎮上,敲開飯鋪老孫的門,吃的就是羊肉燴面。
那時吳摩西還叫楊百順。
在雞毛店吃起燴面,吳摩西突然有些想念剃頭匠老裴。
多年不見,也不知老裴怎麼樣了。
雞毛店人來人往,來往的客人,一般住一宿,頂多住兩宿,就重新上路,各人忙各人的去了。
店主姓龐,是個鬥雞眼,看吳摩西爺倆在店裡天長地久地住了下來,整天又不幹什麼,不知他們的來路;雞毛店的店錢是一天一結,且是早起早結,吳摩西每天不少他的店錢,他又說不出什麼來。
另一位在店裡常住的客人,是一個賣老鼠藥的叫老尤。
老尤來自開封,長個猢狲嘴,啞嗓子,三十來歲,每天就在汽車站旁邊做買賣;白天出去擺攤,晚上回老龐的店裡住;已住了一個來月。
一個月能在一個地方賣老鼠藥,看來新鄉的老鼠多。
因都是長客,皆住在靠裡一間屋,三天下來就熟了。
白天,吳摩西扯着巧玲去汽車站看汽車,有時也到老尤的地攤前,看他賣老鼠藥。
一袋袋老鼠藥,用草紙包着,碼了一地。
巧玲對老鼠藥不感興趣,愛看老鼠藥前邊,擺着的二十來個幹硬的大老鼠。
大老鼠也就是些老鼠皮,裡邊填些稻草破布撐起來的,證明皆是吃了老尤的老鼠藥毒死的。
巧玲還拾起一根草棍,撥弄這些大老鼠;撥它們也不見動,巧玲“咯咯”笑了。
過去巧玲膽小,帶她到新鄉,她膽子倒練大了。
有人踢着地上的老鼠問老尤: “這麼大個兒,真的假的呀?” 老尤: “這還叫大?大的沒敢帶來,怕吓着誰。
” 賣老鼠藥是小本生意,小本生意就是賣個嘴;老尤雖是啞嗓子,一天到晚喊個不停。
吆喝的曲兒也成批成套。
如: 天增歲月人增福 家裡不能藏老鼠 從北京,到南京 都知道老尤的鼠藥靈 …… 又如: 紫禁城,亂哄哄 八個老鼠來集中 大鼠喊,小鼠叫 都要把老尤給滅掉 滅老尤,為個啥 姑嫂妯娌都沒了 …… 等等。
吳摩西聽了笑。
巧玲聽了也笑。
這些話,讓吳摩西吆喝,吳摩西就吆喝不出來;先是想不起這些詞;就是想起這些詞,也拉不下這個臉。
一方面佩服老尤的口才,同時感歎,賣一個老鼠藥,啞着嗓子,還一喊一天,也不容易。
到了晚上,三人常在店裡一起吃晚飯。
吳摩西父女倆愛吃羊肉燴面,老尤愛吃燒餅夾驢肉,外加一碗白菜蝦皮湯。
不點飯菜點燒餅,也是圖個省錢。
但吃過燒餅,再喝一碗熱湯,老尤也能吃出一頭汗。
有時老尤會掰下一牙夾肉燒餅,遞給巧玲;巧玲與他熟了,也接過就吃。
一開始吳摩西說巧玲: “人家的東西,拿來就吃,沒個規矩。
” 老尤倒笑了: “吃吧一嘴燒餅,孩子家,哪那麼多講究。
” 老尤除了賣老鼠藥會吆喝,平日與人說話,也顯得活道。
老尤大吳摩西十來歲,叫吳摩西為“兄弟”,吳摩西隻好管他稱“哥”。
老尤吸煙,吳摩西不吸煙;夜裡入睡之前,躺在炕上,老尤吸着煙,兩人也扯些閑話。
巧玲一開始跟着聽,但聽不到兩袋煙的工夫,就兀自睡着了。
老尤來自開封,愛說些開封的典故,如開封的相國寺,龍庭,潘楊二湖,清明上河街,馬市街等;還有開封的吃食,如開封的灌湯包、沙家牛肉、白家羊蹄、胡家罐焖雞、湯家焖狗肉等,說起來也是一套一套的;把開封說成了天上人間。
吳摩西聽後心裡笑,既然開封這麼好,為啥還離開開封,來新鄉做小買賣呢?說到别的話題,兩人也有說戗的時候。
如家裡人好還是外邊人好,如急脾氣好還是慢性子好,對人善好還是對人惡好……按說這些事都不能一概而論,得具體事具體掰扯,但兩人争論起來,往往各執一詞;兩人戗起來,老尤一開始堅持自己的說法,看吳摩西急了,就不堅持了,馬上轉過話頭,順着吳摩西說: “兄弟,你說得也對。
” 再說别的,老尤幹脆沒了說法;吳摩西說什麼,他都随聲附和: “沒錯。
沒錯。
” 這也是一個功夫,也是出門做買賣練就的本領。
賣一個老鼠藥,可不得處處順着别人說嗎?倒弄得吳摩西有些不好意思。
隻有一次,說起老尤賣老鼠藥,吳摩西誇他嘴上功夫好,接着指指自己的嘴: “我的嘴就不行。
” 沒想到老尤歎息一聲: “兄弟這話就說錯了,要
” 這層道理,又是吳摩西沒想到的。
老姜上午剛走,下午,吳香香她爹,吳家莊老吳又來了。
說起來老吳也是吳摩西的老丈人;但吳香香已經跟人跑了,他就不是老丈人了。
老吳在家裡像吳摩西一樣,一直被老婆壓着;現在見了吳摩西,倒擺出老丈人的款兒來,雖然說話有幾分氣餒: “巧玲她叔,人跑了,你到底咋想的呀?” 說的還是人跑的事。
吳摩西以不變應萬變,仍作出唉聲歎氣的樣子;老吳尊稱他為“巧玲她叔”,他在對老吳的稱呼上,也不好馬上改口: “爹,心是亂的。
您老是咋想的呀?” 老吳: “得找哇。
不明不白,把事兒撂在這兒,叫啥事呢?” 吳摩西: “我不是不找,一找就得出人命。
那天晚上他們跑得快,沒出人命;這次要找着,就得出了。
” 吳摩西以為這麼說會吓着老吳,誰知老吳歎息一聲: “那也算個結果呀。
人丢了不找,大家都沒臉;賴着臉皮,你想活下去,有人也不答應呀。
” 吳摩西: “誰?” 老吳: “我老婆。
她說了,明天你再不出去找人,她就拿刀子跟你拼命。
” 又說: “她也看出來了,人丢了不找,你是想守着饅頭鋪,另再找人。
” 吳摩西倒有些慌亂: “爹,我從沒這麼想過。
” 老吳看他一眼,搖搖手: “這四天我日子也不好過;我也是偷偷跑出來,告你一聲。
” 又說: “我老婆那人,你也知道;她說得出,就做得下。
她要拿刀子過來,不也得出人命嗎?” 吳摩西又愣在那裡。
女兒跟人跑了,丈母娘不怪女兒,卻要找女婿拼命;這層道理,也是吳摩西沒有想到的。
吳香香在的時候,吳香香都敢打吳摩西;吳香香她娘,又比吳香香潑上十倍;她跟吳摩西鬧起來,吳摩西倒也不怕;隻是一場風波,就變成了另一場風波。
在頭一場風波中,吳摩西還受着委屈;如演變成另一場風波,這風波就是吳摩西造成的。
事情到了這種地步,人不找也得找了。
就是假裝找,也得出去找一番了。
但吳摩西又有些犯愁: “我去找人行,那巧玲咋辦呢?” 老吳: “這你不用發愁,我早想好了,待會兒就把她帶到吳家莊。
” 巧玲一直在旁邊聽着,這時瞪了老吳一眼,梗着脖子說: “我不去吳家莊。
” 老吳想了想,又說: “要不把你送到你爺爺那兒?” 巧玲的爺爺那兒,就是縣城南街“姜記”彈花鋪。
巧玲又梗着脖子: “我不去彈花鋪。
” 吳摩西對老吳攤着手: “這就不好辦了。
我一走,孩子沒去處。
” 巧玲對吳摩西說: “你走哪兒,我跟哪兒。
” 吳摩西又哭笑不得。
第二天,就是姜家準備砸老高“起文堂”銀飾鋪這天,吳摩西帶上行李和盤纏,将門戶鎖好,拉着巧玲,出門尋找吳香香。
因心裡盤算着假找,吳摩西出門并沒走遠;帶着巧玲,來到百裡外的新鄉,在城東關一個雞毛店住下;準備在這裡一住十天,重回延津。
回去就說去了新鄉、汲縣、開封、鄭州、安陽、洛陽等地,滿世界尋了個遍,沒有找到老高和吳香香,給大家一個說法,接着再做自己的饅頭生意。
出門時,把老詹的圖紙也帶上了;想等閑的時候,琢磨一下老詹的教堂;待重回延津後,把這座教堂徹底搭起來。
新鄉東關這個雞毛店,在汽車站旁邊,有五間客房;每個客房裡有一個大通鋪,一個大通鋪能睡十幾個人。
吳摩西與巧玲起初住在靠大門口的屋子,後來最裡邊的房子有了空位,又搬到最裡邊。
裡邊的屋子靠竈火,夜裡炕不涼。
白天兩人也不出門;偶爾出門,就在店門口轉轉;大不了轉到汽車站,讓巧玲看看汽車。
汽車有一個大鼻子,“嗚”地叫一聲,拉着幾十個人就跑了;巧玲“咯咯”地笑。
這個雞毛店雖鋪面不大,但院子、房間還幹淨。
院子裡有一棵大槐樹,秋天了,第二天早起,能落一地的黃葉。
店裡給客人開夥,雖說又賺了客人的夥食錢,但也給客人提供了方便;吃着上一頓,報出下一頓想吃什麼,夥計下一頓給你做。
清早客人都吃稀粥窩頭,分别是在中午和晚上兩頓飯。
吳摩西和巧玲中午和晚上常吃的,是一人一碗羊肉燴面。
要面不要飯菜,一是圖個省錢;二是一大碗面外加羊肉,吃下也扛餓;三是燴面有湯有水,吃到肚子裡也熨帖。
吃起羊肉燴面,吳摩西想起自己小時候,為看羅長禮喊喪,丢了家裡一隻羊;夜裡躲到打谷場睡覺,碰到剃頭匠老裴;老裴帶他到鎮上,敲開飯鋪老孫的門,吃的就是羊肉燴面。
那時吳摩西還叫楊百順。
在雞毛店吃起燴面,吳摩西突然有些想念剃頭匠老裴。
多年不見,也不知老裴怎麼樣了。
雞毛店人來人往,來往的客人,一般住一宿,頂多住兩宿,就重新上路,各人忙各人的去了。
店主姓龐,是個鬥雞眼,看吳摩西爺倆在店裡天長地久地住了下來,整天又不幹什麼,不知他們的來路;雞毛店的店錢是一天一結,且是早起早結,吳摩西每天不少他的店錢,他又說不出什麼來。
另一位在店裡常住的客人,是一個賣老鼠藥的叫老尤。
老尤來自開封,長個猢狲嘴,啞嗓子,三十來歲,每天就在汽車站旁邊做買賣;白天出去擺攤,晚上回老龐的店裡住;已住了一個來月。
一個月能在一個地方賣老鼠藥,看來新鄉的老鼠多。
因都是長客,皆住在靠裡一間屋,三天下來就熟了。
白天,吳摩西扯着巧玲去汽車站看汽車,有時也到老尤的地攤前,看他賣老鼠藥。
一袋袋老鼠藥,用草紙包着,碼了一地。
巧玲對老鼠藥不感興趣,愛看老鼠藥前邊,擺着的二十來個幹硬的大老鼠。
大老鼠也就是些老鼠皮,裡邊填些稻草破布撐起來的,證明皆是吃了老尤的老鼠藥毒死的。
巧玲還拾起一根草棍,撥弄這些大老鼠;撥它們也不見動,巧玲“咯咯”笑了。
過去巧玲膽小,帶她到新鄉,她膽子倒練大了。
有人踢着地上的老鼠問老尤: “這麼大個兒,真的假的呀?” 老尤: “這還叫大?大的沒敢帶來,怕吓着誰。
” 賣老鼠藥是小本生意,小本生意就是賣個嘴;老尤雖是啞嗓子,一天到晚喊個不停。
吆喝的曲兒也成批成套。
如: 天增歲月人增福 家裡不能藏老鼠 從北京,到南京 都知道老尤的鼠藥靈 …… 又如: 紫禁城,亂哄哄 八個老鼠來集中 大鼠喊,小鼠叫 都要把老尤給滅掉 滅老尤,為個啥 姑嫂妯娌都沒了 …… 等等。
吳摩西聽了笑。
巧玲聽了也笑。
這些話,讓吳摩西吆喝,吳摩西就吆喝不出來;先是想不起這些詞;就是想起這些詞,也拉不下這個臉。
一方面佩服老尤的口才,同時感歎,賣一個老鼠藥,啞着嗓子,還一喊一天,也不容易。
到了晚上,三人常在店裡一起吃晚飯。
吳摩西父女倆愛吃羊肉燴面,老尤愛吃燒餅夾驢肉,外加一碗白菜蝦皮湯。
不點飯菜點燒餅,也是圖個省錢。
但吃過燒餅,再喝一碗熱湯,老尤也能吃出一頭汗。
有時老尤會掰下一牙夾肉燒餅,遞給巧玲;巧玲與他熟了,也接過就吃。
一開始吳摩西說巧玲: “人家的東西,拿來就吃,沒個規矩。
” 老尤倒笑了: “吃吧一嘴燒餅,孩子家,哪那麼多講究。
” 老尤除了賣老鼠藥會吆喝,平日與人說話,也顯得活道。
老尤大吳摩西十來歲,叫吳摩西為“兄弟”,吳摩西隻好管他稱“哥”。
老尤吸煙,吳摩西不吸煙;夜裡入睡之前,躺在炕上,老尤吸着煙,兩人也扯些閑話。
巧玲一開始跟着聽,但聽不到兩袋煙的工夫,就兀自睡着了。
老尤來自開封,愛說些開封的典故,如開封的相國寺,龍庭,潘楊二湖,清明上河街,馬市街等;還有開封的吃食,如開封的灌湯包、沙家牛肉、白家羊蹄、胡家罐焖雞、湯家焖狗肉等,說起來也是一套一套的;把開封說成了天上人間。
吳摩西聽後心裡笑,既然開封這麼好,為啥還離開開封,來新鄉做小買賣呢?說到别的話題,兩人也有說戗的時候。
如家裡人好還是外邊人好,如急脾氣好還是慢性子好,對人善好還是對人惡好……按說這些事都不能一概而論,得具體事具體掰扯,但兩人争論起來,往往各執一詞;兩人戗起來,老尤一開始堅持自己的說法,看吳摩西急了,就不堅持了,馬上轉過話頭,順着吳摩西說: “兄弟,你說得也對。
” 再說别的,老尤幹脆沒了說法;吳摩西說什麼,他都随聲附和: “沒錯。
沒錯。
” 這也是一個功夫,也是出門做買賣練就的本領。
賣一個老鼠藥,可不得處處順着别人說嗎?倒弄得吳摩西有些不好意思。
隻有一次,說起老尤賣老鼠藥,吳摩西誇他嘴上功夫好,接着指指自己的嘴: “我的嘴就不行。
” 沒想到老尤歎息一聲: “兄弟這話就說錯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