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出延津記 第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趙生了氣。
楊摩西再去補鞋,老趙總黑着臉: “我這是小本生意,可得先交錢。
” 不先交錢就不補鞋。
現在楊摩西種菜也費鞋,去替夥夫老艾扛饅頭,有時順便到老趙攤上補鞋,老趙不但先補鞋,補過鞋也不收錢。
楊摩西要交錢,老趙還急: “兄弟,罵我呢?費我個啥?也就是個手藝。
” 或: “怕我有事找你?” 久而久之,吳香香便對楊摩西動了心。
接着打聽楊摩西的底細,又有些失望。
原來他除了挑過水,以前還破過竹子,染過布,殺過豬,做過豆腐,所有幹過的,皆是些粗活,他家是楊家莊做豆腐的人家,心裡一下涼了半截;又聽說楊家和秦家莊東家老秦家是親家,楊家的身份又往上長了一截;又打聽出楊摩西是與家裡鬧翻了,孤身一人跑了出來,除了有個身子,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心裡又涼了;但正是孤身一人和在縣政府當差,又讓她動了心。
如楊摩西仍在挑水,她隻是找了個挑水的;如今楊摩西在縣政府,與楊摩西成親,就不單是與楊摩西成親,背後還有座大靠山,正好支撐門面;那時“吳記馍坊”的饅頭,就不單姓“吳”,還姓“縣政府”,倒跟當初楊家莊做豆腐的老楊、馬家莊趕大車的老馬讓楊百順的弟弟楊百利上“新學”,接着進縣政府的想法一樣。
還有孤身一人,如是嫁給楊摩西,他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是件壞事;但對于招婿,卻正好合适,招過來的隻是一個人,沒有另外的麻煩;正因為房無一間,地無一壟,自己才能高他一頭。
這天下午,楊摩西正在縣政府後院菜地捉蟲子。
也是以前沒種過菜,隻知道賣力,不知其中的訣竅。
不管是茄子、豆角、菠菜、絲瓜或葫蘆,苗出來之後,長勢都不錯;但菜葉長到巴掌大時,生了蟲子。
蟲子将葉子吃出一個個窟窿。
縣長老史到菜地來轉,看到一片片被蟲吃的葉子,便皺着眉搖頭。
菜長蟲本屬正常,但放到過去正常,自從打散老史和蘇小寶的哭泣,楊摩西自個兒先覺得犯了大錯,看老史皺眉,怕由一個蟲子,再節外生枝。
自個兒過去沒種過菜,找不到病因,慌忙到城外老龔的菜園,向種菜的老龔打聽。
頭一回老龔沒理他;第二回,給老龔買了一包煙絲,老龔才告訴他,蟲子生在現在,禍根卻是上糞時做下的。
原以為多上糞菜會壯,誰知雞糞上多了,也會生蟲;根治的辦法倒簡單,往地裡埋煙絲。
煙絲一發酵,蟲卵聞到,立馬就死了。
楊摩西隻好停下其他活計,買來煙絲往地裡埋。
治過蟲卵,又一隻一隻,去捉葉子上剩下的成蟲。
白天捉一天,夜裡還打着燈籠翻菜葉子。
過去吃飯是在夥房,現在将飯從夥房打回來,馬不停蹄,邊吃邊捉。
五天沒有離開縣政府後院。
這天吃過中飯,挨個翻茄秧的葉子;茄秧又比豆角、菠菜、絲瓜和葫蘆招蟲子;茄子又種得多,占到四分地,豆角、菠菜、絲瓜和葫蘆諸菜,皆占到三分二分不等。
直捉到夕陽西下,突然有人在背後喊: “摩西,跟你說句話。
” 楊摩西扭頭,見縣政府後牆外,有人探個頭,仔細一看,是縣城東街牲口牙子老崔。
楊摩西又彎腰捉蟲: “正忙着呢。
” 老崔: “這話不聽,你可别後悔。
” 楊摩西: “我正後悔着呢,當初不該上這麼多雞糞,也不該種這麼多茄子。
” 老崔: “這事比雞糞和茄子大,給你說個老婆。
” 楊摩西這才想起,老崔除了是個牲口牙子,閑時還給人說媒。
有人說親是件好事,但楊摩西平日與老崔并無交情,過去挑水時,兩人見到,老崔總拿他打镲,以為老崔從縣政府牆後過,又順便拿他開心,說不定院牆背後,還藏着一幫閑人,等着看楊摩西的笑話呢,便說: “聽說你娘死了,把這媒說給你爹吧。
” 又蹲下身子捉蟲,任老崔在牆外喊,再不回頭。
老崔終于急了: “日你娘,給你說媒,你倒端上了。
” 又罵: “給大戶人家說媒,成不成,還吃頓酒席,今兒倒好,熱臉貼了個冷屁股。
” 又罵: “讓你托大,我馬上退了這親。
不說這媒我死不了,你照樣打你的光棍。
” 又雜七雜八說了許多。
楊摩西聽罵聲越來越遠,扭臉,院牆上的人頭不見了;起身跑到牆前,見牆外的老崔,罵罵咧咧,順着津河,已走出一箭之地。
老崔不罵不走楊摩西覺得是拿他打镲,一罵一走,楊摩西覺得這事有些門道,忙翻院牆出去,追上老崔,一把拉住他: “叔,把話說完。
” 老崔倒端上了,掙着身子: “放手,我還有事。
” 見老崔拿糖,楊摩西知道事情又有了幾分: “叔,今天無論如何,咱爺倆兒得喝一盅。
” 老崔掙着: “放手,真有事。
” 但也半推半就,腳下随楊摩西走。
兩人拉拉扯扯,來到津河橋下,一個叫“鴻膳成”的飯館。
“鴻膳成”有個廚子叫老魏,當年楊百利和牛國興拿他“噴”過“空”,老魏愛夜遊,夜遊時,在墳場碰到一個白胡子老頭,白胡子老頭趴到他耳朵上說過兩句話,老魏回來,炒菜時老哭。
也可能以前哭過,現在不哭了;過去他當廚子,現在不當廚子了,當酒保。
老魏與老崔和楊摩西皆認識,想着一個販驢的,一個種菜的,到飯鋪隻是吃碗燴面;沒想到兩人坐下,楊摩西點了一盤大塊牛肉,一盤鹵羊雜,每人一個醬兔頭,外加四兩白酒;便知二人有事。
酒菜上來,老崔和楊摩西先吃了一陣。
楊摩西過去沒跟老崔在一起吃過飯,吃起飯來,才知道老崔不愧是個販驢的,走南闖北,飯量大,三盤葷菜,轉眼間見了盤子底,酒壺也空了。
楊摩西又叫了兩海碗燴菜,外加三兩白酒。
燴菜裡有白菜、豆腐、海帶、豬肉片子,熱氣騰騰端上來,老崔又吃了一陣,喝了一陣,終于放下筷子,掏出火吸煙。
楊摩西這才問: “叔,女方是誰呀?” 老崔這才說出了吳香香。
吳香香托人說媒,一開始找的不是販驢的老崔,而是縣城東街的媒牙子老孫。
托老孫時,給老孫提了一隻羊腿。
老孫一開始答應了,後來了解其中因由,吳香香招婿的背後,還藏着與姜家的積怨;積怨的背後,又藏着饅頭鋪一座家産;姜龍姜狗兄弟倆,皆不是省油的燈。
這就不是一樁媒情事了,裡面還藏着一個火藥桶:說得好,成全了别人;說不好,引爆了火藥桶,炸着了别人,也傷着了自己。
但一下把這媒退回去,又把事情挑明了,也得罪人;便假裝腸胃疼,出不得門,把這樁婚事和羊腿,一起托轉給老崔。
老崔平日是個驢販子,販驢之餘才說媒。
老崔販驢是把好手,因說媒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功夫不到,十樁有八樁說不成;說不成倒沒什麼,往往又說出些另外的蹊跷。
去年縣城北街“豐茂源”和“濟世堂”李家的兒子李金龍,與秦家莊東家老秦家姑娘秦曼卿的婚事,就是老崔撮合的;後來因為秦曼卿缺一隻耳垂,婚事發生了變故,秦曼卿就嫁給了楊摩西的哥哥楊百業。
老崔說媒的功夫雖然不到,但愛和專門說媒的老孫平起平坐;老孫嫌他不知高低,也是設一個套讓他鑽,讓他在南牆上碰個壁,知道一下說媒的深淺。
老崔正是因為功夫不到,沒估算出這樁婚事背後的危害,隻估算了一下男女雙方,覺得是樁易說的媒,便收下羊腿,來找楊摩西。
賣饅頭的吳香香,楊摩西倒不陌生,五短身材,小眼小嘴,疙瘩鼻,眉心有一粒紅痣;長相不能說俊,但她皮膚白,像剛出鍋的饅頭一樣白,也是一白遮百醜,倒又透出另一種姿色。
紅痣長在黑臉上,就是一粒老鼠屎;但紅痣長在白臉上,就是一粒小櫻桃。
楊摩西也知她是一個寡婦,帶着一個孩子。
買饅頭見過,但從無把她和自己連到一起想過,現在不由愣在那裡: “這事我可沒想到。
” 又問: “叔,有啥說法不?” 老崔飯量大,酒量卻不行,七兩酒下去,臉像紅布一樣,已有些醉意。
老崔一醉,愛跟人說知心話,這一點和楊家莊賣豆腐的老楊有些相像,身子伏在桌子上,一把抓住楊摩西的手: “除了是你,換個人,我不管這閑事。
” 一聽就是醉話,過去兩人并無來往,沒存下這情誼;何況剛剛罵過人,轉臉又拉人的手。
但楊摩西不論貴賤,先接住這手: “叔,等事兒成了,侄子少不了還得登門孝敬您。
” 老崔一聽這話急了,拍着桌子: “啥意思,罵我?好像我圖你東西。
” 楊摩西: “叔,我不是這意思,我一種菜的,就是孝敬您,還能孝敬個啥?說的是個意思。
” 老崔這才将身子收回來,揮着手說: “要說說法,這樁婚事可不簡單,處處有說法;但别的說法,我都替你擋了回去,單有一條,我做不了主。
” 楊摩西: “啥?” 老崔: “這樁婚事,不成也就算了;如果成,不是你娶她,而是她娶你,算是入贅。
” 楊摩西愣在那裡。
别人結親都是男娶女,這裡結親卻是女娶男,一切得倒着來。
楊摩西剛要說什麼,老崔瞪着眼睛: “這還不算,你要願意,還有說法。
” 楊摩西: “啥?” 老崔: “既然是入贅,就得改姓,你不能姓楊,得姓吳。
” 楊摩西又吃了一驚。
别人結親皆是名正言順,自己結個親,還得改姓。
兩個說法
楊摩西再去補鞋,老趙總黑着臉: “我這是小本生意,可得先交錢。
” 不先交錢就不補鞋。
現在楊摩西種菜也費鞋,去替夥夫老艾扛饅頭,有時順便到老趙攤上補鞋,老趙不但先補鞋,補過鞋也不收錢。
楊摩西要交錢,老趙還急: “兄弟,罵我呢?費我個啥?也就是個手藝。
” 或: “怕我有事找你?” 久而久之,吳香香便對楊摩西動了心。
接着打聽楊摩西的底細,又有些失望。
原來他除了挑過水,以前還破過竹子,染過布,殺過豬,做過豆腐,所有幹過的,皆是些粗活,他家是楊家莊做豆腐的人家,心裡一下涼了半截;又聽說楊家和秦家莊東家老秦家是親家,楊家的身份又往上長了一截;又打聽出楊摩西是與家裡鬧翻了,孤身一人跑了出來,除了有個身子,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心裡又涼了;但正是孤身一人和在縣政府當差,又讓她動了心。
如楊摩西仍在挑水,她隻是找了個挑水的;如今楊摩西在縣政府,與楊摩西成親,就不單是與楊摩西成親,背後還有座大靠山,正好支撐門面;那時“吳記馍坊”的饅頭,就不單姓“吳”,還姓“縣政府”,倒跟當初楊家莊做豆腐的老楊、馬家莊趕大車的老馬讓楊百順的弟弟楊百利上“新學”,接着進縣政府的想法一樣。
還有孤身一人,如是嫁給楊摩西,他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是件壞事;但對于招婿,卻正好合适,招過來的隻是一個人,沒有另外的麻煩;正因為房無一間,地無一壟,自己才能高他一頭。
這天下午,楊摩西正在縣政府後院菜地捉蟲子。
也是以前沒種過菜,隻知道賣力,不知其中的訣竅。
不管是茄子、豆角、菠菜、絲瓜或葫蘆,苗出來之後,長勢都不錯;但菜葉長到巴掌大時,生了蟲子。
蟲子将葉子吃出一個個窟窿。
縣長老史到菜地來轉,看到一片片被蟲吃的葉子,便皺着眉搖頭。
菜長蟲本屬正常,但放到過去正常,自從打散老史和蘇小寶的哭泣,楊摩西自個兒先覺得犯了大錯,看老史皺眉,怕由一個蟲子,再節外生枝。
自個兒過去沒種過菜,找不到病因,慌忙到城外老龔的菜園,向種菜的老龔打聽。
頭一回老龔沒理他;第二回,給老龔買了一包煙絲,老龔才告訴他,蟲子生在現在,禍根卻是上糞時做下的。
原以為多上糞菜會壯,誰知雞糞上多了,也會生蟲;根治的辦法倒簡單,往地裡埋煙絲。
煙絲一發酵,蟲卵聞到,立馬就死了。
楊摩西隻好停下其他活計,買來煙絲往地裡埋。
治過蟲卵,又一隻一隻,去捉葉子上剩下的成蟲。
白天捉一天,夜裡還打着燈籠翻菜葉子。
過去吃飯是在夥房,現在将飯從夥房打回來,馬不停蹄,邊吃邊捉。
五天沒有離開縣政府後院。
這天吃過中飯,挨個翻茄秧的葉子;茄秧又比豆角、菠菜、絲瓜和葫蘆招蟲子;茄子又種得多,占到四分地,豆角、菠菜、絲瓜和葫蘆諸菜,皆占到三分二分不等。
直捉到夕陽西下,突然有人在背後喊: “摩西,跟你說句話。
” 楊摩西扭頭,見縣政府後牆外,有人探個頭,仔細一看,是縣城東街牲口牙子老崔。
楊摩西又彎腰捉蟲: “正忙着呢。
” 老崔: “這話不聽,你可别後悔。
” 楊摩西: “我正後悔着呢,當初不該上這麼多雞糞,也不該種這麼多茄子。
” 老崔: “這事比雞糞和茄子大,給你說個老婆。
” 楊摩西這才想起,老崔除了是個牲口牙子,閑時還給人說媒。
有人說親是件好事,但楊摩西平日與老崔并無交情,過去挑水時,兩人見到,老崔總拿他打镲,以為老崔從縣政府牆後過,又順便拿他開心,說不定院牆背後,還藏着一幫閑人,等着看楊摩西的笑話呢,便說: “聽說你娘死了,把這媒說給你爹吧。
” 又蹲下身子捉蟲,任老崔在牆外喊,再不回頭。
老崔終于急了: “日你娘,給你說媒,你倒端上了。
” 又罵: “給大戶人家說媒,成不成,還吃頓酒席,今兒倒好,熱臉貼了個冷屁股。
” 又罵: “讓你托大,我馬上退了這親。
不說這媒我死不了,你照樣打你的光棍。
” 又雜七雜八說了許多。
楊摩西聽罵聲越來越遠,扭臉,院牆上的人頭不見了;起身跑到牆前,見牆外的老崔,罵罵咧咧,順着津河,已走出一箭之地。
老崔不罵不走楊摩西覺得是拿他打镲,一罵一走,楊摩西覺得這事有些門道,忙翻院牆出去,追上老崔,一把拉住他: “叔,把話說完。
” 老崔倒端上了,掙着身子: “放手,我還有事。
” 見老崔拿糖,楊摩西知道事情又有了幾分: “叔,今天無論如何,咱爺倆兒得喝一盅。
” 老崔掙着: “放手,真有事。
” 但也半推半就,腳下随楊摩西走。
兩人拉拉扯扯,來到津河橋下,一個叫“鴻膳成”的飯館。
“鴻膳成”有個廚子叫老魏,當年楊百利和牛國興拿他“噴”過“空”,老魏愛夜遊,夜遊時,在墳場碰到一個白胡子老頭,白胡子老頭趴到他耳朵上說過兩句話,老魏回來,炒菜時老哭。
也可能以前哭過,現在不哭了;過去他當廚子,現在不當廚子了,當酒保。
老魏與老崔和楊摩西皆認識,想着一個販驢的,一個種菜的,到飯鋪隻是吃碗燴面;沒想到兩人坐下,楊摩西點了一盤大塊牛肉,一盤鹵羊雜,每人一個醬兔頭,外加四兩白酒;便知二人有事。
酒菜上來,老崔和楊摩西先吃了一陣。
楊摩西過去沒跟老崔在一起吃過飯,吃起飯來,才知道老崔不愧是個販驢的,走南闖北,飯量大,三盤葷菜,轉眼間見了盤子底,酒壺也空了。
楊摩西又叫了兩海碗燴菜,外加三兩白酒。
燴菜裡有白菜、豆腐、海帶、豬肉片子,熱氣騰騰端上來,老崔又吃了一陣,喝了一陣,終于放下筷子,掏出火吸煙。
楊摩西這才問: “叔,女方是誰呀?” 老崔這才說出了吳香香。
吳香香托人說媒,一開始找的不是販驢的老崔,而是縣城東街的媒牙子老孫。
托老孫時,給老孫提了一隻羊腿。
老孫一開始答應了,後來了解其中因由,吳香香招婿的背後,還藏着與姜家的積怨;積怨的背後,又藏着饅頭鋪一座家産;姜龍姜狗兄弟倆,皆不是省油的燈。
這就不是一樁媒情事了,裡面還藏着一個火藥桶:說得好,成全了别人;說不好,引爆了火藥桶,炸着了别人,也傷着了自己。
但一下把這媒退回去,又把事情挑明了,也得罪人;便假裝腸胃疼,出不得門,把這樁婚事和羊腿,一起托轉給老崔。
老崔平日是個驢販子,販驢之餘才說媒。
老崔販驢是把好手,因說媒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功夫不到,十樁有八樁說不成;說不成倒沒什麼,往往又說出些另外的蹊跷。
去年縣城北街“豐茂源”和“濟世堂”李家的兒子李金龍,與秦家莊東家老秦家姑娘秦曼卿的婚事,就是老崔撮合的;後來因為秦曼卿缺一隻耳垂,婚事發生了變故,秦曼卿就嫁給了楊摩西的哥哥楊百業。
老崔說媒的功夫雖然不到,但愛和專門說媒的老孫平起平坐;老孫嫌他不知高低,也是設一個套讓他鑽,讓他在南牆上碰個壁,知道一下說媒的深淺。
老崔正是因為功夫不到,沒估算出這樁婚事背後的危害,隻估算了一下男女雙方,覺得是樁易說的媒,便收下羊腿,來找楊摩西。
賣饅頭的吳香香,楊摩西倒不陌生,五短身材,小眼小嘴,疙瘩鼻,眉心有一粒紅痣;長相不能說俊,但她皮膚白,像剛出鍋的饅頭一樣白,也是一白遮百醜,倒又透出另一種姿色。
紅痣長在黑臉上,就是一粒老鼠屎;但紅痣長在白臉上,就是一粒小櫻桃。
楊摩西也知她是一個寡婦,帶着一個孩子。
買饅頭見過,但從無把她和自己連到一起想過,現在不由愣在那裡: “這事我可沒想到。
” 又問: “叔,有啥說法不?” 老崔飯量大,酒量卻不行,七兩酒下去,臉像紅布一樣,已有些醉意。
老崔一醉,愛跟人說知心話,這一點和楊家莊賣豆腐的老楊有些相像,身子伏在桌子上,一把抓住楊摩西的手: “除了是你,換個人,我不管這閑事。
” 一聽就是醉話,過去兩人并無來往,沒存下這情誼;何況剛剛罵過人,轉臉又拉人的手。
但楊摩西不論貴賤,先接住這手: “叔,等事兒成了,侄子少不了還得登門孝敬您。
” 老崔一聽這話急了,拍着桌子: “啥意思,罵我?好像我圖你東西。
” 楊摩西: “叔,我不是這意思,我一種菜的,就是孝敬您,還能孝敬個啥?說的是個意思。
” 老崔這才将身子收回來,揮着手說: “要說說法,這樁婚事可不簡單,處處有說法;但别的說法,我都替你擋了回去,單有一條,我做不了主。
” 楊摩西: “啥?” 老崔: “這樁婚事,不成也就算了;如果成,不是你娶她,而是她娶你,算是入贅。
” 楊摩西愣在那裡。
别人結親都是男娶女,這裡結親卻是女娶男,一切得倒着來。
楊摩西剛要說什麼,老崔瞪着眼睛: “這還不算,你要願意,還有說法。
” 楊摩西: “啥?” 老崔: “既然是入贅,就得改姓,你不能姓楊,得姓吳。
” 楊摩西又吃了一驚。
别人結親皆是名正言順,自己結個親,還得改姓。
兩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