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出延津記 第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藝,初來乍到,能挑上水就不錯了。
擔挑了十天水,楊百順才知道挑水的厲害。
因這個挑水不是夥房的挑水,而是染坊的挑水。
老蔣家有八口大染鍋,相應就有八個磚砌的大水池,因布、線染過要漂,漂過才能搭在杠子上晾幹。
八個池子皆兩丈見方,漂布的水三天一換,赤、橙、黃、綠、青、藍、紫、黑,八個大池子輪流倒騰,每天需六百多挑水。
水井倒也不遠,就在院外槐樹下,但将六百多挑水用辘轳從深井裡搖出來,再挑過去,就需些氣力和時辰。
楊百順每天雞叫起床,夜裡三星出來收工;但三天有兩天,池子裡的水還是倒換不及。
這時就覺得挑水不如燒火。
這時才知道管家老顧的厲害,收是收了他,但要給他個下馬威。
漂布的水換不及,會使整個染坊窩工。
還沒等管家老顧說他,掌櫃老蔣就急了。
掌櫃老蔣急起來倒不罵人,也不打人,而是看到哪個池子裡的水顔色深了,就盯着哪個池子看;然後把楊百順叫過來,又盯着楊百順看。
楊百順自上了工,老蔣沒跟他說過一句話,遇到事情就是個看。
看後也不說話,低下頭自個兒想。
一個人在你眼前想你,比挨打受罵還叫人心裡發毛。
楊百順慌忙挑起水桶,再到井上搖水。
這時想起過去跟師傅老曾的殺豬時光,雖然受了些委屈,但跟現在挑水比,還是輕閑許多。
有時師徒兩人走着走着,還在大柳樹下歇腳,東一句西一句地聊天。
但老曾管吃不管住,每天還要跑三十裡;染坊倒是有住的地方。
但一個月過去,楊百順挑水就上了路。
上路不是說要多挑水,而是赤、橙、黃、綠、青、藍、紫、黑八個池子,換水也有學問。
三個顔色淺的池子,橙、黃、藍,水要三天一換,不能偷懶;其餘五個顔色深的池子,五天一換也顯不出來。
過去八個池子皆三天一換,故忙不過來,耽誤了橙、黃、藍三個池子;現在摸着了門道,換起水來就遊刃有餘。
老蔣看着池子也不想了,楊百順也比以前輕松許多。
轉眼冬去春來。
在蔣家待得時間長了,楊百順對染坊十幾個人全熟了。
不熟覺得染坊就是個染坊,熟了之後才知道,一個染坊不光是染布,染布之外,還有許多事情。
十三個夥計,分五個來路:五個是延津人,三個是開封人,兩個是山東人,一個内蒙古人,還有兩個南方浙江人,是過去老蔣販茶時認識的。
十三個人在一起,又來路不同,相互之間有說得着的,有說不着的;以說得着說不着論,分六個團夥。
楊百順一開始認為同一個來路的會是一夥,但時間長了發現,同來的往往有隔閡,過去相互不認識的,處着處着倒能成為朋友。
如楊百順的同學小宋是延津人,他就跟其他幾個延津人合不來,和一個内蒙古人攪在一起。
内蒙古人叫塔拉思汗,是個大胖子,右耳朵上紮了個耳朵眼,吊着一小盞琉璃燈籠,人叫他“老塔”。
這個老塔心眼倒不壞,但欺生。
楊百順剛來時,挑水不入路,掌櫃老蔣也就是個看和想,他卻用眼睛剜楊百順,嘴裡還用蒙語嘟囔着什麼。
楊百順雖然聽不懂蒙語,但知道不是好話。
楊百順與他合不來,久而久之,捎帶和同學小宋的關系也疏遠了。
還有,管家老顧對掌櫃老蔣也不是真心。
說起來他們還是親戚,雖然年齡大小差不多,但按照輩分,老顧是老蔣的遠房姨父。
但老蔣在老顧是一個樣子,老蔣不在老顧又是一個樣子。
老蔣不在時,夥計們浪費染料,浪費劈柴,偷吃東西,或偷奸耍滑,老顧皆不管。
該管的他不管,不該管的,如夥計們之間傳閑話,他又喜歡摻和。
别人傳閑話也就是個閑話,他在傳話的過程中,愛把一件事說成八件事。
大家表面上把他當做管家,背地裡無一個人不恨他。
看着大家在一起染布,一起吃飯,其實各人揣着各人的心思。
更有甚者,掌櫃老蔣有兩個老婆,大老婆五十多歲,小老婆二十多歲。
楊百順聽小宋說,大夥計順利,那個山東人,麻稈腿,自稱武二郎者,跟二十多歲的小師母還有一腿。
這哪裡是武二郎?分明是西門慶。
這事情全染坊的人都知道,唯有掌櫃老蔣不知道。
楊百順聽後,既替老蔣着急,又有些不解:老蔣天天在那裡想事,怎麼就想不到這一層呢?又聽說老蔣年輕時愛說話,五十歲突然不愛說話,想來不會無緣無故,定有原委藏身其中。
這些年楊百順經曆過許多事,知道每個事中皆有原委,每個原委之中,又拐着好幾道彎。
老蔣不愛說話,原委又藏在哪一層哪一道彎呢?一個染坊,千頭萬緒,讓楊百順替蔣家和老蔣想得腦仁疼。
過去跟老曾殺豬,加上師娘,共三個人,楊百順已覺得關系複雜;換了個染坊,本想清靜,誰知更不得清靜。
但正是因為經過許多事,楊百順長了心眼,最大的心眼是,他不招惹是非;染坊雖然人多事雜,楊百順牢記一條,跟哪一個人都不遠不近,包括同學小宋,也無來時說的“做伴”和親密。
楊百順自成一派,希冀保住自己挑水的位置,再走一步看一步,将來能學上染布。
但到了這年秋天,楊百順的飯碗還是沒有保住。
飯碗丢了不是因為得罪了老蔣,或是跟哪一個人産生了是非,而是因為一隻猴子。
掌櫃老蔣看、想之餘,有兩大嗜好。
一是不喜歡白天,喜歡夜晚。
染坊白天在煮布煮線,他大都在睡覺;晚上染坊開始晾布晾線,他從卧房走了出來。
染坊白天不晾布晾線,白天有日頭,怕把布、線曬花了,晾布晾線都在晚上;這時八個大水池四周點起十六盞牛油燈,燈芯像草繩一樣粗,“突突”冒着黑煙。
布和線沾上水都死重,夥計們脫光膀子,從池子兩邊往晾杠上拽布拉線。
一個晚上要晾幾百匹布,幾百捆線,青一匹,紅一匹,藍一匹,紫一匹;青一捆,紅一捆,藍一捆,紫一捆。
夥計們“哼唷”、“哼唷”,一個時辰下來,就通身流汗。
手裡有共同的活兒在幹,大家倒把閑時的閑話和不對付給忘記了。
老蔣走過來,也不說話,就是個看。
這時的看和平時的看又有不同。
平時的看有具體對象,或是一個人,或是一件事,這個人把這件事辦錯了,他盯着人看;現在衆人在勞作,是一個場面,故他不盯具體的人,盯的是一個整體,一個場面,然後低下頭自己想。
或衆人從水池裡拽布拉線,他在水池邊背着手走來走去,邊走還想。
這時明顯是把熱鬧的場面給忘記了,隻是把熱鬧的場面當做一個背景,想的已經是與場面無關的事。
天天一天到晚在想,到底想個啥呢?楊百順又不得而知。
老蔣的第二個嗜好,是不喜歡跟人交往,卻喜歡養猴子。
這一點倒對楊百順的脾氣,楊百順也不喜歡跟人打交道。
不過同是不喜,兩人又有不同。
楊百順不喜歡跟人打交道是吃過人的虧,對人有些發憷;老蔣不喜歡跟人打交道能看出幹脆是厭煩人,才喜歡猴子。
老蔣養了一隻猴子,名字叫金鎖。
楊百順剛來蔣家時,隻顧挑水,眼睛顧不上四周;半個月下來,活計終于熟絡了,才發現染坊院内棗樹下,一直蹲着一隻猴子。
這棗樹是棵老棗樹,根上開裂了,但枝上仍下力,一樹的棗結得密,壓彎了枝頭。
楊百順聽說,這隻猴子,已經跟老蔣待了八年;跟老蔣跟的,性子也像老蔣,白天一直在樹下打瞌睡栽嘴兒,到了晚上,眼睛
擔挑了十天水,楊百順才知道挑水的厲害。
因這個挑水不是夥房的挑水,而是染坊的挑水。
老蔣家有八口大染鍋,相應就有八個磚砌的大水池,因布、線染過要漂,漂過才能搭在杠子上晾幹。
八個池子皆兩丈見方,漂布的水三天一換,赤、橙、黃、綠、青、藍、紫、黑,八個大池子輪流倒騰,每天需六百多挑水。
水井倒也不遠,就在院外槐樹下,但将六百多挑水用辘轳從深井裡搖出來,再挑過去,就需些氣力和時辰。
楊百順每天雞叫起床,夜裡三星出來收工;但三天有兩天,池子裡的水還是倒換不及。
這時就覺得挑水不如燒火。
這時才知道管家老顧的厲害,收是收了他,但要給他個下馬威。
漂布的水換不及,會使整個染坊窩工。
還沒等管家老顧說他,掌櫃老蔣就急了。
掌櫃老蔣急起來倒不罵人,也不打人,而是看到哪個池子裡的水顔色深了,就盯着哪個池子看;然後把楊百順叫過來,又盯着楊百順看。
楊百順自上了工,老蔣沒跟他說過一句話,遇到事情就是個看。
看後也不說話,低下頭自個兒想。
一個人在你眼前想你,比挨打受罵還叫人心裡發毛。
楊百順慌忙挑起水桶,再到井上搖水。
這時想起過去跟師傅老曾的殺豬時光,雖然受了些委屈,但跟現在挑水比,還是輕閑許多。
有時師徒兩人走着走着,還在大柳樹下歇腳,東一句西一句地聊天。
但老曾管吃不管住,每天還要跑三十裡;染坊倒是有住的地方。
但一個月過去,楊百順挑水就上了路。
上路不是說要多挑水,而是赤、橙、黃、綠、青、藍、紫、黑八個池子,換水也有學問。
三個顔色淺的池子,橙、黃、藍,水要三天一換,不能偷懶;其餘五個顔色深的池子,五天一換也顯不出來。
過去八個池子皆三天一換,故忙不過來,耽誤了橙、黃、藍三個池子;現在摸着了門道,換起水來就遊刃有餘。
老蔣看着池子也不想了,楊百順也比以前輕松許多。
轉眼冬去春來。
在蔣家待得時間長了,楊百順對染坊十幾個人全熟了。
不熟覺得染坊就是個染坊,熟了之後才知道,一個染坊不光是染布,染布之外,還有許多事情。
十三個夥計,分五個來路:五個是延津人,三個是開封人,兩個是山東人,一個内蒙古人,還有兩個南方浙江人,是過去老蔣販茶時認識的。
十三個人在一起,又來路不同,相互之間有說得着的,有說不着的;以說得着說不着論,分六個團夥。
楊百順一開始認為同一個來路的會是一夥,但時間長了發現,同來的往往有隔閡,過去相互不認識的,處着處着倒能成為朋友。
如楊百順的同學小宋是延津人,他就跟其他幾個延津人合不來,和一個内蒙古人攪在一起。
内蒙古人叫塔拉思汗,是個大胖子,右耳朵上紮了個耳朵眼,吊着一小盞琉璃燈籠,人叫他“老塔”。
這個老塔心眼倒不壞,但欺生。
楊百順剛來時,挑水不入路,掌櫃老蔣也就是個看和想,他卻用眼睛剜楊百順,嘴裡還用蒙語嘟囔着什麼。
楊百順雖然聽不懂蒙語,但知道不是好話。
楊百順與他合不來,久而久之,捎帶和同學小宋的關系也疏遠了。
還有,管家老顧對掌櫃老蔣也不是真心。
說起來他們還是親戚,雖然年齡大小差不多,但按照輩分,老顧是老蔣的遠房姨父。
但老蔣在老顧是一個樣子,老蔣不在老顧又是一個樣子。
老蔣不在時,夥計們浪費染料,浪費劈柴,偷吃東西,或偷奸耍滑,老顧皆不管。
該管的他不管,不該管的,如夥計們之間傳閑話,他又喜歡摻和。
别人傳閑話也就是個閑話,他在傳話的過程中,愛把一件事說成八件事。
大家表面上把他當做管家,背地裡無一個人不恨他。
看着大家在一起染布,一起吃飯,其實各人揣着各人的心思。
更有甚者,掌櫃老蔣有兩個老婆,大老婆五十多歲,小老婆二十多歲。
楊百順聽小宋說,大夥計順利,那個山東人,麻稈腿,自稱武二郎者,跟二十多歲的小師母還有一腿。
這哪裡是武二郎?分明是西門慶。
這事情全染坊的人都知道,唯有掌櫃老蔣不知道。
楊百順聽後,既替老蔣着急,又有些不解:老蔣天天在那裡想事,怎麼就想不到這一層呢?又聽說老蔣年輕時愛說話,五十歲突然不愛說話,想來不會無緣無故,定有原委藏身其中。
這些年楊百順經曆過許多事,知道每個事中皆有原委,每個原委之中,又拐着好幾道彎。
老蔣不愛說話,原委又藏在哪一層哪一道彎呢?一個染坊,千頭萬緒,讓楊百順替蔣家和老蔣想得腦仁疼。
過去跟老曾殺豬,加上師娘,共三個人,楊百順已覺得關系複雜;換了個染坊,本想清靜,誰知更不得清靜。
但正是因為經過許多事,楊百順長了心眼,最大的心眼是,他不招惹是非;染坊雖然人多事雜,楊百順牢記一條,跟哪一個人都不遠不近,包括同學小宋,也無來時說的“做伴”和親密。
楊百順自成一派,希冀保住自己挑水的位置,再走一步看一步,将來能學上染布。
但到了這年秋天,楊百順的飯碗還是沒有保住。
飯碗丢了不是因為得罪了老蔣,或是跟哪一個人産生了是非,而是因為一隻猴子。
掌櫃老蔣看、想之餘,有兩大嗜好。
一是不喜歡白天,喜歡夜晚。
染坊白天在煮布煮線,他大都在睡覺;晚上染坊開始晾布晾線,他從卧房走了出來。
染坊白天不晾布晾線,白天有日頭,怕把布、線曬花了,晾布晾線都在晚上;這時八個大水池四周點起十六盞牛油燈,燈芯像草繩一樣粗,“突突”冒着黑煙。
布和線沾上水都死重,夥計們脫光膀子,從池子兩邊往晾杠上拽布拉線。
一個晚上要晾幾百匹布,幾百捆線,青一匹,紅一匹,藍一匹,紫一匹;青一捆,紅一捆,藍一捆,紫一捆。
夥計們“哼唷”、“哼唷”,一個時辰下來,就通身流汗。
手裡有共同的活兒在幹,大家倒把閑時的閑話和不對付給忘記了。
老蔣走過來,也不說話,就是個看。
這時的看和平時的看又有不同。
平時的看有具體對象,或是一個人,或是一件事,這個人把這件事辦錯了,他盯着人看;現在衆人在勞作,是一個場面,故他不盯具體的人,盯的是一個整體,一個場面,然後低下頭自己想。
或衆人從水池裡拽布拉線,他在水池邊背着手走來走去,邊走還想。
這時明顯是把熱鬧的場面給忘記了,隻是把熱鬧的場面當做一個背景,想的已經是與場面無關的事。
天天一天到晚在想,到底想個啥呢?楊百順又不得而知。
老蔣的第二個嗜好,是不喜歡跟人交往,卻喜歡養猴子。
這一點倒對楊百順的脾氣,楊百順也不喜歡跟人打交道。
不過同是不喜,兩人又有不同。
楊百順不喜歡跟人打交道是吃過人的虧,對人有些發憷;老蔣不喜歡跟人打交道能看出幹脆是厭煩人,才喜歡猴子。
老蔣養了一隻猴子,名字叫金鎖。
楊百順剛來蔣家時,隻顧挑水,眼睛顧不上四周;半個月下來,活計終于熟絡了,才發現染坊院内棗樹下,一直蹲着一隻猴子。
這棗樹是棵老棗樹,根上開裂了,但枝上仍下力,一樹的棗結得密,壓彎了枝頭。
楊百順聽說,這隻猴子,已經跟老蔣待了八年;跟老蔣跟的,性子也像老蔣,白天一直在樹下打瞌睡栽嘴兒,到了晚上,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