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出延津記 第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嘴愛說話,夜裡正在機務段睡覺,被他一刀将頭割了下來,從此再不能“噴空”;最後才是馬家莊趕大車的老馬,最可憎的人,放到最後,老馬肚子裡花花腸子多,兩人迎面走來,楊百順一刮刀上去,剖開他的肚子,花花綠綠的腸子,流了一地。
殺人之地,是不能再回去了。
這和頭一回離家出走不一樣;頭一回出走還有些賭氣,這回心裡是徹底涼了。
但出走容易,接着往何處去,楊百順比上一回出走還為難。
在延津之地,幾經波折,楊百順已想不起可投奔之人。
雖然隻得罪了幾個人,但好像把全延津都得罪了;雖然與幾個人不對付,但好像跟全延津都不對付。
要想找到出路,看來得離開延津。
與來喜分手的第二天,楊百順冒着漫天大雪,來到延津渡口,想從這裡渡過黃河,到開封去打零工。
可開封他從前沒去過,到開封之後,從何處入手,能否立住腳,還不得而知;隻是覺得那裡地方大,人多,肯定門路就多,比鄉下好存身。
來到延津渡,因為雪大,擺渡的老葉已撐船回家了。
欲往回走,突然想起自己已無家可歸,便信步走到在渡口開飯鋪的老阮家避雪。
掀開半條鋪蓋截成的門簾,進了飯鋪,看到已有三個客人在地上向火。
其中一個是蔣家莊染坊的管家老顧,另外兩個是染坊的學徒。
楊百順不認識老顧,但其中一個徒弟叫小宋,是楊百順在老汪私塾的同學,兩人便相認了。
老顧長個方頭,年前帶着兩個徒弟去汲縣收貨,所謂貨,也就是些布匹和紡線,運回蔣家莊染坊去染;從汲縣回來,遇到風雪,蔣家莊在黃河對岸,過不了河,也來老阮的飯鋪避雪。
大家向了一會兒火,老顧看楊百順臉生,沒理楊百順,楊百順也沒敢跟老顧搭讪。
小宋見管家老顧不搭理楊百順,也沒敢跟楊百順多說話。
一個上午,都是他們三人在說染坊的事,楊百順在聽。
說着聽着,大家共同盼着雪停。
誰知雪越下越大,到了半下午,天就黑了。
幾個人隻好歇宿到老阮的飯鋪裡。
夜裡楊百順和小宋睡到一起,兩人才悄聲說起各自的近況。
小宋自老汪私塾分别之後,一直在蔣家莊染坊染布,沒換過地方。
小宋說: “染布就染布吧,換生不如守熟。
” 楊百順就對小宋有些羨慕,幹一件事,能在一個地方待牢。
小宋問起楊百順,楊百順長歎一聲,從“延津新學”講起,到跟老曾學殺豬,到哥哥結婚,到如今投靠無門,欲渡黃河去開封謀個差事;兩年來倒換了幾個窩,一次也沒守熟,沒守熟并不是自己不想守熟,而是事情總出岔子;如今開封又不熟,心裡沒底。
枝枝葉葉,來龍去脈,給小宋講了。
不講還好些,一講又心煩起來。
小宋到底是同學,聽完楊百順的話,拍了一下手: “巧了,掌櫃家染坊正缺一個燒火的,不知你願不願意去。
” 楊百順心中一喜: “我都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哪裡還提得上願意不願意?能在近邊燒火,總比去臉生面不熟的開封強。
” 小宋: “這你就說對了,大地方的人都欺生。
” 又說: “那我明天跟老顧說說,看他要不要你。
” 楊百順: “我看老顧臉沉,怕是不好通融。
” 又說: “能去最好,你也有個伴。
” 說完又覺得不妥,忙又說: “我不是說你得有伴,是我需要跟一個人。
這兩年混下來,我覺得我一個人混不成。
” 小宋倒安慰他: “還有幾十年呢,也不能這麼說。
” 第二天早起,雪停了,太陽出來了。
小宋果真給管家老顧說了楊百順這個人,這兩年的風風雨雨,眼下投國無門,求老顧收下他,讓他燒火。
老顧聽後,别的沒說啥,隻是說: “他兩年換了不少地方,到哪兒都跟人鬧别扭,怕不是個老實人吧?” 又說: “不是我不給你面子,咱家掌櫃的你也知道,不怕人笨,就怕人不老實;到時候他闖了禍,我可吃罪不起。
” 但等老顧走出飯鋪,發現昨天堆在飯鋪外棚子裡的幾十包布匹和紡線,已被楊百順一個人一包一包扛到了渡口。
原來他們睡覺時,楊百順五更就起床了,替他們扛包。
經過兩年的風風雨雨,楊百順也跟從前不一樣了。
一包布匹和紡線,足有百十斤重。
擺渡的老葉這時也撐船過來了,楊百順又将一包一包的貨,撅着屁股往船上扛。
雪地裡,扛出一身汗,哈氣從頭上冒出來,周身像蒸籠一樣。
小宋指着遠處的楊百順對老顧說: “看。
” 老顧朝地上啐了一口痰: “看啥?他不扛包,說明他老實;他一扛包,證明我沒看錯,這孩子有心眼,我不敢要。
” 待走到船邊,楊百順已将貨扛完。
半截棉襖都被汗打濕了。
老顧三人上船,如果這時楊百順跟老顧搭讪,楊百順的大包就白扛了;但楊百順見到老顧之後,并無表功的意思,看老顧沒收留他的意思,也沒說啥,本來可以跟他們同乘一條船,到黃河對面,現在也不乘了,跳下船,向小宋招手。
他這一跳船,一招手,老顧心動了,覺得他是個憨厚孩子,便向他招手: “小子,上來吧,去染坊讓俺家掌櫃看一看。
他收你,是你的福氣;不收你,你也埋怨不着我。
” 楊百順又跳上船,幾個人渡過黃河,一同去了蔣家莊。
蔣家莊老蔣的染坊叫“鴻源泰”,支着八口大染鍋,皆一丈見圓,日夜用劈柴燒着。
鍋裡的顔色分赤、橙、黃、綠、青、藍、紫、黑八種。
一匹白布或一挂白線扔到黑鍋裡,煮上兩個時辰,撈出來,就成了皂布或黑線;一匹白布或一挂白線扔到其他染鍋裡,煮上兩個時辰,撈出來,成了紅布、橙布、黃布、綠布、青布、藍布或紫布,紅線、橙線、黃線、綠線、青線、藍線或紫線。
延津方圓百裡,就兩個染坊,蔣家莊老蔣家是其中之一。
一個染坊,雇了十來個夥計。
老蔣五十多歲,早年是個茶商,來往于延津和江浙一帶;碰到合适的茬口,也去其他省份賣茶。
後來年紀大了,跑不動了,用販茶賺的錢,開了個染坊。
老蔣幹瘦,長個鷹鈎鼻子;年輕時販茶愛說話,從延津到江浙的茶商,都知道有個愛說話的鷹鈎鼻老蔣。
但老蔣過了五十歲之後,突然不愛說話了;但說話像抽煙一樣,不是說戒就戒的,十個有八個做不到,但老蔣說戒就戒,而且戒得有些大發,一天也不說一句話,遇事愛想,一下又讓人不習慣。
譬如在染坊,一句平常話,他得想半天;雖然想了半天,放到嘴裡說出來,還是一句平常話。
别人認為是平常話,但老蔣經過了想,認為這話就不平常了;如果你還按平常話去辦,老蔣就急了。
楊百順到蔣家之後,老蔣看了他一眼,低下頭想。
小宋在旁邊幫楊百順說話: “掌櫃的,也就燒個火,他是個老實孩子。
” 老蔣又盯小宋看,接着低頭想;想了半天,也沒說什麼,揮揮手,讓老顧把楊百順留下。
但楊百順留下之後,管家老顧并沒讓楊百順燒火,而是把過去挑水的老艾調過去燒火,讓楊百順頂老艾挑水的位置。
楊百順也就改為挑水。
在染坊,挑水不算個手藝,但楊百順想,燒火也不算手
殺人之地,是不能再回去了。
這和頭一回離家出走不一樣;頭一回出走還有些賭氣,這回心裡是徹底涼了。
但出走容易,接着往何處去,楊百順比上一回出走還為難。
在延津之地,幾經波折,楊百順已想不起可投奔之人。
雖然隻得罪了幾個人,但好像把全延津都得罪了;雖然與幾個人不對付,但好像跟全延津都不對付。
要想找到出路,看來得離開延津。
與來喜分手的第二天,楊百順冒着漫天大雪,來到延津渡口,想從這裡渡過黃河,到開封去打零工。
可開封他從前沒去過,到開封之後,從何處入手,能否立住腳,還不得而知;隻是覺得那裡地方大,人多,肯定門路就多,比鄉下好存身。
來到延津渡,因為雪大,擺渡的老葉已撐船回家了。
欲往回走,突然想起自己已無家可歸,便信步走到在渡口開飯鋪的老阮家避雪。
掀開半條鋪蓋截成的門簾,進了飯鋪,看到已有三個客人在地上向火。
其中一個是蔣家莊染坊的管家老顧,另外兩個是染坊的學徒。
楊百順不認識老顧,但其中一個徒弟叫小宋,是楊百順在老汪私塾的同學,兩人便相認了。
老顧長個方頭,年前帶着兩個徒弟去汲縣收貨,所謂貨,也就是些布匹和紡線,運回蔣家莊染坊去染;從汲縣回來,遇到風雪,蔣家莊在黃河對岸,過不了河,也來老阮的飯鋪避雪。
大家向了一會兒火,老顧看楊百順臉生,沒理楊百順,楊百順也沒敢跟老顧搭讪。
小宋見管家老顧不搭理楊百順,也沒敢跟楊百順多說話。
一個上午,都是他們三人在說染坊的事,楊百順在聽。
說着聽着,大家共同盼着雪停。
誰知雪越下越大,到了半下午,天就黑了。
幾個人隻好歇宿到老阮的飯鋪裡。
夜裡楊百順和小宋睡到一起,兩人才悄聲說起各自的近況。
小宋自老汪私塾分别之後,一直在蔣家莊染坊染布,沒換過地方。
小宋說: “染布就染布吧,換生不如守熟。
” 楊百順就對小宋有些羨慕,幹一件事,能在一個地方待牢。
小宋問起楊百順,楊百順長歎一聲,從“延津新學”講起,到跟老曾學殺豬,到哥哥結婚,到如今投靠無門,欲渡黃河去開封謀個差事;兩年來倒換了幾個窩,一次也沒守熟,沒守熟并不是自己不想守熟,而是事情總出岔子;如今開封又不熟,心裡沒底。
枝枝葉葉,來龍去脈,給小宋講了。
不講還好些,一講又心煩起來。
小宋到底是同學,聽完楊百順的話,拍了一下手: “巧了,掌櫃家染坊正缺一個燒火的,不知你願不願意去。
” 楊百順心中一喜: “我都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哪裡還提得上願意不願意?能在近邊燒火,總比去臉生面不熟的開封強。
” 小宋: “這你就說對了,大地方的人都欺生。
” 又說: “那我明天跟老顧說說,看他要不要你。
” 楊百順: “我看老顧臉沉,怕是不好通融。
” 又說: “能去最好,你也有個伴。
” 說完又覺得不妥,忙又說: “我不是說你得有伴,是我需要跟一個人。
這兩年混下來,我覺得我一個人混不成。
” 小宋倒安慰他: “還有幾十年呢,也不能這麼說。
” 第二天早起,雪停了,太陽出來了。
小宋果真給管家老顧說了楊百順這個人,這兩年的風風雨雨,眼下投國無門,求老顧收下他,讓他燒火。
老顧聽後,别的沒說啥,隻是說: “他兩年換了不少地方,到哪兒都跟人鬧别扭,怕不是個老實人吧?” 又說: “不是我不給你面子,咱家掌櫃的你也知道,不怕人笨,就怕人不老實;到時候他闖了禍,我可吃罪不起。
” 但等老顧走出飯鋪,發現昨天堆在飯鋪外棚子裡的幾十包布匹和紡線,已被楊百順一個人一包一包扛到了渡口。
原來他們睡覺時,楊百順五更就起床了,替他們扛包。
經過兩年的風風雨雨,楊百順也跟從前不一樣了。
一包布匹和紡線,足有百十斤重。
擺渡的老葉這時也撐船過來了,楊百順又将一包一包的貨,撅着屁股往船上扛。
雪地裡,扛出一身汗,哈氣從頭上冒出來,周身像蒸籠一樣。
小宋指着遠處的楊百順對老顧說: “看。
” 老顧朝地上啐了一口痰: “看啥?他不扛包,說明他老實;他一扛包,證明我沒看錯,這孩子有心眼,我不敢要。
” 待走到船邊,楊百順已将貨扛完。
半截棉襖都被汗打濕了。
老顧三人上船,如果這時楊百順跟老顧搭讪,楊百順的大包就白扛了;但楊百順見到老顧之後,并無表功的意思,看老顧沒收留他的意思,也沒說啥,本來可以跟他們同乘一條船,到黃河對面,現在也不乘了,跳下船,向小宋招手。
他這一跳船,一招手,老顧心動了,覺得他是個憨厚孩子,便向他招手: “小子,上來吧,去染坊讓俺家掌櫃看一看。
他收你,是你的福氣;不收你,你也埋怨不着我。
” 楊百順又跳上船,幾個人渡過黃河,一同去了蔣家莊。
蔣家莊老蔣的染坊叫“鴻源泰”,支着八口大染鍋,皆一丈見圓,日夜用劈柴燒着。
鍋裡的顔色分赤、橙、黃、綠、青、藍、紫、黑八種。
一匹白布或一挂白線扔到黑鍋裡,煮上兩個時辰,撈出來,就成了皂布或黑線;一匹白布或一挂白線扔到其他染鍋裡,煮上兩個時辰,撈出來,成了紅布、橙布、黃布、綠布、青布、藍布或紫布,紅線、橙線、黃線、綠線、青線、藍線或紫線。
延津方圓百裡,就兩個染坊,蔣家莊老蔣家是其中之一。
一個染坊,雇了十來個夥計。
老蔣五十多歲,早年是個茶商,來往于延津和江浙一帶;碰到合适的茬口,也去其他省份賣茶。
後來年紀大了,跑不動了,用販茶賺的錢,開了個染坊。
老蔣幹瘦,長個鷹鈎鼻子;年輕時販茶愛說話,從延津到江浙的茶商,都知道有個愛說話的鷹鈎鼻老蔣。
但老蔣過了五十歲之後,突然不愛說話了;但說話像抽煙一樣,不是說戒就戒的,十個有八個做不到,但老蔣說戒就戒,而且戒得有些大發,一天也不說一句話,遇事愛想,一下又讓人不習慣。
譬如在染坊,一句平常話,他得想半天;雖然想了半天,放到嘴裡說出來,還是一句平常話。
别人認為是平常話,但老蔣經過了想,認為這話就不平常了;如果你還按平常話去辦,老蔣就急了。
楊百順到蔣家之後,老蔣看了他一眼,低下頭想。
小宋在旁邊幫楊百順說話: “掌櫃的,也就燒個火,他是個老實孩子。
” 老蔣又盯小宋看,接着低頭想;想了半天,也沒說什麼,揮揮手,讓老顧把楊百順留下。
但楊百順留下之後,管家老顧并沒讓楊百順燒火,而是把過去挑水的老艾調過去燒火,讓楊百順頂老艾挑水的位置。
楊百順也就改為挑水。
在染坊,挑水不算個手藝,但楊百順想,燒火也不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