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推理 哲學的自殺
關燈
小
中
大
況和彼情況下,始終具備兩副面孔:一副心理的,另一副形而上的。
[11]假如意向性的主題隻想闡明一種心理狀态,而現實不是被這種狀态解釋,而是被耗盡,那确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把現實與荒誕思想分離。
該主題旨在列出其不可超驗的東西,隻肯定在沒有任何統合的原則下,思想還能在描述和理解經驗的每副面孔時找到快樂。
于是對經驗的每副面孔而言,這裡涉及的道理是屬心理範疇的。
這道理隻是表示現實可能呈現的“利害”。
喚醒一個沉睡的世界,并使其精神上生氣勃勃,這不失為一種方式。
假如有人想擴展和合理建立這個道理的觀念,假如有人硬想這樣來發現每個認識對象的“本質”,那就給經驗恢複了深度。
對一個有荒誕精神的人來說,這是不可理解的。
然而在意向形态中,由謙虛向自信的擺動是明顯的,從而現象學思想的閃爍将比任何東西都更好地闡明荒誕推理。
胡塞爾講的意向所揭示的“超時間本質”,好像是柏拉圖的傳聲筒,說什麼不是用一件事情解釋所有的事情,而是用所有的事情解釋所有的事情,我看不出有什麼不同。
誠然,這些理念或本質是意識每次描述之後所“确立”的,還不想讓它們成為十全十美的模式罷了。
但肯定它們直接出現在知性的一切數據中[12]。
再也沒有解釋一切的唯一理念了,但有一種無限的本質給予無限的對象某種意義。
世界靜止了,但明晰了。
柏拉圖的現實主義變成直覺的了,但依然是現實主義。
克爾恺郭爾墜入了自己的上帝的深淵,巴門尼德[13]則把思想推入單一之中。
但這樣一來,思想便投入一種抽象的多神論中去了。
更有甚者,幻覺和虛構也就成為“超時間本質”的一部分了。
在理念的新世界中,半人半馬怪物[14]族群與更謙遜的主教族群合夥了。
荒誕人認為,世界萬般面目個個得天獨厚,在這種純心理輿論中,既有道理也有苦澀。
一切皆得天獨厚就等于說一切均相等相同。
但這個道理的形上面目把荒誕人引得很遠,使他不禁覺得也許更接近柏拉圖。
果不其然,人們教導他說,一切形象都以相同的得天獨厚的本質為前提。
在這個沒有等級的理想世界上,正規軍隻由将領組成。
超驗性恐怕是被取消了。
但思想的一個急轉彎卻把某種支離破碎的内在性再度引入世界,于是這種内在性恢複了自己在天地間的深度。
我這個主題的創造者,在比較謹慎地處理了主題之後,該不該擔心把主題扯得太遠了?不妨讀一下胡塞爾下面的斷語:“真的東西自身是絕對真的;真理是單一的;與其本身相一緻,不管感知者是何方生靈:世人,魔鬼,天使或諸神。
”[15]這段話看似悖論,卻叫人感到邏輯嚴密。
大寫的理性旗開得勝,并以這種見識大肆鼓吹,我無法否認。
但胡塞爾的斷語在荒誕世界有何意義?天使或神祇的感知對我沒有意義。
神明的理性核準我的理性,對這種軌迹,我始終莫名其妙。
為此,我又識破了一次跳躍,因為這種跳躍要在抽象中進行,對我的意義不亞于遺忘,即要我忘記恰恰不肯忘記的東西。
胡塞爾在同書下文中驚呼:“假如受地心引力牽制的全球大衆消失了,引力定律并不因此被推翻,隻不過無法被應用了。
”[16]我這才明白自己面對的是一種慰藉玄想。
假如我想發現思想在哪個道岔上離開了不言自明的道理,我隻需要重讀胡塞爾談及精神時與上述那段話相平行的推論:“假如我們能夠清晰地靜觀精神程序的确切規律,恐怕看得出這些規律同樣是永恒不變的,如同理論自然科學的規律。
因此,假如沒有任何精神程序,這些規律依然有效。
”[17]即使精神不存在,而精神規律依然存在。
于是我恍然大悟,胡塞爾硬想把心理真實變成理性準則:他在否定了人類理性的容納能力之後,通過旁門左道躍入永恒的大寫理性。
于是,我對“具體天地”[18]這一胡塞爾的主題不可能感到吃驚了。
所有的本質不都是形式的,其中有物質的,前者是邏輯的對象,後者是科學的對象,對我而言,這隻不過是個定義的問題。
有人向我斷言,抽象僅指某個具體天地的一個部分,而這個部分本身則是不穩定的。
但上文揭示的擺動使我能夠澄清這些術語的含糊。
因為可以說我注意的對象,比如天空,比如水在大衣下擺的反光,把我憑興趣從世上分離出來的現實精華隻留給了自己。
對此,我不會否定的。
但也可以說,這件大衣本身是普遍的,有其特殊而充足的本質,屬于形式世界。
于是我明白了,人們隻不過改變了程序的先後。
這個世界在上天那裡不再有自己的映象了,但形式的天空卻出現在地球上的形象族群之中了。
對我而言,這沒有任何變化。
我此處發現的,既非對具體的愛好,亦非人類狀況的意義,而是一種信馬由缰的智力主義,足以把具體本身也一概而論了。
通過低三下四的理性和趾高氣揚的理性這兩條相反的途徑,把思想引向各自的否定,對這種表面的反常現象大可不必感到驚訝。
從胡塞爾的抽象上帝到克爾恺郭爾的閃光上帝,兩者的距離并不大嘛。
理性和非理性導緻相同的說教。
實際上道路無關緊要,有到達的意志足以解決一切。
抽象哲學和宗教哲學從相同的惶恐出發,又在相同的焦慮中相互支持。
但關鍵在于作出解釋。
這裡,懷舊比科學更強烈。
意味深長的是,當代思想既受到主張世界無意義的哲學最深刻的滲透,又對該哲學的結論深感切膚之痛。
它不斷在現實極端理性化和極端非理性化之間搖擺,現實理性化導緻現實分裂成理性典型,而現實非理性化則把現實神化。
但這種分離僅僅是表面文章。
問題在于握手言和,好在兩種情況無論哪一種,跳躍一下就和解了。
人們總是錯誤地認為理性的概念是單向的。
這種說法不管在據理力争時多麼嚴密,其實并不因此而不比别的說法更為靈活。
理性帶有人情味十足的面目,但也善于轉向神明。
普洛丁[19]第一個善于把理性與永恒的氛圍協調一緻。
從此,理性便學會偏離其最珍貴的原則,即矛盾,以便融入最離奇也最神奇的參與原則。
那個時代,理性不得不适應,否則就死亡。
理性終于适應了。
随着普洛丁的出現,理性從邏輯性的變成美學性的。
隐喻取代了三段論。
況且這不是普洛丁對現象學唯一的貢獻。
整個這種形态已經包含在亞曆山大學派思想家非常珍視的觀念中了,以至不僅有一種世人的理念,而且産生了一種蘇格拉底的理念。
總之,理性是思想的工具,而不是思想本身。
一個人的思想首先是他的懷念。
理性
該主題旨在列出其不可超驗的東西,隻肯定在沒有任何統合的原則下,思想還能在描述和理解經驗的每副面孔時找到快樂。
于是對經驗的每副面孔而言,這裡涉及的道理是屬心理範疇的。
這道理隻是表示現實可能呈現的“利害”。
喚醒一個沉睡的世界,并使其精神上生氣勃勃,這不失為一種方式。
假如有人想擴展和合理建立這個道理的觀念,假如有人硬想這樣來發現每個認識對象的“本質”,那就給經驗恢複了深度。
對一個有荒誕精神的人來說,這是不可理解的。
然而在意向形态中,由謙虛向自信的擺動是明顯的,從而現象學思想的閃爍将比任何東西都更好地闡明荒誕推理。
胡塞爾講的意向所揭示的“超時間本質”,好像是柏拉圖的傳聲筒,說什麼不是用一件事情解釋所有的事情,而是用所有的事情解釋所有的事情,我看不出有什麼不同。
誠然,這些理念或本質是意識每次描述之後所“确立”的,還不想讓它們成為十全十美的模式罷了。
但肯定它們直接出現在知性的一切數據中
再也沒有解釋一切的唯一理念了,但有一種無限的本質給予無限的對象某種意義。
世界靜止了,但明晰了。
柏拉圖的現實主義變成直覺的了,但依然是現實主義。
克爾恺郭爾墜入了自己的上帝的深淵,巴門尼德
但這樣一來,思想便投入一種抽象的多神論中去了。
更有甚者,幻覺和虛構也就成為“超時間本質”的一部分了。
在理念的新世界中,半人半馬怪物
荒誕人認為,世界萬般面目個個得天獨厚,在這種純心理輿論中,既有道理也有苦澀。
一切皆得天獨厚就等于說一切均相等相同。
但這個道理的形上面目把荒誕人引得很遠,使他不禁覺得也許更接近柏拉圖。
果不其然,人們教導他說,一切形象都以相同的得天獨厚的本質為前提。
在這個沒有等級的理想世界上,正規軍隻由将領組成。
超驗性恐怕是被取消了。
但思想的一個急轉彎卻把某種支離破碎的内在性再度引入世界,于是這種内在性恢複了自己在天地間的深度。
我這個主題的創造者,在比較謹慎地處理了主題之後,該不該擔心把主題扯得太遠了?不妨讀一下胡塞爾下面的斷語:“真的東西自身是絕對真的;真理是單一的;與其本身相一緻,不管感知者是何方生靈:世人,魔鬼,天使或諸神。
”
大寫的理性旗開得勝,并以這種見識大肆鼓吹,我無法否認。
但胡塞爾的斷語在荒誕世界有何意義?天使或神祇的感知對我沒有意義。
神明的理性核準我的理性,對這種軌迹,我始終莫名其妙。
為此,我又識破了一次跳躍,因為這種跳躍要在抽象中進行,對我的意義不亞于遺忘,即要我忘記恰恰不肯忘記的東西。
胡塞爾在同書下文中驚呼:“假如受地心引力牽制的全球大衆消失了,引力定律并不因此被推翻,隻不過無法被應用了。
”
假如我想發現思想在哪個道岔上離開了不言自明的道理,我隻需要重讀胡塞爾談及精神時與上述那段話相平行的推論:“假如我們能夠清晰地靜觀精神程序的确切規律,恐怕看得出這些規律同樣是永恒不變的,如同理論自然科學的規律。
因此,假如沒有任何精神程序,這些規律依然有效。
”
于是我恍然大悟,胡塞爾硬想把心理真實變成理性準則:他在否定了人類理性的容納能力之後,通過旁門左道躍入永恒的大寫理性。
于是,我對“具體天地”
所有的本質不都是形式的,其中有物質的,前者是邏輯的對象,後者是科學的對象,對我而言,這隻不過是個定義的問題。
有人向我斷言,抽象僅指某個具體天地的一個部分,而這個部分本身則是不穩定的。
但上文揭示的擺動使我能夠澄清這些術語的含糊。
因為可以說我注意的對象,比如天空,比如水在大衣下擺的反光,把我憑興趣從世上分離出來的現實精華隻留給了自己。
對此,我不會否定的。
但也可以說,這件大衣本身是普遍的,有其特殊而充足的本質,屬于形式世界。
于是我明白了,人們隻不過改變了程序的先後。
這個世界在上天那裡不再有自己的映象了,但形式的天空卻出現在地球上的形象族群之中了。
對我而言,這沒有任何變化。
我此處發現的,既非對具體的愛好,亦非人類狀況的意義,而是一種信馬由缰的智力主義,足以把具體本身也一概而論了。
通過低三下四的理性和趾高氣揚的理性這兩條相反的途徑,把思想引向各自的否定,對這種表面的反常現象大可不必感到驚訝。
從胡塞爾的抽象上帝到克爾恺郭爾的閃光上帝,兩者的距離并不大嘛。
理性和非理性導緻相同的說教。
實際上道路無關緊要,有到達的意志足以解決一切。
抽象哲學和宗教哲學從相同的惶恐出發,又在相同的焦慮中相互支持。
但關鍵在于作出解釋。
這裡,懷舊比科學更強烈。
意味深長的是,當代思想既受到主張世界無意義的哲學最深刻的滲透,又對該哲學的結論深感切膚之痛。
它不斷在現實極端理性化和極端非理性化之間搖擺,現實理性化導緻現實分裂成理性典型,而現實非理性化則把現實神化。
但這種分離僅僅是表面文章。
問題在于握手言和,好在兩種情況無論哪一種,跳躍一下就和解了。
人們總是錯誤地認為理性的概念是單向的。
這種說法不管在據理力争時多麼嚴密,其實并不因此而不比别的說法更為靈活。
理性帶有人情味十足的面目,但也善于轉向神明。
普洛丁
從此,理性便學會偏離其最珍貴的原則,即矛盾,以便融入最離奇也最神奇的參與原則。
那個時代,理性不得不适應,否則就死亡。
理性終于适應了。
随着普洛丁的出現,理性從邏輯性的變成美學性的。
隐喻取代了三段論。
況且這不是普洛丁對現象學唯一的貢獻。
整個這種形态已經包含在亞曆山大學派思想家非常珍視的觀念中了,以至不僅有一種世人的理念,而且産生了一種蘇格拉底的理念。
總之,理性是思想的工具,而不是思想本身。
一個人的思想首先是他的懷念。
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