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天一閣
關燈
小
中
大
下決心,自己死後,什麼财産都可以分,唯獨這一樓的藏書卻萬萬不可分。
書一分,就不成氣候,很快就會耗散。
但是,所有的親屬都知道,自己畢生最大的财富是書,如果隻給一個兒子,另一個兒子會怎麼想? 範欽決定由大兒子範大沖單獨繼承全部藏書,同時把萬兩白銀給予小兒子範大潛,作為他不分享藏書的代價。
沒想到,範大潛在父親範欽去世前三個月先去世了,因此萬兩白銀就由他的妻子陸氏分得。
陸氏受人挑撥還想分書,後來還造成了一些麻煩,但是,“書不可分”已成了範欽的不二家法。
範大沖得到一樓藏書,雖然是父親的畢生心血,江南的一大文書薮,但實際上既不能變賣,又不能開放,完全是把一項沉重的義務扛到了自己肩上。
父親花費了萬兩白銀來保全他承擔這項義務的純粹性,餘下的錢财沒有了,隻能靠自己另行賺取,來苦苦支撐。
一五八五年的秋天,範欽在過完自己八十大壽後的九天離開人世。
藏書家在彌留之際一再打量着範大沖的眼睛,覺得自己實在是給兒子留下了一件駭人聽聞的苦差事。
他不知道兒子能不能堅持到最後,如果能,那麼,孫子呢?孫子的後代呢? 他不敢想下去了。
一個再自信的人,也無法對自己的兒孫有過多的奢望。
他知道,自己沒有理由讓自己的後人一代代都做藏書家,但是如果他們不做,天一閣的命運将會如何?如果他們做了,其實也不是像自己一樣的藏書家,而隻是一個守樓人。
兒孫,書;書,兒孫…… 範欽終于閉上了迷離的眼睛。
六 就這樣,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開始了:多少年後,範大沖也會有遺囑,範大沖的兒子又會有遺囑…… 家族傳代,本身是一個不斷分裂、異化、自立的生命過程,讓後代接受一個需要終生投入的強硬指令,十分違背生命的自在狀态。
讓幾百年之後的後裔不經自身體驗就來沿襲幾百年前某位祖先的生命沖動,也難免有許多憋氣的地方。
不難想象,天一閣藏書樓對于許多範氏後代來說幾乎成了一個宗教式的朝拜對象,隻知要誠惶誠恐地維護和保存,卻不知是為什麼。
我可以肯定,此間埋藏着許多難以言狀的心理悲劇和家族紛争。
這個在藏書樓下生活了幾百年的家族,非常值得同情。
後代子孫免不了會産生一種好奇,樓上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到底有哪些書,能不能借來看看?親戚朋友更會頻頻相問,作為你們家族世代供奉的這個秘府,能不能讓我們看上一眼呢? 範欽和他的繼承者們早就預料到這種可能,而且預料藏書樓就會因為這種點滴可能而崩塌,因而已經預防在先。
他們給家族制定了一個嚴格的處罰規則,處罰内容是當時視為最大屈辱的不許參加祭祖大典。
因為這種處罰意味着在家族血統關系上亮出了“黃牌”,比杖責鞭笞之類還要嚴重。
處罰規則标明: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私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将藏書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
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懲外,永行擯逐,不得與祭。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那個我每次想起都感到難過的故事了。
據謝枋《春草堂集》記載,範欽去世後兩百多年,甯波知府丘鐵卿家裡發生了一件事情。
他的内侄女是一個酷愛詩書的女子,聽說天一閣藏書宏富,兩百餘年不蛀,全靠夾在書頁中的芸草。
她隻想做一枚芸草,夾在書本之間。
于是,她天天用絲線繡刺芸草,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繡芸”。
父母看她如此着迷,就請知府做媒,把她嫁給了範家後人。
她原想做了範家的媳婦總可以登上天一閣了,不讓看書也要看看芸草。
但她哪裡想到,範家有規矩,嚴格禁止婦女登樓。
由此,她悲怨成疾,抑郁而終。
臨死前,她連一個“書”字也不敢提,隻對丈夫說:“連一枚芸草也見不着,活着做甚?你如果心疼我,就把我葬在天一閣附近,我也可瞑目了!” 今天,當我擡起頭來仰望天一閣這棟樓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錢繡芸那抑郁的目光。
在既缺少人文氣息又沒有婚姻自由的年代,一個女孩子想借着婚姻來多讀一點書,其實是在以自己的脆弱生命與自己的文化渴求斡旋。
她失敗了,卻讓我非常感動。
七 從範氏家族的立場來看,不準登樓,不準看書,委實也出于無奈。
隻要開放一條小縫,終會裂成大縫。
但是,永遠地不準登樓、不準看書,這座藏書樓存在于世的意義又何在呢?這個問題,每每使範氏家族陷入困惑。
範氏家族規定,不管家族繁衍到何等程度,開閣門必得各房一緻同意。
閣門的鑰匙和書櫥的鑰匙由各房分别掌管,組成一環也不可缺少的連環。
如果有一房不到,就無法接觸到任何藏書。
就在這時,傳來消息,大學者黃宗羲先生想要登樓看書!這對範家各房無疑是一個震撼。
黃宗羲是“
書一分,就不成氣候,很快就會耗散。
但是,所有的親屬都知道,自己畢生最大的财富是書,如果隻給一個兒子,另一個兒子會怎麼想? 範欽決定由大兒子範大沖單獨繼承全部藏書,同時把萬兩白銀給予小兒子範大潛,作為他不分享藏書的代價。
沒想到,範大潛在父親範欽去世前三個月先去世了,因此萬兩白銀就由他的妻子陸氏分得。
陸氏受人挑撥還想分書,後來還造成了一些麻煩,但是,“書不可分”已成了範欽的不二家法。
範大沖得到一樓藏書,雖然是父親的畢生心血,江南的一大文書薮,但實際上既不能變賣,又不能開放,完全是把一項沉重的義務扛到了自己肩上。
父親花費了萬兩白銀來保全他承擔這項義務的純粹性,餘下的錢财沒有了,隻能靠自己另行賺取,來苦苦支撐。
一五八五年的秋天,範欽在過完自己八十大壽後的九天離開人世。
藏書家在彌留之際一再打量着範大沖的眼睛,覺得自己實在是給兒子留下了一件駭人聽聞的苦差事。
他不知道兒子能不能堅持到最後,如果能,那麼,孫子呢?孫子的後代呢? 他不敢想下去了。
一個再自信的人,也無法對自己的兒孫有過多的奢望。
他知道,自己沒有理由讓自己的後人一代代都做藏書家,但是如果他們不做,天一閣的命運将會如何?如果他們做了,其實也不是像自己一樣的藏書家,而隻是一個守樓人。
兒孫,書;書,兒孫…… 範欽終于閉上了迷離的眼睛。
六 就這樣,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開始了:多少年後,範大沖也會有遺囑,範大沖的兒子又會有遺囑…… 家族傳代,本身是一個不斷分裂、異化、自立的生命過程,讓後代接受一個需要終生投入的強硬指令,十分違背生命的自在狀态。
讓幾百年之後的後裔不經自身體驗就來沿襲幾百年前某位祖先的生命沖動,也難免有許多憋氣的地方。
不難想象,天一閣藏書樓對于許多範氏後代來說幾乎成了一個宗教式的朝拜對象,隻知要誠惶誠恐地維護和保存,卻不知是為什麼。
我可以肯定,此間埋藏着許多難以言狀的心理悲劇和家族紛争。
這個在藏書樓下生活了幾百年的家族,非常值得同情。
後代子孫免不了會産生一種好奇,樓上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到底有哪些書,能不能借來看看?親戚朋友更會頻頻相問,作為你們家族世代供奉的這個秘府,能不能讓我們看上一眼呢? 範欽和他的繼承者們早就預料到這種可能,而且預料藏書樓就會因為這種點滴可能而崩塌,因而已經預防在先。
他們給家族制定了一個嚴格的處罰規則,處罰内容是當時視為最大屈辱的不許參加祭祖大典。
因為這種處罰意味着在家族血統關系上亮出了“黃牌”,比杖責鞭笞之類還要嚴重。
處罰規則标明: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私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将藏書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
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懲外,永行擯逐,不得與祭。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那個我每次想起都感到難過的故事了。
據謝枋《春草堂集》記載,範欽去世後兩百多年,甯波知府丘鐵卿家裡發生了一件事情。
他的内侄女是一個酷愛詩書的女子,聽說天一閣藏書宏富,兩百餘年不蛀,全靠夾在書頁中的芸草。
她隻想做一枚芸草,夾在書本之間。
于是,她天天用絲線繡刺芸草,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繡芸”。
父母看她如此着迷,就請知府做媒,把她嫁給了範家後人。
她原想做了範家的媳婦總可以登上天一閣了,不讓看書也要看看芸草。
但她哪裡想到,範家有規矩,嚴格禁止婦女登樓。
由此,她悲怨成疾,抑郁而終。
臨死前,她連一個“書”字也不敢提,隻對丈夫說:“連一枚芸草也見不着,活着做甚?你如果心疼我,就把我葬在天一閣附近,我也可瞑目了!” 今天,當我擡起頭來仰望天一閣這棟樓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錢繡芸那抑郁的目光。
在既缺少人文氣息又沒有婚姻自由的年代,一個女孩子想借着婚姻來多讀一點書,其實是在以自己的脆弱生命與自己的文化渴求斡旋。
她失敗了,卻讓我非常感動。
七 從範氏家族的立場來看,不準登樓,不準看書,委實也出于無奈。
隻要開放一條小縫,終會裂成大縫。
但是,永遠地不準登樓、不準看書,這座藏書樓存在于世的意義又何在呢?這個問題,每每使範氏家族陷入困惑。
範氏家族規定,不管家族繁衍到何等程度,開閣門必得各房一緻同意。
閣門的鑰匙和書櫥的鑰匙由各房分别掌管,組成一環也不可缺少的連環。
如果有一房不到,就無法接觸到任何藏書。
就在這時,傳來消息,大學者黃宗羲先生想要登樓看書!這對範家各房無疑是一個震撼。
黃宗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