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突圍
關燈
小
中
大
樣,是譏刺當朝大人。
特别是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興沖沖去看錢塘潮,回來寫了詠弄潮兒的詩“吳兒生長狎濤淵”,據說竟是在影射皇帝興修水利! 這種大膽聯想,連蘇東坡這位浪漫詩人都覺得實在不容易跳躍過去,因此在承認時還不容易“一步到位”。
審問者有本事耗時間一點點逼過去,案卷記錄上經常出現的句子是:“逐次隐諱,不說情實,再勘方招。
”蘇東坡全招了,同時他也就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了。
他一心想着死。
他覺得連累了家人,對不起老妻,又特别想念弟弟。
他請一位善良的獄卒帶了兩首詩給蘇轍,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 埋骨的地點,他希望是杭州西湖。
不是别的,是詩句,把他推上了死路。
我不知道那些天他在鐵窗裡是否痛恨詩文。
沒想到,就在這時,隐隐約約地,一種散落四處的文化良知開始彙集起來了——他的讀者們慢慢擡起了頭,要說幾句對得起自己内心的話了。
很多人不敢說,但畢竟還有勇敢者;他的朋友大多躲避了,但畢竟還有俠義人。
杭州的父老百姓想起他在當地做官時的種種美好行迹,在他入獄後公開做了解厄道場,求告神明保佑他。
獄卒梁成知道他是大文豪,在審問人員離開時盡力照顧他的生活,連每天晚上的洗腳熱水都準備了。
他在朝中的朋友範鎮、張方平不怕受到牽連,寫信給皇帝,說他在文學上“實天下之奇才”,希望寬大。
他的政敵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也仗義執言,對皇帝說,“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語罪人”,如果嚴厲處罰了蘇東坡,“恐後世謂陛下不能容才”。
最動情的是那位我們前文提到過的太皇太後,她病得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來為她求壽,她竟說:“用不着去赦免天下的兇犯,放了蘇東坡一人就夠了!” 最直截了當的是當朝左相吳充,有次他與皇帝談起曹操,皇帝對曹操評價不高。
吳充立即接口說:“曹操猜忌心那麼重還容得下祢衡,陛下怎麼容不下一個蘇東坡呢?” 對這些人,不管是獄卒還是太皇太後,我們都要深深感謝。
他們有意無意地在驗證着文化的感召力。
就連那盆洗腳水,也充滿了文化的熱度。
據王鞏《甲申雜記》記載,那個帶頭誣陷、調查、審問蘇東坡的李定,整日得意揚揚。
有一天他與滿朝官員一起在崇政殿的殿門外等候早朝時,向大家叙述審問蘇東坡的情況。
他說:“蘇東坡真是奇才,一二十年前的詩文,審問起來都記得清清楚楚!” 他以為,對這麼一個哄傳朝野的著名大案,一定會有不少官員感興趣。
但奇怪的是,他說了這番引逗别人提問的話之後,沒有一個人搭腔,沒有一個人提問,崇政殿外一片靜默。
他有點慌神,故作感慨狀,歎息幾聲,回應他的仍是一片靜默。
這靜默算不得抗争,也算不得輿論,但着實透着點兒高貴。
相比之下,曆來許多誣陷者周圍常常會出現一些不負責任的熱鬧,以嘈雜助長了誣陷。
就在這種情勢下,皇帝釋放了蘇東坡,将其貶谪黃州。
黃州對蘇東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 我很喜歡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但又覺得他把蘇東坡在黃州的境遇和心态寫得太理想了。
其實,就我所知,蘇東坡在黃州還是很凄苦的,優美的詩文是一種掙紮和超越。
蘇東坡在黃州的生活狀态,已在他自己寫給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說: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辄自喜漸不為人識。
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
我初讀這段話時十分震動,因為誰都知道蘇東坡這個平素樂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
日複一日的應酬,連篇累牍的唱和,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為朋友們活着。
但是,一旦出事,朋友們不僅不來信,而且也不回信了。
他們都知道蘇東坡是被冤屈的,現在事情大體已經過去,卻仍然不願意寫一兩句哪怕是問候起居的安慰話。
蘇東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史的筆墨寫成的信,千辛萬苦地從黃州帶出去,卻換不回一丁點兒友誼的信息。
我相信這些朋友都不是壞人,但正因為不是壞人,更讓我深長地歎息。
總而言之,原來的世界已在身邊轟然消失,于是一代名士也就混迹于樵夫漁民間不被人認識。
原本這很可能換來輕松,但他又覺得遠處仍有無數雙眼睛注視着自己,隻能在寂寞中惶恐。
即使這
特别是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興沖沖去看錢塘潮,回來寫了詠弄潮兒的詩“吳兒生長狎濤淵”,據說竟是在影射皇帝興修水利! 這種大膽聯想,連蘇東坡這位浪漫詩人都覺得實在不容易跳躍過去,因此在承認時還不容易“一步到位”。
審問者有本事耗時間一點點逼過去,案卷記錄上經常出現的句子是:“逐次隐諱,不說情實,再勘方招。
”蘇東坡全招了,同時他也就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了。
他一心想着死。
他覺得連累了家人,對不起老妻,又特别想念弟弟。
他請一位善良的獄卒帶了兩首詩給蘇轍,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 埋骨的地點,他希望是杭州西湖。
不是别的,是詩句,把他推上了死路。
我不知道那些天他在鐵窗裡是否痛恨詩文。
沒想到,就在這時,隐隐約約地,一種散落四處的文化良知開始彙集起來了——他的讀者們慢慢擡起了頭,要說幾句對得起自己内心的話了。
很多人不敢說,但畢竟還有勇敢者;他的朋友大多躲避了,但畢竟還有俠義人。
杭州的父老百姓想起他在當地做官時的種種美好行迹,在他入獄後公開做了解厄道場,求告神明保佑他。
獄卒梁成知道他是大文豪,在審問人員離開時盡力照顧他的生活,連每天晚上的洗腳熱水都準備了。
他在朝中的朋友範鎮、張方平不怕受到牽連,寫信給皇帝,說他在文學上“實天下之奇才”,希望寬大。
他的政敵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也仗義執言,對皇帝說,“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語罪人”,如果嚴厲處罰了蘇東坡,“恐後世謂陛下不能容才”。
最動情的是那位我們前文提到過的太皇太後,她病得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來為她求壽,她竟說:“用不着去赦免天下的兇犯,放了蘇東坡一人就夠了!” 最直截了當的是當朝左相吳充,有次他與皇帝談起曹操,皇帝對曹操評價不高。
吳充立即接口說:“曹操猜忌心那麼重還容得下祢衡,陛下怎麼容不下一個蘇東坡呢?” 對這些人,不管是獄卒還是太皇太後,我們都要深深感謝。
他們有意無意地在驗證着文化的感召力。
就連那盆洗腳水,也充滿了文化的熱度。
據王鞏《甲申雜記》記載,那個帶頭誣陷、調查、審問蘇東坡的李定,整日得意揚揚。
有一天他與滿朝官員一起在崇政殿的殿門外等候早朝時,向大家叙述審問蘇東坡的情況。
他說:“蘇東坡真是奇才,一二十年前的詩文,審問起來都記得清清楚楚!” 他以為,對這麼一個哄傳朝野的著名大案,一定會有不少官員感興趣。
但奇怪的是,他說了這番引逗别人提問的話之後,沒有一個人搭腔,沒有一個人提問,崇政殿外一片靜默。
他有點慌神,故作感慨狀,歎息幾聲,回應他的仍是一片靜默。
這靜默算不得抗争,也算不得輿論,但着實透着點兒高貴。
相比之下,曆來許多誣陷者周圍常常會出現一些不負責任的熱鬧,以嘈雜助長了誣陷。
就在這種情勢下,皇帝釋放了蘇東坡,将其貶谪黃州。
黃州對蘇東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 我很喜歡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但又覺得他把蘇東坡在黃州的境遇和心态寫得太理想了。
其實,就我所知,蘇東坡在黃州還是很凄苦的,優美的詩文是一種掙紮和超越。
蘇東坡在黃州的生活狀态,已在他自己寫給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說: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辄自喜漸不為人識。
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
我初讀這段話時十分震動,因為誰都知道蘇東坡這個平素樂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
日複一日的應酬,連篇累牍的唱和,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為朋友們活着。
但是,一旦出事,朋友們不僅不來信,而且也不回信了。
他們都知道蘇東坡是被冤屈的,現在事情大體已經過去,卻仍然不願意寫一兩句哪怕是問候起居的安慰話。
蘇東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史的筆墨寫成的信,千辛萬苦地從黃州帶出去,卻換不回一丁點兒友誼的信息。
我相信這些朋友都不是壞人,但正因為不是壞人,更讓我深長地歎息。
總而言之,原來的世界已在身邊轟然消失,于是一代名士也就混迹于樵夫漁民間不被人認識。
原本這很可能換來輕松,但他又覺得遠處仍有無數雙眼睛注視着自己,隻能在寂寞中惶恐。
即使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