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化山河
關燈
小
中
大
兩次大地震提醒我們:在生存底線面前,貧富榮衰一律平等。
與唐山大地震時不同,汶川大地震之後我立即趕赴了現場。
在觸目驚心的廢墟間,我強烈感受到,當這樣的天災降臨,個人、家庭、村落、鄉鎮幾乎都無法自救。
若能延續生命、保存文明,必然是互相救助的結果。
這種現場感受使我得出了一個推論:中華文化為什麼能成了全人類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古文明?必然與一次次滅頂之災中的守望相助有關,可惜沒有被朝廷史官們記錄下來。
我得出這個推論,也因為親眼看到了那些天,全國各地民衆自發救援的感人景象。
正好我考察過亞洲好幾個天災現場,又去過美國遭遇飓風的一個災區,救援情況都遠不如中國。
由此我想,在自然暴力面前人類确實微不足道,但是,即使毀滅降臨,在毀滅前一刻的善良互助,可能成為人類到過地球一次的最終安慰,也可能是人類各個文明之間的最後比賽。
為此我當即發表文章說,汶川大地震證明,中華民族很可能是人類曆史上一個比較像樣的族群。
我還說,我将把這個想法,作為今後研究中華文化的新起點。
與唐山大地震的時候一樣,仍然有一些人不明白“天事”大于“人事”,一心想把“天災”引向“人禍”,繼續在血泊廢墟上鬧點政治話題。
這次,是全世界民衆不理他們了。
正如台灣學者南方朔先生所說:“這次地震讓人痛心,卻讓中華文化在全世界面前揚眉吐氣。
” 南方朔先生在這裡所說的中華文化,是指在“生存底線”中的善良互助。
這種善良互助在平日很可能被掩埋,掩埋得連自己也不知道;一旦大災降臨,卻“震”出了集體本性,這便是文化自醒。
六 那麼,就讓我們簡單掃描一下中華文化的生存狀态。
地球,這個在銀河系中幾乎找也找不到的小顆粒,十分之七是海洋,十分之三是陸地。
在一塊塊陸地中,最大的一塊是歐亞陸地。
在這塊陸地東邊,有一個山隔海圍的所在,那就是中國。
中國這地方,東部是大海,西北部是沙漠,從西到西南,則是高原。
光這麼說還顯得平常,因此,必須立即說明,大海是太平洋,沙漠不止一個都很大,而高原則是世界屋脊。
那就是說,這是一片被嚴嚴實實“封”住了的土地。
在古代,那樣的海是無法橫渡的,那樣的山是沒人攀越的,那樣的沙漠是難于穿行的。
結果,這地方就産生了一種“隔絕機制”。
幸虧,它地盤不小,有很多山,很多河,很多平原,很多沼澤。
人們安于一隅,傍水而居,男耕女織,春種秋收,這就是多數中國人的生存狀态。
這種生存狀态又被說成“靠天吃飯”。
一個“天”字,就包括了氣溫、氣候、降水量以及與之相關的種種自然災害。
“天”怎麼樣?從中國最近的五千年來說,開頭一直溫暖,延續到殷商。
西周冷了,到春秋、戰國回暖,秦漢也比較暖。
三國漸冷,西晉、東晉很冷。
南北朝又回暖,暖到隋、唐、五代。
北宋後期降溫,南宋很冷,近元又暖。
明、清兩代,都比較冷,直到民國,溫度上去一點,也不多。
氣候的溫度,或多或少也變成了曆史的溫度。
我在《中國曆史地理學》(藍勇著)上找到一幅氣溫變化曲線圖,據注釋,此圖采自于《中國文化地理》(王會昌著)。
這幅曲線圖把氣溫和朝代連在一起,讓人聯想起一次次無奈遷徙,一次次草衰風狂,一次一次生态戰争,一次次荒野開拓,一次次炊煙新起……我對着這幅曲線圖,看了很久很久。
我相信,不管說大說小,生态原因都是曆史的第一手指。
即便從最小的角度看,那一些著名戰争的勝敗,其實都與曆史學家所強調的将士多寡、君主賢愚、帷幄謀略關系不大。
根據傳說資料,黃帝能夠戰勝蚩尤,主要是氣候原因。
說近一點,諸葛亮的最大亮點,便是“借東風”,由預測氣候而決定了赤壁之戰的勝負。
成吉思汗縱橫天下,他的謀士耶律楚材也是憑着準确的氣候預測而取得了最高信任。
他的後代攻日本而未成,完全是因為海上台風。
孟子英明,把成敗因素分為“天時”、“地利”、“人和”三項。
這就打破了人類封閉的自足系統,重新仰賴于天地的力量。
但是,囿于視野極限,他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輕重模式。
其實,更宏觀的結論應該是:“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時。
”人太渺小,怎麼強得過天地? 是天地,給了我們生存基座,因此也給了我們文化基座。
在嚴嚴實實的封閉結構中,中華文化擁有三條最大的天地之線,那也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經緯。
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條線是黃河;第二條線是長江;第
與唐山大地震時不同,汶川大地震之後我立即趕赴了現場。
在觸目驚心的廢墟間,我強烈感受到,當這樣的天災降臨,個人、家庭、村落、鄉鎮幾乎都無法自救。
若能延續生命、保存文明,必然是互相救助的結果。
這種現場感受使我得出了一個推論:中華文化為什麼能成了全人類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古文明?必然與一次次滅頂之災中的守望相助有關,可惜沒有被朝廷史官們記錄下來。
我得出這個推論,也因為親眼看到了那些天,全國各地民衆自發救援的感人景象。
正好我考察過亞洲好幾個天災現場,又去過美國遭遇飓風的一個災區,救援情況都遠不如中國。
由此我想,在自然暴力面前人類确實微不足道,但是,即使毀滅降臨,在毀滅前一刻的善良互助,可能成為人類到過地球一次的最終安慰,也可能是人類各個文明之間的最後比賽。
為此我當即發表文章說,汶川大地震證明,中華民族很可能是人類曆史上一個比較像樣的族群。
我還說,我将把這個想法,作為今後研究中華文化的新起點。
與唐山大地震的時候一樣,仍然有一些人不明白“天事”大于“人事”,一心想把“天災”引向“人禍”,繼續在血泊廢墟上鬧點政治話題。
這次,是全世界民衆不理他們了。
正如台灣學者南方朔先生所說:“這次地震讓人痛心,卻讓中華文化在全世界面前揚眉吐氣。
” 南方朔先生在這裡所說的中華文化,是指在“生存底線”中的善良互助。
這種善良互助在平日很可能被掩埋,掩埋得連自己也不知道;一旦大災降臨,卻“震”出了集體本性,這便是文化自醒。
六 那麼,就讓我們簡單掃描一下中華文化的生存狀态。
地球,這個在銀河系中幾乎找也找不到的小顆粒,十分之七是海洋,十分之三是陸地。
在一塊塊陸地中,最大的一塊是歐亞陸地。
在這塊陸地東邊,有一個山隔海圍的所在,那就是中國。
中國這地方,東部是大海,西北部是沙漠,從西到西南,則是高原。
光這麼說還顯得平常,因此,必須立即說明,大海是太平洋,沙漠不止一個都很大,而高原則是世界屋脊。
那就是說,這是一片被嚴嚴實實“封”住了的土地。
在古代,那樣的海是無法橫渡的,那樣的山是沒人攀越的,那樣的沙漠是難于穿行的。
結果,這地方就産生了一種“隔絕機制”。
幸虧,它地盤不小,有很多山,很多河,很多平原,很多沼澤。
人們安于一隅,傍水而居,男耕女織,春種秋收,這就是多數中國人的生存狀态。
這種生存狀态又被說成“靠天吃飯”。
一個“天”字,就包括了氣溫、氣候、降水量以及與之相關的種種自然災害。
“天”怎麼樣?從中國最近的五千年來說,開頭一直溫暖,延續到殷商。
西周冷了,到春秋、戰國回暖,秦漢也比較暖。
三國漸冷,西晉、東晉很冷。
南北朝又回暖,暖到隋、唐、五代。
北宋後期降溫,南宋很冷,近元又暖。
明、清兩代,都比較冷,直到民國,溫度上去一點,也不多。
氣候的溫度,或多或少也變成了曆史的溫度。
我在《中國曆史地理學》(藍勇著)上找到一幅氣溫變化曲線圖,據注釋,此圖采自于《中國文化地理》(王會昌著)。
這幅曲線圖把氣溫和朝代連在一起,讓人聯想起一次次無奈遷徙,一次次草衰風狂,一次一次生态戰争,一次次荒野開拓,一次次炊煙新起……我對着這幅曲線圖,看了很久很久。
我相信,不管說大說小,生态原因都是曆史的第一手指。
即便從最小的角度看,那一些著名戰争的勝敗,其實都與曆史學家所強調的将士多寡、君主賢愚、帷幄謀略關系不大。
根據傳說資料,黃帝能夠戰勝蚩尤,主要是氣候原因。
說近一點,諸葛亮的最大亮點,便是“借東風”,由預測氣候而決定了赤壁之戰的勝負。
成吉思汗縱橫天下,他的謀士耶律楚材也是憑着準确的氣候預測而取得了最高信任。
他的後代攻日本而未成,完全是因為海上台風。
孟子英明,把成敗因素分為“天時”、“地利”、“人和”三項。
這就打破了人類封閉的自足系統,重新仰賴于天地的力量。
但是,囿于視野極限,他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輕重模式。
其實,更宏觀的結論應該是:“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時。
”人太渺小,怎麼強得過天地? 是天地,給了我們生存基座,因此也給了我們文化基座。
在嚴嚴實實的封閉結構中,中華文化擁有三條最大的天地之線,那也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經緯。
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條線是黃河;第二條線是長江;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