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化山河
關燈
小
中
大
珊瑚礁”,“意義”就要重新更替。
按照哈維爾的自述,他從原來東歐國家的意識形态系統中拔身而出,成為捷克總統,就是因為發現了原來“意義”的不可靠。
但是,他找到的新的島嶼,是可靠的嗎?怎麼證明,它連接着海底山脈?而且,即使連接了,又怎麼證明能夠抵禦海嘯? 三 海嘯和島嶼隻是比喻,我們就在比喻中栖息。
偶爾,也會有一些誠實的目光重新提醒我們。
例如,老子、莊子、釋迦牟尼、愛因斯坦、霍金…… 他們的提醒,常常讓我們出一身冷汗。
回頭看世界,人們還在忙着假設各種“意義”,并由此互窺互耗、血火争鬥、連篇累牍、紛紛擾擾。
一提醒,才發現人們沉溺的“意義”都是假設的,因此也變得稍稍平靜。
平靜了不一會兒,人們受不了“失重”之苦,便又重新建立“意義”。
為了誘使别人加入,也為了說服自己,便把這種“意義”竭力撐大,使虛假更加虛假。
這一來,人類文明史就分出了兩大層次:假設層次和真實層次。
假設層次在比例上占九成以上,而且一會兒表現為神聖,一會兒表現為壯麗,一會兒表現為強大,一會兒表現為成功,一會兒表現為深刻,一會兒表現為叛逆,都從者如雲,烈烈揚揚;真實層次是擺脫假設之後的思維結晶物,很少,卻可以看淡一切神聖、壯麗、強大、成功、深刻、叛逆。
在假設層次與真實層次之間,有一個彷徨層次。
那裡,很多智者在苦惱,在決裂,在求索,在掙紮,在批判……,文化,主要停留在這一層次。
在假設層次上也有文化,但往往宣導色彩、癡迷色彩太濃,等級不會太高;在真實層次也有文化,但因為過于透徹、過于達觀,失去了苦惱和決裂,往往筆墨疏落、月冷影單。
處于中間彷徨層次的文化,無意中承擔着兩種不同方向的引導作用:或引向熱鬧的假設,或引向冷寂的真實。
後一種引導很難,因為那要卸除很多東西,也就是要不斷做減法,一直減到不能再減。
除非,有了無法抵抗的外力,使人們突然窺得了人類生存的真實,不得不做最徹底的減法。
四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把目光拉回到現實人生中來了。
我曾在一本書中表述一個特别的觀點:真正結束中國“文革”的,是唐山大地震。
中國,突然窺得了人類生存的真實。
也就是說,一場天降的自然災害,從根子上否決了人為的政治災害。
數十萬生靈的刹時隕滅,使原先陷于極左癡迷的中國驚呆了。
各地慌忙馳援,但貧困之極的大地,能拿得出什麼?當時還有少數人想把“天災”引向“人禍”,繼續在血泊廢墟上鬧點政治話題,但絕大多數中國人已經不理他們,而是補了一門有關“生存底線”的“天地之課”。
我一直認為,那次大地震後不久“文革”結束,以及後來的改革開放,都是這門最原始課程的延續。
唐山大地震發生時,我正潛逃到家鄉的一座山上研讀中華文化經典。
因地震,我聯想到了祖先遇到天災時創建的“補天”、“填海”、“追日”、“奔月”等等神話,一下子摸到中華文化的“生存底線”。
這個過程,我在《中國文脈》一書中曾經寫到。
從此,中華文化的“生存底線”,一直盤桓在我心中。
後來,我也以通行的學術方式研究了世界上十四個國家在哲學、美學、藝術學上的種種成就,并寫成了好幾本書,但很快就轉回到了我的學術原點:隻從文化人類學、曆史地理學的視角,來探詢中國文化的生存狀态。
所有的探詢都依附着一條極不安全的生存底線,因此,始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正是為了這種探詢,我在二十幾年前便辭去一切職位孤身投入曠野。
在這之前,我們被灌輸的都是生存意義,而不是生存狀态。
由于辭得幹淨,我走得很遠很遠。
總有人在路邊問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兩者關系如何?” 我回答:“沒有兩者。
路,就是書。
” 從學術上說,我是從文本文化走向了生态文化。
然後,又把文本文化并入了生态文化。
我的生态文化,也可算之為山河文化。
我在山河間找路,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顆星球的嶙峋一角。
五 一路上寫了不少,像《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以及後來整理結集的《尋覓中華》、《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等。
但是,讓我重新下決心系統彙總的,是另一次地震災難:五一二汶川大地震。
就像當年的唐山大地震一樣,這次大地震又讓我們萬分驚悚地感知了人類的生存底線。
隻不過,唐山大地震時中國相當貧困,而汶川大地震時中國已經相當富裕。
按照哈維爾的自述,他從原來東歐國家的意識形态系統中拔身而出,成為捷克總統,就是因為發現了原來“意義”的不可靠。
但是,他找到的新的島嶼,是可靠的嗎?怎麼證明,它連接着海底山脈?而且,即使連接了,又怎麼證明能夠抵禦海嘯? 三 海嘯和島嶼隻是比喻,我們就在比喻中栖息。
偶爾,也會有一些誠實的目光重新提醒我們。
例如,老子、莊子、釋迦牟尼、愛因斯坦、霍金…… 他們的提醒,常常讓我們出一身冷汗。
回頭看世界,人們還在忙着假設各種“意義”,并由此互窺互耗、血火争鬥、連篇累牍、紛紛擾擾。
一提醒,才發現人們沉溺的“意義”都是假設的,因此也變得稍稍平靜。
平靜了不一會兒,人們受不了“失重”之苦,便又重新建立“意義”。
為了誘使别人加入,也為了說服自己,便把這種“意義”竭力撐大,使虛假更加虛假。
這一來,人類文明史就分出了兩大層次:假設層次和真實層次。
假設層次在比例上占九成以上,而且一會兒表現為神聖,一會兒表現為壯麗,一會兒表現為強大,一會兒表現為成功,一會兒表現為深刻,一會兒表現為叛逆,都從者如雲,烈烈揚揚;真實層次是擺脫假設之後的思維結晶物,很少,卻可以看淡一切神聖、壯麗、強大、成功、深刻、叛逆。
在假設層次與真實層次之間,有一個彷徨層次。
那裡,很多智者在苦惱,在決裂,在求索,在掙紮,在批判……,文化,主要停留在這一層次。
在假設層次上也有文化,但往往宣導色彩、癡迷色彩太濃,等級不會太高;在真實層次也有文化,但因為過于透徹、過于達觀,失去了苦惱和決裂,往往筆墨疏落、月冷影單。
處于中間彷徨層次的文化,無意中承擔着兩種不同方向的引導作用:或引向熱鬧的假設,或引向冷寂的真實。
後一種引導很難,因為那要卸除很多東西,也就是要不斷做減法,一直減到不能再減。
除非,有了無法抵抗的外力,使人們突然窺得了人類生存的真實,不得不做最徹底的減法。
四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把目光拉回到現實人生中來了。
我曾在一本書中表述一個特别的觀點:真正結束中國“文革”的,是唐山大地震。
中國,突然窺得了人類生存的真實。
也就是說,一場天降的自然災害,從根子上否決了人為的政治災害。
數十萬生靈的刹時隕滅,使原先陷于極左癡迷的中國驚呆了。
各地慌忙馳援,但貧困之極的大地,能拿得出什麼?當時還有少數人想把“天災”引向“人禍”,繼續在血泊廢墟上鬧點政治話題,但絕大多數中國人已經不理他們,而是補了一門有關“生存底線”的“天地之課”。
我一直認為,那次大地震後不久“文革”結束,以及後來的改革開放,都是這門最原始課程的延續。
唐山大地震發生時,我正潛逃到家鄉的一座山上研讀中華文化經典。
因地震,我聯想到了祖先遇到天災時創建的“補天”、“填海”、“追日”、“奔月”等等神話,一下子摸到中華文化的“生存底線”。
這個過程,我在《中國文脈》一書中曾經寫到。
從此,中華文化的“生存底線”,一直盤桓在我心中。
後來,我也以通行的學術方式研究了世界上十四個國家在哲學、美學、藝術學上的種種成就,并寫成了好幾本書,但很快就轉回到了我的學術原點:隻從文化人類學、曆史地理學的視角,來探詢中國文化的生存狀态。
所有的探詢都依附着一條極不安全的生存底線,因此,始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正是為了這種探詢,我在二十幾年前便辭去一切職位孤身投入曠野。
在這之前,我們被灌輸的都是生存意義,而不是生存狀态。
由于辭得幹淨,我走得很遠很遠。
總有人在路邊問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兩者關系如何?” 我回答:“沒有兩者。
路,就是書。
” 從學術上說,我是從文本文化走向了生态文化。
然後,又把文本文化并入了生态文化。
我的生态文化,也可算之為山河文化。
我在山河間找路,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顆星球的嶙峋一角。
五 一路上寫了不少,像《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以及後來整理結集的《尋覓中華》、《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等。
但是,讓我重新下決心系統彙總的,是另一次地震災難:五一二汶川大地震。
就像當年的唐山大地震一樣,這次大地震又讓我們萬分驚悚地感知了人類的生存底線。
隻不過,唐山大地震時中國相當貧困,而汶川大地震時中國已經相當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