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續)
關燈
小
中
大
的自由,一句話:這個民主共和國一刻也沒有作為要認真對待的那個被瞄準的新事物的框架得到過承認,反而是理所當然、齊心協力地被認為是轉瞬即逝的和從一開始就于事無補的,是的,被當作一個拙劣的玩笑遭到輕蔑的抛棄,在這種情況下說這樣的話恐怕也是多餘的。
托克維爾(阿列克西·德)[2]的話被引用,他說過,從革命中就如同從一個共同的源泉裡産生兩股潮流:一條對人們而言是流向自由的機構,另一條則是流向絕對的權力。
對于“自由的機構”,在克利德威斯這裡交談的先生們當中是再也沒有一個人會相信它了,他們說,這尤其是因為自由,當它被迫為了自保而去限制自由,即它的對手們的自由,也就是說去取消它自己的時候,從内部而言就是自相矛盾的。
這就是它的命運,如果不是從一開始人權的自由激情就被抛開的話,時代對此所顯示出來的傾向性要比先去參與這個辨證過程的傾向性大得多,而正是這個過程把自由變成它那個黨派的專政。
反正所有的後果都是專政、暴力,因為随着法國大革命對傳統的國家和社會形式的搗毀,一個時代開始了,這個時代,無論有意與否,承認與否,都是趨向于對平均化了的、原子化了的、彼此沒有聯系的且跟個體一樣無助的群衆實行強制性的獨裁統治。
“就是的!就是的!哦當然喽,可以這樣說!”楚赫一邊信誓旦旦地附和,一邊急切地用腳跺地。
當然可以這樣說,隻是,由于這裡最終所涉及的是對一種正在臨近的野蠻的描述,所以在這樣說的時候,我覺得真應該多一點害怕和恐懼才是,而不應該表現出那種興高采烈的滿足,可是,恰恰還可以寄希望于這種滿足的是,這種滿足所針對的是事物的認識而非事物本身。
我現在打算來形象地描繪一下這種令我感到壓抑的興高采烈。
誰也不會感到驚奇的是,在這個文化批判先鋒派的各種談論中,一本戰争爆發前七年發表的書,索列爾[3]的《暴力論》發揮了重要作用。
索列爾無情地預言戰争和混亂,他認為歐洲是戰禍的策源地,他的學說,即這個大洲的各民族始終隻能通過一個思想團結起來,這就是:進行戰争——凡此種種,使得這本書有理由被稱為歐洲之書。
而使它更有理由得到這樣的稱号的則是他的下述認識和預告,即議會讨論在群衆時代作為政治意志形成的手段必然會被證明是完全不合時宜的;它的位置在未來必須用向群衆提供神秘的虛構來替代,這些神秘的虛構作為原始的戰鬥呐喊,其目的就是為了釋放和激活政治能量。
事實上,下面這段話似乎才是此書鮮明而激動人心的真正預言,即流行的或者說更适合群衆的神話今後将成為政治運動的推進器:寓言、幻覺、幻象,它們不需要和真理、理性、科學有絲毫關系,盡管如此,它們卻能創造性地決定生活和曆史并以此證明自己是動力十足的現實。
可見,此書的具有威脅性的書名也不是白起的,因為它的内容涉及的是作為得勝的真理的對立面的暴力。
它讓人明白,真理的命運同個體的命運是接近和相似的,甚至同它是一緻的,也就是那種被貶值的命運。
它開啟了真理和權力,真理和生活,真理和集體之間地獄般的鴻溝。
它向人暗示,後者應該有權得到一個遠超前者的位置,前者要以後者為目标,而且,誰想要享受集體,誰就必須作好願意一筆勾銷真理和科學,願意犧牲自己的認識的準備。
現在我們就來想象一下(我剛才許諾要“形象地描繪一下”,我這就來),這些本人都是科學家、學者、高校教師的先生,福格勒、溫魯俄、霍爾茨舒赫爾、英斯提托利斯,另外還有布賴薩赫爾,在為一種局面感到興高采烈,而這種局面在我看來卻是極為恐怖的,可他們卻認為它要麼就是已經形成了,要麼就是必然要來臨的。
他們給自己找樂子,想象出一種法院審判的情形來,審判讨論的内容為那些服務于政治沖動的、蠶食資産階級社會秩序的群衆神話之中的一個,其主角們必須為自己辯護,反駁那種“謊言”和“僞造”的指責,但原告和被告雙方沒有說到一塊,而是以最可笑的方式彼此錯過,各說各話。
十分荒唐的事情是,強大的科學作證的系統也被搬了出來,用以證明欺騙就是欺騙,就是對真理的駭人聽聞的侮辱,然而,從這個方面下手卻根本對付不了活力十足的和具有曆史創造性的虛構,即所謂的僞造,也就是說:構築集體的信仰,你越是勤快努力地要在完
托克維爾(阿列克西·德)
對于“自由的機構”,在克利德威斯這裡交談的先生們當中是再也沒有一個人會相信它了,他們說,這尤其是因為自由,當它被迫為了自保而去限制自由,即它的對手們的自由,也就是說去取消它自己的時候,從内部而言就是自相矛盾的。
這就是它的命運,如果不是從一開始人權的自由激情就被抛開的話,時代對此所顯示出來的傾向性要比先去參與這個辨證過程的傾向性大得多,而正是這個過程把自由變成它那個黨派的專政。
反正所有的後果都是專政、暴力,因為随着法國大革命對傳統的國家和社會形式的搗毀,一個時代開始了,這個時代,無論有意與否,承認與否,都是趨向于對平均化了的、原子化了的、彼此沒有聯系的且跟個體一樣無助的群衆實行強制性的獨裁統治。
“就是的!就是的!哦當然喽,可以這樣說!”楚赫一邊信誓旦旦地附和,一邊急切地用腳跺地。
當然可以這樣說,隻是,由于這裡最終所涉及的是對一種正在臨近的野蠻的描述,所以在這樣說的時候,我覺得真應該多一點害怕和恐懼才是,而不應該表現出那種興高采烈的滿足,可是,恰恰還可以寄希望于這種滿足的是,這種滿足所針對的是事物的認識而非事物本身。
我現在打算來形象地描繪一下這種令我感到壓抑的興高采烈。
誰也不會感到驚奇的是,在這個文化批判先鋒派的各種談論中,一本戰争爆發前七年發表的書,索列爾
索列爾無情地預言戰争和混亂,他認為歐洲是戰禍的策源地,他的學說,即這個大洲的各民族始終隻能通過一個思想團結起來,這就是:進行戰争——凡此種種,使得這本書有理由被稱為歐洲之書。
而使它更有理由得到這樣的稱号的則是他的下述認識和預告,即議會讨論在群衆時代作為政治意志形成的手段必然會被證明是完全不合時宜的;它的位置在未來必須用向群衆提供神秘的虛構來替代,這些神秘的虛構作為原始的戰鬥呐喊,其目的就是為了釋放和激活政治能量。
事實上,下面這段話似乎才是此書鮮明而激動人心的真正預言,即流行的或者說更适合群衆的神話今後将成為政治運動的推進器:寓言、幻覺、幻象,它們不需要和真理、理性、科學有絲毫關系,盡管如此,它們卻能創造性地決定生活和曆史并以此證明自己是動力十足的現實。
可見,此書的具有威脅性的書名也不是白起的,因為它的内容涉及的是作為得勝的真理的對立面的暴力。
它讓人明白,真理的命運同個體的命運是接近和相似的,甚至同它是一緻的,也就是那種被貶值的命運。
它開啟了真理和權力,真理和生活,真理和集體之間地獄般的鴻溝。
它向人暗示,後者應該有權得到一個遠超前者的位置,前者要以後者為目标,而且,誰想要享受集體,誰就必須作好願意一筆勾銷真理和科學,願意犧牲自己的認識的準備。
現在我們就來想象一下(我剛才許諾要“形象地描繪一下”,我這就來),這些本人都是科學家、學者、高校教師的先生,福格勒、溫魯俄、霍爾茨舒赫爾、英斯提托利斯,另外還有布賴薩赫爾,在為一種局面感到興高采烈,而這種局面在我看來卻是極為恐怖的,可他們卻認為它要麼就是已經形成了,要麼就是必然要來臨的。
他們給自己找樂子,想象出一種法院審判的情形來,審判讨論的内容為那些服務于政治沖動的、蠶食資産階級社會秩序的群衆神話之中的一個,其主角們必須為自己辯護,反駁那種“謊言”和“僞造”的指責,但原告和被告雙方沒有說到一塊,而是以最可笑的方式彼此錯過,各說各話。
十分荒唐的事情是,強大的科學作證的系統也被搬了出來,用以證明欺騙就是欺騙,就是對真理的駭人聽聞的侮辱,然而,從這個方面下手卻根本對付不了活力十足的和具有曆史創造性的虛構,即所謂的僞造,也就是說:構築集體的信仰,你越是勤快努力地要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