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緒。
讓内特·碩伊爾從内心深處感到悲傷,眼淚都快流出來了。
她所屬的這兩個民族,法國和德國之間所爆發的殘酷對立,讓她完全感到絕望,按照她的想法,它們本該相互補充而非相互撕扯才是。
“我受夠了,我死不瞑目啊!”她一邊抽泣,一邊氣憤地用法文喊道。
我雖然在情感上和她有所偏離,但我還是很有教養地向她表示了同情。
對于所有這一切,阿德裡安本人是不為所動的,這在我看來也是世界上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了,而為了和他道别,我專門坐車去了一趟普菲弗爾林,此時房東家的少爺格雷翁也已經奉命帶着好幾匹馬火速動身趕往他的應召地去了。
我在那裡還見到了呂迪格爾·席爾德克納普,他暫時還是自由身,正在我朋友這裡過周末。
他已經在海軍服過役,後來又被征召入伍,但幾個月後就又解甲歸田了。
可我的情況又能比他好到哪裡去呢?我這就說與您聽,我在戰場上隻勉強呆了一年的時間,隻呆到1915年的阿爾貢戰鬥打響之前,然後我就戴着十字勳章被人運了回來,就因為忍受了惡劣的條件并染上了傷寒,所以我便為自己掙得了這枚勳章。
先就說這麼多吧。
呂迪格爾對英國的極度推崇決定了他對這場戰争的評價,正如讓内特的法國血統決定了她對這場戰争的評價一樣。
大不列颠的宣戰讓他真正地感到了心驚肉跳,也使他的情緒變得格外陰郁。
按照他的看法,違反條約進占比利時,從而挑起英國宣戰,這種做法可是萬萬使不得的。
法國和俄國——好吧,不管怎麼說還能夠同它們進行一番較量。
可英國就不行!這是一種可怕的輕率。
因而他表現出一種被激怒的現實主義傾向,他也同樣認為戰争不是别的,就是肮髒、惡臭、恐怖的截肢、性活動需要批準以及渾身長滿虱子而已,他同時還狠狠地嘲諷了那種把胡作非為美化為偉大時代的意識形态的粗制濫造。
阿德裡安沒有阻止他,我呢,盡管感情上已經陷得比較深了,但我還是願意承認,他的話裡也确實包含了一部分事實。
我們三個坐在放有勝利女神的那個大房間裡吃晚飯,克萊門蒂娜·施魏格施迪爾時進時出,友好而周到地招待着我們,她讓我想起了阿德裡安在朗根薩爾紮的妹妹烏爾蘇拉,我于是就向他打聽她的情況。
他們的婚姻是最幸福的婚姻,隻是健康方面,由于她1911和1912年連着生了兩次孩子,所以不幸染上了肺病,是一種輕度的肺尖卡他,不過現在已經恢複得相當好了。
這兩個孩子就是那時出生的施耐德魏因家的後代羅莎和以西結。
這一雙兒女和另外的,也是1922與1923年接連出生的兩個之間還将整整間隔十年。
再下一個便是那個叫萊蒙德的小男孩。
從我們那時坐在一起吃飯算起,直到這個迷人的内珀穆克的出現,還要等上九年。
用餐的時候,以及餐後在修道院院長工作室裡,我們侃侃而談,我們談到政治和道德,談到民族性格在這些曆史性時刻有如神話一般的顯現,而我在談到這一點時尤其表現出了一定的激動,目的是為了能夠對那種赤裸裸的經驗主義,也就是被席爾德克納普看作是唯一合适的戰争觀察方式,有所制衡;也就是說,我們談到了德國在舞台上所扮演的棱角鮮明的角色,談到它對比利時所犯下的罪過,這個罪過和弗裡德裡希大王對形式上保持中立的薩克森所施行的暴行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談到世界輿論因此嘩然,談到我們富有哲思的帝國首相[2]充滿冥思的承認罪責的發言,談到發言中的那句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沒有辦法翻譯的“人急造反,狗急跳牆,情急不認法律”,以及發言中有鑒于時下的救命要緊而在上帝面前表現出那種對于律令的一紙舊文的蔑視。
由于呂迪格爾的緣故,我們都為此而大笑起來;因為他雖然接受了我的有些動情的描述,卻又通過對那位高大的思想家的滑稽模仿而讓所有這些充滿感情的殘暴、莊嚴的悔悟和忠誠的時刻準備着作惡的意願顯得滑稽可笑起來,讓人實在是忍俊不禁——甚至比一個早就熟知了這個幹巴巴的進軍計劃的世界的歇斯底裡的美德叫嚣還要顯得滑稽可笑;而我發現,能夠笑出聲來竟然是我們這位主人最喜歡并且也很感激的事情,于是我也就十分樂意步調一緻地跟着高興起來,但同時卻又不忘提醒說,悲劇和喜劇是在同一塊木頭上長起來的,隻需變換一下燈光便足以讓這一個成為那另外的一個。
總之,對于德國的迫切渴望,對于它在道德上的孤立和公共輿論對它所進行的譴責,我心中是充滿了理解,充滿了感情的,這種譴責所表達的不過是對它的力量和它在擴軍備戰中的領先地位的一種普遍的恐懼而已(這裡我承認,這些,這種力量和這種領先地位現在又能給遭受排斥的我們帶來極大的安慰了)——總之,說真的,當時的情況是,盡管同别人的相比,我的這種愛國熱情維持起來要困難得多,但任人諷刺挖苦,我自熱情依舊。
而當我在屋子裡踱來踱去,為我的狂熱慷慨陳詞的時候,席爾德克納普則窩在椅子裡抽他的劣質煙鬥,阿德裡安也正巧站在了他那老德意志的、中間凹陷并帶有斜面讀寫架的寫字台前。
而且奇怪得很,他是在斜面上寫東西的,有點像荷爾拜因[3]筆下的伊拉斯谟。
桌子上放着幾本書:一小本克萊斯特,其中有關木偶的那一章裡插着書簽,再就是必不可少的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外加這位作家的一本劇作——裡面收有《第十二夜》、《無事生非》,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還有《維洛那二紳士》。
但讀寫架上放的卻是他眼下的作品——都是些松散的紙片,出自創作後期各個不同階段的構思、開頭、筆記、草稿:往往都隻是填
讓内特·碩伊爾從内心深處感到悲傷,眼淚都快流出來了。
她所屬的這兩個民族,法國和德國之間所爆發的殘酷對立,讓她完全感到絕望,按照她的想法,它們本該相互補充而非相互撕扯才是。
“我受夠了,我死不瞑目啊!”她一邊抽泣,一邊氣憤地用法文喊道。
我雖然在情感上和她有所偏離,但我還是很有教養地向她表示了同情。
對于所有這一切,阿德裡安本人是不為所動的,這在我看來也是世界上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了,而為了和他道别,我專門坐車去了一趟普菲弗爾林,此時房東家的少爺格雷翁也已經奉命帶着好幾匹馬火速動身趕往他的應召地去了。
我在那裡還見到了呂迪格爾·席爾德克納普,他暫時還是自由身,正在我朋友這裡過周末。
他已經在海軍服過役,後來又被征召入伍,但幾個月後就又解甲歸田了。
可我的情況又能比他好到哪裡去呢?我這就說與您聽,我在戰場上隻勉強呆了一年的時間,隻呆到1915年的阿爾貢戰鬥打響之前,然後我就戴着十字勳章被人運了回來,就因為忍受了惡劣的條件并染上了傷寒,所以我便為自己掙得了這枚勳章。
先就說這麼多吧。
呂迪格爾對英國的極度推崇決定了他對這場戰争的評價,正如讓内特的法國血統決定了她對這場戰争的評價一樣。
大不列颠的宣戰讓他真正地感到了心驚肉跳,也使他的情緒變得格外陰郁。
按照他的看法,違反條約進占比利時,從而挑起英國宣戰,這種做法可是萬萬使不得的。
法國和俄國——好吧,不管怎麼說還能夠同它們進行一番較量。
可英國就不行!這是一種可怕的輕率。
因而他表現出一種被激怒的現實主義傾向,他也同樣認為戰争不是别的,就是肮髒、惡臭、恐怖的截肢、性活動需要批準以及渾身長滿虱子而已,他同時還狠狠地嘲諷了那種把胡作非為美化為偉大時代的意識形态的粗制濫造。
阿德裡安沒有阻止他,我呢,盡管感情上已經陷得比較深了,但我還是願意承認,他的話裡也确實包含了一部分事實。
我們三個坐在放有勝利女神的那個大房間裡吃晚飯,克萊門蒂娜·施魏格施迪爾時進時出,友好而周到地招待着我們,她讓我想起了阿德裡安在朗根薩爾紮的妹妹烏爾蘇拉,我于是就向他打聽她的情況。
他們的婚姻是最幸福的婚姻,隻是健康方面,由于她1911和1912年連着生了兩次孩子,所以不幸染上了肺病,是一種輕度的肺尖卡他,不過現在已經恢複得相當好了。
這兩個孩子就是那時出生的施耐德魏因家的後代羅莎和以西結。
這一雙兒女和另外的,也是1922與1923年接連出生的兩個之間還将整整間隔十年。
再下一個便是那個叫萊蒙德的小男孩。
從我們那時坐在一起吃飯算起,直到這個迷人的内珀穆克的出現,還要等上九年。
用餐的時候,以及餐後在修道院院長工作室裡,我們侃侃而談,我們談到政治和道德,談到民族性格在這些曆史性時刻有如神話一般的顯現,而我在談到這一點時尤其表現出了一定的激動,目的是為了能夠對那種赤裸裸的經驗主義,也就是被席爾德克納普看作是唯一合适的戰争觀察方式,有所制衡;也就是說,我們談到了德國在舞台上所扮演的棱角鮮明的角色,談到它對比利時所犯下的罪過,這個罪過和弗裡德裡希大王對形式上保持中立的薩克森所施行的暴行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談到世界輿論因此嘩然,談到我們富有哲思的帝國首相
由于呂迪格爾的緣故,我們都為此而大笑起來;因為他雖然接受了我的有些動情的描述,卻又通過對那位高大的思想家的滑稽模仿而讓所有這些充滿感情的殘暴、莊嚴的悔悟和忠誠的時刻準備着作惡的意願顯得滑稽可笑起來,讓人實在是忍俊不禁——甚至比一個早就熟知了這個幹巴巴的進軍計劃的世界的歇斯底裡的美德叫嚣還要顯得滑稽可笑;而我發現,能夠笑出聲來竟然是我們這位主人最喜歡并且也很感激的事情,于是我也就十分樂意步調一緻地跟着高興起來,但同時卻又不忘提醒說,悲劇和喜劇是在同一塊木頭上長起來的,隻需變換一下燈光便足以讓這一個成為那另外的一個。
總之,對于德國的迫切渴望,對于它在道德上的孤立和公共輿論對它所進行的譴責,我心中是充滿了理解,充滿了感情的,這種譴責所表達的不過是對它的力量和它在擴軍備戰中的領先地位的一種普遍的恐懼而已(這裡我承認,這些,這種力量和這種領先地位現在又能給遭受排斥的我們帶來極大的安慰了)——總之,說真的,當時的情況是,盡管同别人的相比,我的這種愛國熱情維持起來要困難得多,但任人諷刺挖苦,我自熱情依舊。
而當我在屋子裡踱來踱去,為我的狂熱慷慨陳詞的時候,席爾德克納普則窩在椅子裡抽他的劣質煙鬥,阿德裡安也正巧站在了他那老德意志的、中間凹陷并帶有斜面讀寫架的寫字台前。
而且奇怪得很,他是在斜面上寫東西的,有點像荷爾拜因
桌子上放着幾本書:一小本克萊斯特,其中有關木偶的那一章裡插着書簽,再就是必不可少的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外加這位作家的一本劇作——裡面收有《第十二夜》、《無事生非》,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還有《維洛那二紳士》。
但讀寫架上放的卻是他眼下的作品——都是些松散的紙片,出自創作後期各個不同階段的構思、開頭、筆記、草稿:往往都隻是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