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受到命運捉弄,他要花費長達一年的光陰,晝夜不休地去服侍那些躺在病床上呻吟的病人,練習他的三寸妙舌,以及他的如是呼喚:“那可絕對不可能!開玩笑感動不了一個深陷痛苦的靈魂。
”“Mirthcannotmoveasoulinagony”[6],他一邊重複,一邊宣布,總有一天非要把它們——這一段對話,以及第五幕中那段無與倫比的對話,其内容是關于智者的愚蠢,關于對精神的無可救藥的、喪失理智的和剝奪尊嚴的濫用——非譜成曲子不可,以用來裝飾那頂情欲的滑稽帽。
他說,這樣的至理名言隻會盛開在詩歌的天才峰巅,又比如下面這兩句詩,它們表明,除了犯蠢病的較真,青春的熱血又怎會,“asgravity’srevolttowantonness”[7],如此愚蠢地縱情無度。
他的這種題材選擇令我很不舒服,他對人文主義弊端的嘲諷也總讓我這心裡覺得不大愉快,當然,這種嘲諷最終也把事情本身弄得十分好笑。
不管怎樣,我仍為他的這種熱情、這種熱愛感到高興。
日後,我還是為他編寫了那個歌劇腳本。
然而,當他打算為這部喜劇譜曲并保留其英語原文時,我卻當即對他的這個奇怪而又不切實際的計劃進行了極力勸阻。
他的理由是,他認為這是唯一正确的、相稱的、真實的做法,另外,他覺得,為着文字遊戲和古老的英國民間詩歌,即打油詩韻腳起見,這樣做也是必要的。
我反駁他的重要理由則是,如果他用外語文本,通過德國歌劇舞台來實現這部作品的每一個希望就将化為泡影。
但他對此不予理會,因為他根本拒絕為他那孤傲的、古怪而又滑稽的夢想設想現時的觀衆。
這是一個巴洛克式的觀念,這個觀念深深地根植于他那由高傲的面對世界的恐懼、凱澤斯阿舍恩式的古老的德意志的鄉土觀念和一種特别絕對的思想意識的世界主義所構成的天性之中。
他沒有白做那座埋葬着奧托三世屍骨的城市的兒子。
他對自己所代表着的德意志民族性的反感(這種厭惡也使得他和英國語言文學專家及英國迷席爾德克納普走到了一起)表現為兩種對立的形式——一種面對世界的怪誕的膽怯和一種面向世界和廣闊天地的内在需要,這種需要促使他堅持苛求德國的音樂廳上演外語歌曲,或者更正确地說:通過使用外語而使得德國的音樂廳無法上演外語歌曲。
事實上,在我呆在萊比錫的那一年裡,他甚至還為魏爾蘭[8]的法文詩歌,以及他特别喜愛的威廉·布萊克[9]的英文詩歌譜過曲,但這些曲子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都沒有被人唱過。
根據魏爾蘭所作的曲子我後來在瑞士聽到過。
其中之一便是那首法文的以“那是一個精妙時刻”收尾的美妙詩作;另一首則是同樣讓人着迷的《秋之歌》;第三首有三段,富于想象的感傷,旋律非常優美,其開頭的法文是這樣寫的:“黑沉沉的夢降臨-籠罩我的生命。
”此外,這裡還有一兩首法文的出自《戲裝遊樂圖》的稀奇古怪的曲子,那個《嘿!晚上好,月亮!》,特别是那個陰森可怖的、用哧哧的笑聲作答的求婚:“還願意和我一起去死嗎?”——而就布萊克的奇特詩歌而言,他把有關玫瑰的那幾節變成了音樂,那朵玫瑰的生命受到蠕蟲的陰郁愛情摧毀,而這條蠕蟲則在玫瑰那朱紅色的床上找到了出路。
另外,還有那首毛骨悚然的陰森恐怖的十六行詩《毒樹》,詩人在詩裡用淚水來澆灌、用微笑和陰險的詭計來照耀他的怒火,所以,樹上長出了一個誘人的蘋果,跑來偷食的敵人被它毒死:他早晨挺屍于樹下,他的仇人終于了卻心頭之恨。
這首詩歌的惡的素樸在作曲中得到了完美的再現。
然而,在我第一次聽的時候,立馬給我留下更為深刻印象的則是布萊克的一首有關文字的歌,文字夢見一個金色的小教堂,教堂前站着痛哭流涕的、悲傷的、祈禱的人們,但他們不敢進到教堂裡面去。
這時畫面上冒出一條蛇來,它使出招數,動用蠻力,強行進入那座聖殿,它那長長的、黏糊糊的身體爬過珍貴的地面,占領聖壇,它在那裡用它的毒汁噴灑面包和美酒。
“這樣”,詩人運用充滿絕望的邏輯,“因此”和“于是”,詩人以此收尾,他說,“我走進豬圈,躺到豬群中間。
”——憂慮不安的虛幻夢境,不斷增長的恐懼,玷污聖潔的恐怖,最後是不顧一切地放棄,因為這種情形而被剝奪尊嚴的人類,這一切在阿德裡安的音樂裡令人驚異地得到了強烈的再現。
然而,這都是以後的事情了,盡管它們全都和萊韋屈恩在萊比錫度過的那段歲月有關。
在我到達的那天晚上,我們一起去聽了沙夫哥施四重奏演出小組的演奏,第二天又一起去看望了文德爾·克雷齊馬爾,他私下裡跟我談起阿德裡安的進步,他的措辭方式讓我感到自豪和幸福。
他說,他一點也不後悔讓他改學了音樂。
誠然,一個如此克制、如此挑剔、反對平淡無奇、反對迎合觀衆趣味的人,無論是内在和外在,其生活無疑都将不會過得很容易;可是,這在這裡卻是正合适的,因為隻有藝術才能賦予生命以沉重,否則,生命的機能将會落寞消亡。
——我也在勞騰薩克和那位著名的貝爾梅爾特那裡報了名,我很高興自己用不着再為阿德裡安去聽神學課了,而且,他還把我引薦給了“中心咖啡館”的那幫人,這個圈子是一個放蕩不羁的文藝人團體,他們在咖啡館裡占用了一間被煙霧熏得漆黑的屋子供自己專用,成員們下午來這裡看報紙,下棋,讨論文化事件,他們中有音樂學院的學生、畫家、作家、青年出版商,也有對藝術感興趣的未來律師,此外還有一些演員,以文學馬首是瞻的“萊比錫小型戲劇社”成員,等等。
翻譯家呂迪格爾·席爾德克納普從年齡上講要比我們大一點,約莫三十出頭,如我前面已經提到的那樣,他也屬于這個圈子,由于他是跟阿德裡安交往比較密切的唯一一人,所以我也和他走得比較近,有些時辰我就是和這兩個人一起度過的。
不過,我同時又是以一種批判的眼光來看待這個被阿德裡安尊為朋友的男子的,這一點,我擔心,必然會不知不覺地在我下面對他個人展開的臨時勾勒中流露出來,雖然我也會盡力公正地去對待他,而且,我過去也一直是這樣努力去做的。
席爾德克納普出生于西裡西亞的一個中等城市,父親是郵局職員,所任職位在下級職員之上,但也就此到頭,再也沒有能夠繼續向上升遷,進入行政管理層,進入行政專員那個級别,因為隻有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才有資格達到這樣的級别。
而郵局職員這樣一個崗位既不需要高級中學畢業證書,也無需事先接受法律方面的培訓;隻消經過幾年見習期服務,通過主任秘書考試即可達到。
這就是老席爾德克納普所走的人生道路。
他是一個有知識、有教養的人,他也希望自己能夠在社會上有所成就,然而,普魯士的等級制度卻把他排除在了這座城市的上層之外,而就算是破例讓他進入這個階層,那他也是嘗盡了屈辱滋味,他因此怨天尤人,抑郁寡歡,成天怒氣沖沖地繃着個臉,用他的惡劣情緒折磨他的親人,讓他們為他錯誤的生活規劃付出代價。
呂迪格爾,他的這個更看重滑稽而非孝道的兒子,極其生動形象地向我們描繪,他的這位憤世嫉俗的父親是如何和他的母親一道敗壞了他和他的兄弟姐妹的生活樂趣的——更為嚴重的是,根據這個人的教養,這種憤世嫉俗并不是以大吵大嚷的形式,而是以細小瑣碎的不愉快,以表情豐富的顧影自憐而表現出來的。
”“Mirthcannotmoveasoulinagony”
他說,這樣的至理名言隻會盛開在詩歌的天才峰巅,又比如下面這兩句詩,它們表明,除了犯蠢病的較真,青春的熱血又怎會,“asgravity’srevolttowantonness”
他的這種題材選擇令我很不舒服,他對人文主義弊端的嘲諷也總讓我這心裡覺得不大愉快,當然,這種嘲諷最終也把事情本身弄得十分好笑。
不管怎樣,我仍為他的這種熱情、這種熱愛感到高興。
日後,我還是為他編寫了那個歌劇腳本。
然而,當他打算為這部喜劇譜曲并保留其英語原文時,我卻當即對他的這個奇怪而又不切實際的計劃進行了極力勸阻。
他的理由是,他認為這是唯一正确的、相稱的、真實的做法,另外,他覺得,為着文字遊戲和古老的英國民間詩歌,即打油詩韻腳起見,這樣做也是必要的。
我反駁他的重要理由則是,如果他用外語文本,通過德國歌劇舞台來實現這部作品的每一個希望就将化為泡影。
但他對此不予理會,因為他根本拒絕為他那孤傲的、古怪而又滑稽的夢想設想現時的觀衆。
這是一個巴洛克式的觀念,這個觀念深深地根植于他那由高傲的面對世界的恐懼、凱澤斯阿舍恩式的古老的德意志的鄉土觀念和一種特别絕對的思想意識的世界主義所構成的天性之中。
他沒有白做那座埋葬着奧托三世屍骨的城市的兒子。
他對自己所代表着的德意志民族性的反感(這種厭惡也使得他和英國語言文學專家及英國迷席爾德克納普走到了一起)表現為兩種對立的形式——一種面對世界的怪誕的膽怯和一種面向世界和廣闊天地的内在需要,這種需要促使他堅持苛求德國的音樂廳上演外語歌曲,或者更正确地說:通過使用外語而使得德國的音樂廳無法上演外語歌曲。
事實上,在我呆在萊比錫的那一年裡,他甚至還為魏爾蘭
根據魏爾蘭所作的曲子我後來在瑞士聽到過。
其中之一便是那首法文的以“那是一個精妙時刻”收尾的美妙詩作;另一首則是同樣讓人着迷的《秋之歌》;第三首有三段,富于想象的感傷,旋律非常優美,其開頭的法文是這樣寫的:“黑沉沉的夢降臨-籠罩我的生命。
”此外,這裡還有一兩首法文的出自《戲裝遊樂圖》的稀奇古怪的曲子,那個《嘿!晚上好,月亮!》,特别是那個陰森可怖的、用哧哧的笑聲作答的求婚:“還願意和我一起去死嗎?”——而就布萊克的奇特詩歌而言,他把有關玫瑰的那幾節變成了音樂,那朵玫瑰的生命受到蠕蟲的陰郁愛情摧毀,而這條蠕蟲則在玫瑰那朱紅色的床上找到了出路。
另外,還有那首毛骨悚然的陰森恐怖的十六行詩《毒樹》,詩人在詩裡用淚水來澆灌、用微笑和陰險的詭計來照耀他的怒火,所以,樹上長出了一個誘人的蘋果,跑來偷食的敵人被它毒死:他早晨挺屍于樹下,他的仇人終于了卻心頭之恨。
這首詩歌的惡的素樸在作曲中得到了完美的再現。
然而,在我第一次聽的時候,立馬給我留下更為深刻印象的則是布萊克的一首有關文字的歌,文字夢見一個金色的小教堂,教堂前站着痛哭流涕的、悲傷的、祈禱的人們,但他們不敢進到教堂裡面去。
這時畫面上冒出一條蛇來,它使出招數,動用蠻力,強行進入那座聖殿,它那長長的、黏糊糊的身體爬過珍貴的地面,占領聖壇,它在那裡用它的毒汁噴灑面包和美酒。
“這樣”,詩人運用充滿絕望的邏輯,“因此”和“于是”,詩人以此收尾,他說,“我走進豬圈,躺到豬群中間。
”——憂慮不安的虛幻夢境,不斷增長的恐懼,玷污聖潔的恐怖,最後是不顧一切地放棄,因為這種情形而被剝奪尊嚴的人類,這一切在阿德裡安的音樂裡令人驚異地得到了強烈的再現。
然而,這都是以後的事情了,盡管它們全都和萊韋屈恩在萊比錫度過的那段歲月有關。
在我到達的那天晚上,我們一起去聽了沙夫哥施四重奏演出小組的演奏,第二天又一起去看望了文德爾·克雷齊馬爾,他私下裡跟我談起阿德裡安的進步,他的措辭方式讓我感到自豪和幸福。
他說,他一點也不後悔讓他改學了音樂。
誠然,一個如此克制、如此挑剔、反對平淡無奇、反對迎合觀衆趣味的人,無論是内在和外在,其生活無疑都将不會過得很容易;可是,這在這裡卻是正合适的,因為隻有藝術才能賦予生命以沉重,否則,生命的機能将會落寞消亡。
——我也在勞騰薩克和那位著名的貝爾梅爾特那裡報了名,我很高興自己用不着再為阿德裡安去聽神學課了,而且,他還把我引薦給了“中心咖啡館”的那幫人,這個圈子是一個放蕩不羁的文藝人團體,他們在咖啡館裡占用了一間被煙霧熏得漆黑的屋子供自己專用,成員們下午來這裡看報紙,下棋,讨論文化事件,他們中有音樂學院的學生、畫家、作家、青年出版商,也有對藝術感興趣的未來律師,此外還有一些演員,以文學馬首是瞻的“萊比錫小型戲劇社”成員,等等。
翻譯家呂迪格爾·席爾德克納普從年齡上講要比我們大一點,約莫三十出頭,如我前面已經提到的那樣,他也屬于這個圈子,由于他是跟阿德裡安交往比較密切的唯一一人,所以我也和他走得比較近,有些時辰我就是和這兩個人一起度過的。
不過,我同時又是以一種批判的眼光來看待這個被阿德裡安尊為朋友的男子的,這一點,我擔心,必然會不知不覺地在我下面對他個人展開的臨時勾勒中流露出來,雖然我也會盡力公正地去對待他,而且,我過去也一直是這樣努力去做的。
席爾德克納普出生于西裡西亞的一個中等城市,父親是郵局職員,所任職位在下級職員之上,但也就此到頭,再也沒有能夠繼續向上升遷,進入行政管理層,進入行政專員那個級别,因為隻有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才有資格達到這樣的級别。
而郵局職員這樣一個崗位既不需要高級中學畢業證書,也無需事先接受法律方面的培訓;隻消經過幾年見習期服務,通過主任秘書考試即可達到。
這就是老席爾德克納普所走的人生道路。
他是一個有知識、有教養的人,他也希望自己能夠在社會上有所成就,然而,普魯士的等級制度卻把他排除在了這座城市的上層之外,而就算是破例讓他進入這個階層,那他也是嘗盡了屈辱滋味,他因此怨天尤人,抑郁寡歡,成天怒氣沖沖地繃着個臉,用他的惡劣情緒折磨他的親人,讓他們為他錯誤的生活規劃付出代價。
呂迪格爾,他的這個更看重滑稽而非孝道的兒子,極其生動形象地向我們描繪,他的這位憤世嫉俗的父親是如何和他的母親一道敗壞了他和他的兄弟姐妹的生活樂趣的——更為嚴重的是,根據這個人的教養,這種憤世嫉俗并不是以大吵大嚷的形式,而是以細小瑣碎的不愉快,以表情豐富的顧影自憐而表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