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般的玻璃幕牆購物中心裡買了一件鴿灰色的羊毛衫,寒冷時穿着十分保暖。
歡迎你到東方來,這裡非常有趣,充滿異國情調。
最後,他忍無可忍,把小冊子丢掉了。
他從孩子年紀更小一些的朋友那裡聽說,現在也有昂貴的亞洲娃娃出售了——少數幾款是黑頭發的——但他從未親眼見到這樣的娃娃。
莫妮卡現在已經十七歲,早就過了玩娃娃的年齡。
艾德·林在法庭上踱着步子,“那麼書呢?你給美玲讀了什麼書?” “嗯,”麥卡洛太太想了想,“我們給她讀過許多經典作品,《晚安,月亮》《兔子帕特》——她很喜歡這本——《瑪德琳》《愛洛依絲》《薩爾的藍莓》。
我從小的時候就開始把自己喜歡的書珍藏起來,和米拉貝爾分享它們,這樣做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
” “你有沒有描寫中國人物的書?” 麥卡洛太太對此早有準備。
“有的,我們有一本《五兄弟》,這是一本由中國民間故事改編的名著。
” “我知道那本書。
”艾德·林再次笑道。
這一次,理查德森先生繃緊了肩膀,看到艾德·林的笑容,他會變得格外警惕,誰知道他腦子裡在想什麼,理查德森先生暗忖。
接着他又突然意識到自己竟然如此害怕對手,不由得臉紅起來。
“書裡面的五個兄弟是什麼樣的?”艾德·林問。
“他們——他們都是畫裡的人物,彼此長得很像,感情也很好,沒有人能把他們分開——”麥卡洛太太磕磕絆絆地說。
“他們都有辮子,不是嗎?戴着苦力的那種帽子?眼尾向上傾斜?”沒等麥卡洛太太說完,艾德·林就替她回答,他女兒二年級時在校圖書館看過這本書,回家後心情郁悶地問他:爸爸,我的眼睛也是那樣的嗎?“我可不想讓自己的女兒在1998年時還覺得中國人都是這樣的形象,你認為呢?” “不過是個很老的故事而已,”麥卡洛太太堅持道,“他們穿的是傳統服裝。
” “還有别的書嗎,麥卡洛太太?描寫中國人物的?” 麥卡洛太太咬着嘴唇。
“我沒有刻意地去找,”她承認,“我沒考慮到這一點。
” “我來幫你總結一下,這樣可以節省一些時間,”艾德·林說,“因為時間本來就不多。
美玲沒有長得像她的娃娃,沒有描寫長得像她的人的書。
”艾德·林又踱了幾步。
十多年後,人們會把這樣的玩具和書籍稱為認識自己的“鏡子”和“窗戶”,多年前他就提出過類似的觀點并且反複宣講,現在已經懶得再講。
你們怎麼現在才意識到呢? 艾德·林在麥卡洛太太的椅子前停住腳步。
“你和你丈夫不會說中文,不了解中國文化和曆史,根據你自己的證言,你們根本沒有考慮過美玲的種族身份問題。
所以,可不可以這樣說,美玲和你們一起生活,會與她出身的文化完全脫離呢?” 麥卡洛太太的眼淚奪眶而出。
剛剛收留米拉貝爾的那些日子裡,麥卡洛太太每隔四小時喂孩子一次,孩子一哭就把她抱在懷裡,看着她的小身體慢慢長大,定期給她稱體重,蒸熟豌豆、土豆和新鮮的菠菜,攪拌成泥,用小小的勺子一口一口地喂她。
米拉貝爾發燒時,是她給孩子冷敷毛巾,把自己的嘴唇貼到小臉上試體溫,後來發現耳朵感染是發燒的罪魁禍首,她又給孩子喂抗生素糖漿,一滴一滴地送進米拉貝爾粉紅色的小嘴,讓孩子像小貓那樣舔食。
每當彎腰親吻寶寶的時候,她簡直不知道自己有多麼愛這個孩子,仿佛孩子就是她的親骨肉。
因為發燒,米拉貝爾不被抱着搖晃就睡不着,她一整夜都抱着孩子在屋裡走來走去,天亮時,她估計自己走了将近四英裡。
是她在早餐後、洗澡前和睡覺前逗弄米拉貝爾柔軟的小肚子,讓其咯咯大笑;是她扶着米拉貝爾幫其站直;米拉貝爾感到痛苦、害怕或者孤獨的時候,首先會向她伸出小手索要擁抱;在漆黑的深夜,隻要聽到她的聲音,觸摸到她的手,甚至聽到她的呼吸聲,聞到她的氣味,米拉貝爾就會安靜下來。
“這并非必要條件,”她堅持說,“我們沒有必要成為中國文化的專家,唯一的必要條件是,我們愛米拉貝爾。
我們的确愛她。
我們想給她更好的生活。
”她繼續抽泣起來,法官讓她下去了。
“沒關系,”理查德森先生對在他旁邊落座的麥卡洛太太說,“你做得不錯。
”内心深處他卻産生了深深的動搖。
米拉貝爾當然會在馬克和琳達家獲得更好的生活,這點毫無疑問,但她的人生會不會有所欠缺?理查德森先生突然間熱切地同情起了米拉貝爾,如此幼小脆弱的靈魂,竟要承受如此複雜沉重的負擔。
法院門口的台階上,有記者攔住了他們,他發表了一個簡短聲明,表達了自己對庭審的信心,但并沒有透露任何關鍵信息。
“我完全信任萊茵貝克法官,他會衡量所有因素,作出公正的判決。
”他說。
麥卡洛夫婦似乎沒有注意到他在言辭方面的微妙變化——在早期的發言中,他十分明确地指出,麥卡洛家應該得到監護權,因為他們會給米拉貝爾最好的生活,她顯而易見地屬于麥卡洛夫婦(他堅持認為她是麥卡洛家的人)。
現在,盡管報紙上刊出了題為《養父母的辯護律師志在必得》這樣的文章,但理查德森先生心中卻是
歡迎你到東方來,這裡非常有趣,充滿異國情調。
最後,他忍無可忍,把小冊子丢掉了。
他從孩子年紀更小一些的朋友那裡聽說,現在也有昂貴的亞洲娃娃出售了——少數幾款是黑頭發的——但他從未親眼見到這樣的娃娃。
莫妮卡現在已經十七歲,早就過了玩娃娃的年齡。
艾德·林在法庭上踱着步子,“那麼書呢?你給美玲讀了什麼書?” “嗯,”麥卡洛太太想了想,“我們給她讀過許多經典作品,《晚安,月亮》《兔子帕特》——她很喜歡這本——《瑪德琳》《愛洛依絲》《薩爾的藍莓》。
我從小的時候就開始把自己喜歡的書珍藏起來,和米拉貝爾分享它們,這樣做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
” “你有沒有描寫中國人物的書?” 麥卡洛太太對此早有準備。
“有的,我們有一本《五兄弟》,這是一本由中國民間故事改編的名著。
” “我知道那本書。
”艾德·林再次笑道。
這一次,理查德森先生繃緊了肩膀,看到艾德·林的笑容,他會變得格外警惕,誰知道他腦子裡在想什麼,理查德森先生暗忖。
接着他又突然意識到自己竟然如此害怕對手,不由得臉紅起來。
“書裡面的五個兄弟是什麼樣的?”艾德·林問。
“他們——他們都是畫裡的人物,彼此長得很像,感情也很好,沒有人能把他們分開——”麥卡洛太太磕磕絆絆地說。
“他們都有辮子,不是嗎?戴着苦力的那種帽子?眼尾向上傾斜?”沒等麥卡洛太太說完,艾德·林就替她回答,他女兒二年級時在校圖書館看過這本書,回家後心情郁悶地問他:爸爸,我的眼睛也是那樣的嗎?“我可不想讓自己的女兒在1998年時還覺得中國人都是這樣的形象,你認為呢?” “不過是個很老的故事而已,”麥卡洛太太堅持道,“他們穿的是傳統服裝。
” “還有别的書嗎,麥卡洛太太?描寫中國人物的?” 麥卡洛太太咬着嘴唇。
“我沒有刻意地去找,”她承認,“我沒考慮到這一點。
” “我來幫你總結一下,這樣可以節省一些時間,”艾德·林說,“因為時間本來就不多。
美玲沒有長得像她的娃娃,沒有描寫長得像她的人的書。
”艾德·林又踱了幾步。
十多年後,人們會把這樣的玩具和書籍稱為認識自己的“鏡子”和“窗戶”,多年前他就提出過類似的觀點并且反複宣講,現在已經懶得再講。
你們怎麼現在才意識到呢? 艾德·林在麥卡洛太太的椅子前停住腳步。
“你和你丈夫不會說中文,不了解中國文化和曆史,根據你自己的證言,你們根本沒有考慮過美玲的種族身份問題。
所以,可不可以這樣說,美玲和你們一起生活,會與她出身的文化完全脫離呢?” 麥卡洛太太的眼淚奪眶而出。
剛剛收留米拉貝爾的那些日子裡,麥卡洛太太每隔四小時喂孩子一次,孩子一哭就把她抱在懷裡,看着她的小身體慢慢長大,定期給她稱體重,蒸熟豌豆、土豆和新鮮的菠菜,攪拌成泥,用小小的勺子一口一口地喂她。
米拉貝爾發燒時,是她給孩子冷敷毛巾,把自己的嘴唇貼到小臉上試體溫,後來發現耳朵感染是發燒的罪魁禍首,她又給孩子喂抗生素糖漿,一滴一滴地送進米拉貝爾粉紅色的小嘴,讓孩子像小貓那樣舔食。
每當彎腰親吻寶寶的時候,她簡直不知道自己有多麼愛這個孩子,仿佛孩子就是她的親骨肉。
因為發燒,米拉貝爾不被抱着搖晃就睡不着,她一整夜都抱着孩子在屋裡走來走去,天亮時,她估計自己走了将近四英裡。
是她在早餐後、洗澡前和睡覺前逗弄米拉貝爾柔軟的小肚子,讓其咯咯大笑;是她扶着米拉貝爾幫其站直;米拉貝爾感到痛苦、害怕或者孤獨的時候,首先會向她伸出小手索要擁抱;在漆黑的深夜,隻要聽到她的聲音,觸摸到她的手,甚至聽到她的呼吸聲,聞到她的氣味,米拉貝爾就會安靜下來。
“這并非必要條件,”她堅持說,“我們沒有必要成為中國文化的專家,唯一的必要條件是,我們愛米拉貝爾。
我們的确愛她。
我們想給她更好的生活。
”她繼續抽泣起來,法官讓她下去了。
“沒關系,”理查德森先生對在他旁邊落座的麥卡洛太太說,“你做得不錯。
”内心深處他卻産生了深深的動搖。
米拉貝爾當然會在馬克和琳達家獲得更好的生活,這點毫無疑問,但她的人生會不會有所欠缺?理查德森先生突然間熱切地同情起了米拉貝爾,如此幼小脆弱的靈魂,竟要承受如此複雜沉重的負擔。
法院門口的台階上,有記者攔住了他們,他發表了一個簡短聲明,表達了自己對庭審的信心,但并沒有透露任何關鍵信息。
“我完全信任萊茵貝克法官,他會衡量所有因素,作出公正的判決。
”他說。
麥卡洛夫婦似乎沒有注意到他在言辭方面的微妙變化——在早期的發言中,他十分明确地指出,麥卡洛家應該得到監護權,因為他們會給米拉貝爾最好的生活,她顯而易見地屬于麥卡洛夫婦(他堅持認為她是麥卡洛家的人)。
現在,盡管報紙上刊出了題為《養父母的辯護律師志在必得》這樣的文章,但理查德森先生心中卻是